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9 01:11:24Ocean

《初戀紅豆冰》豈只酸甜滋味

以為阿牛的《初戀紅豆冰》,賣的只是初戀的酸甜滋味,細細品嘗才發現還有成長的苦澀。


馬來西亞創作歌手阿牛(陳慶祥)包辦編、導、演、配樂的首部電影《初戀紅豆冰》,從他飾演的Botak(馬來西亞語:光頭)暗戀李心潔的打架魚(鬥魚)說起,幼時兩頭相碰的心動時刻,隨之而來竟是剃光頭除頭蝨的尷尬,爲這份女強男弱的『初戀』增添喜感,Botak這個綽號陪著他長大,就如他對打架魚的守候,而一碗參雜著打架魚思父心結的『紅豆冰』,酸酸甜甜的沁涼滋味,也成為兩人共有的年少回憶。

影后李心潔挑起用打架嗆聲掩飾內心脆弱的女主角,阿牛一眾『大馬幫』音樂人好友也來助陣,曹格的馬麟帆囂張外放,中分的郭富城頭加金項鍊,動不動就來句:『我切掉!』,由外型到動作台詞都帶著誇張的喜感;品冠的『白馬王子』故作斯文帥氣,但和他那襲緊身衣著一樣自戀搞怪;最搶眼卻是幾乎不開口的梁靜茹,單戀阿牛的心事全在精靈大眼和古怪舉止中,不離手的冰袋正如其名『馬麗冰』,在超齡演出的主配角群中最是可愛。

肥妹林靜苗的塑造略為典型,易桀齊的跛腳哥哥多話自卑,還有跟在曹格身邊的胖瘦二將,《初戀紅豆冰》前段就在這群青年男女的追趕跑跳碰中展開,一邊點出人物性格,一邊鋪陳『你愛我,我卻愛他』的單戀食物鏈。而咖啡茶室中叔伯阿姨們,拿道人八卦、簽數字下注當閒暇娛樂的鄉里人情,和老街、腳踏車、玻璃珠的懷舊景物,則用親切感平衡嬉鬧過頭的青春愛情線。


還在想搞笑橋段能撐多久,電影中段轉入Botak陪打架魚尋父的親情脈絡,母親(陳美娥)因家暴帶打架魚離開,投靠Botak父母經營的餐飲店,堅強承受鎮上輿論和客人輕薄的眼光,卻造就打架魚逞強的個性,但她始終相信父親(巫啟賢)溫柔的一面,直到親眼看到他濫賭模樣,以及連帶受累的懷孕後母,才真正從童年的緬懷中醒來,開始長大。

如果電影就收尾在屬於Botak和打架魚的單獨旅行,或許初戀真的可以永遠,但當劇情轉回前段的詼諧調性,成長的苦澀早已埋下伏筆。不知道上一代的初戀故事,是否就是Botak和打架魚的對照,可是如同那封沒能收到的信,有些事即使彼此知道,終究說不出口。然而上一代的影響一直都在,原來十字路口的狹路相逢不是情感混戰的全貌,輕易讓彼此各分東西的世事變化才是真實。初戀的難忘正在於它是成長的開始,在我們還來不及看清,還沒有勇氣許諾的時候,就必須學著面對、學著出發、學著長大。


2010年在大馬創下賣座佳績的《初戀紅豆冰》,除了有多位初次演戲的歌手跨刀,主導的音樂人阿牛亦將馬來西亞創作者上官流雲的知名老歌《午夜香吻》多種版本穿插其中,而80年代的名曲《純文藝的戀愛》不但切合青春主題,也喚醒世代記憶,原唱者陳紹安更在戲中客串賭徒一角。

《初戀紅豆冰》並不完美,刻意的、粗糙的缺點明顯可見,那份音樂人全力相挺的心意卻是真誠,值得稱讚的是,本身也喜歡繪畫的阿牛畫面經營用心,優美的綠意湖畔、繽紛的牆上塗鴉、檳城的水上房屋、怡保的舊街茶館,雜而不亂的色彩配置,盡顯當地鮮活風貌。你說客家話我回廣東話的問答,失戀時用馬來語大罵印度小販的遷怒,多語系的笑點,正是多元民族文化的具體呈現。

馬來西亞的中文電影,縱然在影展也不常看到,阿牛這碗構思七年的《初戀紅豆冰》,調製初戀、親情、成長的三種層次,配上別具特色的道地大馬風情,又豈只表面的酸甜滋味而已?

※本文已授權YesAsia.com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PS.感謝馬來西亞網友巨蟹座,悉心解答我對戲中『萬字博』的疑問

檸檬樹 2010-10-04 11:24:51

那幾張畫,真是很不錯。不管是人物還是街景
小時候還不懂,畫法也生澀,牆壁上就只有笑臉或淚眼
長大了,因為常常練習常常觀察,她的一顰一笑烙印腦海,躍然紙上...
好像很少成長是只有甜甜的味道,總是伴隨苦澀酸楚。成長的代價...
阿牛看來不只可以唱歌,可嘗試寫寫文章劇本,拍拍東西

版主回應
觀察入微呢

成長是這部戲吸引我的元素,構圖也是我喜歡《初戀紅豆冰》的原因,看的時候就想起阿牛也喜歡畫畫,難怪不論是靜態或動態的畫面都有用心設計。

期待他的下一部電影。
2010-10-07 2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