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2 21:51:22Ocean

《2007台北電影節》頤和園─愛情的記憶

有時候對於愛情的記憶,不僅僅只是關於愛的對象,更多的是對那一段時間、那一個地點的回憶;有時候對一個人的無法割捨,也不僅僅是難以忘記那個人,更放不下的,是相戀時的自己。


大陸導演婁燁2006年的作品《頤和園》,透過一段長達十多年的愛情糾葛,映照出那一代年輕人的情感和迷茫。1987年女主角余紅(餘虹)離開家鄉圖們,隻身到北京讀大學,並與同校的周偉陷入熱戀,熾烈的愛情同時也帶來了不安,內心的矛盾無法平息,而外界的騷動在1989年的學運達到高峰,天安門事件後,余紅決定放棄學業回鄉,又輾轉到了深圳、武漢、重慶,周偉則去了柏林。2003年回國的周偉和余紅重逢...

這部片是2006年唯一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的華語片,由於片中激烈的性愛場面和觸及『六四』事件而引起爭議,導演婁燁也因中國當局拒審,最後以未通過電檢就參展,被處以五年禁拍電影的處罰。政治並不是《頤和園》的主題,導演只是以愛情為線索,重現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和心情,而性愛和『六四』在這個故事裡,都是無可迴避的。


影片一開始,女主角余紅述說了對愛情的看法,愛情也是她生命中最大的變因,她用身體去實踐愛情、探索這個世界。在離鄉前把自己交給戀人曉軍,在北京她遇上了心中理想的對象周偉,愛的強烈也互相傷害。自由是當時年輕人的渴望,身體力行『性解放』,在學運中追求『民主』,然而不論是放任或被壓抑,都帶來了痛苦、背叛和失望。

很喜歡『六四』時曉軍來找余紅的那幕,在混亂環境下余紅欣慰的表情,那是看到親人的心安,可是在和曉軍回鄉後,她又去了另一個異鄉。也許她心中還有無法平息的想望,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異鄉,試著去建立自己的生活,她曾經想用日記讓不倫戀的唐老師了解她,卻被拒絕了,只能用身體接近對方。吳剛是唯一接納、包容她的人,但她仍為了現實的因素離開他。


或許對當時的人來說,抗爭和性都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可是溝通失敗了,抗爭的結果出乎意料的慘烈,『六四』後活下來的人,應該何去何從呢?電影橫跨了兩個國家、六個城市,內地輾轉的余紅和在柏林飄泊的周偉,都有一種失根的惆悵。余紅常常想起周偉,也許周偉就代表了她年輕時的一個夢想,當時從中韓邊境的家鄉來到北京讀書,也曾經有過很多的期待,覺得有很多的可能;而周偉亦牽掛著余紅,像是他曾經有過的熱情和青春。

影片前段激烈的性愛場面,在『六四』男女主角分別後慢慢減少了,女主角日記的旁白到後段也漸漸靜止了,不再那麼激烈的接觸和思考,熱情一點一滴地被生活磨蝕,重逢只是讓人認清,一切都是滄海桑田了。

片名《頤和園》,是男女主角相戀時攜手同遊的地方,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經歷戰亂和政治變遷的著名園林,後來變成北京的約會聖地。在頤和園的湖上,男女主角相互依偎的舟中,也許是他們最接近對方,最能和諧共處的時刻,然而這個時刻已經一去不返了,人們終究會離開避暑的頤和園,投入人生的炎夏,再經歷秋去冬來的必然。


『六四』是電影的高潮,但之後的變化更是導演想探討的,余紅和周偉、李緹、若古的心境轉變有那一代年輕人的部分縮影,影片後段也呈現了中國現代化的近況。

女主角余紅是故事的重心,她是個很真的人,倔強而脆弱的活著,生活的混亂也傷痕累累,希望忠於自我,又不得不做出妥協。郝蕾敬業的演出戲中的性愛場面,但她深刻詮釋余紅十幾年來的變化,才是最出色的。

導演成功的重現了『六四』的氣氛,可是真正具感染力的,是他把當時年輕人內在的躁動和外在的混亂結合在一起,讓沒有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也能體會到那樣的渴望和激情。而在愛情故事的背後,道出自由和夢想的追尋和失落,是最動人之處。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影視娛樂交友間」
珍珍 2008-06-25 23:16:10

內心的感動只會在看的當下出現,看完後雖然有很多感觸但卻怎麼也表達不出來,可能是我不善表達吧


台北離我好遠,不然也很想去看電影節,最近播放了很多好片呢!

版主回應
沒關係,有感動就是一種幸福啦,我有時候也覺得難以表達,特別是對很喜歡的作品^^ 難以言喻的喜歡XD 2008-06-26 12:44:00
珍珍 2008-06-20 01:36:37

原本以為是看到影片的介紹分析,所以想引用,後來發現是你的觀後感@@``
有時候看完電影我都很難完整的敘述出我心裡的感受,看到人家都寫的好有想法,怎麼思考表達的呢?

你看過的電影好多!
8月會上映呀?呵呵
我之前已經看過了,真的很棒呢!

版主回應
目前聽到的映期是8/15,台北電影節的電影市集有賣預售,但是新聞都沒提@@

其實只是把心裡的感受記下來,有機會也很想看看你的想法^^
2008-06-25 11:26:00
珍珍 2008-06-14 00:58:02

不好意思冒犯了

版主回應
沒有冒犯啦~

是我清廣告留言時漏看,抱歉回太晚^^
2008-06-14 22: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