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7 17:24:18莉小雅

面對錯誤,學會負責

弟弟一向是吃冷飯,他不喜歡熱騰騰的飯菜,尤其是在夏天,所以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他幾乎都是在玩或是在看電視,但是他的優點是最後他是會把飯菜吃光光,所以我從不硬性要求他跟著我們一起吃飯。

這天家族小聚會大家在吃飯,弟弟一樣在玩,玩得正開心時,

弟弟的一位表哥突然抱起他來,並問弟弟:「為何不吃飯?

弟弟有點受到驚嚇,當下就又吼又叫的掙扎要從哥哥身上下來,沒有想到表哥抱太緊,弟弟一急就揮手,一把把表哥的眼鏡打了下來,當下弟弟雖然被放回地面,自己也明白做錯事了,可是弟弟卻沒有去道歉,而且還表現出自己沒有理虧的樣子又去玩玩具。

在一旁的我要求弟弟去道歉,沒有想到弟弟不僅拒絕我,還告訴我說是哥哥不對。

我有點無奈,但是在我心中我卻還是想要給弟弟一點小教訓,畢竟出手打人是不對的外,另外既然知道有錯還不認錯。

於是等弟弟的姑姑來家裡接表哥時,我就對姑姑說:「弟弟今天打了哥哥,還讓哥哥的眼鏡歪了。」

姑姑聽到後就先問弟弟:「為什麼打哥哥?

弟弟很從容地說:「因為哥哥欺負我」

我都在一旁觀察,我有發現弟弟不時有偷看我,想要我幫他說話,甚至幫他解圍。但是我都沒有動作,也沒有要幫他的意思。

姑姑問明了原委,請弟弟到房間去,要和弟弟討論一下,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還有打人是最不好的解決方式

我知道姑姑不會打弟弟,只會對弟弟曉以大義,我也知道弟弟不願意去,他最害怕和姑姑去小房間,因為他很清楚在小房間裡不會被打,可是如果自己沒有明白自己做錯哪裡,是出不了房間,而且姑姑會用各種比喻或是方式要弟弟了解自己錯在哪裡以及我們還可以怎樣做,所以在進房間前弟弟還是想盡方式暗示我,要我幫忙他。可是我堅持不插手。

過了五分鐘,弟弟從房間出來,用輕快的步伐跑去找哥哥,和哥哥說對不起。之後又跑到我身邊和我撒嬌。

這個事件中,有幾件事情可以分享:

第一是很多孩子一旦犯了錯都會想躲在別人的後面,等待別人去收拾善後後,自己再出面,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這樣,我希望他們對於自己的過錯要自己去面對,家人、朋友可以給的幫助是陪他們去面對、鼓勵他們去面對,但絕對不是擋在前面搶著去善後。所以在行為上只要確定是姐姐或是弟弟的過錯,就是要求他們說明清楚並了解自己錯在哪裡,然後要他們做出後續處理。

另外要養成孩子有承擔及面對錯誤的正確心態和行為的習慣。很多孩子在犯錯時總是會先想要找人幫忙或是找人當靠山,漸漸的會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但是這種習慣是會讓孩子失去面對錯誤的勇氣,所以就像這次,我默默在旁邊讓孩子自己去面對,我不讓孩子覺得有媽媽在,反正沒有甚麼大不了的。身為母親雖然有一種天生得母性,要保護孩子、心疼孩子,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收起母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展現母性只會害了孩子而非在保護孩子,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必須謹言慎行,很多事情在做之前要思考,做了就要承擔後果。雖然孩子小但是養成習慣後,這是會影響他的一生。

再者錯了就是錯了,不要比孩子還快先幫他想藉口去推卸責任,當然有些事情不見得都是一方的錯,可是在孩子都還沒有清楚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時,就先幫他把藉口想好,對於孩子而言不僅是錯誤的示範,同時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情改正錯誤或是面對錯誤都不重要,對於犯錯的態度也會是很輕忽草率,因為只要有藉口就好,只要能撇清關係就好,那孩子就不會有負責任的心態。

另外認錯、負起責任是不分在家裡、在外面,也不分對象是家人或是外人。只要做錯在家也要說對不起,也要負起責任來把錯誤修正,這樣孩子對於責任才會有正確的態度而不會因不同人而有不同作法或是態度。

最後一件事情是如果家裡有年長的老人,最好要事先溝通這個教育方式,原因是台語有句話說「阿公疼孫」,我相信家中如果有阿公、阿嬤這樣角色的家庭在這種事情上也會有點難處理,因為阿公、阿嬤通常會第一個跳出來護孫,又第一個幫孫想藉口,甚至會先指責他人的不是,這樣孩子一旦有勢可靠,就會不願意面對錯誤,甚至常用阿公阿嬤當擋箭牌,久而久之要求面對錯誤及改正錯誤的力量會持續退縮和削弱。

姑姑就是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所以從她自己的孩子開始,當她要教導孩子時,都會請孩子去房間,讓孩子因為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就必須要自己獨立面對自己的過錯,而此時對孩子根本不需要提高聲音分貝或是手持家法,孩子就會自動去思考問題和錯誤。

當然會遇到孩子情緒還沒有處理好時,比如正在大哭,坦白說大哭有時也是為了求援,這時我們就要請孩子去洗手間或是房間清理一下自己,讓情緒緩和也藉機找到和孩子獨處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執行上述的教導方式。

與孩子獨處時有件事情要注意,就是不要讓孩子恐懼,我們只是要其他人不打擾,但是不是要孩子恐懼或害怕,這樣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為了讓孩子不恐懼,首先要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情緒,再來大人不可以出言恐嚇比如說「你再不講實話,我就會打你,或是把你一個人放在這裡把門鎖起來」,另外光線要充足,要讓孩子可以清楚看到你,聽到你說甚麼。另外在講道理時不要太多部分都是大人在說,要讓孩子說,我們是在引導孩子認清錯誤,不是要孩子在我們所說的一切上畫押,還有如果大人一直滔滔不絕的說,最後孩子聽煩了累了,就會用敷衍的方式來化解,可是孩子並不是真心認為自己有錯,這也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NG媽媽事蹟

姊姊是我第一個小孩,坦白說,我對姊姊除了百般呵護外,我總是幫姐姐道歉,幫姐姐緩頰找理由,當時在我心裡我總是千萬個捨不得,捨不得她被責罵,捨不得讓她獨自面對錯誤、承擔責任。當然也不捨讓姑姑請她進小房間,所以只要她對我露出無辜要掉淚的眼神,我總是擋在她前面讓她躲在我身後,然後就可以有豁免權。

但是長久下來姐姐變成如果有做錯事情或是口氣不禮貌、說錯話時,她的行為模式一定先不出聲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假裝甚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如果有人提起,她的反應總是先哭,然後躲在大人的後面,不然就是離開現場,最後還會不許大家再提起。原因很簡單她不知道怎樣面對,用怎樣的心態面對,然後要怎樣處理。她在等待別人來替她說明緣由,然後來替她處理後續,最後讓她可以安全無恙的離開現場,事情結束了,在她的心裡也消失了,對她而言好像根本沒有事情發生,當然也不會讓她受到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