2007-08-27 18:26:18牧羊少年

淺談高中階段之創作

  近日迷上了文學論壇,每每掉入其中,便無法自拔。

  通常我會快速瀏覽,瞥見引人入勝的版區,便毫不猶豫的按下滑鼠,彷彿老鷹矗立於高聳的懸崖,瞵視昂藏,搜尋著獵物,靜如處子,一動還更勝跳兔。

  偶然瞥見了「文學理論」,死沉沉的理論並不有趣,但許多千古佳作卻是建立在理論之上。

  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t=31390

  【Chuck,即將變成大一生,高中在校刊社裡莽莽撞撞地過了三年,學會了崇拜強者的眼神,同時發現強者比自己寫過的字還多。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建中紅樓文學獎,還有更多是不曾獲的。腦袋裡除了空白以外,最多的是小說,還有一些不知道是不是詩的東西,有的時候﹝很少的時候﹞也有散文,不過無論哪一個似乎都是模模糊糊的。 】

  行雲流水的一萬八千字,我想應該不只淺談了吧。儘管作者在前言便強調,這僅僅是初入文學課堂的新生筆記,我卻獲益匪淺。精闢的見解,算是三年來閱歷之深所得來的心得感想。

  作者將創作者分成四階段,第一階段的初學者閱讀量缺乏,再加上創作經驗不足,文字掌握的能力不佳,因此,這階段的特徵是「用幼稚的句法,敘述幼稚的事物」,當初學者慢慢接觸比較高階級的作品,由於賞析能力尚未成氣候,而往往在閱讀這些作品時,會產生一種錯誤的思想,開始認為看不懂的文學即是現代文學,因而為賦新詞強說愁,時常創作出艱澀難懂的作品,不僅完全無厚度及深度,更缺少禁得起分析的意義,這則是第二階段。

  然而,真正堅持走到第三階段的卻是相對少數,這階段已有相當的經典文本賞析能力,更是校內文學獎的佼佼者,至於第四階段,作者的描述十分籠統,這階段的創作者似乎又無明顯特徵可循,只能說創作者的文風發展成一種成熟的風格。

  接下來的內容則是在我心中引起共鳴的部份,我怕看過之後再以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會曲解了作者的本意,而我自身的內涵又遠不及作者,只能貼上擷錄,再附上自己的心得了。

  【網路可以簡易、快速地發表這項優勢,事實上也是習於在網路上寫作的這一代創作者最大的隱憂。複製、貼上、按鈕三個動作,幾秒之後文章便發表成功,如此方便省事,使得文章的寫作不再像以往需投稿至刊物、文學獎時總是一修再修,能夠自律做到重複檢查再發表的創作者了了無幾,這不但是對自己的文學不尊重的表現,更會阻礙自身的進步。網路使用人口眾多,大多數人只要用心經營便能獲得一定的讀者青睞,但這些讀者中有眼力能夠提出深切批評者不多,即便有,或者礙於情面不肯直言批評、或者覺得交情不深無須費力指點,常常造成創作者的錯覺,使之以為如此的草率發文也沒有受到什麼批評,可見自己筆力不凡,出手即是珠璣文章,遂漸漸流於隨便而失了嚴謹細緻。】

  幾個月來,在網路上看了許多網路寫手的部落格,以及在深藍論壇創作版欣賞他人的作品,當然,必有優劣。許多相較之下劣等的作品通常也會有許多人說不錯,反思自己寫過的小說,似乎也是如此,至少,我懂得向高手看齊。

  【而對功力不深的初學者來說,網路的發表原本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他們與讀者討論之後,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據以改進,但事實上許多初學者並沒有容納建議的雅量﹝當然,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初學者身上﹞,要不一遇批評就大談其創作有其理念外人不懂,甚至直斥好心指點者「人身攻擊」,讓識者心冷搖頭;要不就口裡說歡迎討論,但聽到讚賞便喜上眉梢、聽到批評便勃然變色,如此他的文章天下第一,又何需討論。某些智識不足的論壇版主為了省去回文評論所帶來的紛爭,索性在版規裡加上「不准攻擊」或「不准批評」的規定,或動輒以「尖刻」、「恃才而驕」等大帽子去扣用心閱讀、討論的人,這更是大開倒車,論壇人才因而凋蔽出走也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了。】

  這是許多論壇創作版的通病。

  【與其說我們的國文教育系統教的是文學,倒不如說他們教的是「文學學」。他們所教給學生最大宗的東西沒有直接碰觸到文本──也就是題解、作者背景等項目──,雖然我們都同意這些東西的確會間接地影響到作品的風貌內涵,但他們不是文本,不應該被過渡強化而喧賓奪主。如果他們的重要性在文本之上的話,我們大可以只研究史料而不要文學。】

  這前面倒是有段敘述,由於內容繁多,我就不節錄了,相信大家也深刻體會過,並且受荼毒已深。

  【若文章使用的文字技巧簡單,則老師不知該教什麼,學生也覺沒有學習目標;相反地,文章的技巧太過艱難時,老師若沒有辦法清晰地讓學生明瞭那些觀念﹝這種狀況,事實證明並不在少數﹞,學生便只好硬記死背,更是索然無味。而過於著重細部功夫的結果,就是擠壓了討論文章精神、內涵的時間﹝甚至連文章風格都是老師一句話說了算,全無解說餘地,並沒有人在意學生到底懂了沒有──比如說,什麼叫做「詩化的散文」?﹞,反有流於瑣碎、見樹不見林之弊。】

  【更有趣的是,在課本中版面不到三頁的「檀弓選」,上起課來可能還比長達十數頁的「聽聽那冷雨」長。一般國文老師碰到現代文學的選文,總是會有些尷尬。有些人認為:「白話文很簡單,沒什麼好說的。」因此就只是逐章念過,算是盡了責任,有些人乾脆大手一揮,「回家自己看。」這兩種老師大概都是從純粹國文系訓練出來的,或多或少瞧不起根基不深的現代文學,因著他們的這份高傲,他們就註定了不可能懂現代文學。他們的學生如果是遇到陳之藩、琦君的散文還或許可以「自己看」了事,若是遇到楊牧甚至余光中的這篇,就可真是要七零八落了。老師說沒什麼,學生自然也不會太當心,就這麼與這些繁複精美的佳構錯身而過了。這個現象,還是與國文教師重章句的習慣有關。白話文乍看之下並沒有文言文深難的技巧,一眼過去平淡無奇,殊不知文言文之難在於其使用背景與我們乖隔百年以上,但其實只要記住了固定的套路,閱讀起大多數的文言文就不再有巨大的困難。反觀現代文學的形式相對自由,造句用字上的精微之處比起文言文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成功的作品形式與內容的配合均十分緊密,教師沒有/無能解說,學生當然沒有自己開悟的道理。】

  【學生無法體會到文學中探索作者「謎底」的趣味,只好一切照背,我們怎能苛責他們對文學卻步厭煩呢?我們已經有了數十年的國文教育,也有好幾次的教育改革,可是卻連引導出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都沒有,那「成人們」憑什麼侉侉其談,說學生「文學素養低落」?】

  上面這三段可道盡了現代國文教育制度下的悲哀,以前就有種抱怨想轉化為文字抒發,但無奈駕馭文字能力尚未純熟,即使寫出來了,仍無法一語道盡。

  收穫良多,在心中引起的共鳴也幽遠深長,看完這篇的你〈妳〉,是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