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狂潮》跳出自我
曾與夥伴組成本土第一個嘻哈團體的阿倫,在經歷發行唱片、樂團解散,獨自前往紐約學習、赴巴黎參加比賽的歷程後,一度想要放棄去當售屋員,竟在決心剪髮作個上班族的那天,收到了赴上海教舞的邀約。
8個喜愛跳舞的高中生,在捷運地下街、公共階梯上快樂的舞著,他們希望在上大學前拿下『捷運盃』的冠軍,夢想實現卻無法兌現一年後再度共舞的承諾,比起不擅讀書的阿倫,父母支持的他們有更多選擇,有人留在台北的大學繼續參加熱舞社,有人和當年的阿倫一樣到了台中,舞蹈即使不是人生的全部,仍是內心重要的一部份。
我原以為這是兩個世代的縱向對照,看到後來覺得更像『群體』VS『個體』的橫向辯證,因著跳舞走向相同道路的人們,終有一天可能會爲了理念不同而分開。但如同其中一位年輕主角喜愛跳舞的原因,正是它不需要吉他、輪鞋等工具,只要有音樂、有空間,就可以享受舞動自我的樂趣,對應戲末在鐵塔前快樂舞著的阿倫,彷彿是最貼切的註解。
觀看《街舞狂潮》不妨留意出品的CNEX(視納華仁),這個自2007年起,每年選出10個企劃案,拍攝華人地區的紀錄片,並舉辦主題影展的組織,在2009年曾以《音樂人生》入圍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並創下三項全得的佳績。
《音樂人生》開了紀錄片入圍金馬最佳剪輯的先例,也等於肯定了剪輯就是紀錄片的劇本,決定了導演的視角。
同樣以紀錄片入圍剪輯獎項的《街舞狂潮》,剪接串起兩個世代的對話,從而撞擊出思考的火花,相信這是《街舞狂潮》入圍剪輯的原因。儘管劇情仍覺得可以更緊密一些,但看了也會有想一起舞動的時刻,不需要懂跳舞,亦能體會戲中主角跳出自我的夢想。
比起《無米樂》、《翻滾吧男孩》掀起而沒能持續的紀錄片熱潮,每年有計畫的推出紀錄片的CNEX,以《音樂人生》、《街舞狂潮》連兩年入圍金馬,穩定的運作模式,很有可能繼續成為獎項常客,也期許這個組織爲華人紀錄片注入更多不同的角度。
上一篇:侯季然的《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