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0 23:23:34阿智

【阿智看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革】片總讓我想到青少年時期,兩種生命底蘊:人道關懷以及浪漫情懷。

人道關懷是我在高中翻閱鍾肇政翻譯的【史懷哲傳】,感動於青年藝術家史懷哲棄絕自我之路,以恢弘的氣度重新習醫,踏上黑暗大陸濟世行醫,贖白人的罪。現在我只要閉目冥思,就可以感受到非洲雨林的蟲吟鳥叫,史博士一天工作下來,在小屋彈奏巴哈以滌淨疲憊的畫面(史懷哲是德語系的巴哈權威)。不知道為什麼,在逐漸幽暗的森林湧現的巴哈,總是讓我感動。也許是巴哈音樂中的平靜與神聖,與荒野邊陲融合的恰到好處;也許是史懷哲博士的寂寞,遠離了故土與親人,隻身奮鬥,包含著一種棄世的孤絕,卻更接近心中廣大的領地:人道主義與對神的愛。這種實踐叫人愴然,卻也足以喚起最根本的溫柔與慈悲。
浪漫情懷則是我在大學時期無盡的漫遊,年輕的心沒有方向,只想掙脫桎梏展翅飛翔,於是透過電影、閱讀、還有騎車在公路上的探索與奔馳,我讓自己投入這個世界,全然地開放與體驗,用力的呼吸。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邂逅這部電影,心裏就激昂無比,就像是尋覓到了知音。
片中少年切‧葛拉瓦原本一趟浪漫的中南美摩托車旅行,卻意外地開啟了他的心眼,讓他感受到動亂政治下充斥的貧窮、流離、疾病與死亡;對比著他青春的純粹與美好,切‧葛拉瓦以感性之眼與土地上的芸芸眾生心領神會(特別是影片最後的痲瘋村與世隔絕的痲瘋病人),也以他的熱情與土地上的人民一同體驗與生活。這趟旅程的中點是,切葛拉瓦為自己的生涯做了徹底的轉換,棄筆從戎,激烈地繼行著社會變革。
本片有一種草根知識份子的溫柔,也充分映證了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道理,其中的視野與感情與更讓剛剛要展開壯遊的年輕人足以學習。我們有沒有開放自己閱讀這個世界?有沒有投身自己在這一個世界之中?然後我們才能慢慢地認識自己是誰?本片娓婉深情地訴說著從流浪者變成鬥士【註一】的轉化歷程。

【註一】請參考立緒出版社出版的【內在英雄】一書,對人類的心靈轉化以及發展有詳實的論述。其歷程為:孤兒→流浪者(犧牲者)→鬥士→魔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