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9 08:01:01Aher

日满历史及建国功臣(图)

日满历史及建国功臣(图)


13号黑色星期五  Posted: Sun Aug 24, 2008 3:14 am Post subject: 日满历史及建国功臣(图)

滿洲是清朝發祥之地,1912年清國結束以後,中國一直占據滿洲,同時亦令滿洲陷入軍閥割據期二十年之久。昭和六年滿洲事變後,基於中國軍閥混戰影響滿洲和平,日本軍暫時接管滿洲。1翌年1月28日,日本建議協助滿洲建立新國家。 


與此同時滿清宗室、時為吉林省軍參謀長的熙洽恭請清朝遜帝 溥儀陛下回到「祖宗發祥地,復辟大清,救民於水火」。以已經升任吉林省代理長官的熙洽為首的前滿洲貴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的國家。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賢二先生將 溥儀陛下從其在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後經大沽口、營口、旅順,接至撫順。1932年2月16日,張景惠先生、熙洽先生、馬占山先生、臧式毅先生及謝介石先生等人在奉天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主持。會議決定迎接 溥儀陛下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各人在政權中的職務。18日,發佈「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 
1d_12_sb.jpg
60_12_s.jpg
記念滿洲事變的寫真集,滿洲事變促成滿洲建國 

3月1日,滿洲國宣佈成立。首都設在長春(改名為新京),6日,溥儀從撫順出發,9日到達長春,正式宣佈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為「大同」。同時任命該國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滿洲國宣佈正式建立。 

mankenkoku4.jpg
滿日代表簽字互相承認 

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滿洲國,並在滿洲國駐軍擔負滿洲國的國防。 



其後在1934年3月1日, 溥儀陛下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滿洲國為大滿洲帝國,改年號為康德元年。 



康德十年12月1日公佈的《開羅宣言》中,蔣美英私下決定在戰勝後將滿洲「歸還」中華民國。在康德十二年2月8日的雅爾達會議中,羅斯福更私下將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滿洲鐵路。 


康德十二年(1945年)8月9日,蘇聯背信棄義,突對日本與我國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滿洲,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滿洲國軍。11日, 先帝溥儀陛下及政府官員開始乘火車撤退。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大栗子車站。15日,日本天皇 裕仁陛下宣佈終戰。17日,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 溥儀陛下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佈滿洲國政府解散。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原屬朝鮮軍,1945年改隸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改隸國內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19日, 溥儀陛下偕眾殿下及官員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 陛下等被蘇聯紅軍俘虜。 


康德12年8月20日,蘇軍佔領新京、奉天、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佔領旅順、大連。31日,蔣介石在重慶宣佈成立偽「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接收滿州,同時改原滿洲為九省二市。 


蘇聯佔領滿洲後,開始大規模拆運滿洲地區的工廠、機器、鐵路設施,並將滿洲各公私銀行的貴金屬、債券、紙幣運往蘇聯。根據日本資料統計,蘇聯從滿洲拆運的資產價值合1946年的5,340,714,845日元,相當於當時的1,363,484,499.92美元。蘇軍在滿洲各地發生針對平民的搶劫、強姦活動。 


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武裝(當時尚未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山海關一線與準備出關接收滿洲的國民革命軍發生激戰,共產黨軍隊失利,國民政府接收滿洲。其後,中共建國後,置滿洲於直轄統治至今。 


2004年,在舊滿洲國遺睿鈕牯錄‧愍鎊閣下領導下,滿洲國臨時政府在海外成立,矢志復國。 
mankenkoku11.jpg
舊滿洲國政府本部 

教育 


滿洲國學生餐前祈禱。滿洲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普及教育體制。在各級學校中以「民族協和」「一德一心」為口號進行教育,注重孔孟之道的道德教育,強調滿洲的本土歷史與文化。滿洲國規定在學校每屆春丁儀式和秋丁儀式舉行祀孔,多是在朝禮時由一位老師介紹孔子生平。1937年採取了全面建立和鞏固教育體系的措施,基本仿照日本的教育體制。除人文、科學的教育外,重視學生的品格與體魄的培養訓練,鄉村學校注重學生對農業知識與科學耕種的訓練,女學生還有家政訓練課程。藉此意圖培養出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效忠滿洲的國民。滿洲國的各級教師的培養較嚴格,對教師的考核和晉升有嚴格的制度。 


滿洲國建立了一萬兩千所小學、兩百所中學、一百四十所師道學院,以及五十所技術及專業學院和一些軍官學校。在滿洲國教育系統中,共有六十萬學生和兩萬五千名教師。另外,還有一千六百所私立所學校(日本批准),一百五十所宗教學校以及哈爾濱地區的二十五所俄國學校。 

滿洲國小學教科書.jpg
滿洲國小學教科書 
教科書內文2.jpg
教科書內文 
滿洲小學唱歌集.jpg
滿洲小學唱歌集 

滿洲國建立的大學,參與其事絕大部分是日本人。當時的滿洲建國大學,教師90%以上為日本人,用日語授課。少數的非日本人用漢語或者蒙語授課。建國大學每年招生150人中,一半是日本人,另外滿洲人50名(在滿洲國漢族和滿洲族人都稱為滿洲人),朝鮮、蒙古和白俄共25名。 



在我與日本終戰前的1945年8月12日,建國大學要求學生參與「滿洲國保衛戰」,除了日本外的其他民族學生無一齣列。 



滿洲國教育系統為滿洲國,以至韓國和日本,以及滿洲國後幾十年的各項建設事業提供了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在滿洲地區的教育系統中,滿洲師道培養的教師在滿洲國後的幾十年中的各級學校中一直是教學的中堅力量。如前韓國總統朴正熙為滿洲國軍官學校畢 

業。 
當年的畢業證書.jpg
當年的畢業證書 


【滿洲文化及民俗】 
滿洲的文化傳統基本上是有移民所帶來的華北漢文化、滿州本土文化(包括滿洲各通古斯民族、蒙古等)及朝、日、俄文化的結合體。

電影 


1937年8月,「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在新京成立,簡稱「滿映」。在滿映存在的八年裡,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紀錄片189部。著名演員有李香蘭(山口淑子)、劉恩甲、浦克、張奕、于洋和凌元,導演內田吐夢、朱文順,攝影師王啟民,以及後來從影的方化等。著名影片有《碧血艷影》、《迎春花》、《蜜月快車》、《支那之夜》等。 


文學及出版業 



著名作家有梁山丁(山丁,1914年-1995年)、古丁、梅娘,以及後來移居中國內地和其它地方的蕭紅、蕭軍等,以及一些倡導滿洲本土文學,認同滿洲,很多為滿洲出生的日裔滿洲作家。 


著名作品有山丁的《綠色的谷》等。 


滿洲國的文學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出版物大多應用漢文、日文及俄文,亦有部分英文出版物。甚至左派的書籍在書店裡也可以公開出售,如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見劉賓雁生前回憶)。 

體育 



"大滿洲國體育協會"在1932年成立的基礎上於1934年4月重新建立。1938年,滿洲國開始實施新學制,規定體育課是各類學校的必修課。體育課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參考日本,稱為「滿洲體育教授參考書」。1944年,文教部制定了統一的教材《學校體育科教授要目》,其內容大部分參考日本。運動競賽花樣繁多,有每逢滿洲國建國紀念日前後舉行的「建國紀念運動會」; 
每逢重大事件,便舉行「慶祝運動會」等。 
日滿軍民相處融洽.jpg
日滿軍民相處融洽

post-1.jpg
大連遼東飯店的Menu.jpg
大連遼東飯店的Menu 
我國慶祝日本皇紀二千六百年的明信片.jpg

日本酒商祝賀滿洲國帝政的廣告,可見滿洲樂土,舉世瞻仰.jpg
日本酒商祝賀滿洲國帝政的廣告,可見滿洲樂土,舉世瞻仰 
日本國內教育國民各國國旗的印刷品,清楚列明滿洲為獨立國家.jpg満州国国旗.jpg
日本國內教育國民各國國旗的印刷品,清楚列明滿洲為獨立國家 

康德二年四月「日滿一體不可分」.jpg
康德二年四月「日滿一體不可分」
康德二年四月「日滿一體不可分」.jpg
大同二年五月三十一日日蔣塘沽停戰協定後,長城以南列非武裝地帶,滿洲成為人間天堂,與戰亂中國的地獄成強烈對比 
紀念昭和六年滿洲事變的海報.jpg
紀念昭和六年滿洲事變的海報


新滿洲國的重建者--鈕牯錄‧愍鎊
新滿洲國的重建者--鈕牯錄‧愍鎊.jpg
鈕牯祿先生是前滿洲國國民的子孫,現居國外,是一位大學學者,致力於研究滿洲歷史與政治,並認識到滿洲人應該重新擁有自己的國家,所以在公元二○○四年與葉赫那拉.慧君等有志於滿洲民主運動的人士在海外成立了滿獨組織「滿洲國臨時政府」,先後任職主席及總理大臣,從事滿洲復國的工作,受到滿獨人士的愛戴及支持,是現代滿洲獨立運動的鼻祖。 


滿獨運動的虔誠信徒--葉赫那拉.慧君 
滿獨運動的虔誠信徒--葉赫那拉.慧君.jpg
葉赫那拉.慧君女士是一位海外民主人士,一直相信滿洲應該擁有自己的國家,反對外國殖民獨裁統治,所以一向有滿獨思想,認識鈕牯祿.愍鎊先生後,更協助籌備並成立了「滿洲國臨時政府」,主要從事對外宣傳事務,也是「王道主義」的忠實信徒。 

初代國務總理--鄭孝胥先生(咸豐十年-康德五年)
初代國務總理--鄭孝胥先生(咸豐十年-康德五年).png
鄭先生字蘇龕,號海藏,是前清遺臣,是儒家王道主義的虔誠信徒,擅詩書,中國福建閩侯縣人。 

鄭孝胥早年中舉,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鄭孝胥曾參與戊戌變法,與唐才常有過交往;立憲運動時期,鄭孝胥也曾經參加上海商務印書館、上海儲蓄銀行的創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動等。光緒三十四年年,鄭孝胥受岑春煊派遣,出任預備立憲公會會長。 


中華民國建立之後,鄭孝胥先生擔任溥儀的內務大臣與顧問。昭和元年隨溥儀從北京遷至天津日租界。與日本方面也多有接觸。昭和七年滿洲事變之後,鄭孝胥負責起草滿洲國國歌與建國宣言。滿洲國成立後,鄭孝胥出任總理兼陸軍大臣、文教部長。 


代表滿洲國出席大東亞會議的次代國務總理--張景惠先生(同治十年-昭和三十四年) 
代表滿洲國出席大東亞會議的次代國務總理--張景惠先生(同治十年-昭和三十四年).png
字敘五,遼寧台安人。昭和三年皇姑屯事件後任中華民國東省特別區長官,東北易幟後,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昭和六年滿洲事變後,返回滿洲,先後任滿洲國參議府議長兼東省特別行政區長官、滿洲國軍政部總長、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等職。康德十二年8月被蘇軍逮捕,後被中共政府引渡關押。昭和三十四年1月11日13時,張先生因患動脈硬化、心肺病、心力衰竭而病故,享年87歲。 


首任外交部總長--謝介石先生(光緒四年-昭和二十一年) 

字又安,一字幼安,台灣新竹人。是台灣人於滿洲國期間獲得最高官銜的一位。 


謝介石早年於私塾就讀,日本接收台灣後於新竹國語傳習所學習日語,並曾經擔任伊藤博文來台時之通譯;後來謝介石東渡日本,並且畢業於明治大學法律系,之後前往中國天津張勳處工作。大正四年謝介石放棄日本國籍並且改入中華民國國籍。張勳於大正六年策動溥儀復辟時,謝介石也參與其中。也因為復辟事件,謝介石得以認識 先帝溥儀陛下。 


昭和二年,謝介石出任 溥儀陛下的外務部右丞與天津行在御前顧問,之後前往吉林出任吉林省省長熙洽的吉林省陸軍部尚書;滿洲國成立後,任首位外交部總長。謝介石先生曾經將熙洽、馬占山說服歸入滿洲國而立下大功。之後謝介石於康德二年出任滿洲國駐日全權大使。也由於謝介石在滿洲國發展的成功,不少的台灣人也都前往滿洲尋求發展,並且工作於滿洲國的公務部門。謝先生之後一度轉任實業部長。 


康德四年,謝介石先生退隱,之後曾經出任滿洲國國營事業的董事長;滿洲國被中國占領後,謝介石先生也被逮捕,病故於北京獄中。 

-------------------------------------------------------------------------------- 

臧式毅先生 
臧式毅先生.png
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奉天省長兼民生部總長,當初對滿洲國會否成為日本附庸而憂慮,最後積極主導滿洲帝國,足見臧式毅先生真知灼見。 

-------------------------------------------------------------------------------- 

滿洲國的締造者之一--熙洽(光緒九年--昭和二十五年) 
滿洲國的締造者之一--熙洽(光緒九年--昭和二十五年).png
愛新覺羅氏,遼寧奉天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親兄弟莫爾哈齊的後裔,致力於恢復清朝,早年就讀於日本東京振武學校與士官學校。 


滿洲事變爆發之時,熙洽先生代理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官兼吉林省主席張作相的一切吉林官民政務,後任吉林省長官公署長官。之後熙洽提出建立滿洲國的計劃。大同元年滿洲國建國之後,熙洽先生出任滿洲國財政部總長兼吉林省省長,康德元年出任財政部大臣,康德三年轉任宮內府大臣。 


滿洲國被占後,熙洽先生也被蘇紅軍逮捕,而被解押到西伯利亞。昭和二十五年熙洽與其他滿洲國官員被引渡回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久便病故於哈爾濱的戰犯管理所。 

-------------------------------------------------------------------------------- 

盡心於滿日親善的 愛新覺羅.溥傑(光緒三十三年-平成六年)、愛新覺羅.浩(大正三年-昭和六十二年) 
盡心於滿日親善的 愛新覺羅.溥傑.png
溥傑殿下是 溥儀陛下的親弟,與身為名門望族原名嵯峨 浩的愛新覺羅浩結成夫妻,成為滿日親善最強大的證明。兩殿下的詳細生平請參閱「皇族網頁」。 

-------------------------------------------------------------------------------- 

川島芳子(光緒三十三年5月24日-昭和二十三年3月25日)
川島芳子(光緒三十三年5月24日-昭和二十三年3月25日).jpg
川島芳子小姐原名愛新覺羅顯紓,字東珍,滿族人,肅親王善耆的第14位女兒,中華民國建國後,成為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的繼女,她改名為川島芳子,並在日本接受教育。 


1927年20歲的時候,在旅順與蒙古族甘珠兒扎布結婚。甘珠兒扎布是參加蒙古獨立運動的巴布扎布將軍的兒子,並協助關東軍。大同元年滿洲國成立後,川島芳子在新京被任命為滿洲國女官長。大同二年成為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參加熱河作戰,安國軍是由滿洲公主帶領的滿洲國義勇軍。 


1945年10月日本戰敗後,在北京東四九條衚衕34號私宅被國民政府軍逮捕,並作為漢奸被提起了公訴。1947年10月22日被判處死刑,1948年3月25日在北平第一監獄執行,終年41歲。她的骨灰被日本僧人拿回到日本的川島家,墳墓在日本松本市正鱗寺。 


田中義一(同治三年-昭和四年) 
田中義一(同治三年-昭和四年).png
對中強硬、支持滿蒙獨立的日本前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先生早在昭和二年已在「東方會議」中主張滿蒙分離政策,是滿洲獨立運動的早期戰友。 


若槻禮次郎(同治五年-昭和二十四年) 
若槻禮次郎(同治五年-昭和二十四年).png
前首相若槻先生雖然面對中國對滿洲無理主張,但任內不主張把滿洲事變擴大,是一位和平主義者 


廣田弘毅(光緒四年-昭和二十三年) 
広田弘毅.jpg
作為外相,任內積極主張對中國推進,是滿洲國防事業的好朋友

松岡洋右(光緒六年-昭和二十一年) 
 



作為前滿鐵副總裁兼國聯滿洲事變臨時總會的代表,對列強拒絕承認滿洲國的成立表示抗議,表現出滿洲人民對國際不友善對待的強烈不滿,故受到國內民眾的支持。 



-------------------------------------------------------------------------------- 


內田康哉(同治四年-康德三年) 

 


昭和六年就任滿鐵總裁,後再任外相,堅持承認滿洲獨立,寧願代表日本退出國聯也捍衛滿洲獨立,是滿洲國的好朋友。 



-------------------------------------------------------------------------------- 


星野直樹(光緒十八年-昭和五十三年) 

 


歷任財政部理事官、財政部總務司長、財政部次長、國務院總務廳長,是滿洲財政、經濟的重要人物。 



-------------------------------------------------------------------------------- 


東條英機(光緒十年-昭和二十三年) 

 


身為皇道派的東條先生,在康德八年推翻主張從中國撤軍的近衛內閣,繼續支持滿洲國國防,是滿洲人民的好朋友。 



-------------------------------------------------------------------------------- 


河本大作(光緒九年-昭和三十年) 

 


前關東軍高級參謀,策劃「張作霖爆殺事件」,建國後任滿鐵理事及滿洲炭礦理事長等職。 



-------------------------------------------------------------------------------- 


石原芫爾(光緒十五年-昭和二十四年) 
 



昭和三年任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與板垣征四郎合作進行滿洲武力占領計劃,驅逐中國勢力,令滿洲得以建國,戰績彪炳,其後於康德八年主導東亞連盟運動,主張日滿中提攜。 



-------------------------------------------------------------------------------- 


板垣征四郎(光緒十一年-昭和二十三年) 

 


昭和四年任關東軍高級參謀,與石原芫爾先生共同實行滿洲武力占領計劃,光復滿洲,建國後任執政顧問及關東軍參謀長等職。 



-------------------------------------------------------------------------------- 


土肥原賢二(光緒九年-昭和二十三年) 

 


身為日本陸軍的中國通,通曉中國語,昭和三年任奉天督軍顧問,翌年成為奉天特務機關長,策劃滿洲事變,其後任奉天臨時市長。在建國之際,從天津救出 溥儀陛下。大東亞戰爭中,主張對中強硬,歷任滿洲東部駐屯軍中要職。 



-------------------------------------------------------------------------------- 


本庄 繁(光緒二年-康德十二年) 

 


滿洲事變中任關東軍司令官,清剿中國軍閥張學良、馬占山等人,翌年發表「滿蒙共和國統治大綱案」及「滿蒙自由國家成立案大綱」,是滿蒙獨立運動的友人。 



-------------------------------------------------------------------------------- 


岸 信介(光緒二十二年-昭和六十二年) 

 


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首席畢業生,康德三年成為滿洲國實業部總務司長,後任總務廳次長,參與滿洲開發五年計劃,是滿洲革新官僚的代表,與東條英機、星野直樹並稱「滿洲三角同盟」。



「支那」在現代似乎成為了對中國的蔑稱,若前去中國旅遊,提起這詞,輕者遭來白眼,嚴重者可能難以全身而退。有些人說,日文中的支那有鄙視的意味,因此讓中國人難以接受這個稱呼。而我們隔岸觀火之餘,不如也來了解一下「支那」到底是怎麼來的。在讀故事之前,我們先來讀首詩:

「鶴立蛇形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

見獵心喜的我看到「支那」馬上雙眼發亮,但一查不得了,這首詩據傳是唐玄宗所作,那位多才多藝的唐玄宗哪!身為唐代一國之君,怎可用這鄙詞稱呼自己的國家。但開始翻閱古籍便發現,支那這詞簡直不勝枚舉,而且這個詞就是中國人自己創的。

如果問唐玄宗他是不是支那人,他很可能會很開心地點頭。

說起支那,就不得不談起中國。「中國」這個詞細究起來,其實是有些意識形態的,這個詞可以遠溯到詩經、甚至更古的年代,但當時的「中國」跟現代並不一定是同個概念,天子所在就可以稱為「中國」,但天子所轄可以到達「四方」。當時的中國人也通曉此理,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他們自我介紹可能不一定是:「你好,我來自中國。」對他們來說,朝代更像是真正的歸屬,朝代亡了便是「亡國」。

而「支那」其實正是中國某個朝代的名字。支那這個名字是從梵文而來,梵文是許多佛典的使用語言,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梵文也成為地位崇高的宗教語言,許多僧侶及上層階級會修習梵文以了解佛經原典。梵文裡頭的「中國」為 चीन (cīna,音近「吉娜」;不是 Gina。)。由於梵文有一套複雜的變格系統,名詞語尾會加上不同音表達不同功用。這個「吉娜」語尾的 a 也是這麼給加上去的,所以當我們去掉它時,一切就恍然大悟了……嗯,cīn(筋)?

「ㄐㄧㄣ」很可能就是某個中國朝代的名字,以往多認為這就是一統中國的秦朝,只不過「秦」這個字在當時的漢語是帶有 z 的音,梵語裡頭有 z 這音,捨棄不用而改採 c 似乎有些不對勁,因而現在有一些學者認為,其實梵語中的「筋」其實是「晉」,而非「秦」。

不管是晉、秦、還是吉娜,這個稱呼在後來成為了外國稱呼中國的方式,無論是英文、法文、波斯文、土耳其文、荷蘭文……,都稱呼中國為支那。例如大家熟悉的英文 “China“ 便是。

佛教傳入中國後,開始有些人接觸到梵文經典,當時的中國人將梵文中的中國重新翻譯成「支那」,並把這個詞帶回漢語。在一些梵語文獻裡面,天竺(印度)如同聖地,說「中國」是指印度,「支那」才是中國。在這脈絡下,許多僧侶及篤信佛教的文人便開始稱呼中國為支那,隨著文化交流及佛教東傳,日韓等地的僧侶也將支那這稱呼各自帶回家。

孫文也多次在文書當中提及「支那」。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當時的日本稱呼中國為「清國」,而在中華民國出現後,日本則採用過去駐清大使的建言,選擇用當時較為客觀的「支那」做為對中國的正式稱呼,這麼一來,無論國號如何改變都可使用。當時的中華民國外交部,曾對此感到不滿,要求日本必須稱呼正式國名,而日本也在中國抗議後,開會並決定將「支那國」改稱為「中華民國」。不過這僅限於某些官方文書,當時的日本民眾,皆稱中國為「支那」,中國人為「支那人」,且由當時的記錄看來,並沒有貶鄙之意。在日本的學術界中,也使用如「支那歷史」、「支那地理」、「支那哲學」等名稱。

隨著中日戰爭爆發,日中之間恩怨情仇更加複雜,當時的中國人對日本人稱呼他們為「支那」特別敏感,蔣介石曾說,日本人叫中國為「支那」,是在影射中國人「死」的意思(日文中「支」與「死」同音),不過這也可能是一場誤會,當時「支那」是相對中立的詞語,而日語中其實另有其他「中國」的鄙稱。二戰後日本落敗,蔣介石趁勝追擊,要求日本在公文及學術上,必須放棄「支那」的用法,全面改用「中華民國」、「中國」、「中華」等,這也是後來日文為何不再稱呼中國為支那的原因。

探其源頭,支那可能只是一個朝代的稱呼。且可以確定的是,當時的中國人不但不視此為恥辱,甚至有時還感覺榮耀。康有為的女兒曾開心寫下「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詩句;連孫文都說自己是「支那民黨之代表」。直至今日,仍有包含英語在內、數十種以上的語言,都還稱呼中國為支那。這麼一想,日韓等地稱呼 China 為「中國」,似乎反而耐人尋味?

註:本文中的梵語 चीन 為「中國」一詞的呼格。




121.jpg






1211.jpg



西拉雅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族


大部分台灣人 長輩或祖先的日治謄本 都有寫 "熟"(平埔族) ~
西拉雅族為台灣平埔族的一族,目前也是「台南市定原住民」,根據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等文件種族欄註記為「熟」者,並自願向台南市政府提出登記的西拉雅族人,約一萬五千人。
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台,主要就是與西拉雅族接觸,並以羅馬拼音將西拉雅語文字化,荷蘭人離開後,西拉雅族繼續流傳使用一百多年...




unnamed (4).jpg




台北政壇最近因”簽名”與”簽名章”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在120年前在簽定決定台灣命運的馬關條約(正確名稱應叫中日或日清〈講和條約〉)也出現類似的爭議。
    李鴻章在下關與伊藤博文協商後,將條約帶回中國,經過朝中主戰主和兩派激烈討論,光緒皇帝在極為痛苦的情況下批准蓋用玉寶。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上生動紀錄了當天的情形:
初八日。晴朗。……見起三刻,上意幡然,有批准之諭。臣對以三國若有電來,何以處之?上曰須加數語於批後,為將來地步。於是戰慄哽咽,承旨而退。書齋入侍,君臣相顧揮涕。此何景象耶。
後來雙方分別派出伍廷芳與伊東已代治在煙台換約,伊東出示日方簽署的〈講和條約〉,其上除蓋有「大日本國璽」,天皇並於國璽上方簽下「睦仁」(明治天皇之名)二字。但中方的〈講和條約〉上僅蓋「皇帝之寶」而無皇帝的簽字。對此,伊東耿耿於懷,要求另給照會一件,「聲明向例不用御筆之故」。伍廷芳同意給照會,條約的爭議才落幕。
圖上為〈講和條約〉日方簽署本,可以看到日本國璽與天皇的簽名。圖下為中方簽署本,僅見皇帝之寶而沒有光緒的簽名(載湉)。
其實蓋印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尤其是越大的印章,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蓋得好,所以通常會有專人幫忙代鈐。但就算不是親自動手,有蓋印的條約就會生效,光緒絕對不能說因為沒有他親筆簽名所以他不知道條約內容~



11087180_819773258112135_993758452_o.jpg





聊聊天 2015-02-20 18:58:23

閣下的視界真的很獨特,也因為你的窗口讓我看見不一樣的風光。

版主回應
感謝''網家''我可以留下這些!

50才成史 100才能信史! 國中歷史老師說的!!!
2015-02-21 1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