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15:40:53台灣百年古廟

台中知名百年古廟

台中知名百年古廟


台中清水-紫雲巖-1662年落成的觀音廟廟前廣場很多特色小吃-tzu yun yen

紫雲巖 台中市清水區鰲峰里大街路206號 創建於清乾隆15年(1750) 主祀 觀世音菩薩 紫雲巖是台中地區最大的觀音廟,濱海地區人士稱紫雲巖為"觀音亭", 曾經數次翻修整建,民國61年至民國69年再歷經八年餘擴大重建工程。

開台聖王祠 台中市大甲區成功路87號 創建於明永曆16年(1662) 主祀 延平郡王鄭成功 開台聖王祠在大甲鐵砧山風景區內,鐵砧山外觀如同其名,形似鐵砧, 昔日因地勢險要,為軍事重地,鐵砧山以存有廷平郡王駐軍遺址而聞名, 國姓井是延平郡王鄭成功在此地駐屯時,被困乏水乃拔劍插地遂得甘泉, 所以此地此後就叫做國姓井或劍井,鐵砧山風景區景觀包括劍井、 忠烈祠、延平郡王像及永信公園。 清初以「開山王」的名稱祭祀鄭王,直到沈葆楨專摺上奏後,才得以正名立廟祭祀。 開台聖王祠並無確切記載創建時間和創始人為何,僅略知約建於清雍正年間, 清光緒11年(1885年)大甲巡檢余寵、鹽務委員林鏘及生員郭鏡清等人集資重建, 並立有「開台鄭國姓」碑記,復歷經清光緒25年5、大正12年的修葺, 民國36年採羅馬式圓頂型式的國姓廟於現址重建完成。

泰 國 果 凍 威 而 鋼, 卡 瑪 格, 威 而 鋼 100mg, 犀 利 士 20mg

朝元宮 台中市梧棲區中和里梧棲路140號 創建於清咸豐年間 主祀 天上聖母 朝元宮是梧棲區的宗教信仰中心,分靈於祖廟大陸福建湄洲天后宮, 據傳為鹽務司爺林啟德由祖廟恭請聖尊到梧棲奉祀,其後於清朝咸豐年間在梧棲區建廟, 因所恭迎的媽祖聖尊為湄洲祖廟昇天洞中六尊開基媽之一,所以又稱為「開基媽」。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昭和十年 ( 1935 ) , 台灣中部地區發生大地震 (俗稱墩仔腳地震), 梧棲街上的建築物遭受很大的損害,朝元宮也是其中之一, 災後的朝元宮在民國14年及52年,經二次的重大修建即成為現今的廟貌, 雖經不過二次的重大修建,但該宮重要的建築,始終保存原貌。

鎮瀾宮 臺中縣順天路158號 創建於清乾隆52年(1787) 主祀 天上聖母 鎮瀾宮誌記載:「相傳清雍正八年,福建湄洲人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天后宮請得神像, 來台定居大甲,雍正十年,興建小祠,歷經聖跡靈驗,香火鼎盛,而不斷擴建」。 苗栗縣誌記載:「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偏等捐修, 光緒十八年林鳳儀等又捐資重修」。 日據以前,淡水廳內祀奉媽祖的廟宇,都稱為「天后宮」。 大甲「鎮瀾宮」也記錄為「天后宮」。 日據以後,文獻資料皆記錄大甲媽祖廟為「鎮瀾宮」。 至於何時改,為何而改地方耆老也都不知道原因。 民國七十七年在北邊金亭旁掘出「天后宮」界址碑,才又喚起區民對「天后宮」的認知。 大安港於雍正九年闢為貿易港,歷乾隆至光緒年間而不衰,營運高峰, 每天進出船隻高達六、七十艘,光緒二十年,每天仍有四十餘艘帆船的出入的紀錄。 後來大安港泥沙淤積,至日據末期,已形同廢港。第二次大戰期間,被盟軍擊中的日機, 曾嘗試迫降港邊的泥灘,可見港口功能已完全喪失。 另外,大甲至新竹一帶的平埔族「道卡斯」,據先民的傳述,他們是由大甲的港口登陸, 甲是他們移民入台的原區,至清朝時期,他們祖先也篤信「媽祖」。

朝興宮 台中市沙鹿區洛泉里和平街18號 創建於清雍正10年(1732) 主祀 天上聖母 沙鹿舊名沙轆,為一平埔族部落,清初泉州府同安縣人移民至此,平埔族逐漸被同化, 相傳為雍正十年夏當奉旨來台撫慰大甲番族之欽差所建,以答謝媽祖海上顯靈, 已有二百五十餘年歷史,經多次修建,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倒塌,民國四十一年再擴建。

台中大里杙福興宮-天上聖母(台中寺廟)

福興宮 台中市大里市新里里福興街1號 創建於清嘉慶12年(1807) 主祀 天上聖母 昔日台中盆地三大聚落,則大里、三十張犁 ( 今台中市之北屯區)、 犁頭店 ( 今台中古之南屯區), 其中以大里為最,人口稠密,商賈雲集,繁華極盡一時,故而命名大里。 杙者樁也,古代大陸運台之貨物,中部以鹿港為轉運站,若以肩挑步擔分售各地, 成本高昂,故而利用大肚溪流以小舟載運,沿大肚溪轉大里溪至大里街尾卸貨, 在溪邊釘樁以繫乎舟,故曰大里杙莊。 福興宮位於大里老街街頭,相傳是為庇護冒險渡海來大里杙開墾的先民, 自福建湄洲將媽祖神尊請來到大里,並在今天的大里派出所的地方建廟, 由於十分靈驗,因此香火鼎盛,成為大里當時的信仰重區, 林爽文事件之後,嘉慶16年當時的彰化縣令來到大里勘查地理, 發現木宮座西朝東,番子寮懷有振坤宮座東朝西,北有內新的新興宮座北朝南, 三角鼎立,形成蓮花寶座,乃於東勢大橋前方建造土牛九隻, 破壞蓮花穴,如今該地名土牛故也。 楊縣令恐有類似林爽文情事再發生,乃以為地方治安之需要, 擬興建百總衙(屯兵處 ) 、抄封館(征稅處)為由,強迫遷廟於現址。

和安宮 台中市大安區海漧村大安港路1205號 創建於清乾隆25年(1760) 主祀 金、吉、姚三府王爺 大安區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舊名,在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為鯨魚), 清朝時稱為「螺絲港」、「勞絲港」等,是因螺殼上之迴旋紋, 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 至於有大安港之稱是因為可以讓船隻安全的停泊而得名。 大安港在道光6年慘遭大甲和大安溪的洪水浸迫,機能逐漸衰退。 經歷一百多年的地理位置轉移變化,大安港的海岸線往內移動, 日治時期的海水浴場如今已經移到海中央。 和安宮位於海墘村,大安港舊海水浴場入口處。原廟址在1206巷10號, 大眾爺廟後方,南北街中段,原廟朝海面,民國65年初覺得廟中格局太小, 信徒覺得不敷使用遂擇址重建,新廟規模頗大,舊廟因做倉庫使用,所以至今仍未拆除。

萬興宮 台中市大肚區頂街村沙田路三段244巷6號 創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 主祀 天上聖母 大肚區昔稱大肚下堡,又在大肚山之西,稱西堡,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據台時期抗清, 頂街地區尚未開發又因大 肚附近及大肚溪北岸一帶均為平埔族部落數十社聚居於此, 漢民稀少,清康熙四十年,福建省漳州人移民至此與平埔族山胞共處, 迨乾隆時董顯率眾於大肚溪邊從事墾荒,漢民見本地地型有山隆起, 遠遠眺望有如人之仰臥挺肚,故名之為大肚(另傳說大肚係蕃語譯音)。 乾隆元年創建於今廟後之小山坡上,由閩安井兵公建, 並由彰化城、天后宮分香奉祀聖母為地方護神, 嗣後,因鑑位置過高膜拜不便,遂移建至今之後殿。

永和宮 台中市大肚區永和村永和街11號 創建於清乾隆53年(1788) 主祀 天上聖母 永和宮位於下街永和村又稱「大肚宮」,俗稱「下街廟」或』下街媽祖」, 與萬興宮頂街媽祖相對,乾隆56年已初具規模,道光七年重修後改稱「永和宮」, 嗣後歷經多次修葺,民國50年及74年重修,改鋼筋混凝土構造, 宮內祀奉的媽祖,與鹿港的天后宮同樣分香自湄州的媽祖金身, 依廟祝及一些父老說法,這兩尊媽祖與湄州媽祖皆為粉面。

神岡朝清宮 台中市神岡區圳堵村福成路80號 創建於清乾隆54年(1789) 主祀 張天師 先民王六者,渡臺時,江西省龍虎山正一天師府,保身香火,落籍於本地,依道統科儀, 設神壇於王家,清嘉道年間信徒修宮壇於王仕乃家宅, 光緒八年赴江西省龍虎山廣信府上清宮進香,迎請嗣漢天師府祖廟大符,回宮安區, 民國前一年發起建廟,選定現在廟址,民國元年完工, 民國24年中部地區大震災,殿嚴重震毀但神殿神像安然無恙, 現在之廟殿是於民國57年所重修完成。

台灣媽祖聯誼會

社口萬興宮 台中市神岡區社南村中山路551巷46號 創建於清雍正11年(1733) 主祀 天上聖母 雍正9年大甲西裡蕃亂,總土官巷敦仔宰其子士萬、士興及其女婿張建京, 統領壯丁剷平番亂有功,於雍正11年張達京率士萬、士興上京受賞, 蒙賜蟒袍(現存張氏家族), 返台時威於 聖母恩澤,特赴湄洲天后宮恭請天上聖母神靈, 奉祀於瓦窯腳(困籌建廟宇需琉璃瓦、磚料等,特建窯燒瓦,故稱瓦窯腳), 後因地理環境欠佳,移廟現址。 萬興宮之由來有傳說是取士萬、士興;兩人名字而來, 亦有緣說是因社口昔為岸裡大社之出入口, 漢人入墾後稱此地為「萬興莊」而得名,供奉之「老三媽」; 乃當年張建京由福建葡田恭請來台,頭頂黃金鑄造鳳冠,持芴端坐,玉顏慈祥, 為「全台十二座湄洲媽祖」之一

樂成宮 臺中市旱溪街48號 創建於清乾隆18年(1753) 主祀 天上聖母 旱溪媽祖廟一「樂成宮」溯自乾隆初年,林大發之十五世祖渡台拓墾, 為冀求一帆風順及其墾業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一道來台, 林氏一行人,行經至本宮現址,因神靈顯異,乃擇定聖地,暫奉祀神祇於此, 乾隆55年〈1790〉,創建「樂成宮」於現址,大正10年地方熱心人士推動重建, 正殿於大正13年建造完成,三川殿於昭和四年〈1929〉竣工, 民國八十年擴建後殿,樂成宮在清道光年間,即已屬縣內著名之媽祖廟。

元保宮 臺中市梅川西路三段109號 創建於清乾隆56年(1791) 主祀 保生大帝 元保宮 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臺灣地區屬副熱帶氣候,先民移居來臺, 往往因無法適應瘴癘之氣,造成水土不服,不時傳出瘟疫流行,為了免於病痛, 先民遂有供奉醫藥之神「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的習俗, 乾隆56年當時由漳、泉二州信徒包括賴厝等17庄的村民,共同損資在現址建廟, 香火源出自福建泉州平和縣心田宮、以及漳州角美慈濟宮 , 道光26年略有修繕,咸豐七年地方紳士重建,至民國13年完工。

萬春宮 臺中市成功路212號 創建於清康熙末年(1721) 主祀 天上聖母 清康熙22年(1668)首任大墩區(今台中市)總兵藍廷珍奉派來台時, 親率家人前赴福建湄洲朝天閣,恭請天上聖母金身隨船保護來中奉祀, 並斥資於現址興建廟宇,定名「藍興宮媽祖廟」,且由唐山聘請名僧來台主持, 此為萬春宮之肇始,至清嘉慶午間,廟宇歷經百餘年風霜浸蝕, 地方聞人林開梅、許其昌等人首先倡議修建,並正式將宮號更名為「萬春宮媽祖廟」, 整修後,廟貌煥然新,民國二年日本殖民政府規定只許建築日式神社, 嚴加取締宮、觀、廟、寺,藉市區改正名義,將萬春宮拆毀殆盡, 宮內名貴古董、寶器亦被搜括一空,信徒暫借店舖以安聖神。

臺中順天宮- 山安宮

順天宮輔順將軍廟 臺中市中山路328號 創建於清嘉慶5年(1800) 主祀 輔順將軍 廟主神輔順將軍神尊據傳乃清朝康熙未年總兵藍廷珍率部開闢大墩, 奉請立祠於大墩小丘面西一隅(即今中山公園臨光復國小外操場一側), 時當雍正初年迄今已歷二百七十餘年, 當初創之期,廟祠祀四圍皆屬藍與莊及姓氏家族墾莊; 至雍正十一年(1733),半線官府置貓霧揀巡檢於犁頭店,此時大墩區人口漸增, 大墩小丘(現中山公園)甚具戰略地位,官府曾派千總駐劄此地,並於小丘上建築炮台, 爾後林爽文之亂,戴潮春八卦會之亂及漳泉粵械鬥土豪家族相侵,大墩區均難免於涵火, 廟曾受波及,日人據台大正初年有議台中市區改正, 廟地被劃為新富國校(現光復國小前身)用地,幸賴地方仕紳攘臂護廟, 林烈堂、吳鸞旂、賴墩等人獻地集資倡議改築; 輔順將軍本名馬仁,相傳隨著開漳聖王平定漳州的龍溪、 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等七縣, 並設漳州府治于龍溪。由於當地地居民都是未受教育的蠻族,開漳聖王到任之後, 驅逐少數劣民,安撫教育蠻民,將中原廣化移植漳州,排除萬難,開辟疆土。 漳州人感念他的恩澤,奉為區土開拓神,建廟祭祀。 福建省漳州市區岳口街,有一座宋代古廟──馬公廟供奉的區土守護神, 是漳州人崇敬的“輔順將軍”馬仁。馬仁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四大部將之一。

萬和宮 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1號 創建於清雍正4年(1726) 主祀 天上聖母 南屯是台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萬和宮自清朝康熙23年創建, 於雍正4年建峻,已有三百有二十二年, 為台中市歷史最久的廟宇, 萬和宮又稱犁頭店聖母廟, 係因地當昔日打製犁頭等農具店舖聚集的「犁頭店街」而得名。

文昌公廟 台中市南屯區文昌街100號 創建於清嘉慶9年(1804) 主祀 文昌帝君 南屯區昔為平埔族巴布薩人貓霧社之獵場,清領(1684)後,漢人入墾日盛, 於雍正四年(1726)即開墾有成,建立萬和宮(今萬和路一段51號,市定古蹟), 供奉媽祖。又本地為昔日半線城(今彰化)至葫蘆墩街(今豐原)之中途站, 以打製犁頭等農具聞名,故稱「犁頭店街」。 創建之初,係由簡姓族人以其洪源一世祖簡會益與先祖南京主事簡貴信之名義捐獻基地, 並由歲貢曾玉音集資,擇址於今南屯市場處建廟,命名為「犁頭店文昌祠」, 日治明治三十一年(1898)借用廟為「犁頭店公學校」校舍, 明治三十八年(1905)始遷至今南屯國小現址。 民國50年代倡議新建。管委會遂將原廟土地出租給市府,改建為南屯市場, 分得五間店鋪,並出售地上建物作為本廟遷建基金。 民國61年購置南屯段第169-2地號農地(即本廟現址),作為廟遷建之新址。

考試拜拜該去哪?超靈驗台灣十大文昌廟讓你金榜題名!

文昌廟 台中市北屯區昌平路二段41號 創建於清同治2年(1863) 主祀 文昌帝君 臺中的文昌廟有兩座,一在北屯,一在南屯。 北屯的臺中文昌廟是由文藍社及文炳社等兩個社學合併而成的祠宇,主祀文昌帝君。 清道光五年四張犁莊歲貢生曾玉音,因感地方文風不振,乃糾合同志共組「文蔚社」, 定期聚會研讀;清道光24年又有人士組「文炳社」,開設私塾、教授漢學。 同治二年兩社為提倡四張犁文教風氣,鳩資合建文昌廟,於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完成。 臺中文昌祠坐北朝南,為五開間兩進兩護;龍帶拜亭的祠宇建築, 由於左右護龍不與前殿相連,故無四合院特徵。三開間的前殿與一般廟宇的頭門相仿, 但左、右各夾以緊挨山牆的牆門,則為特色。 前有四柱亭的正殿,面寬五開間(後加兩房成為七開間), 左右有短垣與左右護龍的齋舍相連,構成三合院。 短垣上開磚砌花瓶形門洞,與中間兩側牆上書卷橫披及八卦漏窗相互呼應。 由於該廟年代久遠,加上其三川殿的屋脊木結構傾斜,臺中市政府除緊急搶修外, 並委託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進行規劃,修護工程於85年4月開工, 87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用參仟肆佰萬元。

慈濟宮 台中市豐原市中正路179號 創建於清嘉慶11年(1806) 主祀 天上聖母 清雍正年間據傳當時有少林高僧善念法師,因悲憫來台開墾者僻居荒交野地, 前途險阻,遂發宏願渡化,啟程之初,於湄洲朝天宮恭請聖母神像三尊隨護來台, 於西岸梧棲港登陸,繼而隨緣說法,足跡遍及中部,傳法途中在本廟現址歇息, 再度啟程時,卻發現神像重如泰山,無法抬離地面,善念法師心知有異,因此擲茭請示, 得知神意欲長駐此地,佑護黎元,遂在此草建茅茨小祠奉祀,此為廟肇建之始。 後經「意添」、「來傳」、「善緣」、「永福」四位高僧秉承遺志,廟構得以日具規模, 光緒五年中部耆德「街長伯」林振芳,遂發起重修改建之議,四方響應,廟基因此莫定。 光緒廿一年,慈濟宮被充為學校,香火中斷。 至民國元年方由地方士紳倡議維修,推舉林慶通總代申請、當時本省宗教信仰遭箝制, 因此申請迭遭阻難,前後歷經日本三任總督(佐久間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大郎), 始得以進行重修,並募得時金二萬四千圓,於民國六年積極展開修繕工作。 全部工程歷經九年,於民國十四年冬天始峻工。民國三十八年,再組重建委員會修繕。 光復後,廟內有國軍眷屬長期佔住,至民國四十八年時整頓,又歷經數次修繕與增建。

巧聖先師廟 臺中縣東勢區中寧里匠寮巷52號 創建於清乾隆40年(1775) 主祀 巧聖先師 「巧聖先師」就是「魯班先師」,土木工人奉為祖師。 魯班在木工的建造方面,有神乎其技的成就,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土木建築師。 曾相繼發明製造了當時人們無法想像到的精巧農器用具,如農家用的畚箕、 船家用的櫓槳等。祂不但發明了「雲梯」,更發明了「木鳶」,有點像現在的滑翔機, 又發明了一座純木造的機器人「木人車」。此外,祂更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 如刨子、鑽子、鋸子、鏟子、曲尺、鑿頭、斧刀,鑽鉤、鐸石磨、 鏟鋸子、規角尺、墨斗、 魯班真尺(門公尺)等等,均成為後代工匠必備的工具。 祂所使用的尺是以生、老、病、死、苦五個字作基數,每個字一寸四分長, 當祂為人建築房屋時,以不碰到死、苦為原則,這種方法流傳到今天, 還為許多木工、裝潢師傅所採用,大家都稱這種尺為「魯班尺」。 東勢區中寧里「巧聖先師廟」,至今已有二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是台灣巧聖先師廟的開基廟。 東勢區先民在大甲溪開墾時,多以伐木為生,於是在清乾隆四十年, 於今東勢先師廟現址搭建工寮,祀奉巧聖先師會旗,由於聖靈顯赫, 居民為感念先師聖德宏恩,於是正式建廟奉祀。 道光十三年,由地方貢生劉章職等人建議重建, 並獲宣宗皇帝御賜「北城侯魯大夫巧聖先師神位」敕牌乙座。民國五十三年又修繕重建。 九二一大地震震毀的廟宇此刻正在重建中, 一干神祇則暫時移駕正二路和台三線交岔口廣場。
 

男女中年後戀愛,該上哪裡找對象?
窮看廳堂,富看廚房,客廳風水禁忌
男性50歲後更年期性能力下降怎麼辦
50歲以上適合的保健食品?
男性50歲後需要什麼營養素
40歲男人保健食品推薦,不舉怎麼辦
夜尿頻繁如何改善,晚上頻尿要吃什麼
治療攝護腺肥大每日錠效果好
壯陽保健食品推薦
怎麼增加硬度,硬不起來怎麼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