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8 02:19:54海芋

移民,思鄉,與忌屎─蕭泰然作品音樂會有感

這個週末,西雅圖舉辦了一場蕭泰然作品音樂會,是台美人傳統文化週 (Taiwanese American Heritage Week) 的系列活動之一。長居於美國,蕭泰然的作品涵蓋了獨唱曲,合唱曲,獨奏曲,室內樂,協奏曲,及交響詩等。許多合唱界的朋友對蕭泰然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我對這個名字第一次的印象也是始於蕭泰然譜寫的合唱曲,『永遠的故鄉』,『無通嫌台灣』,『行過死蔭的山谷』等等。在他所創作的歌曲裡,最常見到的兩大主題,一是表達遊子對台灣的思鄉之情,一是歌詠對主耶穌的敬愛。在這場音樂會裡,所有的獨唱及合唱曲目也幾乎就是緊緊的圍繞這兩個主題。十三首演出的歌曲裡,就有七首歌旨在懷想遠方的家鄉。

我不是基督徒,因此對他所譜寫的宗教歌曲總覺得隔了層朦朧的紗,無法確實體會那是如何的一種渴慕。然而,遊子懷鄉的心情卻是我可以深切感受的。曾經在唱『永遠的故鄉』這首歌時哽咽無法繼續。在週六下午,西城異地的音樂會裡聽到『無通嫌台灣』時也是禁不住微微紅了眼眶。然而,在聆賞了七首思鄉情切的歌曲後,縱然理解離鄉背井的愁緒如何能激發創作的慾望和潛力,縱然理解去遠懷鄉的歌曲在這樣的時空背景裡能有如何強大的情緒渲染力,我的心裡還是泛起了一種微微異樣的感受。這不是移民生活的忠實呈現。移民生活有太多的面向,不只在思念寶島美麗而淳厚的故鄉。

台灣早已脫離了前一個保守而政治不自由的世代,絕大部分的移民,都是在自己的選擇下,決定在異鄉落地生根。選擇了異鄉生活不代表不愛惜不思念原鄉的一切,但是不可否認的,這樣的選擇必然代表了每個移民個體或家庭權衡各項條件後,對於個人生命的展望和期待所下的一個註腳。新的生活地必然有其吸引人之處,否則移民們何需苦苦掙扎於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異國生活的期待之間?在美七年,我可以深深的體會這樣把心分割成兩半的重重矛盾,可是這一份我相信許多移民同樣具有的交錯複雜的心情,在音樂會裡一面倒的簡化成了對原鄉不止的孺慕和對寶島美麗的人文自然景觀的讚頌。我深深理解身處異地的思鄉情切,讓我不安的是音樂會裡選擇性的深化了移民的哀愁和簡化了移民生活的多面。我相信對許多長居美國數十年的移民而言,美國早已逐漸成為他們心中真正的家園。對台灣的思念仍在,不過也許就像記憶裡的兒時情景一般,只在心湖裡偶然盪起一絲的漣漪。

這讓我想起了前一陣子重讀的『生命裡難以承受的輕』裡提到的一個概念:kitsch,在遠景出版社呂嘉行的譯文裡翻為『忌屎』。以我對這個詞十分粗淺而片面的理解,這個詞陳述的是對存在無條件的認可和美化,對陰暗面的否定以及假裝其不存在。在這場音樂會裡,椎心思念美麗淳厚,異鄉無可比擬的寶島故鄉是最核心的主題之一,因此移民逐漸融入美國社會,視美國為家園的移民生活另一章在音樂會裡完全噤聲。我想,是這樣的簡化讓我在情緒上感動的同時,理智上仍舊泛起一絲異樣的感受。也許是學科訓練使然,我已經無法習慣以單一角度看待複雜的文化議題。

不過,在持著理性批判眼光的同時,這場音樂會畢竟還是一場聽覺上的盛宴。幾位器樂演奏家演出精彩,我也是第一次在西雅圖看到如此龐大的華人人口齊聚一堂。相對於另外一種『美國什麼都大,什麼都好』的忌屎,這場音樂會裡『月是故鄉明』的忌屎就顯得和藹可親的多。所以音樂會結束的時候我還是用力的鼓掌叫好,結尾時的『無通嫌台灣』觀眾全體大合唱我還是高高興興的揚聲唱和。如果簡化的移民經驗是一種美學上的不得不然,那麼,我寧可選擇後者。



~May 2005 Se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