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3 12:30:03twcatart95’s

《關於拉赫曼尼諾夫》

《關於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是一位俄籍音樂家,英文名字寫做(Rachmaninov, Sergei),
生於1873年4月1日,卒於1943年3月28日,為十九、二十世紀的音樂貢獻良多。

拉赫曼尼諾夫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家,其作品被運用在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裡,如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裡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師(Shine)裡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等……,都是拉赫曼尼諾夫動人的代表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出生於俄羅斯的貴族家庭,四歲開始隨母親學琴,少年時即已展露鋒芒,當時的俄羅斯知識世界瀰漫著一股傷感的世界觀,拉赫曼尼諾夫深受影響,尤其是十七歲那年,柴可夫斯基的歌劇『黑桃皇后』的聖彼得堡首演,深深迷惑了拉赫曼尼諾夫,從此柴可夫斯基那憂鬱的曲風、悲歌式的調性,侵入了拉赫曼尼諾夫的骨血,成為他創作的風格。

二十二歲那年,他創作了第一首交響樂曲,屬於俄羅斯國民樂派,但卻因為少年得志而飽受國民樂派最無情的批評,這使得拉赫曼尼諾夫喪失了對音樂的信心,進而在精神上飽受折磨,有長達三年的時間他無法提筆作曲,強烈的沮喪感和無力感困住了他,直到尼科萊‧達爾醫師的出現。

尼科萊‧達爾醫師鼓勵拉赫曼尼諾夫坦白且毫無畏懼地面對自我,這使得拉赫曼尼諾夫學會了如何真誠無畏地將情感釋放出來,而音樂正是他釋放情感的最佳途徑。

1901年,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E小調鋼琴協奏曲(Adagio Sostenuto)誕生了,他將此樂章獻給等於給了他新生命的達爾醫生,並且在莫斯科的慈善義演會裡奪得了滿堂喝采。

接著在西元1909年,充滿著斯拉夫民族精神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也在一片掌聲中完成,它壯麗明亮的調性很快便奪住了樂迷的心,浪漫深刻的韻緻超越了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或許,這就是電影<鋼琴師>以它為主體音樂的原因吧!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Piano Concerto No. 3. Op. 30. Mvt.Ⅰ 》介紹:

創作時間 1908完成,1909首演
樂曲性質 協奏曲
使用版本: BMG 09026 61564 2 Piano:Vladimir Horowitz New York Philharmonic Conductor:Eugene Ormandy

〈樂曲形式〉
獨奏樂器(第一主題)→樂 團(第一主題)
發展部 :獨奏與樂團互相對話
再現部 :模糊的第一主題→華彩奏→尾聲
全曲約16’46分
     
〈補充資料〉
全曲形式
樂章 曲式 速度 調性
一 自由的奏鳴曲式 Allegro ma non Tamto D小調
二 三段體之間奏曲 Adagio A大調
三 奏鳴曲式 Alla breve D小調

古典~浪漫時期協奏曲基本曲式:
共三樂章,快慢快,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

程式部 :
第一種方式 樂 團(第一主題)→獨奏樂器(第一主題)
第二種方式 獨奏樂器(第一主題)→樂 團(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過門→小尾聲

發展部 :獨奏與樂團互相對話

再現部 :第一主題→第二主題→過門→華彩奏→尾聲
* 再現部有時會省略第一或第二主題其中之一


附錄:拉赫曼尼諾夫的生平

1873年 出生於俄國的諾烏哥羅德的奧乃加

1877年 隨母親學鋼琴

1882年 隨母親遷居聖彼得堡,進音樂院學鋼琴

1885年 轉入莫斯科音樂院學鋼琴與作曲

1891年 完成第一首作品,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並榮獲鋼琴比賽第一名

1892年 畢業作品歌劇「阿勒可」榮獲金牌

1897年 第一號交響曲初演,受國民樂派大肆批評,因而罹患神經衰弱症

1898年 以鋼琴家兼指揮家身分,赴英國演奏獲成功

1901年 醫師治療下得癒,完成第二號E小調鋼琴協奏曲

1909年 赴美演奏並完成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於紐約首演

1917年 俄國革命,逃亡巴黎,移居美國

1934年 完成帕格尼尼狂想曲

1943年 在美國加州抱著不能如願歸國的遺憾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