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節與清水肉圓
昨天老婆中午買了肉圓加上她煮的四神湯,中餐就這樣解決了,吃著吃著想起媽媽身前有回故鄉清水,有時會買上清水的肉圓帶回新竹,連姊妹們結婚後,也捎去讓她們分享故鄉的味道。
(清水白頭蔡肉圓,等了一個多小時,懷念的味道沒啥理由,不是?)
要說吃的這是鄉愁,絕對沒錯!與每回經過豐原肯定會去雪花齋買月餅一樣,因為阿公最喜歡這一味,小時候吃著吃著居然”著味”(tio̍h-bī)了。某次往大姑姑家拜訪接著著急離開,當她一聽我們要去買那月餅,馬上回說:「那有什麼好吃的。」當下讓我好生尷尬!會不會是燈塔的底下比較暗呢?後來再想想,可能難得去她那裡一趟,不願意讓我們屁股都沒坐熱就要離開,是吧?
長輩的味蕾記憶會傳遞給下一代,個人的「口歷」之養成,其來有自,順理成章,自然不過。再者,青菜蘿蔔各有所愛,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好不好吃全視家庭帶給個人初期經驗,和往後至外地求學,工作、娶妻等有關,即是所謂個人甚至家庭的口歷。
窩居苗栗頭份市場後面,記得母親曾嘗試做過幾次的肉圓,都不算怎麼成功,但現在回憶起來那除了是解饞外,可能那還帶者一解濃濃鄉愁的意思。媽媽曾說,小時候父親早逝大哥撐起一家子的生計,直到她學過裁縫雖開始有了點零花,但每每經過肉圓攤也總是吞口水難得打開錢包。
前日看到臉書介紹基隆肉圓,內餡以紅糟入味與新竹的特色相似,個人所知新竹肉圓,始於當初賣肉圓的老婆是客家人的緣故,基隆的看介紹說是福州人的影響。馬祖同福州都屬閩北,平常料理不少用到紅糟,是不這一原因或是受到新竹的影響呢?
基隆港口地區的混血文化較為多元,當年日本採金自中國大陸沿海的福州和溫州引進不少工人。福州人多在坑外搬運土石,溫州人則往坑內進行挖掘,吸入粉塵和土崩災變導致溫州人傷亡多數,反觀傷亡較少倖存下的福州人,開始是在基隆定居下來,謀生手段較易入行的該是民以食為天的餐飲了!此與基隆滿滿的福州味想必至少有其關聯。
某次讀書會上,一位顧問亦是某家食品大廠的獨董說,開早餐店得準備許許多多的材料,來客一人點一樣會忙的要死,這樣不如開家肉圓店來得單純好賺?殊不知肉圓吃的是口味上的一種記憶,非得兩代或三代人「著味」方能立足於該地域。至於早餐嗎?「早上吃的像國王、中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的像乞丐」若是一片麵包一杯牛奶自然無法當國王,早餐店生意因此會熱騰騰的不是沒有原因?
上一篇:劉成基博士與上野延城先生
下一篇:新北五股獅子頭隘口及蘆洲忠義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