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吃進身體需要的原素
健康身體來自均衡的營養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每日飲食指南」,開宗明義便指出選擇食物首要考慮食物的營 養價值,健康的身體是來自於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與充分的休息;而飲食首要注重五 大營養素─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均衡吸收。最好的方式是有營養均 衡的飲食觀念,自己選擇食物,準備三餐,才能均衡的吸收五大營養素並避免營養素的流 失。 |
|||||||||||||||||||||||||||||||||||||||||||||||||||
五大營養素
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
|||||||||||||||||||||||||||||||||||||||||||||||||||
|
|||||||||||||||||||||||||||||||||||||||||||||||||||
- 過去稱為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來自植物性食物。 *依據醣類的化學結構式可分為三類: (1) 單醣:如葡萄糖、果糖等,葡萄糖是醣類被腸道吸收最主要的形式。 (2) 雙醣:如蔗糖、麥芽糖、人工製造的糖類如砂糖、白糖等主要來源有甘蔗、水果、甜菜等。 (3) 多醣:如澱粉、纖維素、果膠等,醣類若依體內吸收能力,則可分為可在體內消化的醣類,如澱粉、蔗糖、果糖、葡萄糖、麥芽糖、乳糖等,與無法體內消化的醣類如纖維素、果膠、藻脂酸等。
*直接提供人體熱量的來源 醣類在人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量,節省蛋白質與脂肪的利用,每1公克的醣可產生4kcal(仟卡)的熱量。攝取過多,會造成脂肪囤積,形成肥胖的問題。若攝取不足,血糖下 降,人體蛋白質燃燒提供熱量,造成肝、腎功能負擔。醣類中葡萄糖是提供腦細胞(中樞神經)能量的唯一來源,嚴重缺乏時,出現昏迷現象,妨礙腦部健全發育,甚至死亡,醣類也能保護肝臟、預防酸中毒,醣類宜應適當攝取。 *腸道的清道夫 – 纖維素與果膠
是構成人體細胞最重要的成份,為人體許多抗體、酵素、荷爾蒙…等主要成份。蛋白質是由胺基酸(Amino Acid)所組成。人體所需的22種胺基酸中有14種可人體自行製造,其餘八種則必需由飲食中攝取。這八種胺基酸即為所謂的「必需胺基酸」。而兒童為應付成長所需則有十種胺基酸必需由食物中補充,蛋白質必須經常汰舊換新,而且它無法預存於體內,因此我們必需從每日的飲食中攝取良質蛋白質,良質蛋白質對創造良質的身體有相當大的助益。 *蛋白質與年齡關係及生理功能 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蛋白質是特別地重要。胎兒、幼兒、青少年由於身體快速成長,更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如果蛋白質缺乏則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成年人蛋白質不足時,抵抗力下降,易疲勞,工作效率低、早衰;老年人缺乏蛋白質易出現貧血,易感染、心臟受損等。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以13~19歲青春發育期最高,其次懷孕及授乳期,而以20歲以上成年人而言,每天最好能攝取1.0g/kg體重的蛋白質,即與體重等量的良性蛋白質。此外,蛋白質還參與了身體的生理調節功能及免疫功能,蛋白質缺乏時,會出現各種症狀;如消瘦、肌肉鬆弛無力,皮下脂肪燃燒,反應遲緩、精神不繼、兒童體力智力發育產生障礙,毛髮乾枯,易腹瀉、消化腸胃道功能低下,肝火上昇,水腫,心律不規律等,且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手術後傷口癒合不易等現象。 各年齡層每日所需之蛋白質量表
※孕婦第一期:57公克,第二期:61公克,第三期:67公克。資料來源:衛生署
但對現代人來說,完全蛋白質的基準不僅是蛋白質生物價值高低而已,且不會增加動物性脂肪,產生肥胖的慢性疾病等優點的植物性蛋白質,我們實在應該重新審視,必需胺基酸均衡性較佳,且又零膽固醇,有卵磷脂的大豆蛋白。大豆蛋白中的異黃酮素(植物性賀爾蒙)對更年期的婦女性荷爾蒙調節功能及抑制鈣質流失,減少骨質疏鬆症之危險、減輕更年婦女的不適症。 *動、植物性蛋白質的比例 我們每天所攝食的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所佔的比例,應隨不同年齡時期而不同。隨著年齡的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也要增加。以避免因食用過多動物性蛋白質所伴隨的動物性脂肪而引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脂肪的功能 1.提供主要的能源 2.保護內臟、關節及神經免受損傷的作用,並保持體溫。 3.促進人體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作用。 4.提供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不飽和脂肪酸-亞麻油酸、花生油四稀酸。 *「必需脂肪酸」功能 1.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 2.協助血液凝固作用。 3.加強血管壁強度、韌度。 4.協助合成前列腺素,降低血壓,提高生育能力。 5.減少生殖機能病變。 *脂肪攝取的建議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脂肪及膽固醇與慢性病及文明病的罹患息息相關,如心血管疾病、乳癌、前列腺癌、血膽固醇及血脂肪過高的產生有關,由於國人飲食改變及外食人口增加,速食業發達,造成動物性油脂普遍攝取過高,心血管疾病、慢性病已不再是只是困擾中高年者,甚至連小學生的血液抽檢中,已普遍出現血脂肪過高的現象,小胖哥、小胖妹更充斥在各校園中。 因此,早在10年前美國政府已針對脂肪提供國人飲食參考: 1.多吃植物性脂肪,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 2.維持理想體重。 3.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尤其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減少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4.多加運動。 *活化細胞的脂質類-卵磷脂 由大豆或蛋黃提煉而得「Lecithin」國人稱之為卵磷脂,而歐美、日本則以(Phosphatidyl Cheline─PC)磷脂酸膽鹼來定義,商業上則把PC主成份及其他磷脂酸成份混合物統稱為卵磷脂。人體磷脂質是生物體細胞膜組成成份,以維持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及功能。因此,許多藥理研究所均以對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肝機能障礙及強化腦部細胞機能的功用作研究基礎及開發方向。 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在1981年的研究中指出,對動作不協調舞蹈症、老人癡呆病等患者不投予藥物治療,而只用卵磷脂作為營養治療之用時,其症狀都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主要因卵磷脂可提供人體合成乙醯膽鹼及膽鹼,因此由營養補充而使其恢復神經訊息的傳導作用。 1974年及1981年日本厚生省也通過二項專利,核准卵磷脂食品能增強細胞機能,活化人體新陳代謝,避免身體過早老化的功效。日本某製藥廠也在1990年代以卵磷脂為主成份的治療藥物,補充體內必須脂肪酸,增加肺泡細胞分泌保護物質的功能,作為強化呼吸,改善肺部因吸煙、空氣污染及廢氣的傷害。因此飲食中若能攝取足夠的卵磷脂,可幫助修復受損細胞,有助於生物細胞結構的正常化。
維生素
維生素A 維生素D 維生素E(又稱為生育醇)
|
1.木耳
含蛋白質、脂肪、多糖類、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是補腦、健腦的佳品。尤其是當中的卵磷脂成分,具有幫助腦部與中樞神經發育、強化智力、增強記憶力、集中力的效果。
2.香蕉
香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含鉀量較高,有促進人體細胞及組織生長、健腦的作用。另外,香蕉當中富含的3種天然糖分:蔗糖、果糖、葡萄糖,更有幫助人體迅速補充能量、提升體力的效果,能預防精神疲倦引起的記憶力不佳現象。不過,要注意的是,香蕉屬於高含鉀量的食物。若過量或空腹食用香蕉,容易讓血液中的鉀含量大幅增加,造成身體的不良反應。尤其是有慢性腎臟病,或是洗腎的患者,在食用分量上更要小心注意,以免病情惡化,甚至引起心律不整、肌肉痠痛、心肌無力等症狀發生。
3.黃豆
黃豆中含有卵磷脂和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之一,而其中卵磷脂成分更有補腦、增加記憶的作用。而黃豆中的大豆蛋白質也有降血脂、膽固醇的作用,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因此,每天吃一定量的黃豆,有利於增強記憶、減緩記憶力衰退現象。但提醒民眾,黃豆屬於普林含量較高的食物,尿酸過高、痛風、洗腎患者,並不適宜過量食用。
4.雞蛋
雞蛋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營養的食物來源,含有維生素B2、鋅、硒、卵磷脂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它所含有的豐富的DHA、卵磷脂T成分,經過人體消化後,會釋放出膽鹼至腦內,有助於避免老年智力衰退,也有改善記憶力的作用。
5.魚類
魚類除了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營養外,當中所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DHA、EPA)和卵磷脂等優良脂肪酸,是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更是腦細胞運作絕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頭腦有很好的益處。且多數魚類含有的維生素A、E等成分,更有抗氧化,防止細胞老化的效果。因此,魚類可說是相當理想的健腦食品。
6.核桃肉
核桃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的維生素E、多酚植物化合物以及天然抗氧化劑、卵磷脂、維生素A、D、E等,能延緩身體衰老,維持細胞正常代謝,防止腦細胞衰退,有助於提升腦力。不過,要注意的是,核桃的營養價值雖高,但其油脂含量亦相當驚人,建議每日食用4到5個核桃為宜,並適當減少其他脂肪的攝入,以免食用過量導致熱量攝取過多,引起肥胖等問題。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鐵質缺乏的可能原因包括:
1、鐵質的攝取不足: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及小孩(因牛奶中含鐵量少),極度偏食者,體重過重者、過輕者。
2、鐵質的吸收不良:胃酸分泌不足者(包括罹患萎縮性胃炎者,以及長期服用含制酸劑的胃藥者)。素食者(某些植物來源的鐵的生物可用率約只有2%,肉類來源的鐵的生物可用率約15-20%,母奶來源的鐵的生物可用率達50%)。大量飲茶及咖啡者。
3、鐵質的需求量大增:成長中的青少年,懷孕或哺乳的婦女,運動員。
4、鐵質的流失量太大:是經血流失過多,慢性的胃腸道出血(例如痔瘡、腸道癌症等)。
如何補充鐵質:
1、富含鐵質的食物:肝臟、牡蠣、大豆、米、燕麥、黑麥、無花果、杏仁、馬鈴薯、肉類(牛、豬、雞、魚)、蛋、全麥麵包、胡蘿蔔、南瓜、乾棗。
2、菠菜與扁豆雖含鐵量多,但因富含植酸會阻礙鐵的吸收,所以不是理想的補鐵食物。
3、維他命C可增加植物性鐵的吸收率達3倍,因此建議鐵質與維他命C或果汁一併補充。
4、茶、咖啡、牛奶會阻礙鐵質的吸收,須與富含鐵的食物分開食用。
5、空腹補充鐵吸收效果是非空腹食時的二倍。但要注意胃腸道的副作用。
6、不與鈣一起補充,因鈣會下降鐵的吸收。
由上可知,缺鐵可以造成相當多的症狀,但因症狀常不具特異性,因此缺鐵常未被診斷出來。另外,若患者同時罹患其他疾病,如心臟病等,也會因缺鐵性貧血而致症狀加重,必須特別小心。
若病人缺鐵性貧血找不到原因,必須小心是否潛伏著胃腸道癌症在慢性出血,當進一步進行檢查,早期發現,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鋅配合蛋白質的作用,參與的生理作用包括成長與發育,能量營養素代謝,免疫機能,食慾,味覺,皮膚健康,傷口癒合等,缺鋅時這些功能都有不等程度的損傷,對健康的影響相當廣泛。
體內有數百種含鋅的酵素,參與醣類、蛋白質、脂肪、核酸與維生素的代謝,包括維持免疫機能以減少感染,正常的食慾,使皮膚正常修復以幫助傷口癒合。鋅與蛋白質結合會影響蛋白質的形狀,這類結構會辨識特定的DNA序列,可以調節基因的表現。內分泌細胞與某些神經細胞可分泌自由的鋅離子,負責細胞間訊息的傳遞,例如促進胰島素的作用或腦神經細胞的聯繫。
比利時的研究指出,鋅與抗氧化營養素配合補充,可以降低老年性黃斑退化。大型眼疾研究(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也發現,每天80毫克鋅配合維生素E和C等抗氧化營養素,可以降低黃斑退化的發生和惡化,也可延緩視覺退化。
缺鋅的症狀包括血中鋅濃度偏低、嚴重皮膚疱疹與發炎、腹瀉、毛髮禿少、情緒不穩、厭食、神經病變、成長遲緩、體重減輕、感染容易復發、行為異常等問題。缺鋅對男性的影響嚴重,使男性睪丸發育不良、貧血、夜盲症、傷口癒合遲緩、味覺遲鈍不敏、四肢皮膚炎、腸病變、免疫力低落等狀況。適當給予鋅之補充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硒缺乏會改變免疫功能,使人易受病毒的感染,或增加癌症的危險。克山症是地區性的疾病,廣泛發生於土壤硒含量很低,飲食硒攝取量每日少於20微克的地區,以最初在黑龍江省克山縣發現而得名。這是一種幼年型的心肌病變,與缺硒有密切的關係,典型的症狀包括心律不整、心臟擴大、充血性心臟衰竭,心肌纖維化和壞死等,嚴重時足以致死;補充硒可以逐漸消除此種疾病。
缺硒會使體內的抗氧化力減弱,也會加重缺碘引發的甲狀腺素不足。硒缺乏與多種甲狀腺疾病有關,低硒會加重甲狀腺的自體免疫疾病,增加甲狀腺癌發病風險,還會加重甲狀腺腫大的問題等。
缺鋅的原因分為遺傳性與營養性兩大類。營養性缺鋅可能是母乳缺鋅、配方或飲食中的鋅吸收不良、全靜脈營養配方缺鋅、消化道疾病或吸收不良、燒傷與手術大量鋅流失等所致。開發中國家的飲食以五穀類為主,其中植酸量過高會干擾鋅之吸收,是造成營養性缺鋅的主因。
遺傳性的缺鋅疾病稱為腸病變性皮膚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這是小腸細胞對負責吸收鋅的蛋白質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吸收功能不良,嬰兒時期就會有嚴重的症狀。
缺鋅風險較高的人包括:過度節食者,素食者,全母乳哺餵兒不用副食品的較大嬰兒,消化道手術或疾病的患者,慢性腹瀉者,鐮刀型貧血患者。
食物中的鋅通常與蛋白質或核酸結合,因此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含有豐富的鋅,例如堅果類,牡蠣蟹貝類等海產,肝臟,肉類,蛋類和牛乳。西式飲食的鋅吸收率平均約20%。
鋅的吸收受飲食成分與消化道酸鹼性的影響。胺基酸或小分子胜肽可促進吸收。葷食提供的鋅吸收率比素食為高。植物性食品含有植酸、草酸、膳食纖維、多酚類等成分會抑制鋅的吸收,植酸與大量的鈣共存會明顯降低鋅的吸收。
國人普通飲食可提供的鋅量平均為每日12mg,大約符合女性之參考標準,但未達到男性之參考標準。
上一篇:荸薺=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