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1 00:30:12期指贏家

這波腸病毒 成人病患激增

這波腸病毒 成人病患激增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別以為小孩才得腸病毒。醫師觀察,今年感染腸病毒的成人病患明顯增加,醫師也覺得奇怪;病患多為30、40歲,普遍出現感冒、發燒、手足口症,疹子甚至長到嘴巴外,苦不堪言。醫師分析,今年的病毒株可能久未在台灣流行,成人沒有抗體,才導致病例激增。

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昨天指出,今年腸病毒兩個特徵,包括出疹的疹子較大,甚至大到像「水痘」,疹子也較多,出現於嘴巴周圍;成人患者也明顯增加。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吳文豪說,過去成人即使感染腸病毒,症狀也較輕微,但今年病患症狀明顯,疹子密度高。

成人沒抗體 多由孩子傳染

開業小兒科醫師林建輝解釋,腸病毒71型於12年前大流行時,不僅奪走幼童性命,也有零星成人感染腸病毒,不過,成人病患近幾年幾乎絕跡,門診頂多只看到國中生病患,但今年他已接獲10餘例成人病患,約5成由孩子傳染給家長。

不過,也有病患家中的幼童沒有感染腸病毒,一名翁姓病患說,上週他出現感冒、頭痛、發燒的症狀,醫師以為是感冒,但隔了兩天,手腳、臉部就長出疹子,再度就醫確定感染腸病毒,由於臉部長了疹子,也不敢上班怕嚇到旁人。

出疹像水痘 從腳底長到嘴邊

林建輝形容,今年成人病患的疹子幾乎「到處都有」,手部、小腿、膝蓋、腳底,甚至長到嘴巴外面,整臉疹子,有的病患也發燒到39度。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宗儒說,今年門診看到10餘名成人病患,除了疹子外,也出現喉嚨痛、喉嚨破的症狀。

吳宗儒說,成人腸病毒治療與小孩一樣,均針對症狀治療,也要戴口罩;李秉穎提醒,若有發燒代表體內病毒量多,容易傳染,盡量不要上班,退燒24小時後再上班,疹子也不要亂抓,以免細菌感染。

林建輝說明,臨床觀察,有些病患足底疹子大到壓了會痛,類似情況者應避免走路。另外,喉嚨破、喉嚨痛難以進食,可多吃涼的食物,例如冷稀飯、布丁、豆漿或果汁。

吳文豪建議,成人洗手的習慣未必比小孩好,不只小孩要勤洗手,成人也不能忽略,才能確保傳染病不上身。

 這回家中三隻小傢伙,分別出現症狀輕重不一的輪狀病毒感染...

4/23   Honi小妹最慘,拉到脫水住院打點滴(有驗糞便,所以確定是輪狀病毒),

            併腸胃好轉後咳嗽嚴重,便便狀況時好時壞

4/26   上午 Boni二哥開始發燒懶懶的,小小咳,大濕便便(非水瀉),

             37.5度悶了幾天後,終於狂瀉一灘

4/26   下午 大哥樂樂被學校退貨,因為37.5度併吐兩次,排便正常,後續發燒,

            咳嗽(易吐),食慾不振

兩隻34週早產腸胃差的龍鳳寶貝服用過三次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樂樂大哥未服用過輪狀病毒疫苗

醫師說,上學的孩子最易因接觸與飛沫被傳染輪狀病毒,該病毒共有五株菌,

下回還有可能被傳染到另一株菌咧...

每個人因為體質與抵抗力不同,症狀表現都一

有位朋友的國一孩子,該國一班上,五分之四的孩子,前後輪流因此生病請假,

看來,連大孩子也逃不過這病毒傳染...

5/4    零晨,Honi再度發燒到39.8度,原以為較復原的腸道跟呼吸道問題已減緩中,

           誰知又燒了起來,然而確沒有特別感冒症狀,因大家發病前一週,都有點

           感染結膜炎,尤其樂樂在5/3結膜炎發作腫起來看了眼科...

           因此有點懷疑妹妹是不是得了腺病毒

           晚上就診,醫師說要觀察發燒三天應該要趨緩

           腺病毒部份症狀像感冒,部分又像腸胃型感冒,有案例大多是燒燒退退約

           一週,目前無特效藥,僅能以表相徵狀,給予一般性治療

           黴漿菌的特色在於退燒或一般感冒症狀後,才會有持續咳嗽的表現

學校老師打電話來關心表示,近來學校很多同學吃藥,但多吃的是一般感冒藥,

也有部分同學燒燒又退退,老師說,似乎最近流行的都是如此,我只好笑笑,

畢竟學校真是個大毒窟,而忙於工作的家長也只能去診所看看拿了藥,又把孩子

送進了學校,至於,大夥得的到底是什麼,誰又知道...

 輪狀病毒活躍 嬰幼兒注意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9日電】 2011.03.29
 
  清明連續假期將屆,小兒科醫師今天指出,濕冷不定的天氣,輪狀病毒活躍,常常是1人感染、全家「輪」陷,特別要防範寶寶染上輪狀病毒腸胃炎壞了假期計畫。

台北中山醫院小兒科主任林宛菁今天指出,輪狀病毒傳染力很強,只要10隻輪狀病毒就能傳染給他人,是最常引起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病毒,5歲以下的嬰幼兒幾乎都感染過,2歲以下寶寶約占60%。

輪狀病毒的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林宛菁指出,接到排洩物汙染的玩具,或是家長為生病幼兒清理尿布時沒有洗手,就傳給其他家人,常看到一家老小先後嘔吐、發燒及水瀉,每天腹瀉次數會高達10到20次,持續3到10天。

她表示,輪狀病毒腸胃炎沒有特效藥,嬰幼兒持續嘔吐及腹瀉造成脫水與電解質流失,以至於哭泣沒有眼淚、眼眶凹陷、尿量不足,春季氣候多變,短短幾天內,氣溫落差可到10幾度,家長照顧嬰幼兒更加辛苦。

值得一提的是,病童需要幼童專用的電解水及米湯來補充水分與熱量,林宛菁不建議用市售運動飲料來代替,因為如果補充不足或者補充的方法不對,都容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及酸中毒現象,還可能傷害腸胃黏膜。

林宛菁指出,嬰幼兒常容易因為接觸玩具、開始上幼稚園而感染輪狀病毒,天氣寒冷,人潮多聚集在密閉室內,也容易發生群聚感染,幼兒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接種疫苗與注意衛生。

春天裡感冒的主角 … 腺病毒

      郭明裕醫師

腺  病  毒 專 集 

   在嬰兒呼吸道感染中,以呼吸融合病毒最多;而居於次角的首推腺病毒,常發生於每年的上半年。在內一、二月份的冬天三、四月春天至五、六月初夏皆可看到它的存在。十九世紀末葉醫師已知有EKC(流行性角膜結膜炎),而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又有一種PCF ( (咽結膜炎熱)但真正證實它的工作卻遲至一九五三年。它是一種70 ~ 75nm大小的DNA病毒,和輪狀病毒大小相差不多;但輪狀病毒是RNA病毒,醫學上認為DNA病毒複製率高。所以疾病常較嚴重或惡性。

   腺病毒目前已知至少有卅五種型。而在動物如狗、猴子、雞、牛也可發現。一般它在四°C可穩定生存七○天,四°C則十四天,卅六°C則七天,五十六°C則卅分鐘內被破壞,所以它活躍於每年的上半年,尤其春天。另外在實驗室中利用其DNA核酸(Guanine—Cytosine)含量比成三族群。型l、2、4、5、6 G-C含量比為五七% ~ 六一% 無惡性傾向。列為第一族,型3、7、8、11、14、16、2l G -C含量比為五○% ~ 五三%微惡性傾向,列為第二族,型12、18、31 G-C含量比為四八% ~,四九%高惡性傾向,這種結果在動物實驗中出現過,但人類仍少有發現。

   腺病毒,顧名思義。乃是因其對腺體、淋巴組織有強力感染力,一般潛伏期五~七天左右,容易侵犯六個月至五歲小孩,佔兒童呼吸道感染五~三○%。一般冬、春以呼吸道為多,春、初夏以合併結膜炎為多。大部份由飛沫傳染,少部份由糞便接觸感染。培養病毒主要由喉嚨、結膜、糞便三處。疾病的過程約五~七天。也有進入第二星期的。免疫學上在感染三天後可測到呼吸道有特異型IgA抗體形成,另外在鼻腔分泌物有特異型IgA和IgG抗體形成,而抗體在感染二~三星期後達到最高。然後在二 ~ 三個月後下降,抗體可持續一年至數年,同樣型病毒再感染的很少。

   臨床上呼吸道感染最多,例如普通感冒。一般都是發燒,咽炎為主,流鼻水、咽痛也有。另外咽炎最常發現有濃泡性。尤其是伴發在二歲以下的白色膿泡扁桃腺炎最典型,佔所有非鏈球菌扁桃炎的2/3。另外常伴有發燒、頭痛、喉痛,加上一部份有結膜炎。則可診斷為PCF(咽結膜炎熱)。有些病毒往下呼吸道侵犯。則可產生喉炎、氣管炎,而有Group(哮吼)的病例。在二歲以下小孩尤其更易小支氣管炎和病毒性肺炎。在這些病人發燒期,白血球增加。但以多形核白血球增加為主。而發燒後則轉為淋巴球為主。但大部份病人還是以自血球偏低現象為多,這意味腺病毒有抑制骨髓的正常反應。它所造成的小支氣管炎容易破壞小氣管壁,另外分泌物如痰也很濃,容易造成氣道阻塞,所以有阻塞性小支氣管炎(Obliterant bronchiolitis)或單側性肺擴張症候群(Unilateral hyperulencent lung symdrome)的特殊症狀,因 DNA 的腺病毒進入氣管或咽喉皆可造成淋巴、腺樣體肥厚,故可有厲害的咳嗽如百日咳樣。甚至可造成氣喘的形成。

   腺病毒引起的肺炎和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的不同是,病毒引起的常是兩側性。另外和黴漿菌引起的肺炎不同的是,病毒引起的常在二歲以下。而黴漿菌引起的常在秋天和五歲以上,稍作區別。總之引起呼吸道感染以第一型至第七型為最多。且日後形成慢性的氣管炎,肺氣腫亦不少,尤其免疫體差的病人、如早產兒。癌症病人或移植器官病人。

   在眼睛的部份可看到濾泡性的結膜炎。常是單側,會有流淚、燒灼感:結膜充血。耳前淋巴腫,大約十至廿天消失。另外在臨床上伴隨發燒、咽炎,尤其咽部有濾泡性的淋巴腫的咽炎則,可以被診斷為PCF(咽結膜炎熱)而其以第三第七型較常見。至於成人則可發生EKC(流行性角膜結膜炎)但以在接近夏天或游泳季節出游泳池傳染為主,以第八型較多。

  至於胃腸道,則以腹痛、嘔吐、發燒、頭痛、腹瀉的胃腸炎為主,但比輪狀病毒的咽吐:水瀉症狀輕。並常併呼吸道症狀,其常見亦以第三第十型為多,另外亦可引起腸系膜淋巴腺炎或盲腸炎等,如果腸套疊的病例增多時亦應想到腺病毒,尤以併有呼吸道感染小於二歲的嬰兒為最,因腺病毒容易侵犯迥腸上的淋巴組織,造成迴腸上腸蠕動障礙而形成大腸吃小腸的腸套疊。

   在皮膚的症狀以出現疹子為主,常像麻疹或德國麻疹,筆看過二個類似病例。皆為結膜炎併有融合之紅疹,咽炎,但無發燒,沒有Koplik Spots。另外也有最後以玫瑰疹表現的,總之在春天小嬰兒出疹一定要和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疹鑑別,像去年夏天則出現大量類似德國麻疹的腸病毒疹,因腸病毒常在熱天且最常出現疹子等。故可資判別,而麻疹雖是春天最多,但一定高燒。併三C(結膜炎,咳嗽、流鼻水),德國麻疹也常是春天出現,但少有發燒,結膜炎,且疹子比較分散,看起來乾淨。且和麻疹皆由上往下出疹子。皆可作為判別。

  在泌尿系統可以看到一種不常見的急性出血性膀胱炎,最主要的症狀有:解尿困難、頻尿,和血尿,而此血尿常出現會帶血塊狀,表示血尿中有血小板的流失和凝血因子存在。故為新近失血,而失血地方在膀胱壁,和一般的腎絲球腎炎,因紅血球流失的血球不同。因其不會造成凝固血塊。有人培養出腺病毒11型可有此現象。但勿忘在使用Endoxan抗癌藥也會引起同樣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另外也可以在尿中發現紅血球血尿的腎炎,故可和鏈球菌腎炎分別,因後者常發生三 ~ 五歲以後,並以秋天為多。

  其他在心臟方面可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但不多。在腦神經方面可造成無菌性腦膜炎。但也不如腸病毒多,另外關節炎、中耳炎。甲狀腺炎、有報告,但不大多。

   在治療上只藉症狀治療,如退燒藥的使用和化痰藥、鼻塞藥的予以減輕症狀痛苦,結膜炎少使用含類固醇的眼藥水。至於預防上目前也只有第四、第七型活疫苗使用,但因型別太多,很難全面防治。

   總之,在春天如果發現感冒增多時即須注意腺病毒的存在,尤其低於十五°C的天氣。特別在二歲以下的嬰兒發現有點狀的扁桃炎、結膜炎、發燒,或大一點小孩有濾泡性咽炎和不定型出疹,且類似麻疹或德國麻疹,加上輕微的腸炎或腸套疊、出血性膀胱炎等出現皆應察覺腺病毒的存在。

  臨床上應防其造成厲害的呼吸道炎或慢性氣管炎,尤其第三、第七型的感染。在愈小的嬰兒可造成阻塞性小支氣管炎,應注意其危險性甚至死亡,在有肋骨凹陷、呼吸困難,有不安的症狀,應考慮呼吸治療。 甚至呼吸器、氣管內管的輔助加護治療。國外和國內皆有呼吸衰竭死亡的病例報告,應切記!有部份嬰兒猝死症也有此病毒的培養出現,因其容易在每年一至三月,一至三月大嬰兒,每天的清晨造成的。故春天的腺病毒,不可謂不毒。

注意幼兒  黴漿菌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

           非典型性肺炎  
      
  感染黴漿菌肺炎的病童,最近在兒科門診持續不斷,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頓音型咳嗽、發燒久久不癒,應盡早就醫檢查。

   「黴漿菌肺炎』是經由飛沫感染黴漿菌所致,一年四季,都可見到。每天春、夏之交及秋天,病例即顯著增加,尤以二至三歲和五至十歲兩個年齡層的病童居多,較少見於二歲以下的兒童。它的潛伏期可長達三、四週,一般需要較親密及較久的接觸才容易得到。因此,臨床上,常見全家或國小校園同一班級內輪流感染達數月之久,黴漿菌肺炎才告終了。

    統計上,一歲以內的寶寶,已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受過其感染而產生抗體:五歲時,已有三分之二的幼兒有抗體:成人則幾乎全部都有抗體。每年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兒童會受到感染,尤以學齡孩子最多。黴漿菌肺炎感染沒有終生免疫性,可能會發生第二次,甚或反覆感染,且症狀可能變得更明顯、更嚴重。其中約四分之一到一半被黴漿菌感染的人並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臨床上,最初出現頭痛、發燒、喉嚨痛、全身無力等的症狀,二到五天以後咳嗽跟著來 ,剛開始大多沒什麼痰,後來才出現白色黏痰或帶有血絲的膿痰,可以持續到三、四周,有時甚至引起肺積水。其他同時會出現的症狀還有寒顫、咽喉炎、耳痛、嘔吐、腹痛、結膜炎、皮膚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比大人更容易會發高燒。但是一般流鼻水現象並不常見,在乳幼兒感染時比較容易看見到。

    肺炎黴漿菌的感染,最常見的是「肺炎」,表現以「非典型肺炎」方式與典型細菌型肺炎高燒、咳嗽不盡相同。約四分之三肺炎黴漿菌肺炎的患兒呼吸音在聽診時會有異常,另有少部分病兒,雖然聽診是正常的,但胸部x光卻異常。胸部X光的變化並沒有一定的表現,且有時候和臨床症狀不相吻合。 例如,有的病兒看起來滿輕鬆的,但 X光卻顯示出肺炎程度厲害:有些患兒做聽診等檢查時,覺得肺炎應該很嚴重, X光照起來卻不如想像中那麼糟糕。

  黴漿菌性肺炎合併左下肺肺積水
三歲幼兒以高燒不退,嘔吐厲害,輕微咳嗽表現,所照x光。

    黴漿菌性肺炎的特色是病童出現頓音型咳嗽,較一般感冒咳嗽聲來得重,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年紀小的孩子多以肺炎表現,20%會出現肺積水的現象,大一點的孩子則以黴菌性氣管炎表現,不斷喘咳、或有或無發燒。

   極少數病例會因黴漿菌跑至腦部或心臟,造成無菌性腦炎、腦膜炎或心肌發炎。

  治療上只要投以紅黴素治療一至兩週,並予支持性療法,多能痊癒。家中有成員罹患時,最好能適度隔離,以免傳給他人。

治療

   黴漿菌肺炎有效地治療可使用紅黴素或四環黴素10到14天,大部分的病人在治療後會很快退燒,症狀也有減輕。但四環黴素可能會傷害到正在發育中的骨骼與牙齒,所以不建議在八歲以下的兒童使用。

    紅黴素的使用則有10%到20%的比率會出現嘔吐、腹部疼痛、腹瀉等腸胃道的副作用。有些病人這種副作用有時會很強烈無法忍受。但是最近發展出來了一些類似紅黴素的巨分子(macrolide)抗生素,如(日舒) azithromycin等組織中的半衰期特別長,不但只需要一天口服一次,而且只需要服藥3到5天。腸胃副作用較少、半衰期較長、與theophylline等藥物的交互影響較少,治療效果則顯著。

.貼心媽咪您好:

◎腸病毒症狀◎
腸病毒是造成泡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病的病毒,幼兒感染後, 往往沒有明顯的先兆症狀,會突然發高燒、咽喉痛、厭食或伴隨有咳嗽、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在咽喉處或軟顎、口腔黏膜, 舌頭處出現小水泡或潰瘍,數目可由數個至幾十個, 急性期的症狀約可持續三至七日,在此期間病童因高燒、喉嚨痛, 起初會煩躁不安、哭鬧,接著因厭食,幼兒會顯得疲倦, 甚至脫水的現象。而手足口病的症狀與咽峽炎大致相同, 只是在手掌、腳掌、膝蓋及臀部附近也會出現紅疹或水泡疹。

◎如何預防腸病毒◎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兒童玩具(尤其是絨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正確洗手方法◎
→以乾淨的水將手濕潤。
→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塗抹於手。
→搓洗雙手至手肘最少20秒,以達消除手上微生物的效果,手指及指甲也需洗淨。
→用清水將手徹底沖洗乾淨。
→取用紙巾擦乾雙手,並以紙巾包住水龍頭旋緊,避免再度感染。
→如果沒有紙巾,用雙手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一下再旋緊。
→若有烘乾機,請將雙手烘乾,因為細菌和病毒在乾燥的環境下,較難生存。

*資料來源: 衛生署 預防醫學基金會 http://wash.pmf.org.tw/washhand.htm

 ◎腸病毒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的選用: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的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殺死腸病毒。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如何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
【2】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環境消毒重點:
【1】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資料來源 :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http://www.cdc.gov.tw

◎腸病毒預防食療◎
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的一種,腸病毒會長時間存在於人類腸道,所以一感染會有拉肚子、嘔吐等腸胃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可以以治療,除了養成個人衛生習慣,增加自體抵抗力是杜絕病毒的不二法門,在飲食方面首要是增加黏膜的抵抗力, 因此可以增加─
●維生素A 的攝取,食物來源如:木瓜、南瓜、地瓜、芒果、蛋黃、藍藻、大麥苗粉等;

●維生素C 可幫助細胞間質膠原質的形成, 促進細胞排列更為緊密不易受病毒侵犯,更可保護細胞.增強白血球活性, 所以柑橘類水果、芭樂、奇異果、櫻桃等富含維生素C可經常食用;蛋白質 則是人體建築師,優質蛋白質可以增加抵抗力, 所以魚、肉、蛋、奶更是增加抵抗力的必備食物, 藍藻、大麥苗粉等天然食物也是增加抵抗力的小尖兵喔!!
●補充乳酸菌,我知道《葡眾-康貝兒》,不只能改善過敏體質,還能改善女性陰道感染、便秘、腹瀉、減輕乳糖不耐症、維持腸胃正常功能可促進消化及其他營養的消化吸收,如鈣質.礦物質及維生素、增加病原感染抵抗力,如腸病毒、禽流感、防止腸道過敏及抗生素或化療、放射線引起之下痢、預防大腸癌、高血壓、高血糖、動脈硬化、降低血膽固醇、促進毒素與治癌物質分解有益肝腎活力、可提升寶寶的免疫系統喔!!

參考資料
 我建議媽媽可以使用康貝兒乳酸菌,因為是粉狀,您可以吃,等寶寶出生後,您用餵哺乳的方式,您可以改善,寶寶也能吸收的道,等到寶寶4個月後,就能使用康貝兒,不用不用大量,大概一天一包就行了,康貝兒乳酸菌因為是採用低溫休眠的方式,7層鋁片包裝,所以不需要放在冰箱保藏,外出攜帶也很方便喔!!


 
康貝兒有10種原生乳酸菌:
乳酸球菌 、嗜乳酸桿A菌 、雙叉桿菌(B菌) 、腸球菌(表飛鳴F菌) 、乳桿R菌 、產孢乳酸菌(S菌) 、乳桿C菌 、長雙叉桿菌或龍根菌 、LGG菌、酸莖菌 另外還有添加葫蘿蔔素(維生素A)、酵母抽出物與寡糖(益生菌所吃的食物),小小一包就有1千5百億的益生菌,是由葡萄王生物工程中心已50頓的發酵槽所製造,還有健康食品認證標誌喔!值得信賴!

腸病毒紅疹或濕疹? 
醫師:腸病毒紅疹顆粒細猶如針扎過
更新日期:2008/06/25 19:03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小寶寶的小屁股,如果長了紅疹子,千萬不能大意,因為那可能不是一般濕疹或尿布疹,搞不好是腸病毒!醫生說,腸病毒的疹子通常顆粒很細,小紅點上有些突出,跟一般瀰漫成一大片的濕疹、尿布疹,不太一樣。但如果家長實在分辨不出來,還是找醫生看看比較保險。

寶寶的小屁屁長了疹子,家長看的心疼。不過尿布疹、濕疹、痱子或是嚴重的腸病毒,外觀都是一顆顆紅疹,怎麼知道到底是不是感染了腸病毒?但問題是家長根本不會分辨,小兒科醫師說,腸病毒紅疹子與濕疹兩種長得很像,但細分兩者仍有差別。

腸病毒的紅疹,有些一顆顆非常細像針扎過,小紅點上有些突出;而濕疹的部分,較多機會是瀰漫成一整片,紅疹處也會比較癢。

國泰小兒科醫師沈仲敏提醒,如果小孩得到非典型腸病毒紅疹子太小,第一時間之下,醫師也很難區分,到底是腸病毒引發的紅疹還是濕疹,因此建議家長最好再看看小朋友有沒有發燒,咽峽炎等症狀來研判是不是罹患了腸病毒。

 一次的腸病毒蠻嚴重的喔,家長要特別注意小朋友,好好關心他們


-還有現在已經過端午節進入夏季了,為腸病毒的好發期

 間,三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的高危險群,家中有小朋友的要

 特別注意,除了勤洗手,保持家中內外乾淨清潔外,到中藥

 房去買霍香、甘草、艾草等三種中藥材,將家中燻過一遍,

 能有助於預防腸病毒。

使用方法:將霍香,甘草,艾草三種草藥(比例不拘),自行衡量用量,以水煮方式,煮開後利用該草藥之蒸氣,將家中內外薰蒸,即可避兇。

面對腸病毒—了解腸病毒—戰勝腸病毒

 鄭玫枝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小兒學科副教授

    腸病毒感染是幼兒常見的傳染病,每年夏秋季節是腸病毒感染的好發季節,自從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發現多起重症腸病毒感染案例後,全民都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在此作簡單的說明,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腸病毒,進而勇於面對它,並且戰勝它。

 腸病毒

  腸病毒是濾過性病毒的一種,包括二十三種A群克沙奇病毒、六種B群克沙奇病毒、三種小兒麻痺病毒、三十種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等六十幾種,在台灣常見的致死率最高的腸病毒是71型。

  腸病毒好發於夏季、初秋之際,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及秋季為主要流行季節。去年與今年(2004-2005)的最高峰都在暑假來臨前的5-6月間,暑假時通報人數已減緩,但開學後9-10月間又有另一波高峰。

 事實上,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美國與台灣類似,腸病毒感染也好發於夏秋季結節,每年個案數多到僅次於感冒人數(每年約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人感染腸病毒)。

 臨床症狀

   潛伏期為一到十天,平均約三到五天。

   腸病毒感染是全身性、多器官系統性的;有五至八成的患者是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會自然痊癒,這些不顯性感染以成人較為常見。

    兒童腸病毒的感染大多數也是無症狀的。造成臨床疾病的腸病毒感染中,又因腸病毒種類、病患的年齡等而有所不同,其中又以無症狀的發燒為主,部份病童也可能有燥動、食慾差、腹瀉及輕微感冒等表現。這類非特異性的發燒通常持續2-10天,少有併發症。最典型的症狀(手足口症)是口腔黏膜、上顎、牙齦、舌頭有多處潰瘍;而手、足、口、臀部及膝蓋等部位會出現零散之紅疹或小水泡,也會有微燒、疲倦、厭食等症狀。病程為七至十天。此外還有咽峽炎(herpangina)也很常見,症狀有發燒、疲倦、厭食、喉嚨痛及易流口水,一般少有併發症;扁桃腺周圍與懸雍垂兩側之軟顎可發現多處潰瘍,但沒有四肢之紅疹。

    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者通常都會自然康復,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可能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聞腸病毒而色變」的主要原因。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雖然專家對感染致死率的推估不同,但是一般

估計是在十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之間,意思就是感染了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

 傳染途徑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病毒的傳染常因青少年(學童)或成人自外面帶回,或學童間相處,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感染家中幼童或同學而造成;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更容易因接觸幼童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三至四週,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六至八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例如擁擠的美食街、托兒所、幼稚園、安親班、小學等,也較容易發生傳染。另外,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及皮膚上的水泡;發病二週後,咽喉之病毒排出量大量減少,透過口鼻分泌物、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的危險性降低,但仍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同時因感染者排出之糞便仍有病毒存在,因此仍須注意預防腸胃道之感染,養成時時正確洗手等衛生習慣。

診斷及治療

    溫暖或炎熱的夏秋季裡,小朋友身上出現紅疹、發燒、頭痛、嘔吐、易煩燥等症狀最大的可能就是腸病毒感染。確定的診斷除手足口症與咽峽炎較易判斷外,大部份須要實驗室的確認,方法包括有:1)血清抗體之變化 2)病毒培養與鑑定 3)分子生物學方法:聚合媒連鎖反應。

 只有經由實驗室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由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請洽可信賴之小兒科醫師診治。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周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之潛在危險,故應由醫師審慎評估。一般而言,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照顧上應以多喝水、多休息為原則,以免造成脫水、休克或其他併發症的產生。

預防方法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預防腸病毒的感染就要了解腸病毒的特性、傳播途逕以及其致病機轉。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痺除外),又因其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大家應注意下列預防方法:

一、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

二、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

三、加強個人衛生:正確且勤加洗手,以預防自身感染,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

四、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

五、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避免與病患接觸。

六、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

七、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

(一)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二)多補充水分,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

(三)對群體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四)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

1.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

2.肌抽躍(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5.患者應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

停課問題

一般而言,在感染腸病毒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而且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所以幼稚園、小學或其他托兒處所發現有二個以上同時或接連感染腸病毒兒童時,可視情況停課,用隔離病童的方式來阻斷疾病的流行。衛生機關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可依規定辦理。

結論

傳染病不可能在人群社會絕跡。認識腸病毒,了解腸病毒,就知道怎樣去面對它與預防感染。腸病毒雖多,但是秋涼季節到來,其它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例如: 流感)仍很多,所以必需認識它,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正確的醫療常識,才能保障個人的最佳健康。

防止腸病毒感染的擴大與流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家長、師長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一起對抗腸病毒。同時作機會教育,讓大家一起學到如何面對腸病毒,更進而學會如何預防其他疾病,讓每個人都變成防疫尖兵,這樣何懼各種新興傳染病呢?

制伏5大難搞鼻炎

-過敏性鼻炎 難斷根,只能控制

過敏性鼻炎無法斷根,除了藥物及最新的無線電波治療外,定期清理環境的過敏原,可以減輕發作的程度。

「哈啾!」趙先生只要天氣一改變,噴嚏就打個不停,有時候還幾個噴嚏連環打個不停,這還不打緊,最讓他感到困擾的,還有伴隨而來的鼻塞、鼻水及鼻子癢,有時候連喉嚨及眼睛也跟著發癢,鼻子過敏是趙先生多年來的老毛病,但每次發作都只能症狀治療,就是無法斷根,令他非常煩惱。

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力博宏表示,一般民眾所說的鼻子過敏就是「過敏性鼻炎」,統計上約有1/4的成人及1/3以上的兒童為此所苦惱。「過敏性鼻炎」的致病機轉主要為免疫細胞中的肥胖細胞,其表面會有接受器、也就是受體,受體可以辨別過敏原,一旦受體接觸到過敏原,就會引發肥胖細胞一連串的反應,並釋放組織胺,進而引發一連串的不適症狀。

症狀-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鼻水倒流、發癢

由於組織胺的釋放,鼻黏膜會變得腫脹,鼻塞的症狀就伴隨而來,而除了鼻塞之外,鼻子液體滲出物也會增加,正常人一天的鼻水大約有0.5公升,流往喉嚨也不會有所感覺,鼻子過敏時鼻水會較平時增加1~2倍,且黏稠度會增加,往前流便是鼻涕,回流到喉嚨也比較有不適感,因此鼻水倒流亦為症狀之一。

 除了打噴嚏、鼻塞及流鼻水等典型症狀之外,鼻子、喉嚨及眼睛也會因為過敏原的刺激而發癢,有的甚至連耳朵也會癢,嚴重還會擴及皮膚造成全身搔癢,也就是蕁麻疹。

致病原因-基因遺傳及環境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的發生,主要跟基因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在遺傳因素方面,父親及母親其中一人如果有過敏性鼻炎,小孩跟著有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約在20%左右,又若父親及母親二人均有過敏性鼻炎的話,那麼孩子有過敏性鼻炎的機率則可高達75%。

另外,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有過敏性鼻炎的孩子,有很高的比例有氣喘,而有氣喘的孩子則有更高的比例有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根據氣喘衛教學會的調查,大台北地區國小學童氣喘盛行率已經攀升到16%,而且有鼻炎現象的過達50%,換句話說,每2人就有1人有鼻子過敏,這些都是容易有過敏性鼻炎的好發族群。

而在環境因素方面,過敏原又可分為化學性及物理性兩個部分,所謂「化學性」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塵?、海鮮、蛋、花生、狗毛、貓毛及空氣中的花粉等,而「物理性」則為氣候及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等。

在過敏性鼻炎的病患當中,有些屬於長年性的過敏,也就是一年到頭鼻子過敏都會發生,這些病患的過敏原多與工作及居住環境,例如塵?或是狗、貓毛有關;另也有些病患是屬於季節性的過敏,也就是因為季節變換、溫濕度改變或是空氣中的花粉,導致過敏性鼻炎發作,這類的病患有的在台北會鼻子過敏,但到了南部,鼻子過敏就不藥而癒。

門診中很多鼻子過敏的病患都是老病號,顯然過敏性鼻炎很難斷根,一方面是因為有些過敏原找不到,另一方面,即便找到了過敏原,也不容易做到很好的控制。

診斷檢查-抽血檢測過敏原

目前國內對於尋找過敏原可以做抽血檢測,近來由於檢測晶片的研發,不僅只需要數c.c.的血液即可,且檢測結果可以很快就出來,有的只要兩、三天就可以知道結果,不過,無論是傳統或是晶片檢測,大多只能驗常見的30、40種過敏原,如果過敏原不在這30、40種之內,當然就會驗不出來。

但話又說回來,有些病患即便驗出過敏原,也會因為過敏原不易控制,過敏問題還是無法斷根,像門診中有病患對塵?過敏,一開始很認真打掃家中的環境,但未能持之以恆,過一陣子鼻子過敏又來報到,另也有病患把家裏打掃維護得很好,但無奈一上班到了有塵?的辦公室,還是無法避開過敏原,仍然噴嚏直打、鼻水直流。

治療-藥物、減敏、無線電波

 1 抗組織胺藥物

目前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在藥物部分仍以抗組織胺為主,主要因為過敏原會引發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進而造成一連串的不適,所以抗組織胺可以緩解病患不適的症狀。

2 減敏治療

「減敏治療」也是目前不少病患嘗試的方法,其主要利用少量的過敏原抗原去刺激肥胖細胞上的受體,先讓受體去認識這些外來的過敏原,之後經由反覆的刺激,再讓受體把這些過敏原當成自己人,久而久之受體鈍化後,就不會再對這些過敏原產生免疫反應。

不過,由於「減敏治療」需要過敏原抗原來刺激免疫,在治療過程中仍不免要冒著可能出現嚴重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另亦有報告指出,減敏治療對於某些人的效果就是不好,主要是因為基因與免疫細胞的行為,有時並不一定照著某種預定的行為去走的。

3 無線電波治療

相較於「減敏治療」屬於源頭的治療,「無線電波治療」則是較為後端的治療。事實上,「無線電波治療」本來是用在治療非過敏因素引起的打鼾及鼻塞等問題上,其主要利用70℃、80℃的低溫在鼻黏膜下作用,讓黏膜組織凝固排出,進而使得下鼻甲的體積變小,改善鼻塞的問題。

但就在利用無線電波治療改善鼻塞及打鼾等問題的同時,也意外發現,其連帶也可以顯著減緩病患打噴嚏及流鼻水的問題,且效果很不錯,可能是因為下鼻甲的體積減少了,同時也減少了過敏原能接觸的體積,發生過敏免疫反應的機會也就跟著降低了。

當然,要讓下鼻甲的體積變小,也可以做傳統手術,但傳統手術耗時久且具侵入性,不若「無線電波治療」,一方面不具侵入性、較為安全,且做一次只要20分鐘,不少上班族利用中午午休空檔就可以完成,之後再回辦公室上班。另外,傳統手術依規定要20歲以上、顏面骨架成熟了才能做,因此「無線電波治療」對於20歲以下、有鼻塞等問題的年輕人,不失為另一個治療選擇。 目前大多數醫院所使用的下鼻甲無線電波治療皆為自費,約1萬5千元左右。

.併發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腦血管疾病、鼻竇炎、鼻息肉

很多人會認為,過敏性鼻炎頂多打打噴嚏、流流鼻水難過一下沒什麼關係,但事實上,過敏性鼻炎還是不可輕忽,過敏性鼻炎的鼻塞症狀很可能在睡覺時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心血管及腦血管等疾病。

另外,若在鼻子過敏的狀態下,鼻黏膜因為腫脹,會使得鼻竇開口分泌物流不出來,而這些分泌物都是蛋白質、糖及脂肪等營養物質所組成,這時候一旦感冒,本來只是病毒感染,結果因為這些排不出的營養物質供給細菌孳生養分,造成細菌感染,進而演變成急性鼻竇炎,鼻涕亦由透明轉為膿鼻涕,很多人對於急性鼻竇炎常會以為是感冒而疏於對症治療,結果鼻黏膜不斷腫脹的結果,往往變成更全面的發炎,即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最麻煩的問題就是導致鼻息肉的產生,由於鼻息肉會影響到嗅覺、造成鼻塞及阻礙到鼻竇的開口,所以鼻息肉最後需要藉由開刀切除,所以本來只是過敏性鼻炎,只要吃藥即可治療改善,但卻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治療,最後變成需要手術才能解決。

由於鼻炎、感冒及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表現都很類似,在此也建議,若有不適症狀出現,最好能找耳鼻喉科醫師,以利鑑別診斷。

預防保健-清洗家具寢具、善用空氣清淨機

.雖然說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控制不易,不容易斷根,但在可能的範圍內若能盡力去做,多少還是可以降低過敏性鼻炎發生的機會,一般來說,待在家中的時間還是會比較長,家中的家具可以盡量選擇包覆式的家俱,包括沙發、床墊及棉被等,以利透過換洗來防塵?,最好連棉被的被胎都可以拿來洗,窗簾及地毯也要定期清理換洗,最好每兩星期就換洗清理一次,清洗頻率如果可以更高,當然更好。

另外,好一點的空氣清淨機也可以有效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對於過敏性鼻炎也會有幫助。預防過敏性鼻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好能融入生活成為一個規律的生活態度,例如一星期內會有固定兩天清理家具、棉被等過敏原,如果有太陽,還可以把被子拿出來曬。上班族平時需要工作,可以把清理過敏原的日子固定訂在週六及週日,如此一來才能持之以恆,即便過敏性鼻炎無法斷根,也可以降低發生頻率及減輕發作時的程度,用藥量也可以減少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36期】

減肥口訣「35921」

牢記35921 甩肉17公斤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0日電)台灣大學註冊組主任洪泰雄今天說,不靠藥物、不刻意節食,實行代謝平衡減肥生涯,4個月內從84公斤變成67公斤,瘦17公斤;實行這樣的祕訣,台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也成功減肥。

洪泰雄舉行「代謝平衡,健康瘦身」新書發表會,陳泰然夫婦、台大前校長孫震、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牟宗燦、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等出席;現場有洪泰雄84公斤時的看板,60多公斤的本尊站在看板旁邊,感覺差很大。

洪泰雄分享祕訣時表示,代謝平衡一開始是「身體準備期」,為期2天,主要協助身體充分做好準備,讓後續的飲食改造計畫順利進行;接下來就要嚴格遵守代謝平衡守則,牢記「35921」口訣。

洪泰雄說,身體準備期是先清腸,將腸胃累積的脂肪及毒素清除以利後續飲食調整;在清腸的2天裡,以全蔬果餐為飲食內容,但非隨意吃,而是1天內,選擇水果、蔬菜、馬鈴薯其1做為當天3餐的內容,且在準備期內絕對不吃蛋白質食物及零食,目的是不讓身體吃太飽,影響食物的代謝。

洪泰雄說,接下來是30天嚴格遵守代謝平衡守則,口訣是「35921」,3是1天只吃3餐,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水果;5是指餐與餐間隔5小時;9是指拒絕宵夜,晚上9時前吃完晚餐;2是每天最少喝2000cc的水;1是每天早餐1顆蘋果。

洪泰雄說,不管是不是外食族,只要掌握這個口訣,就能事半功倍。他提醒,餐餐都要有蛋白質,先吃蛋白質目的在於啟動消化酵素,且每餐蛋白質與蔬果的比率要設定在蛋白質占40%、蔬菜水果占60%。

    台大學者教減肥 4個月瘦17KG

減肥成了全民運動,不少人還出書分享自身成功經驗,像是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曾因過重罹患高血壓,靠著自創的「35921」減重口訣,搭配代謝飲食,4個月內成功瘦下17公斤,連台大副校長也前來當見證人。

這2個人都是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減肥前腰帶簡直快撐爆,和減肥後體態輕盈的形象,簡直判若2人,號稱不靠藥物、不刻意節食,洪泰雄減肥前84公斤,驚人的是,洪泰雄只花4個月,就甩掉17公斤,腰圍也從38吋瘦到33吋,呼吸終止症候群與高血壓都不藥而癒。

他研究「代謝減肥」,自創一套飲食方法,口訣35921,一天只吃3餐,餐與餐間隔5小時,晚上9點後不吃東西、拒絕宵夜,每天至少喝2000CC水,每天早餐1顆蘋果,吃東西的順序也有講究,每餐先吃蛋白質,可以啟動消化酵素,再吃蔬菜,兩者份量4:6配置,這樣的減肥方法,在台大校園刮起旋風,連副校長也成為信徒。

洪泰雄紅到都出書了,但個人經驗能否適用每一個人?專業醫師提供正確的減重知識,老話一句,少吃多動才是減肥良方。

 100g山藥=半碗飯 婦怨「瘦」不了
 山藥、芋頭和地瓜是當紅的養生食品,但是要小心吃多了照樣會胖,一名五十多歲的婦女,二年來都把山藥、芋頭、地瓜之類的東西當做是蔬菜,配上白飯吃,以為可以減肥,沒想到一直瘦不來,直到詢問營養師後才知道,光是一百克的山藥就等於半碗飯,更別說地瓜芋頭,熱量更高一倍。

賣菜阿嬤手中的山藥,就是現在流行的養生食品,山藥在民間口耳相傳的作用相當多,也是不少人認為的補品,一名五十多歲的婦人,過去二年來一直把 山藥、芋頭和地瓜、蓮藕當做菜來吃,常常是半碗的山藥、芋頭再配上白飯,認為這樣可以減肥。

但是這樣做對嗎?民眾:「不會減肥,你怎麼知道它裏面有澱粉。」這位民眾對山藥熱量的認知相當正確,因為光是一百公克的山藥或是蓮藕就有七十多大卡的熱量,等於是半碗飯,而芋頭和地瓜更是驚人,一百公克就有130多大卡,跟一碗飯一樣。 台南成大醫院營養師 郭素娥 :「我們拿山藥來取代米飯來吃,同樣吃一碗的山藥跟吃一碗的米飯,山藥的熱量可能少了一點點,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拿來當蔬菜吃的話,那恐怕它的熱量就會比蔬菜高出很多倍。」

所以正確的吃法應該是把山藥地瓜或芋頭當做是白飯的一部份,吃了這些東西後,飯量就該減少,而且營養師也教大家辨識,只要煮熟後會出現糊糊的湯汁,基本上都是澱粉量相當高的東西,熱量也高,就不該當作蔬菜。

 性早熟!天天吃速食 9歲女童來月經

 小女孩常吃速食,才念小學三年級,月經就來了!彰化這名9歲小女童,念小一時,乳房就開始發育,到了小三,已經有月經,就醫確診為「性早熟」,婦產科醫生發現,這名女童很愛吃速食,每天少說都要吃兩根炸雞腿,醫生說,女童吃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速食,可能含動情激素成份,吃多了就可能誘發性早熟。

炸雞、薯條、漢堡,這些高熱量、高油脂的速食,是很多小朋友的最愛,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生,來做個問券調查,全班30幾個學生,每天都有吃速食的人有11位,比例竟然高達三分之一!國小老師:「每天都有吃到(速食)的,請舉手!1、2、3…9、10、11個,喔!不健康,熱量太高了。」

彰化就有一名9歲女童,每天都要吃速食,至少兩根雞腿,身高140公分,長的白白胖胖的,小女童才進小學,念一年級時,乳房就開始發育,到了小學三年級,月經就來了。婦產科醫生:「7歲的小男生或小女孩,一天肉的量,最多5兩,大概一隻炸雞腿,這個小女生,一天至少一隻兩隻(炸雞腿),所以超過正常攝取量。」

怎麼愛吃速食,會造成「性早熟」?根據婦產科醫生的說法,孩子愛吃炸雞、漢堡、薯條,攝取過多的油脂,吃太多油,會讓體內累積過多的脂肪,刺激荷爾蒙分泌,就可能會誘發性早熟,一旦確診為性早熟,醫生表示,將會影響到孩童的發育長不高。

本文引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4_ltTWaFGRlZDPIlaXb6ln4-/article?mid=26078&prev=26079&next=2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