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6 19:35:35黃鐘毅

糞便潛血檢查異常一定要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

【新南瀛訊】 自95年起大腸癌即躍升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發生人數呈現逐年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平日攝取過多的肉類與脂肪,飲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纖維、平日缺乏運動及遺傳等都是罹患大腸癌的元兇,防治大腸癌刻不容緩。由於大腸如有腫瘤或瘜肉造成的出血,會附著於糞便上排出,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檢測出糞便表面肉眼看不見的血液,為有效防治大腸癌,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全面提供50至75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異常者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是否腸壁長瘜肉或腫瘤,在瘜肉小於1公分時儘早切除,可以降低出血與轉變癌症的可能。

     大腸瘜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層的隆起物,好發的部位在左側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與直腸;大部分的大腸瘜肉為良性,但隨著時間演變某些型態的瘜肉會演變成癌症;大腸瘜肉屬於那一類型並不容易在內視鏡底下用肉眼觀察,所以需要安排切片或瘜肉切除術送病理科做進一步檢驗。瘜肉病理組織可分為1.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2.發炎性瘜肉(inflammatory polyp)3.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增生性瘜肉在大腸中最常見,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會癌化;發炎性瘜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的,本身較不會產生癌變;而腺瘤性瘜肉較具演變為癌症的機會。大部分的大腸瘜肉沒有症狀,除非瘜肉大於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有可能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所以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仍需仰賴大腸鏡檢查。

    臺南市在103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的50-70歲民眾共10萬餘人,異常者9,875人,只有近7成的異常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進一步分析檢查結果,發現每22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成功的讓258個民眾及早接受治療恢復健康,但仍有3成民眾尚失早期發現病變的先機。衛生局再度提醒民眾,大腸鏡檢查是目前發現大腸瘜肉或腫瘤的最佳利器。由於部分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的刻版印象是疼痛不適的,所以望之怯步。其實腸胃專科醫師指出,只要檢查前準備好腸道的清潔,當天依照醫師的指示擺放適當的檢查姿勢,檢查中的不適感是一般人可承受的。若民眾較為緊張或因腸道沾黏、腸道過度彎曲導致檢查困難,則可自費注射麻醉藥劑以減少不適程度,否則本項檢查是不需麻醉的。

    雖然癌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但30%以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預防的。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預防重於治療」是癌症防治必備的理念,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其實,預防癌症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源頭做起,只要堅守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已知的危險因子,加上定期癌症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症一點都不難。切記「打擊癌症,人人有責」,所以人人都應養成正確防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