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行軍」看上海博物館之4 (2015/01)
年初到上海時,分了兩次才勉強看過上海博物館內4層樓的收藏,但是整理、寫出來又是好幾篇。不過這篇一定是最後一篇了!看過了精彩的陶瓷館後,終於要參觀一樓的古代雕塑館了。
其實幾層樓的展品都是有照年代先後來排的,館方特別佈置了一個陶藝工坊讓參觀者了解陶器與瓷器是經過塑型、燒製等程序才變成展出的作品的。先看到的是一組4個的漢朝彩繪木俑,應該是陪葬品吧,造型簡單,不過難得的是木質的雕刻到現在還保持完好,連上面的紅色彩繪都還看得很清楚。
接著看到的是一尊較木俑大了一倍多的西漢陶俑,造型有比較立體具像了,看得出來是一尊仕女。
再來是北魏的鎏金菩薩銅像(造於公元501年)。佛教在東漢時候傳入中國,因此在漢之後有大量的雕塑都是佛教的雕塑品。從這尊像看得出來遠在公元6世紀就已經發展出鎏金的技術了。這尊小銅雕菩薩手上拿著長莖蓮花,頭上戴的冠,身上戴了纓珞,背後菩薩葉型狀的背光雕著火燄,雖然造形的工不精、但每一處都很細膩雕琢,足見做這作品的師傅的虔誠與用心。
這兩尊石雕佛像有著看似很像的外表,都是以佛為主角,背後再加上菩薩葉狀的背光,而且說明牌上都簡單地寫著「佛石像」做為介紹。左邊的這尊佛像的線條簡單,但是整個作品中充滿了許多細節,像是背光上有一圈盤坐的佛、中間部份是以有中亞風味的蔓草紋飾包圍著蓮花、佛身旁兩邊都有長莖蓮花盛開,兩旁還各站了一位手持蓮花的護法菩薩。右邊的石像則只有佛本身在中間,後面的背光最外圈是智慧的火燄,中間飾以造型不同的蓮花。佛像基本上都要將有各種不同代表意義的法相的部份闡述出來,沒有什麼自由發展的空間,但是由不同時期的造像中就能看出來各時期的美感、受外來影響程度、工藝純熟度等部份。右邊的佛像很明顯在工藝與造型上都展現更高的純熟度,線條都更加圓融自然,微笑平靜又詳和,臉上較深刻的五官也顯示漢化程度尚不這麼深。
下面這尊佛石像是北周時期的作品,不同於前兩個石像的背光是獨立的一片菩薩葉,這個作品把背光部份鑿入一整個長方型的石頭中,變成佛站立在尖頂的門框中一樣,配上圓型的背光淺浮雕,「門框」外則被僧徒弟子包圍。這時期的佛祖面孔還是很立體、保有外國人的輪廓、沒有漢化很深,飽滿的體態、髮絲及衣服的線條也依稀看得出來希臘波斯的風格。
這兩尊不是佛的像,而是佛弟子迦葉及阿難,也是在繪畫雕塑中最常見到隨侍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兩位弟子。其中迦葉是信奉苦行的,也因此被讚為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治身心的苦行),在10大弟子中為首,也因為他年長,多是雕刻成愁容滿面的長者。阿難則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追隨佛陀出家,因為他謹記佛陀的話語,被讚為多聞第一,雕塑中的形像是面容姣好的少年,與迦葉愁苦的長者形像成對照。
接著這個作品是北齊的菩薩石像。可能大家會想這個作品的主角頭部遺失了,怎麼知道是菩薩呢?我以前也不知道,後來在「鹿野苑」上佛教藝術課聽吳文成老師的解說,才開始會分別佛與菩薩的造像特徵。佛是出家人,所以身上只有袈裟,不會穿戴首飾配件;菩薩則不一樣,頭上戴冠、身上配帶代表美德的纓珞、身上的衣飾變化比較多,有時會有仙女身上的飄帶出現。所以這個作品的主角從衣飾看來就是菩薩了,以它的盤腿坐姿(課堂上稱為半跏趺坐)來看,有可能是思維菩薩,也就是未成佛的釋迦牟尼,它身邊站的迦葉與阿難兩位弟子也佐證了中間主角的身份,而佛弟子身邊還各站了一位脅侍菩薩,下方基座上雕了石獅與香爐,這是個包羅了很多元素的石雕作品。
這三尊雕像從工藝及外型上看就知道是同一組的,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音菩薩 (從頭上的冠中間有佛的像這個特徵可以推斷),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在兩位菩薩的身邊還站了信眾與像獅子也像麒麟的神獸。阿彌陀佛與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聖,主持西方極樂世界。這組雕像人物清瘦許多,雕工精緻美麗,面孔上的杏眼已經看得出漢化後的面孔特徵了。
這兩尊唐代的雕像,從工藝上來看也是原為一對的。在左邊頭冠上有阿彌陀佛的是觀音菩薩,右邊的則是同為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兩位菩薩的頭冠都極為華麗,身上的纓珞也是一串又一串,繁複精緻,臉龐豐腴滑潤,一看也知道是有錢朝代的作品。
這尊姿勢特別的菩薩也是唐代的作品,從它圓潤的臉龐、華麗的頭冠就可以看出唐代作品的特徵。它翹起一腿、另一腿盤坐,看起來也像思維菩薩那樣隨興的坐姿,將手肘頂在腿上
這個雕像的主角不是佛,而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老君,元始天尊,身邊各站了一位道士。這個雕於唐開元年間的作品,下方基石上還細細地雕刻了楷書,可惜內容我有看沒有懂。
接著這個佛石像看似沒什麼特別,佛居中盤坐蓮台上,兩旁站了脅侍菩薩,線條與造型也簡單,不過這卻是那區的管理員特別介紹我要看的一個作品,那管理員笑嘻嘻地跟我們幾個在附近參觀的聊天,說我們有水準,沒有喧嘩也沒動手,說著說著就要跟我們介紹件特別的作品,也就是這一件。大家也應該看出來為什麼管理員覺得它特別了,因為中間那位的臉孔雕得很像現在的中國總理習近平啊!管理員說其實還有長得像華國峰的(我有聽過這名號啦,可是真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不過他看我滿臉問號的樣子,就說現在的人認識上一輩的少囉,就沒繼續介紹了。
這個唐代的石像主角不是佛或菩薩,而是護法的天王,所以它的面孔看起來特別地兇,也有些西域人深刻輪廓的特徵,身上穿著鎧甲做武將打扮。
另一個唐代的天王石像作品,風格雖然跟前一個不一樣,不過怒目圓睜、武將裝扮的元素都在,而且還加入大部份天王像都有的腳踩作祟小鬼的部份。
放在玻璃櫃中展示的是兩個唐代騎馬旅人的雕塑,他們騎的馬看起來精壯有力,他們的臉有著漢人杏眼圓臉的特徵,作品細膩傳神。
這位臉蛋紅潤豐滿,體態腴滿的仕女一看就是唐朝的,它是我們胖子國的創始成員之一啊!一定要幫它照一張的。
這尊比較小的銅像就是之前提到的思維菩薩的造像了。它的坐姿跟之前一個白色石雕的佛像很類似,只是石佛像的雙手斷了,看不出來是否是托腮沉思的姿勢,這個銅像的菩薩姿態優美,寬肩蜂腰的健美身材,反映了唐代崇尚健康美的觀點。
接著的石雕主角是來自仙界的飛天,也就是印度教中的Apsara (在吳哥窟常見到),傳入佛教中就變成司樂神了,它們不分性別,每有佛會時就會拋灑鮮花、奏樂做舞,因此飛天常出現在佛教的畫中,或做為建築中的裝飾(之前在紫禁城花園地磚上就看過飛天的圖案)。這3位飛天一位在吹笙、一位打鼓、一位正在聞樂起舞,他們看起來開心又可愛,比嚴肅的神佛更容易欣賞、親近。
這尊站得筆直的鎏金菩薩像是來自大遼的作品(約10~11世紀)。佛教除了傳入中土,一路上也傳入了西域的各國,不過工藝上唐朝的作品有更多動態、流線式的線條,從這作品看來大遼工藝與審美尚未有這樣的發展。
下面這件鎏金銅佛則是來自大理國的作品,也就是雲南一帶的,約是14世紀的作品。這邊的館藏有來自西方大遼的作品,也有來自南方大理的作品,雖然製作的時間不同,不過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審美觀及工藝程度,十分有意思。
在這區最後要介紹的是難得還保有原本色彩的菩薩像,其華麗的頭冠衣著、優雅的姿態都讓人想多欣賞一下。
在看完雕塑館後所剩的時間不多,所以我只有匆匆地趕到青銅器展區參觀一下。
從小在故宮看毛公鼎這些青銅器,對商周時代「流行」的青銅器也略有一些粗淺的認識。做炊事、燉肉用的鼎、喝酒用的爵都是認識的,只是沒想到還有像圖中最右邊那種歪一邊造型的小酒爵,好可愛喔。
這個青銅花瓶上的牛頭也做得太具像、太可愛了!它的牛角真的很像牛角麵包啊!
這個容器因為沒拍到說明牌,完全不知道它的名稱,只是很被它像長頸鹿造型的獸首吸引,加上它身上滿滿的、有不同意義的紋飾,古時候的人真的手好巧。
其實這次留給青銅器展區的時間只有10多分鐘,根本不夠看幾件作品,只有快速地看看,能看多少是多少了。
雖然從小就知道故宮博物院的館藏傲人,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博物館之一,但是這次來看過上海博物館之後,真的非常印象深刻,應該是這邊的場地大,所以展覽出來的物品感覺多很多,除了大家熟悉的以漢文化為主的、中土各朝代的作品,還有西域、東北、南疆等同族群國家的作品,整體看來感覺更加地宏觀大器,這邊或許沒有台北故宮那麼多電子互動展覽的裝置,但是實際上在展覽與解說牌的深度上來說一點也不輸給世界級的博物館。希望台北故宮、歷史博物館都能夠精亦求精,在收藏、展覽、民眾教育上一直繼續進步,才不能讓被收藏的文化瑰寶繼續發光,陶冶、豐富普羅參觀者的心。
上海博物館
地址:上海黄浦區武勝路188號 (地鐵人民廣場站1號出口)
參觀時間: 每天09:00-17:00
票價:不收費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圖片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熱門圖片,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熱門圖片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圖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