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18:47:31小金老師

新加坡聯合早報台灣三昧堂布袋戲報導「無獨有偶」2014年11月29日 

新加坡聯合早報  2014年11月29日 




無獨有偶
作者:袁真

數百年的傳統戲劇歷經風雨傳到現代,看戲不再是普羅大眾唯一娛樂。傳統劇目那些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愛情故事,已經被海嘯似的情欲衝動淹沒,為朋友兩肋插刀之交,早就演變成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生存空間轉變了,生存價值顛覆了,傳統戲劇的生存面臨考驗。傳統戲劇之一的掌中戲,布袋戲更不在話下。

數年前,本地有個傳聞,七箱掌中戲的木偶,漂泊有年,找不到收容所在,博物館認為年份不夠沒有價值,私人收藏不是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興趣。最終,被戲劇團體“十指幫”接納,整理之後,以中國福建某布袋劇團的故事為藍本,撰寫了《掌中》這齣戲,得了年度大獎。《掌中》講述某一福建布袋劇團與中國近代歷史糾結,歷經艱辛和磨難,依然代代相傳。可是在改革開放後,百疲俱興之時,中了現代魔魘,團員各奔前程,劇團落幕“散”場。

這是現世傳統劇種的宿命?《掌中》是否試圖為傳統戲劇傳警訊?其實,就是他們在十幾年前,不惜為夢想獻上青春,到福建學藝,成立偶戲團“十指幫”,也是他們堅持和努力,在“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到達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他們已經有基本觀眾和粉絲,偶劇的觀眾已經從童發展到老少皆宜。

無獨有偶,世界的另一角落,也有同樣為夢想送青春的年輕人,他們住在台灣嘉義和雲林,七個平均年齡30的少年郎,從小看雲州大儒俠史豔文的偶戲長大,後來因為走網路而相逢、相遇,發現彼此興趣相投,聚集在一塊,一起夢想,一起製偶,以佛家三昧,成立“三昧堂”。他們的創作超越傳統,每一尊偶的面部表情,眼神,服裝,髮型都是集體夢想、創制的成果。如他們為《神之曲》設計的八仙,排除傳統落拓不羈的形象,變成魅力神人。

如漢鍾離,撇開以往中年後裸胸凸肚形象,回復少年意氣風發的將軍身份,雄獅般霸氣的紅髮、將軍頭盔、紅板甲、銅質的龍型配件、微皺的眉頭、憤怒的眼神,英俊挺拔。呂洞賓是最多傳說的仙人,為了要顯示他的仙風道骨,以灰色系列雪紡為衣,外披略帶秋香的織綿道袍、道士髮髻太極冠,及外加一縷似陰陽魚的S注身份,手執銅截柄雪白拂塵,背負寶劍。韓湘子手拿白色流蘇紫金簫,因為他前生是鶴,如今身著白羽衣酷書生。張果老灰白美髯及膝,華麗衣著,手捧魚鼓,頭有蝙蝠圖案,是位風翩翩的中老型男。

提花籃的藍采和,傳說是像少女的童男,所以中性模樣。手執荷花的何仙姑,迷濛的眼神、微張的飽滿雙唇,美得令人眼花心動。李鐵拐盡脫乞丐形象,粗獷、絡腮鬍子,雙眼神光逼人,手拿著鐵杖是位中年犀利男。曹國舅既然是國舅,衣著自然華麗,鑲綠的銀色織綿袍,一小縷黑鬍子,手握翠色笏。每尊八仙偶的細節都有出處,然後創意加工,加強性格的表露。他們製作的每一尊偶,都下功夫,花心思,所以極具神韻,有偶像風範。至於其他,如封神榜諸神的精絕造型,說起來就太長了。

這些將靈魂注入夢想的年輕人,來自不同的行業,其實他們都是百折不撓,自學成才的俠之大者,以他們的熱情,將傳統戲劇改頭換面,再次翻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