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3 10:11:49期指贏家

巴菲特的六條金律

巴菲特的六條金律

1. Make money by not losing money.
   在不虧損的基礎上賺錢。
2. Don't get fooled by earnings.
   不要被(每股)盈利愚弄。
3. Look to the future.
   著眼將來。
4. Stock with companies with wide "moats".
   選擇有“護城河”的公司。
5. When you bet, bet big.
   要賭,就下重注。
6. Don't be afraid to wait.
   不要怕等待。

股市看盤,巧妙撤單

面對某些股票的走勢,我們經常會問:有人在其中活動嗎?這里所謂的“有人”其實就是“主力”的意思。而要得出最終的結論確實比較難,每個人會有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具有共同點的,比如我們在行情的演變過程中所看到的上下五個價位的接拋盤是否真實就是一個基本點。如果掛出來的接拋盤有很多是主力故意掛出來的,那就是有人在其中活動了,因為這些掛單不是市場的自然掛單。當然,如何判斷掛單的屬性也是各有高招,而且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很多,本欄也不過是抓住了其中的星星點點來加以判斷。

  從性質上來說,掛單可以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當我們看到盤面上的接拋盤時其實只是看到了一種靜態的狀態.但交易一直在進行,因此掛單會出現變化,特別是某些大單會突然出現或者消失,這往往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

  某股時價為6.74元對6.75元,上方每一個價位都在萬股以上,而底下的接盤都在萬股以內,感覺是市場拋壓沉重,特別是在目前大盤不好的情況下。但也有可能給我們一個暗示:似乎有主力故意壓盤。接著伴隨大盤的下跌該股的股價也繼續下跌,一直到6.70元才停止。這時上檔的拋盤價位是從6.70元到6.74元,其中並沒有超過萬股以上的壓盤。注意,原來6.75元以上有大拋盤的價位已經看不到了。隨著大盤出現盤中回昇,照理該股也應該有所回昇,但正當6.70元的壓盤被打掉之際卻在該價位上又壓出了2萬余股。也許這是市場的散單,但也有可能是主力希望股價慢一些回昇以便讓主力有時間做一些其它的事情。終於這筆大單也全部成交了。隨著買單的進場股價逐級回昇,不久價位回昇到原來的6.75元,這時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上檔的五個價位居然沒有一個價位的壓盤超過萬股!如果我們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的話就會被主力所蒙騙過去。當然,有可能隨著大盤的回昇市場的拋單紛紛撤掉,但這取決於兩種情況,一種是大盤飆昇,一種是大拋單離開低位比較近。但這時大盤回昇的力度並不大,可以排除第一種情況。股價的前一個低點在6.70元,在當天交易的範圍內6.75元以上的價格已經遠離該點。因此這種撤單的現象只能解釋是非市場性的,也就是說前面的掛單應該是主力所為,而這時主力趁股價還沒有回昇之際已經將上面的大單撤了下來。這種利用股價下跌看不到掛在上面的大單然后祕密撤單的手法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很容易欺騙市場從而達到掩蓋自己的目的。

  從整個壓單到撤單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資訊:有主力在運作,主力不願意對倒,主力並不是倉位十分重的強莊,主力不願意在此價位將籌碼讓給市場,主力有可能在增加倉位或者是讓他人增加一些倉位。

 

顯然,以上這些結論對於我們的具體操作是十分有益的。

操盤手:好的選股方法只有一種!

我從不使用奇怪的指標線,5日、10日、30日等等規則的均線系統才對我更有用,能方便我了解到大部分人的想法,並決定對策。對於選股,我依然認為好的選股方法只有一種就可以了,不論長中短線,方法都是這個,萬變不離其宗嘛。

  條件一:不同的大勢有不同的選擇。昇勢的時候選擇板塊類的個股;盤整的時候突破的個股比較好;跌勢的時候我是不會做板塊的,即使做了,那些除了龍頭股以外的個股也不會跟著被帶上來。
  條件二:選擇龍頭股。假如在領頭的股票身上賺不到錢又怎能在別的股票身上賺錢呢?即使我要做整個板塊,也是有一只的籌碼比較集中的作為領頭羊。同樣的,即使是超跌反彈等行情也都是有籌碼最集中的。

  條件三:盡量在尾盤買。這樣一天的圖形做完了,可以簡單的看出我們的意圖而不會被迷惑。

  條件四:不要被大陽線嚇倒。漲幅居前的股票總有幾只在明、后天還會好的。

  條件五:參考大盤。大盤的分析比個股簡單的多,牛市陽多陰長,熊市陰多陽長。

  條件六:不要相信越跌越買的言論。經過風險的量化可以發現,越跌越買比越漲越買的風險大得多。如果跌到止損位,果斷賣出。

  條件七:順勢而為。但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漲了五六天的股票明天還會漲嗎?要點:所有所有的一切,成交量換手率相對較大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很喜歡買當天的換手率有15%-20%以上的股票。這也關係到你在獲利后是否可以順利出局相對於資金量比較大的人來說。

  一些簡單的經驗:高位拉出下影線不要以為是好事情,有可能是因為我在出了一部分籌碼之后再次拉上來為我明天繼續出貨做準備。

  高位橫盤或拉昇之后尾市下跌,或下跌之后尾市拉昇恐怕都是近期出貨的跡象,尤其后者表明已經無心戀戰了

  我從不使用奇怪的指標線,5日、10日、30日等等規則的均線系統才對我更有用,能方便我了解到大部分人的想法,並決定對策。對於選股,我依然認為好的選股方法只有一種就可以了,不論長中短線,方法都是這個,萬變不離其宗嘛。
  條件一:不同的大勢有不同的選擇。昇勢的時候選擇板塊類的個股;盤整的時候突破的個股比較好;跌勢的時候我是不會做板塊的,即使做了,那些除了龍頭股以外的個股也不會跟著被帶上來。
  條件二:選擇龍頭股。假如在領頭的股票身上賺不到錢又怎能在別的股票身上賺錢呢?即使我要做整個板塊,也是有一只的籌碼比較集中的作為領頭羊。同樣的,即使是超跌反彈等行情也都是有籌碼最集中的。

  條件三:盡量在尾盤買。這樣一天的圖形做完了,可以簡單的看出我們的意圖而不會被迷惑。

  條件四:不要被大陽線嚇倒。漲幅居前的股票總有幾只在明、后天還會好的。

  條件五:參考大盤。大盤的分析比個股簡單的多,牛市陽多陰長,熊市陰多陽長。

  條件六:不要相信越跌越買的言論。經過風險的量化可以發現,越跌越買比越漲越買的風險大得多。如果跌到止損位,果斷賣出。

  條件七:順勢而為。但要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漲了五六天的股票明天還會漲嗎?要點:所有所有的一切,成交量換手率相對較大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很喜歡買當天的換手率有15%-20%以上的股票。這也關係到你在獲利后是否可以順利出局相對於資金量比較大的人來說。

  一些簡單的經驗:高位拉出下影線不要以為是好事情,有可能是因為我在出了一部分籌碼之后再次拉上來為我明天繼續出貨做準備。

  高位橫盤或拉昇之后尾市下跌,或下跌之后尾市拉昇恐怕都是近期出貨的跡象,尤其后者表明已經無心戀戰了 。

投資理念

投資與投機,是一對與生俱來的孿生兄弟。在證券市場理論上是相互對立的二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理論,同時也無法分辨誰優誰劣、各有千秋。投資需要的是耐性和耐心,投機需要的是眼明手快和快速反應能力;投資需要的知識面要寬一點,投機則相對少一些;投資所受到的心理磨難要多一些,投機則得到的短期心理快感要多一些,更能滿足人的賭博心理;投資行為長期成功的概率要高一些,投機行為短期賺錢的概率要高一些。

從世界各國成名的基金經理來看,雖然他們各自都有一套資金運作的方法,各不相同也各有千秋,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不聽信股評家、也不相信股票分析師的分析,只相信自己的判斷,很少優柔寡斷,各自都有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是長期投資的行為多於短期投機行為。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我國是沒有真正的長期投資概念的,目前也沒有上市公司值得長期投資。由於國家賦予這個市場的功能特性,由於政府對證券市場政策的朝令夕改,由於上市公司的過度包裝,由於機構做莊的肆無忌憚,我國證券市場的投機風氣是有目共睹的,在這種市場氛圍下,人們只能選擇投機,別無選擇。我在下面論述的所謂投資理念其實不能算是真正的投資理念,充其量是運用投資理念來進行投機操作,即理性的投機行為。也就是說:所謂投資理念,實質上也是一種投機方式,是以長期投資的心態、研究方法買進股票,以標準投機的方式賣出股票,不管是賺錢或者是虧損。一句話:投資性買進,投機性賣出。目的:賺錢!

 一、    認巴菲特為師,里森為戒。博取百家成功之長,拋棄萬人失敗之短。

 毫無疑問,當今世界證券投資第一人屬於巴菲特。他的理性、他的思維方式、他的意志、他的投資方法、他的投資結果等等,值得我們學習和崇拜。

巴菲特,生於1930年,性格內向、脾氣溫和、外冷內熱、不惹事生非、善於說服人,從小立志賺大錢(在12歲時曾經說過他將在30歲前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並宣稱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標就跳樓自殺。實際到了62年即32歲時就成為百萬富翁)。對數字特別敏感,是個工作狂,非常自信,有點固執,有點吝嗇。喜歡閱讀財務報表,所有愛好讓位於證券投資。縱觀一生,並非平坦。早期並不成熟,屬於賭徒式被動投資、后期很成熟,屬於有意識主動投資,我們主要學習他后期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投資生涯40多年綜合平均年收益28.6%,(實際證券投資年收益大概20%左右)一度成為世界首富。

巴菲特的個人財產有三個部分組成的:

1,靠證券投資、做生意起步,積累原始資本。至51年(21歲)積累1萬元。

2,創辦家庭式合伙人企業,提取投資利潤的25%作為報酬,快速增加積累。隨著證券投資的成功,合伙人企業快速擴張。至64年(34歲)積累啟動資本400萬元。

3,利用合伙人企業資金收購佰克希爾紡織公司,利用佰克希爾公司資金收購保險公司籌集資金,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投資證券市場。屬於利用資本市場借雞生蛋型,使得他在股市下跌時有源源不斷的后續資金用於補倉攤低成本。至97年(67歲)他擁有166億元市值資本,98294億元,成為當時世界首富。

巴菲特后期的證券投資理念概括起來有這麼幾點:

1,重視基本分析、內在價值分析,不熟悉的行業不要。

2,堅持長期投資,不為短期漲跌而動搖,不想持有十年的股票一分鐘也不要。

3,行業的收費橋梁公司,特殊的壟斷企業,笨蛋也能管理的簡單型公司。

4,以自我為主,不追逐熱點,喜歡逆向思維。

5,以企業成長性、產品市場占有率為主要選擇方向。

6,一旦買進,終生擁有。(這一點不適合我國市場)

里森,英國人,英國巴林銀行的首席交易員。巴林銀行有一百多年曆史,英國的老牌銀行。里森讀書畢業后(具體學曆不明,應該學曆不低)進入巴林銀行,做金融期貨交易員,后因業績突出,昇為首席交易員。坦白說,里森是個杰出的投機專家,毫不遜色於索羅斯。在英國證券期貨界名聲很大。

里森在巴林銀行當了十七年的交易員,年年盈利,銀行上上下下都對他刮目相看,由此也種下了禍根,風險監督委員會對他的監督形同虛設。他看好日本的證券市場,因為日本證券市場已經走了多年的熊市,應該上昇了,所以在日經指數期貨上大量做多。其時日經指數還在振蕩走低,而里森卻不是及時平倉認輸,而是不斷加碼做多。終於大難臨頭,日本發生了大地震,經濟崩潰,指數快速下跌。巴林銀行發生支付危機,資不抵債,宣布破產。好端端一個老牌銀行毀於一旦,毀於以前的功臣里森。里森由此郎當入獄,目前已身患絕症保外就醫。從此生活費用受到限制。

假如,日本不發生地震。。。。。。沒有假如,這就是風險!

證券投資是一項風險投資,不但要總結成功的經驗,還要研究失敗的教訓。成功的經驗要好好學習,失敗的教訓要遠遠避開。

在我們前面有那麼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供我們學習和吸取,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成功嗎?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難道我們還有理由不能超過前輩嗎?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二、    潛心研究為主,休息為輔。真情付出必有厚報,市場相反必須休息。

 既然決定投身於證券投資行業,作為終生事業,就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成功,是每一個人夢寐以求的,每一個人都在找一條捷徑,爭取多快好省地成功。有沒有呢?不知道。反正西方人運用各種方式找了一百多年,沒有找到。我認為是沒有這條捷徑的,要想收獲就必須付出,要想成功就必須加倍付出。

投資證券的投資方法有無數種,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完美無缺的投資方法是沒有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出適合自己的一種方法。一旦選擇某種操作方法后,輕易不要改變,一般應使用一年以上,檢驗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是否適合自己和是否跑贏大盤,從根本來說能夠跑贏大盤的就是好方法,從道理來說能夠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

一旦確立自己的投資方法后,就應確定研究的方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通的,投入和產出永遠成正比,只要真誠地、努力地去研究證券市場,肯定能得到回報。請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天道酬勤!

如果某一階段自己的感覺和預測,實際操作過程完全與大盤相反,說明自己大腦太疲勞了,需要休息。必須選擇休息,調正心態、調正思路,最好空倉休息。如果你繼續干下去將會得不償失。學會休息也是一種投資方法,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三、    資金安全為主,賺錢為輔。風險控制始終第一,盈利指標永遠第二。

 證券市場是具有高度風險的市場。毛澤東論戰爭有句名言“消滅敵人的最好辦法首先是保護自己”借用在證券市場就是“炒股賺錢的最好辦法首先是保護資金”。因為如果你的年利潤目標是30%,某一年虧損50%,第二年你就得賺取238%的利潤才能達到目標。如果第二年繼續虧損20%,第三年你就得賺取449%的利潤才能達到目標。此時你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目標了。台灣有句名言:十年股市一場空!說明股市的高風險。

證券投資第一年很重要,特別要強調安全。因為你一旦虧損,此時你的方寸大亂,急於翻本,飢不擇食,把原來定下的投資理念全忘了,拼命追趕熱點而不能自拔,越陷越深,最后就會得不償失,被市場淘汰。

為了安全,入市就得做準備工作。首先是了解這個市場,學習有關理論知識。然后進行模擬操作,決定自己的操作方法。然后選擇適當的入市機會,力爭馬到成功、一炮打響,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開個好頭是成功的一半。

買進股票一定要深思熟慮,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賺錢放在第二位。因為你的年利潤只要30%,所以只要把握一次機會就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實行多次出擊積少成多的操作手段。況且多動是證券投資的大忌。

判斷失誤、看錯股票、操作失誤是不能避免的,無論是投資還是投機,一旦證實自己看錯了,一定要毫不猶豫的賣出止損,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以避免引起重大虧損,而且也浪費時間,錯過時機。事實證明,止損是保證資金安全的必要手段。尤其是投機操作,千萬不可由於套進而由投機轉為投資。對於投機操作來說,止損、止損、再止損是保證安全的最高原則!

不要急於求成,慢慢來,只要每年保證30%利潤率,50年以后你就是世界第一富翁。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人能每年賺取30%的利潤,到那時你就是世界第一名人,世界第一富翁。心理要穩定,安全、安全、再安全是保證成功的最高原則!

 四、    基本分析為主,技術為輔。勢頭投資選擇品種,技術分析決定時點。

 縱觀世界證券市場,成功者寥寥無幾,且大多數採用基本分析方法,純屬採用技術分析方法的幾乎沒有成功者。雖然他們採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各有所長,但是仔細分析卻都是以基本分析為基調,其他方法為輔助方法。由此證明基本分析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們也應該採用基本分析方法。

基本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分析基本面。基本面包含外交和政治、金融和經濟、匯率和利率、國情和人氣、社會需求和市場供給、經濟周期和股市趨勢、管理機構和上市公司、行業前景和產品結構、董事長和管理層、老與新和大與小、企業成長性和市場占有率、負債率和利潤率、資源結構和市場容量等等。要想全部了解和熟悉絕非易事,只有在平常邊操作邊學習,邊學習邊操作。使得資本和學識、經驗同步增長。

資本市場具有比經濟趨勢超前的特性。你必須不斷的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否則將被市場所淘汰。基本分析的宗旨就是學習、提高和預測經濟趨勢,不是緊跟經濟趨勢而是預測經濟趨勢、緊跟市場趨勢。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研究股票的內在價值。對照股票的表面價格來決定操作方向。無論是短線型投資與長線型投資,價值型投資與成長型投資,萬變不離其宗,決定操作方向的是內在價值與表面價格之比較,股票與股票之間相對價值之比較,即比較價值。利用股票內在價值與表面價格的差價、將來股票價格的價值回歸來獲取利潤。

基本分析也有缺陷,因為他不考慮市場現狀,不考慮技術面現狀,買進后有可能短期下跌,引起短期虧損,所以應結合技術分析決定操作的時點。即採用勢頭投資方法來選擇股票,來決定實際操作的順序和品種。

勢頭投資方法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綜合體。勢頭投資認為當一個公司或者股價開始上昇時,就會形成慣性或者說趨勢,此時買進是最佳時點。同理,當一個公司或者股價上昇一段時間后開始出現拐點時,就會形成慣性或者說趨勢,此時賣出是最佳時點。

 五、    堅持投資為主,投機為輔。盡量拋棄成本概念,用心掌握內在價值。

 從安全第一的宗旨出發,就應堅持投資為主。在研究股票內在價值的基礎上,再進行比較價值后投資性買進的股票,應該說是不怕市場短期下跌的。就沒有必要在股價下跌中拋出股票,耐心等待股價的價值回歸。

因為證券市場不是一個理性的市場,他經常會犯錯,又經常會自動改正錯誤。當然有可能當你買進之后馬上下跌,你也沒有必要為此而后悔。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除非基本面發生變化,內在價值發生變化,市場平均利潤率發生變化而引起投資價值標準發生變化。堅持投資的耐心很重要、很重要!

如果大盤和股價已經連續上漲了相當的幅度,預期下跌的幅度大於15%,可以考慮投機性拋出,待其下跌一定幅度后重新買進。以賺取差價,但不能貪婪,有10%的差價就應該滿足了。也不能多做,一年有個二次就應該滿足了。

如果基本面發生了變化,股票失去了投資價值,就應堅決拋出。此時就不應該考慮成本是多少,不能因為虧損而存在僥幸心理,更不能妄想指望其反彈保本而拋出。當然有可能當你拋出之后馬上反彈,你也沒有必要為此而后悔。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此時就應該運用止損、止損、再止損保證安全的做法。

堅持投資的核心要素是股票的內在價值,是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的差價。如果你不能掌握股票的內在價值就別談投資,只能算投機。內在價值很重要、很重要!

六、    適當長線為主,短線為輔。減少短線操作次數,增加長線持股時間。

 投資證券市場最好將資金分類,90%用於中長線投資,10%用於短線投機。中長線部分能得到穩定的收益,短線部分培養市場感覺,為長線服務。

絕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的股市是政策市場、投機市場。現在的市場越窮越光榮,虧損好、資不抵債更好。目前市場處在PT > ST > 虧損 > 微利 > 績優的怪圈中,中國的上市公司根本就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君不見湖北興化、中國嘉陵、鄭州百文、神馬實業由原來的績優高成長淪為虧損、微利股票,使得長期投資者虧損累累,慘不忍睹。君不見歐亞農業、康達爾、南通機床、國嘉實業由原來的虧損微利一躍而成為績優高成長,在一、二年之內上昇了十倍有余,使買進者盈利豐厚。是的,從短期看、從局部看確實是投機市場,根本就不是投資市場,根本就不能進行投資。

但是,你認真、仔細的看一下、分析一下,它們究竟是投資的結果還是投機的結果。正是因為它們的基本面發生了變化才導致股價的漲跌。假如湖北興化現在不是虧損而是按照原來的公司預測每股盈利2元,他會是現在這個價格嗎?假如歐亞農業現在還是虧損,他會是現在這個價格嗎?再反過來說,又有誰能把歐亞農業長期持有二年,賺取這十倍的利潤。大多數人多是採用投機方法而賺取10%或者20%。也許輸掉了5%什麼的。

其實,正應該運用基本分析方法在當時賣出湖北興化而買進歐亞農業,進行中長期投資,直至基本面發生變化或者失去投資價值。以上幾個投機者津津樂道的實例,恰恰反證了基本分析的重要性,中長期投資的重要性。

做短線,是為了培養市場感覺,是為了學習和運用技術分析,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增加對趨勢的把握。了解自己對市場的吻合度,了解自己處於什麼心理狀態。不單單是為了贏錢,是為了長線進出做技術上的準備工作。但也不要經常去做,也要考慮一下公司基本面,不可亂來。要盡量少做,多學習少干活是股市生存的真理。

做中長線,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發現公司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就應該堅決拋出。因為中國的上市公司實在是難以把握,今年好不等於明年還好。在這里需要重申的原則是投資價值和比較價值,在基本面不變的情況下盡量延長持股時間。

 七、    自我判斷為主,兼聽為輔。選擇合適投資方法,結合股評仔細研究。

 進入證券市場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理解和熟悉證券市場,理解和熟悉各種投資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際操作。任何股票操作的理論,都有其缺點,最值得信賴的是自己。股市有個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人看好時,股市就要下跌;絕大多數人看淡時,股價就要上昇。這就是著名的相反理論。

進入股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進行操作,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成功者是靠別人的指導而成功的。靠自己,不等於一點也不聽別人的。正好相反,要盡量地多聽別人的。古代聖人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我們現在要實行的是拿來主義,不管有用的和沒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經驗和教訓統統拿來,加以吸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當然,最終主意還得自己拿!

進入市場通過學習和模擬,選擇正確的投資理念,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注意:必須選擇適合自己性格和習慣的方法,決定了某種方法以后盡量不要經常更換。因為任何一種正確的投資方法都能賺錢,只要堅持運用。切忌朝三暮四!

選擇了投資方法以后,就應結合股評經過研究拿自己的主意。因為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就要運用拿來主義,讓天下人幫你出主意。

 八、    理性分析為主,感覺為輔。控制內心貪婪恐懼,培養耐性細水長流。

 實際操作一定要以理性分析為主。雖然證券市場有時是非理性的,但我們必須以理性去對待他。反過來說,正因為市場的非理性,才使得我們有空子可追,才使得理性者能獲得高於平均利潤率的收益。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性加理性!

感覺、靈感,第六感覺也。有時人的第六感覺很準確,這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今天說不出道理來的感覺也許明天就能說出道理來。所以一旦出現在理性範圍內的感覺就一定要抓住他,馬上實行。不管有沒有理由,也許明天就有理由。當然這感覺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實的知識理論上的。不能濫用!

人生有兩大弱點:恐懼和貪婪,它們始終困擾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失去心理平衡而浮躁冒進者看似強悍,往往成為“貪婪”的犧牲品;為好消息怦然心動而搞不懂內因決定外因的人看似理智,往往陷入“恐懼”的陷阱。從理性的角度看,得不喜、失不憂、寵不驚、辱不懼,才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耐性,是人的美德,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條標準。一個證券市場成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標準!市場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一個人在證券市場是否成功,不是看誰賺得更多;而是看誰活得更長。所以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細水長流。

多年的股海搏擊經驗告訴我:心胸開闊的人往往對自己所選擇的路十分投入,起到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功效;心胸狹窄的人即使所選的路沒有錯,但成功也是偶然的,失敗卻是必然的。

 九、    買進小心謹慎,賣出果斷。多方論證投資買入,綜合比價投機拋出。

 小心謹慎,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證。特別是高比例的買進,一定要多方論證、小心謹慎,以投資的理由買進。然后耐心擁有,等待時機賣出。千萬不能心血來潮、聽信傳聞而信手買入,然后投機不成而被動長期投資!(這樣的例子大量存在)

賣出,一定要果斷,不能拖泥帶水。特別是在基本面發生了變化,不能存在僥幸心理、患得患失。盡量避免一失足始成千古恨的終身遺憾!(為了安全而賣出)

買入股票后,除了耐心擁有,還應不斷的尋找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進行綜合價值比較。一旦找到了比手中更具備昇值空間的股票后,就應毫無懷疑的拋出換股。當然應結合技術指標的運用。(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而投機性賣出)

 十、    長期趨勢為主,短期為輔。理解政策認清趨勢,大盤狂熱適時空倉。

 俗話說:看大勢者賺大錢;看波段者賺小錢。要站的高,看的遠。在100%的利潤中,5%又算得了啥,不要為了5%而損失50%的利潤。(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在空頭市場中,就應該要盡量做到長空短多。長期做空和短期做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要靈活運用,不能一概而論,要以長期趨勢而定。一般來說持股時間應該長於空倉時間。因為中國的市場只有做多才能賺錢,做空是不能賺錢的。

認清長期趨勢是市場成功者必須研究的重要任務,要認清趨勢就必須了解政治動向和金融政策、經濟周期和市場狀況。由於我國的市場是個政策市場,所以主要是研究政治動向和金融政策。要牢牢記住:順大勢者昌,逆大勢者亡!

證券市場是個非理性的市場,世界各國無不例外。一輪狂熱的沖天大牛市過后,將是綿綿無窮的下跌。切記:大盤狂熱;全民皆股;政策干預;見頂回落;堅決空倉!

 投資理念,其實是個很空虛的概念,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但是,雖然沒有實用價值,但你不能不學習,不但要認真學習,而且還要你用心去體會。因為最復雜、最深奧的道理往往就包含在最簡單的哲理之中。

我的深切體會是:炒股票最大的敵人不是市場,而是自己!

王耀興論金融》 流動性黑洞論
 
美國次級房貸自去年2月爆發以來,迄今仍未歇息。導致歐洲中央銀行在去年12月17日宣布用低於4.9%市場水準的4.21%利率來無限量供應資金,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也在同一天宣布提供200億美元向大銀行挹注資金,以防止年底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的危機。這是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及公元2000年科技泡沬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問題,這現象應驗了Avinash D.Per-saud (柏索德)在2003年提出的流動性黑洞理論(LIQUIDITY BLACK HOLES)。

所謂流動性黑洞理論,根據柏索德的論點,是類似於銀行擠兌現象,追逐短利的交易者在羊群效應之下相繼賣出產品,造成整個市場只有賣方,沒有買方,市場流動性突然消失,乏人問津的資產價格急速下跌,進一步惡化流動性,最後出現流動性好像瞬間被吸收殆盡的現象。

流動性黑洞的形成係將市場參與者的反應匯集起來,就像是熱帶風暴一樣,一直在聚集更多的能量。如果以柏索德理論推估,目前次級房貸所引爆的流動性危機應該是處於蓄聚能量的階段,難怪歐美各國央行大為緊張。

有關流動性黑洞的理論,作者曾提出二個過去的經驗,即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危機作為驗證。他指出,在1997年之前,世界各國的資金紛紛湧入東南亞地區,不過,在1997年開始出現反轉現象,資本不增反減變為淨流出120億美元,大量的資本外流,造成市場流動性大幅下降,也產生骨牌效應,外資整個撤出東南亞,最嚴重時韓國的外匯準備消耗殆盡。

對於東南亞危機的成因眾說紛紜,作者卻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是流動性危機,而不是債務清償危機,即為金融惡化和信心衰退的循環過程。當信心崩潰造成貨幣的大幅貶值,同時也讓金融機構產生嚴重性的流動性風險,這就是作者所謂的流動性黑洞現象。

其次,作者舉出另外一個例子是LTCM的事件。LTCM運用向投資人集資的22億美元做擔保,買進1,250億美元的股票,然後用這些股票做擔保進行高達1.4兆美元的金融衍生性工具交易。由於LTCM在俄羅斯債券市場上投進了將近100億美元,然而在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卻突然宣布盧布貶值,停止國債交易,凍結海外投資者貸款償還期90天,結果造成大量資金湧入美、德國家的債券市場,相對的,其他國家債券市場乏人問津,從而產生流動性不足現象。LTCM共損失25億美元。最後由聯準會收拾殘局,會同全球14家最大銀行及證券公司向LTCM提供資金,以避免全球金融市場的混亂和流動性的危機。

為何會產生流動性黑洞?最重要因素是市場敏感性風險管理系統出現了問題,依據巴塞爾資本協定,有關風險管理是對銀行業者及監管者所設計的遊戲規則。而各國的業者也依據巴塞爾協議採取了大致相同風險管理手段,一旦金融市場發生變化,金融產品價格發生波動的時候,就援引了所謂的停損理論,在不同市場裡面同時賣出,導致流動性的降低,產生了流動性的黑洞。

其次是金融商品特性的複雜化,以這次的次級房貸風暴主角CDO來說,它經過信用評等機構的加持,賣到全球的金融市場上,等同將先進國家金融機構所設計出來的新產品風險移轉到其他各國投資人身上。當次級房貸引爆後投資者紛紛要求贖回投資,造成基金公司倒閉,金融機構的銀根緊縮,即使是信用良好且擅長風險管理的國際性大銀行,也產生了流動性的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市場行為多樣化的力量大幅降低所致。流動性的基礎是以市場多樣化為主,然而最近世界各國正在大力進行市場合併,使得市場參與者數量越來越少,市場行為多樣性大為降低,即使市場規模越來越大,但就交易的價格效應而言,它的流動性相對不足。

這次級房貸風暴不但打了金融創新與BaselⅡ一巴掌,也讓我們得到一個教訓是,在高度流動性的金融市場上,風險如果是在不同市場以同一方式訂價交易,那麼它所引發系統性的風險就相當的高,這是金融監理者必須要考量的一個因素。當然,金融創新產品資訊的充分揭露,以及是否要一味的進行機構整併,也是另一項重要課題。


(作者是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所長)

《賈毅看景氣》 美國經濟走勢的影響

隨著美國房地產價格持續面臨向下修正壓力,導致次級房貸危機持續擴大,不僅造成全球金融市場面臨大幅回檔壓力,亦使美國經濟成長顯著降溫的疑慮提高。在此情勢下,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降息因應,以期避免美國經濟步入衰退的危機。Fed的積極降息,雖一度抒緩市場對美國經濟將出現嚴重衰退的疑慮;不過,觀察近期陸續公佈的房地產相關數據,顯示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面臨向下修正的壓力,意味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仍有擴大之虞。

就最新公布的美國房地產市場相關數據來看,美國商務部所公布的10月份美國新屋開工率意外出現四個月來的首次上升,但營建許可卻降至14年來的低點;或如美國房屋營建協會所公布的11月份房屋市場指數為1985年以來的低點19(該數據若低於50,表示多數的建商對市場情勢持悲觀看法)等,上述數據除顯示美國房地產市場正面臨1991年以來最嚴重的修正壓力外,亦顯示美國房地產價格仍有下滑壓力,且將持續對美國經濟形成負面影響。

今(2007)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下滑與次級房貸問題,除一度造成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問題與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盪外,美國房地產價格顯著下跌所導致的美國家庭財富縮水,以及就業機會的減少,對美國消費支出的抑制效果,是影響未來美國經濟成長力道的主要負面因素。

此外,IMF亦擔憂,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未來可能對信用市場形成較預期更大的負面衝擊,信用市場的緊縮又將對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造成更大的下跌壓力而形成惡性循環,此除促使金融市場持續面臨回檔壓力外,亦將對美國家庭的消費支出能力形成負面影響而不利美國經濟。

由於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不振,恐將抑制美國家庭的消費支出能力,導致市場疑慮美國經濟將因此而顯著放緩,進而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在此情勢下,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地區的亞洲經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目前市場觀察亞洲對美出口成長趨勢的領先指標,是以美國公布的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指數的分項指數-新訂單指數為主。觀察過去趨勢,新訂單指數的變動趨勢領先亞洲地區的出口走勢(約領先三至六個月)。不過,美國10月份ISM新訂單指數為52.5,維持50以上的擴張態勢,使得市場評估亞洲地區的出口至明年初尚可維持不錯的成長態勢;後續將視ISM新訂單指數的變動趨勢而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多數國家(中國除外)對美國的出口依賴程度有逐年下滑之勢,意味美國經濟成長若因房地產市場持續不振而顯著下滑的話,對亞洲經濟的負面影響程度或可隨之降低。根據相關統計,1996年時,亞洲十國對美輸出佔整體出口的平均比率達到19.2%,但至2006年時,對美輸出佔整體出口的平均比率已下滑至16.6%。其中,中國由17.7%上揚至21.0%,台灣則由23.2%下滑至14.4%。

至於美國經濟放緩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方面,目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尚不顯著。國內景氣目前呈現穩健成長的態勢,而此主要受惠於內需方面逐步改善,如主計處預估今年的民間消費支出成長率,因雙卡逾放陰霾漸淡而由去年的1.5%上揚至3.0%;此外,民間投資亦呈改善態勢,由3.3%上揚至5.7%。相對於此,受到基期墊高等因素影響,今年對外貿易成長幅度低於去年,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亦下滑,主計處預估今年的出口成長率由去年的12.9%下滑至6.9%。此一情勢,顯示當前台灣經濟已由之前的「外熱內冷」逐漸演變為「內外皆溫」的狀況。

展望明年,隨著國際景氣擴張步調放緩,尤其是美國景氣放緩壓力相對為大的情況下,台灣出口成長動能可能持續受到影響,預估明年出口成長可能進一步下滑至5.0%左右;因此,內需方面若能維持今年的成長態勢的話,仍將是支撐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國內政局與兩岸情勢發展為影響變數,尤其是明年將有立委(元月)與總統(3月)兩項重要選舉,選舉結果對於民間消費與投資意願或將形成重大影響,並牽動整體經濟成長率。

(作者是台灣工業銀行綜合研究所專案經理)

杜英宗看天下》2008年全球資本市場展望
 
2008年全球金融及資本市場,將會籠罩在從2007年開始的信用市場混亂陰影中。

2007年下半年,次級房貸問題與私募股權基金大量融資,大幅衝擊全球信用市場,各國中央銀行陸續提供資金來維持全球流動性。這件事的影響會持續到2008年,從各個角度來看,2008年都將是一條充滿變化的顛簸之路。

首先,我們來看弱勢美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如果就貿易加權指數來看,自2003年迄今,美元已經下跌33%,美元貶值有利於美國國內企業的外銷,加上國外投資所產生的匯率利差,讓美國企業持續有匯差的收入;不過,對於出口產品到美國的外國企業、特別是亞洲新興國家的企業來說,美元貶值對於出口傷害很大,部分企業也因此重新考量在新興亞洲設置工廠的計畫,甚至重回美國建廠。

美元大幅貶值,使得包括美國企業和房地產在內的美元資產變得很有吸引力,因此新興市場的企業將會逐漸往美國投資。從併購的觀點來看,美國企業變得相當便宜,對跨國經營的策略將產生很多衝擊。

全球的併購如今有一半是跨國併購,2007年新興國家作為買家的比率已占全球併購的17%。由於新興國家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和股價高漲,2008年這個比率將更高,愈演愈烈,但這也將引起國家主義的排斥,恐怕未來會見到更多的政治爭端。

全球信用市場的陰影,使得企業的融資決策必須更謹慎,因為全球大型銀行受到美國次級房貸問題的波及,將讓銀行減少放款意願和規模,但新興國家和產油國家依舊擁有充沛資金,和這些大型銀行形成強烈對比。企業在2008年需要融資時,首要考慮的不是融資成本,而是融資的時機;企業在有機會融資時,應該充分把握機會,為策略型的擴充提早做好準備。

既然談到資金,就不能不談目前三個全球最大的資金擁有者。首先是全球的主權財富基金,根據統計,目前主權財富基金資產規模已達3兆美元,今年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已經投資了私募股權基金百仕通(Blackstone)集團30億美元,最近又投資摩根士丹利50億美元,加上阿布達比投資局投資花旗75億美元,皆充分地展現主權財富基金主宰重大投資的趨勢。

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都是找最優良、最知名的企業,在危急的時刻提供最需要的金援,取得策略性的持股,這樣的投資方式將會替基金提供莫大的報酬。由於2008年全球銀行和金融事業持續受到次級房貸的影響,開始需要資金的挹注,上述的趨勢將會更明顯、更有影響力。

然而,這些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活動,也將衍生政治的考量和猜疑,甚至引起不必要的保護主義興起。

另一個全球最大資金的擁有者是私募股權基金。全球的私募股權基金在2007年的上半年投資金額創下新高,但下半年信用市場出現緊縮,不少大型併購案因為融資困難而逐漸消失;2008年私募股權基金將會改做規模較小的案子,並會相對降低融資成數,同時會看到很多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公開釋股特定人募集)形式的投資案例出現。

最後,談到對沖基金。過去對沖基金都是以資本市場為投資標的,由於期貨市場波動幅度的變化及資本市場的萎縮,未來對沖基金將以期貨市場的對沖為主要投資標的。

展望明年全球的經濟,美國肯定大幅萎縮,2008年的GDP成長不會超過1%,接近衰退的邊緣,日本則是衰退。2007年,新興國家對全球GDP成長的貢獻首次超過已開發國家,2008年美國經濟的遲緩,將會讓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成長做出更大的貢獻,但美國經濟成長放慢也會拖慢新興國家的成長,無法完全脫鉤。

目前一般的看法是,美國股市明年的整體報酬率還有10~15%,並會像2007年一樣,可能出現歷史新高紀錄,但也可能一天跌幅就超過10%,波動性很高,將會是條蜿蜒顛簸的道路。

台灣的金融市場游資過多,又不讓資金流出去,所以還是會有很多資金無法被充分利用。至於台灣企業的併購和整合,還是將扮演提升台灣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角色,所以不管是投資人和企業家都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因為這也正是找到合適、但價格被低估資產的最好投資時機。(作者是外商機構在台負責人)

1998年:港元保衛戰

   當時,要準確地判斷局勢已經很難,更何況手中掌握的還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錢,曾蔭權當時徹夜難眠,堂堂男子漢幾度靜夜落淚,葉約德承受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曾蔭權:酣戰之中多次夜半飲泣

   1998年8月5日至7日,國際貨幣炒家發動了繼97年10月以來對港元的第四度大規模沖擊。

   短短三日拋出近460億港元(60億美元)沽盤,港元受到自建立聯系匯率以來最大規模的狙擊,來勢比97年10月更凶更狠。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著應戰,不以挾息回擊,而靈活使用外匯儲備,拋出美元,大量買進港元,迫使國際貨幣炒家受損而退。

西方輿論:香港成了國際投機家的"自動提款機"

金融大鱷:索羅斯
 

  港元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實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兌7.75港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鉤。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聯系匯率制度首次受到國際金融炒家狙擊。他們大量直接拋售港幣以兌換美元。香港銀行同業拆息一度飚昇
到300%,恆生指數和期貨市場指數下潟1000多點。此一役,炒家們共拋售了400多億港幣,在證券市場獲利數十億港元。
 
  嘗到了甜頭的投資者繼續玩弄同樣的手段。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西方輿論戲稱,香港成了國際投機者的"自動提款機",他們一旦缺錢花了,只需在這個提款機上按幾個鈕。盡管香港憑借充裕的外匯儲備保住了聯系匯率,但在高利率的影響之下,經濟付出了高昂代價,利率居高不下,股市下跌了50%以上,樓市下跌了50%以上,經濟元氣大傷,至今未愈。當年首季香港經濟負增長長2.8%。
 
  進入夏季,國際炒家熱炒"人民幣貶值"的謠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香港乃沛公也。人民幣貶值勢必沉重地打擊香港的聯系匯率制。這一資訊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匯市。

   加之紐約股市回軟,日跌幅一度達299點,並將繼續下滑;日本新政府回天無力;香港上市公司陸續宣布中期業績,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國泰公司50多年來首次虧損,太古、匯豐利潤大幅下跌;香港市場上謠言四起,風聲鶴唳,令投資者惶恐不安。這些無疑成了國際金融炒家們進攻香港的信號。

歐美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聯手大舉進攻
 
  從98年8月5日起,數家歐美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同時向香港匯市、股市和恆指期貨市場大舉進攻,在香港瘋狂拋售港元和恆指期貨。"精銳部隊"就是華爾街大炒家喬治·索羅斯麾下的美國最大的對沖基金——量子基金。5日,香港市場上拋售的港幣達200多億;6日,又是一個200多億。
 
  按照索羅斯等人的計划,先在匯市上拋空港元,迫使香港金管局不得不採用扯高利率的老套子,並借此打壓股市。利率抬高,股市勢必下跌。恆指期貨也會同步下滑,然后炒家便可在期貨市場以較低的價格沽空恆指期貸,匯市股市雙雙獲利。醉翁之意盡在恆指期貨。

董建華:如果有人覺得我們會有所動搖,他們是錯的!

  8月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向記者發表談話,他說:維持聯系匯率是特政府最堅定不移的政策。"如果有人覺得我們會有所動搖,他們是錯的!我們絕對有能力與決心維持聯系匯率,我們一定會做得到。維持聯系匯率將能確保香港的長遠經濟活力與利益,短期的痛苦可以接受。"董建華頗有悲壯之色。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被輿論界戲稱"任一招",意思是說,每每金融炒家殺將過來的時候,金管局唯一的一招就是提高利率,增加金融炒作的成本,以抗拒炒家的狙擊,維持聯系匯率。
 
  而此法的副作用日益昭彰,它對股市樓市的殺傷力太大。恆生指數下跌至6500點將是銀行體系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專家分析,如果股市和樓市進一步大幅下跌,銀行在無可選擇下勢必大量拋售有關抵押資產,從而掀起股票市場和地產市場的惡性拋售潮,一些中小型銀行,甚至有可能因為呆坏賬過多而面臨倒閉的命運。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有銀行開始倒閉,香港銀行體系勢必遭受致命的連鎖打擊。
 
  如果聽任索羅斯這些國際炒家,一次又一次地贏去香港人的血汗錢,香港經濟實力再強也總有一天會被淘空。香港政府終於忍無可忍,下決心向炒家"開戰"。

互相試探:港府吃進500億便宜港元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


  金管局首先在外匯市場上公開與國際金融大炒家叫板,炒家每賣出一盤港元,金管局便吃下一盤,而且吃下的是便宜的港元。金管局主動以政府財政儲備承接了炒家的近500億港元沽盤,再把買回來的港元重新存入銀行。以此來壓低拆借利率的昇勢,減少對經濟的傷害。
 
  按照香港貨幣局規定,金管局倘若要在外匯市場以美元購回港元,必須以固定匯率1美元兌7.8港元的價格購買。而這次卻以炒家的賣價7.75港元悉數買進,引至炒家們大喊不公。任志剛說,這次購買港元,並非為金融管理局本身購買,而是替香港政府即國庫購買,因此並沒有違反貨幣局的嚴格規定。
 
  香港政府為了應付經濟衰退,採取了擴張財政政策,加大預算赤字。每年夏季國庫庫存港元枯竭,政府開支必須到貨幣市場以美元換取港元。恰在此時,金融炒家大筆賣出港元,金管局便順理成章地為政府大筆買入便宜的港元。
 
  如同武林高手過招,一方低估了另一方的內功,招致自身的內功被對方綿綿不絕地吸走了化解了。到1998年7月末,香港外匯儲備為965億美元。居世界第三。排名第二的是中國內地,約為1400億美元。
 
  第一回合到7日星期五下午四點半,以香港金管局小勝暫告一段落,匯率穩定在1美元兌7.75港元左右的水平上。因為股市受挫的程度並不大,期指下滑也不大,炒家無功而返。但他們並未罷手。下一個目標就是證券市場。

別無選擇:"世紀豪賭"開戰
 
  98年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動手干預股票市場,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紀豪賭"。賭客就是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金融投機家,港人稱"金融大鱷"。
 
  8月14日(星期五)香港政府突然出手,動用外匯基金和土地基金同時進入股票市場和恆生指數期貨市場大舉吸納,致使那一天的恆生指數反彈560多點,昇幅達8%,以7224點收盤;

8月17日,全球股市暴跌,恰好星期一為抗日戰爭勝利日,香港休市,避過了沖擊波;
 
  8月18日,美國股市已大幅回昇,日元也開始回穩,亞洲各地股市全面反彈。這一天是公眾假期后首個交易日,港府保留實力,恆生指數窄幅波動,大市終盤微跌14點,以7210點報收;
 
  8月19日,港府外匯基金繼續入市,大挾淡倉,指數攀昇412點,以7622報收;
 
  8月20日,大市於高位7900點遇到初步阻力,而港府買盤亦稍為收斂,指數於7742報收,昇120點;

  8月21日,外匯基金入市未見積極,八大外資亦於尾市聯手,使期指尾市狂潟200點,指數當日回軟,以7527報收,跌215點;
 
  8月24日,港府重組實力,為入市干預以來最大規模,最后大市急昇318點以7845報收。

  從8月14日到8月28日,香港媒介以戰場報道的語言形容說:"政府軍採取大進小退、穩打穩扎和步步為營的策略,對炒家進行全方位的圍追堵截。"
 
  8月26日,離恆指期貨的結算日期還有兩天。雖經8天鏖戰,最緊張最激烈的時刻還未到來。此時,港府需要進一步探明敵方火力,知己知彼,以更好地布陣迎敵。
 
  港府首先必須知道,如果沒有港府不入市,股票市場究竟有多大力量與炒家交鋒。
 
  26日15點08分,一直扮演買家角色的港府一改面孔,突然收起所有股票現貨和期指買盤,並主動沽空恆指期貨,引發炒家急忙跟風追沽。短短兩分鐘,恆生指數急挫160點,恆指期貨下跌近300點。這時,港府突然反過頭來,再度入市收復失地,大量買進股票和期貨合約,將股指和期指頂回原來的水平。
 
  此番試探,香港政府暗吸一口冷氣,炒家實力不可小覷,惡戰在即,一触即發。

  8月27日上午10時,香港股市開市。
 
  絕不亞於一場激烈的戰斗——在一開始,炒家的賣盤就如排山倒海一般扑來。在第一個15分鐘內,成交額即達19億港元;在第二個15分鐘內,成交額為10億港元;在第三個15分鐘內,又是10.9億港元的股票成交。而在收市前的15分鐘,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成交額高達82億港元!單香港電訊股票一項,政府推出的1億港元的買盤,不到9分鐘即告全部成交。狀態之慘烈,令場上"紅馬夾"目瞪口呆。
 
  這一天,香港政府動用了200億港元,委托10家經紀行在33家恆指成分股上圍追堵截。金融大鱷幾番突圍,未能如願。最終,恆生指數報收7922點,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揚88點,全天成交額230億港幣。這是自97年11月4日以來的最高額。
 
  27日的晚上,大戰的前夜,亦成了香港的不眠之夜。凌晨,香港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報。

 8月28日:勝敗在此一舉
 
  28日是恆指期貨的結算日。勝敗在此一舉!
 
  恆指期貨的結算價格為這一天每五分鐘恆生指數報價的平均值,因此,要抬高結算價,就必須保證恆生指數走勢平穩。要達此目的,政府軍非得竭盡全力,死保死守。
 
  這一天,百萬香港人鎖定頻道,眼睛緊緊盯住飛快跳動的恆生指數,所有的人都捏著一把汗。
 
  上午10時,決戰打響。港府與金融大鱷立刻在"匯豐控股"與"香港電訊"上展開激戰。炒家的拋盤氣勢洶洶、排山倒海,政府軍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個不剩,全盤買入。開市僅5分鐘,成交額即高達30億港元!與此同時,港府同時在33只恆指成分股上設下買盤防線,全線防守。
 
  中午12時午市收市前,戰斗又趨激烈,"長江實業"、"中國電訊"等多個藍籌股被炒家瘋狂拋售,並有大量歐洲基金入市。滔滔股海,港府一木擎天。午市收市時成交額報409億港元。下午開市,戰況更趨嚴峻。炒家的拋盤滾滾而來,特區政府全線死守,平均每分鐘就有價值3.5億元的股票易手。
 
  下午四時整,恆生指數終於在7829點定格!
 
  這是驚心動魄的四個小時!
 
  全天交易額達到了香港股市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790億港元!恆指期貨最終以7851點結算。
 
  在上溯總共10個交易日中,香港特區政府約動用相當於1200億港元的外匯儲備,將恆生指數上拉1169點。港府在期指市場獲利約20億港元,投機者的損失估計為12億港元。
 
  從8月5日起,香港特區政府在匯市、股市和期貨市場向金融大鱷發起全面反攻,終於初戰告捷。
 
幕后密辛

曾蔭權多次夜半飲泣
 
   1998年金融風暴中特區政府動用外匯儲備入市,成功擊退國際金融炒家,卻引來社會上一片批評之聲,學者、商界紛紛指責特區政府破坏了香港一貫自由市場運作體系,曾蔭權更是眾矢之的。
 
   這段經曆,無疑是曾蔭權最難忘的。原來,他在決定入市打"大鱷"之前,堂堂一個男子漢曾"夜晚靜靜地哭過兩、三次"。他說,當時他連續多個晚上失眠,睡著了也會作惡夢,有時坐在床邊,想著想著就流下眼淚。因為這一決定不僅與他不干預市場的理念不符,他也十分擔心一不小心輸掉香港人的錢,就算自己"跳樓"也無法挽回損失。
 
香港可能在5天內"斷氣"
 
   曾蔭權回憶說,1998年金融風暴橫掃亞洲,他離港到土耳其"避風頭"。誰知他回來后,情況更差,外匯儲備已損失了80億美元。根據香港金融局官員的分析,"大勢已去",如果港府不採取行動,恆生指數很快直線暴跌到4000點,銀行貸款利息居於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內"斷氣"。
 
   當時放在他面前的選擇不多,一是實施外匯管制,二是宣布港元兌美元的聯系匯率脫鉤。但是,他認為,這兩個方法都不可取,如果宣布港元與美元脫鉤,更猶如"少女失身",絕對不行。他於是決定"起來和他們("金融大鱷")斗一場!"

董建華半個小時拍板
 
   他與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研究過,都認為香港的根基很好,沒理由回歸才一年便"玩完",隨即向特首董建華提出入市決定。

曾蔭權透露,董建華只花了半個鐘頭就拍板。"當時‘老板'(指董建華)問我,這一決定是否在我權力之內?我回答道:‘是,我來承擔!'"曾蔭權還說,他明白如果入市失敗,他、任志剛和財經事務局前局長許仕仁都會卸官,來承擔責任。
 
   也怪不得曾蔭權心情復雜。入市之后,他常受外界責罵,但后來到了美國,卻被傳媒冠以"民族英雄"的美譽。曾蔭權感嘆地說:"這真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上陣先鋒原來是女將
 
   不說不知道,當時負責指揮與金融炒家對壘的竟是一位女將——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葉約德。

    葉約德先后在多家國際大投資銀行接受過磨煉。1996年,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發現她是個難得之才,於是挖墻角把她請入金管局。從此,葉約德開始替香港市民管理超過1萬億港元的外匯基金。
 
   在1998的那場大戰中,傳媒知道只是特區政府"財經三劍俠"——曾蔭權、任志剛和原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其實,還有兩個少為人知的重要人物,一個是金管局副總裁陳德霖,他是參謀長、軍師;另一個就是葉約德,她是披甲上陣的急先鋒。
 
   當時,要準確地判斷局勢已經很難,更何況手中掌握的還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錢,曾蔭權當時徹夜難眠,堂堂男子漢幾度靜夜落淚,葉約德承受壓力之大可以想見。葉約德如何減壓,如何保持鎮定、清醒和旺盛的戰斗狀態,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據參與入市行動的人回憶,葉約德非常沉著冷靜,她坐鎮金管局指揮中心,不斷關注大市變化,迅速制定應變措施,甚至親自操盤。事實證明,她的果斷行動穩穩頂住了金融"大鱷"的瘋狂攻擊。

歷史上的熊市

一、1883年(清朝光緒9年)上海因股票引發的金融風潮
 大多數中國人直到1991年之后才知道股票市場里有這麼多名堂,其實,早在清朝1882年中國人就開始炒股票了,同樣玩得心跳。當時雖然沒有什麼證監會,沒有那麼多券商的營業所,但利之所驅,市民們除了搶購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這些“績優的藍籌股”外,即使一些中小企業,只要有股票發行,市民就競相槍購,似乎只要槍到股票就能發財,這個勁頭和一百多年后深圳搶購股票的勁頭一模一樣,只是規模沒有那麼大就是。當時的報紙上和現在一樣,專門開辟專欄介紹各只股票,正式有案可查的股票,一年間就上市了16家,籌措到白銀300萬兩。其中,有些大戶是向外國銀行和山西錢莊借錢(時髦話叫融資)來搶購股票的。問題也就出在這里。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樂極生悲,興衰交替的過程,導火線是一家金嘉記絲棧的大商號虧損56萬兩白銀突然倒閉,牽涉到40家借錢給它的錢莊收不會貸款,於是錢莊採取舊債未收回之前,不再發放新債。這樣又引起借貸無門的40多家企業先后倒閉,而經營股票和房地產的廣東佬積欠了錢莊150萬兩白銀而宣告破產,牽連22家錢莊。加上中法戰爭即將爆發,一向把錢拆借給錢莊的外國銀行和山西票號停止再借錢給錢莊。於是爆發了一場滾雪球般的金融危機。錢莊從78家降到年終的10家,停業的企業商號多達四百家,沒有倒閉幾家種企業的股票價格狂潟。
二、1910年上海的“橡膠股票風潮”
二十世紀初,橡膠工業類似現在的新經濟,十分火紅,那些在南洋群島(印尼、馬來亞)開發橡膠種植園的發了大財。於是上海灘上的外國流氓和外商銀行,勾結當地的買辦裝模作樣地在南洋某地找了塊並無橡膠的空地,甚至連空地也沒有,就在上海組織所謂的南洋橡膠開發公司,大肆發行股票。
    其中要算一個名字叫邁扁的英國人膽子最粗,不愧是海盜的傳人,在十里洋場開設了一家橡膠開拓公司,聲稱在南洋擁有很多個橡膠園,應諾每個季度發放高額股息,又說他那家公司的股票可以隨時向銀行抵押借款,可靠得不得了。
    於是搞得那些發財心切的人們如痴如醉,其中包括末代的清室官僚、各地來上海的土財主,洋行買辦,薄有積蓄的中小職員,甚至和尚尼姑等等。於是面值100荷蘭盾(相當白銀60兩)的股票被炒到超過面值的17倍。1910年3月份,更上漲到20倍左右。此時,英國人邁扁趕緊快手快腳地將手中的股票全部拋售一空,哄騙公司里的中國職員說自己有急事要回國處理。
    誰知道,一去不復返,再三尋找也無下落,再查帳目,已經空空如也。於是,頃刻間,股票成為廢紙一張,銀行立即拒絕給股票作任何抵押。
    被牽連的三家大錢莊被迫倒閉,很多人傾家蕩產,連英國大地皮商兆豐也遭了泱,不得不將私人財產兆豐花園拍賣抵債,一半賣給聖約翰大學辦學校,一半賣給租界當局開辟為兆豐公園。
三、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和交易所泛濫而導致的金融風潮
 1921年興起了一股證券物品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熱,光是11月份一個月里,就設立了38家交易所,每隔十幾天就有一家信托公司開業。這些交易所都不是經營正常的物品或證券交易,而是從事其他交易所的的股票,有相當一部分交易所還以本所的股票作投機。往往今日剛剛成立交易所,明日就將股票上市,故意抬價,獲得數倍的暴利。而銀行和錢莊也熱中與將錢借給投機者,以證券抵押來借取現金,貸款以兩個月為限,賺取高利貸。
    那些新設立的信托公司,大部分不具備金融公司的基本條件,本身沒有多少資金,而同樣以本公司的股票做投機買賣。一方面將信托公司的的股票作為交易所的投機籌碼,另方面以交易所的股票想信托公司押借款項,互相利用,狼狽作奸,實際上是將信托公司與交易所的命運捆在了一起。
    交易所和信托公司這樣的興風作浪,造成整個社會的投機風氣,致使正當的工商業無法進行正常的營業,一些工薪階層也盲目跟進,血本虧損。
    於是政府出面干涉,到1922年12月,112家交易所大部分破產倒閉,只剩下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等6家,而信托公司從70多家變為2家。投機失敗而自殺者時有所聞。總共損失資金達兩億元。
四、1924年的上海公債風波
 1921年上海信交風潮的惡果之一,就是使股票信譽掃地,迅速膨脹的公債取代了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的地位,成為證券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對象。當時上海已集中了全國財富的絕 大部分,要在國內籌集資金,就得靠上海,當時發行程序是:財政部發行的公債、國庫券以對折先向銀行抵押,然后送到證券交易所開拍,開拍后的行情一般在面額的六折左右,然后再以低於行情的10%或15%與銀行結價,銀行所謂利潤是很可觀的。
    所以銀行不僅樂於承擔這種類似“包銷商”的角色,還自己大量購入公債。由於政府發行公債收到的現金,只是債券票面價值的60-70%,因此投資公債獲益頗豐,加上公債可以進行三個月的期貨交易·對於敏感的證券市場來說,在三個月內,任何政局變動、戰爭、財政狀況、債務前景等都會引起市價波動,一些有政治背景的勢力集團,故意制造假經濟情報和和散布謠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造成行情動蕩不定,市價變化莫測,更增強了證券交易的投機氣氛,交易額十分巨大。
    隨著投機的熾烈,由投機而引發的交易風潮也不可避免,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1924年京、滬證券交易所的公債風波。
    1924年7月,隨著市場銀根松馳,公債交易價格不斷上漲。北洋政府發行的各種公債平均漲幅近20多元,7年長期公債現貨價格漲勢更猛,從46元到77元,但進入8月份以后,市場七盛傳江浙戰爭即將發生,人們擔心一旦爆發戰爭,公債不能兌現而受損失,便紛紛拋售,投機者趁機推波助瀾,公債價格一潟干里,僅在8月15日至20日短短五天各種公債價就分別下跌了5、6元至10多元不等。
    此次風潮,政府所在地的北京震動最大,北京的證券交易所在8月份兩次停市,而9月份的期貨交割時,由於交易者損失慘重,拒絕進行交割,迫使交易所停市4個月

五、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潰
 曆經25年的熊市才回到原有的指數
    丘吉爾目睹股災的序幕
    買空賣空加劇股災的發展
    亡羊補牢,國會立法整頓股市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它的道·瓊斯指數(及以后的納斯達克科技股指數)不光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世界上大多數股票市場的風向計,一榮俱榮,一敗俱敗。

 1929年10月的那次股市暴跌,當時不論是美國的股市投資者,還是世界上其他的股市投資人絕對不會想到的是,1929年9月3日是股票平均價格最高的一天,股市大崩潰以后,要等待整整25個春秋,股價才恢復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中國的股市雖說也經曆過幾次熊市,但最多也不過是兩三年時間,因此很難想象漫長的25年熊市是怎樣熬過來的?如果不吸取美國股市的教訓,誰能保證中國的股市也步美國曆史的后塵呢!因此有必要把這次股災的主要原因找出來。
    狂熱引起災禍
    如果不是這次股災的發生,美國是不會下決心整頓證券市場,成立證券管理委員會並制定出一個又一個有關監管證券的法律。也就是說,大家終於認識到如果控制不住無法無天的狂熱,下一場戲必定是股災。
    這場股市暴跌起源於席卷美國股市行情不斷上漲。從1928年開始,股市投機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業余愛好,1929年1月2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新年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一開市,買單就像潮水般地涌來,股價與交易量飛速上昇,通用電器等績優股上漲了20美元左右,其他股價也上昇了5美元以上。紐約時報更預計1929年將是美國股市最輝煌的一年。
    實際上,在當年9月以前,已經股票價格急劇昇騰,參與股票投資的人越來越多,簡直到了男女老少齊瘋狂的狀態。計程車司機一面駕駛汽車,一面情不自禁地建議你應當買那只股票,即使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能向你介紹當天的熱門股。人們買股票只是一心想著在短時期內再賣出,井非為了長期投資。
    作家G·托烏斯和摩根·威特斯在《1929年大蕭條的內幕》一書中這樣寫道:“……股市的狂熱居然涌進了地鐵的車廂里!一個發瘋的人憤怒地指責沒有在每節車廂里裝上電傳打字電報機……他的這個要求不見得太荒唐。因為,在波土頓的一家工廠里,在所有的車間都安放了大黑板,一名職員每隔一小時就用粉筆寫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大牧場上,牧牛仔們通過接通電台的高音喇叭,一分鐘一分鐘地了解行情。高音喇叭裝在牧場上和牲口棚里。”
    當時美國的券商雇傭大批股票推銷員在城市的街道上,在鄉鎮里,在幾百家小銀行內,在千家萬戶門前,向市民和農民們一遍又一遍講述炒股的好處,把老板的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購買的股票轉賣給這些不知行情的散戶,推銷員從每筆交易中獲得手續費,老板的公司也從中獲利。推銷員還把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的外國政府發行的債券賣給老百姓,但卻從不提“風險”二字。
    為了吸引更多的婦女入市,許多證券經濟商還專門設立了“女士專用房間”,有時還配有簡易的免費美容院。在這里,女投資人可以從大黑板上得知最近的行情,女股民已占總投資者隊伍的20%。
    各家上市公司的職工也成了華爾街最忠實的投資者。各公司的購股計划從1915年到1929年翻了6倍,三分之一的職工積極參與股票買賣之中。
    在空前絕后的投機潮中,紐約股市一漲再漲。一些激動不已的金融分析家稱之為“金融火山”。從1928年3月初到1929年9月初,股票市場交易額的增長率與1923年至1928年初期整個時期的增長率相同,主要工業公司股票的價格上漲有時竟高達每天10個或15個百分點。
    其實,大崩潰前不久,股市已開始下跌了,而下跌浪潮的加劇是從10月19日星期六開始的,但是由於22日星期二略有回昇,小股票持有者對週三股市的下跌,就不再擔心了。唯有專職金融商(銀行家、經紀人等)24日清晨仍驚恐不安,他們不安地等待交易所10時開門。令他們特別感到不安的是,儲戶在銀行門口排了長隊,以便打聽消息,或是為了提取存款。而資金雄厚的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埃爾弗萊德 。斯洛恩也來宣布“膨脹已告結束”。
    美國的一場股災,導致美國,甚至世界股市長達25年的熊市,即通過1/4世紀,股指才回到25年前的價位。触目心驚之余,我們當然不希望中國的股市會步這個后塵。

    五、2。
    丘吉爾目睹股災的序幕
    10月24日,是美國證券史上永遠難忘的日子。紐約證交所的1100名會員幾乎全都到場,比平日多出300多人。一開市,交易員們發瘋了似地來回奔跑,但還是趕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在短短的幾分鐘里,160萬股被拋出,好股坏股無一幸免。
    由於及時傳遞行情在技術上辦不到而使風潮進一步加劇。通過電報和電話來傳遞資訊過度頻繁,人群擠得水泄不通,以至互通消息被推遲一個多小時,因此,巴爾的摩10時30分發出的指令,要到11時30分才在華爾街電傳打字機上顯示出來。結果大家都驚恐萬狀。 
    當時擔任記者,后來當了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根據他的現場採訪寫了一篇報道刊登在《每日電訊報》上:“我看見這些人……自動出售幾大捆股票,這些股票已貶值一半或2/3,但沒有物色到一個有足夠膽量去接受這批可靠財富的人。這批財富是別人***痛出售的。到12時,損失已高達60億美元,並已有兩位銀行家和一位經紀人因破產而自殺身亡!
    下午1點30分,一個滿臉傲氣、神清沮喪的人匆匆進入華爾街23號(摩根銀行所在地)大樓。他就是查爾斯·米歇爾,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銀行 一“國家城市銀行”的總裁。
    面對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爾斯·米歇爾迅速聯絡一些大銀行家一起,織起了一個金融“聯營”拼命地買進股票,想阻止瘋狂的下跌。
    那天下午,盡管他們不借花費數百萬美元買進交易所的股票,結果也只是略微收住了一點急劇下跌的勢頭。而以往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只需花不多的美元買下一部分股票就可以緩解跌勢,然而這一次卻失靈了,數百萬美元在1929年是個巨大的數目,卻如泥牛入海。
    后來指示牌上亮出結帳數目:僅僅一個下午,賣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這在曆史上是空前的。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關門后的4個小時,報紙報道了驚人的消息:當天成交了12894650股股票。這就是人們后來所稱的“悲慘星期四”。
    大家都確信,是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並為25日交易所良好的運轉感到歡欣鼓舞。但是,26日、28日和29日的再次下跌,使這場股市暴跌危機達到了頂點。
    五、 3。
    大災難還在後頭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時,華爾街交易所開門。在剛開張的頭3分鐘,美國鋼鐵公司的65萬股股票準備出售,每股179美元,卻找不到一個買主,而24日開價曾是205美元!美國鋼鐵公司股票的下跌,為行情暴跌開了個頭。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鐘下跌2美元,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一刻鐘下跌17美元。到10時30分,出售了3259800股股票,虧損達20億美元。
    從9月初到11月中旬,紐約交易所的股票市價總值損失了300億美元。然而,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股市的崩潰帶來美國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大蕭條、大危機,使美國經濟處於癱瘓狀態。用居民的個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機的銀行紛紛倒閉:1929年659家,1930年1352家、1931年2294家。國民收入總值從1929年的880億元下降到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億美元。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從1929年9月的最高點452點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點。著名的通用電器股從最高的396元跌到8美元。股票和各種債券的面值總共下跌了90%。無數“百萬富翁”傾家蕩產。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終於走上了絕路。
    買空賣空加劇股災的發展
    這次的股市暴跌,也與股票的信用交易即買空賣空業務有關。投資人從券商那里借入資金,利率高低取決於市場上流動資金的多寡。投資人把買入的股票留在券商處作為借款的保證,等到股價上漲后,再賣掉這些股票,投資人獲得了差價,也從中支付一筆利息給券商。這種信用交易的風險相當大,一旦投資人的判斷失誤,股價未上漲反而下跌了,券商就要求增收保證金,如果投資人拿不出這麼多資金,只有變賣股票,這就叫斷頭,其結果,股票大量充斥市場,更加速了股價的下跌。

    五、 4。 
    亡羊補牢,國會立法整頓股市
    證券市場全面崩潰給美國震動很大,美國國會很快對證券市場進行調查,發現證券交易中嚴重地存在著大量人為操縱的投機行為,大量證據確鑿的事實引起了嚴格管理市場的呼聲。
    1929年美國證券市場的大潰崩及其對整個經濟帶來的危害,迫使美國政府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密的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證券法律,主要有:1933年的《證券法》(主要是針對發行市場而制定的);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主要是針對交易市場而制定的);1935年《持股公司法法》;1939年《信托契約法》;1940年《投資公司法》;《1940年投資顧問法》和1970年《證券投資者的保***》等等。這些法后來又由大量的補充條款和規定所完善,從而購成了一個對美國證券市場嚴密的管理網絡。

 六、 42年間股市沒有發生過股災
1987年10月又發生全球股市大動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直至1987年這42年間,世界股市的運行是比較正常的,也就是說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波動。於是人們開始麻痺起來,似乎1929年那樣的股災將一去不復返。
    但1987年10月中旬,華爾街的股市帶頭掀起了一場遍及全球的股災,使毫無思想準備的人們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美國本身,因為當時美國參與股市買賣的股民已占全國人口的1/4。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當天早晨7點半,當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約翰·菲林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市場部值班人員送給他一份電腦自動交易程序中接單的情況報告;數量近億股,基本都是賣單,值班人驚呼“我一生中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賣單,好像整個世界沒有一個買!”經過10月14號及16號的股價大幅度下跌后再收到超量的賣單,這的確有些意外。
    交易所9點半正式開盤時,由於買賣嚴重失衡破坏了市場結構,已無法正式開盤了,菲林馬上找人計算了擁有300萬股東的IBM公司的情況,它是市場上最最熱門的股票,往日價格起伏僅在15美之內,偶爾波動到35美分已經有點異常了,而當時的報價讓人目瞪口呆,一開盤就比上週五下跌了10美元,整個市場的嚴峻形勢由此可見一斑。
    菲林當機立斷,要求華爾街最大的十幾家證券公司董事長10點整去開會,征詢他們對能否堅持開市的意見,當時的形勢是,堅持開市,所有的股價將繼續下跌,專業股票商(即自營商)只能買進無法賣出,很快將沒有資金可周轉;若要停市,則會使人們更加喪失對市場的信心,后果更難以預料。兩害相權擇其輕,董事們一致決定:堅持開市。
    10點半,交易所所有的股票全部開盤,報價單顯示,道·瓊斯指數下跌100多點,交易所里的人都意識到這僅是厄運的開始,沒有人經曆過這種場面,頂多從書本上知道一點1929年大危機的情況,因此,除了記錄資料外,誰也不知該干什麼。
    10點45分,股價掉到接近2000點,這是人們此時的心理支撐點,11時反跳出現了,指數回昇到了2100點,許多人都鬆了一口氣。 
    六、2。 略有反彈剛剛松了一口氣,卻有個***說了句渾話。
    面對紐約股市的危機,上任不久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大衛·盧德1l點發表講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他委婉地表示:“不排除短暫停市,以處理訂單不平衡的可能性。”他大概沒有想到,當此話通過路透社的電波傳到太空又返回地面的時候,委婉的話語變成了“重磅炸彈”,剛出現一線生機的股市掀起了新一輪狂賣風潮。1點半以后,那些用養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險基金購買股票的機構投資人也加入了拋售的行列,在這種數量巨大的重炮的轟擊下,本來岌岌發發可危的指數一下跌到1900點。
    最後的防線崩潰了,瘋狂的股市如同滾開的油鍋滴進了涼水,整個炸了起來,叫賣的喊聲震耳欲聾。更可怕的是電腦自動報價系統應接不暇,報價顯示比成交時間晚80至100分鐘以上,沒人知道按6億股交易量設計的電腦能不能承受這種沖擊,沒人知道價格會掉到哪裡。
    點 評
    亂說話,說假話,或在不恰當的時候說真話,都會出亂子,尤其是權高位重者。

   六、3。 一天跌走了5000億美元,相當美國GDP的1/4
    4點收盤後,經過幾個小時的統計,道·瓊斯指數收盤價從開盤的2247.06點下跌至1738。 74點,下跌508.32點,跌22.6%,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羌國股市上最大的一次下跌。這次下跌遠遠超過了1929年10月28日那天12.8%的跌幅。僅這一天內,美國全國損失股票市值5000億,相當於美國全年GNP值的1/8或法國全年的GNP值。
    在這一天里,紐約交易所的各項歷史紀錄均被改寫:交易8億股,是1987年日均交易量的3倍多;接單量47萬次。平均每秒21次,而當年日均量為14.4萬次,平均每秒7次。

 股市出問題,就不是貪汙,挪用若干個億的問題,且看,好家伙,一天6個小時的交易日內,就跌掉了5000億美元,相等美國GDP的1/4。
    玩火***,玩股呢?
    2。大趨勢2003/9/511:55 
    六、4 
    誘導全世界引發股災
    收市以后,菲林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他宣布明天繼續開市,然后又沉重地告訴記者們:“交易所差一點崩潰了。”
    第二天,美國各類報紙用黑壓壓的通欄標題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十月大***!”,“血染華爾街!”,“黑色星期”,“ 道·瓊斯大崩潰!”,“風暴橫掃股市!”……
    10月19日,不但美國的股市大跌,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均出現拋股狂潮。在歐洲,倫敦《金融時報》指數1987年10月19日下跌183。 70點,跌幅為10.1%,亦創一天內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貸銀行指數的跌幅為11。3%;聯邦德國為3.7%;法國為6。 1%;荷蘭為7。 8%;比利時為10。 5%。在亞洲,日本東京的《日本經濟新聞》股價平均指數在1987年10月19日下跌620點即2。 35%后,20日再跌3800點即14。 6%;香港恆生指數在19日下跌420。 81點,即11。 12%,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19日的跌幅為12。 15%;澳大利亞所有普通股指數19日跌80。 20點,即3。 74%后,20日又下跌24。 9%。巴西、墨西哥的股市跌相也在20%以上。全球金融市場險象環生。
    股市暴跌,各地政府紛紛採取行動救市,香港立即宣布關閉股市四天;美國則宣布限制使用電腦程控交易,同時雷根政府宣布降低銀行優惠利率,聯邦儲備委員會保證向商業銀行提供充足資金,削減財政赤字;法國宣布降低長期利率等,由於一連串的救市措施,紐約、倫敦等股市普遍反彈回昇,其中紐約道·瓊斯工業股票價格指數重上2000點大關,但是,10月22日海灣戰況傳來,股市又應聲回落。
    10月26日,第二個星期一。香港股市重開第一天,恆生指數狂潟1121點,跌幅達33;3%,創香港歷史最高紀錄,東京日經指數狂潟1096點,這是東京股市史上第三個日跌幅最大的一天,亞洲股市暴跌回饋到歐美,引起歐美股市再次大幅暴跌。紐約股市道·瓊斯指數跌至1793.93點,降幅為8%,巴黎下跌7%,蘇黎世下跌10%,法蘭克福下跌10%,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個“黑色星期一”。
    點 評
    經濟的全球化,股市的全球化,利與害如何?
    起碼從美國股市帶動西方股市的紛紛下跌成災,得到某些啟示。

 六、5
    這次股災的特點和原因
    這次股價暴跌有三個特點:一是來勢凶猛,跌幅空前;二是全面下跌損失巨大;三是波及全球,沖擊猛烈。
    狂潟的原因何在?根據各方專家學者,股市老手,經過十多年來的反復探討、辯論、吵架,終於得出了下面四點沉痛的經驗教訓:
    第一,股市過熱,美國經濟的日益“虛擬化”是股市暴跌的原因。
    經濟“虛擬化”是指社會經濟運行中金融資本與真實資本脫鉤的現象,在戰后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美國股份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的“虛擬化”則具體表現為股價習經濟狀況之間聯系的日益松馳。
    1982年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游資充斥,沖擊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股票市場投機活動日益猖撅,股票行情以極其反常的速度向上攀昇,從而使得股價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使股票價格與經濟發展嚴重脫節。
    這次全球性的股價暴跌正是在股值高估、股價奇高、股市過熱、買空賣空長期盛行,矛盾日積月累以后爆發的。以美國追·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為例,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以1928年10月1日為100點,經過43年的風風雨雨,到1972年突破1000點大關,其后漲落起伏,1982年道·瓊斯平均指數僅有884。 4點,1983年則昇至1190.3點,雖然在1984年時下降到1178點,但自1985年起,隨著美國經濟的回昇,股票市場日益興旺,炒股票之風日盛,從而使股栗價格直線上昇,股票價格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經濟的發展速度。
    1982年10月至1987年9月間,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只增長了30。 5%,而美國股票價格則由1982年8月的776.9點猛增至1987年8月25日的2722.42點,即上漲了近3倍,這種反常的股價驟昇說明證券交易投機因素較大,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崩潰難以避免。
    點 評
    2003年,人開始談論所謂的“虛擬經濟”。說的人之中,有些留過洋,並非等閑之輩。聽的人,則往往似懂又非懂,覺得蠻神奇的,怎麼明明是一塊錢,一虛擬,就可以增加若干倍……於是又開始想入非非。
    當然,有些頭腦,還沒有糊塗透頂的人,馬上也會反應:如果虧損呢?豈不是如同90年代,玩保證金外匯期貨一樣,也是虧損幾倍,即使把家裡的老鼠挖出來賣,也是無法抵債的!
    看了上面的這一段歷史,未必就能馬上開竅。但至少,讓我們明白,虛擬的東西,作為一種經濟表達的客觀形式,作為一種知識,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但萬萬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來個心血來潮,一窩蜂地學習西方已經失敗了的東西。
    六、6
    第二,美國財政、貿易兩大赤字居高難下,內債、外債有增無減,美元匯價長期疲軟和利率不斷上昇,是導致這次股市暴跌的直接原因。
    1982年以來,美國經濟在持續回昇的同時,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日益加劇,表現為“四高”即高財政赤字、高貿易赤字、高國債、高外債。
    貿易赤字日益擴大,自1982年以來,美國貿易逆差急劇上昇,1982年,逆差額為426億美元,到1986年高達1698億美元,4年間增長了近4倍。1987年,美國政府打算減少外貿赤字200億美元,結果1987年1月一8月,美國貿易赤字已達1141億美元,超過1986年同期水平,美國政府削減貿易赤回天無力和貿易赤字長期居高不下,使人們對美國的經濟發展前途擔憂。

財政赤字與年俱增。雷根執政以后,為了復興美國經濟和重振軍備,推行減稅和擴大軍費開支的政策,從而導致聯邦財政赤字空前增加,累計已超過萬億美元,其中1986年財政年度高達2311億美元,1987年按政府公布的數字為1480億美元。
    國債急劇增加。為了彌補龐大的財政赤字,美國政府不得不在公開市場上發行國債券來籌措彌補,因而導致國債數額的迅速上昇。1980年底只有9300多億美元,到1986年末為2.2萬億美元。
    外債扶搖直上。從1985年上半年開始,美國終於失去了保持71年之久的國際凈債權國地位,並很快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凈債務國。1986年底美國國際凈債務為1074億美元,1986年底迅猛增加到2636億美元。
    此外,為了阻止美元匯價下跌,控制通貨膨脹,吸收外資,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在1987年9月4日宣布將貼現率從5。 5提高到6%,美國一些大的商業銀行尾隨其后,將優惠利率從8。 7.5提高到9.25% ,利率提高意味著今后企業家對企業的投資將減少,使得股票商急於拋股保值,將其變為現金和存款以獲取紅利。
    上述幾大因素相互影響,搞得美國人人心惶惶,形成對美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危機”,從而導致了原來虛假過熱的股市出現一潟千里的狂潮。
    點 評
    形成這次股災的背景與四高有關:高財政赤字、高貿易赤字、高國債、高外債。
    誘發因素是:海灣局勢緊張,美、日、歐經濟摩擦加劇。
    導火線,則是管金融的高層自己點燃的。
    中國目前,除了沒有高貿易赤字外,其他三高都已經有份。人民幣昇值,高貿易赤字指日可待。如同日本往年中了美國的奸計,日圓昇值,經濟至今灰頭土臉。
    金融當局要認真領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道理,吃透“無為而治”,少搞些急功近利,表面積極,看來熱鬧的動作。

    六、7
    第三,電腦程控、投資組合保險和股票套匯是這次股市暴跌的技術性原因。
    眾所周知,在這個資訊時代,電腦已經深入到美國經濟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股票市場當然也不例外,自60年代后期起,美國各主要股票交易所為了加速和方便股票買賣,逐步實行了股票交易的電腦程序控制化。股票的購進、持有和拋售等決策均由預先編制好的電腦程序控制。電腦追蹤並分析股票指數的昇降幅度據以作出相應的買進或賣出決策。
    當股票指數上昇至一定水平時,電腦就自動發出購進股票的指令;當股票指數下跌至一定水平時,電腦就會發出拋售指令。因此,一當市場價格出現偶然性的較強波動,程序交易便起了推波助讕的作用。10月19日,紐約股票交易所從上午9:30開盤時至11,00,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從2250點跌至2025點,跌幅為10%,突破了正常界限,於是,電腦便紛紛發出拋售指令。股票的大量拋售使得股票指數進一步下跌,電腦隨之發出新的拋售指令。
    如此惡性循環,以致於下午4: 00收盤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跌至1738點。正因為電腦程控助長了股票暴跌風,所以紐約股票交易所便在10月20日通知各證券投資公司暫停使用電腦系統,以避免股市發生進一步暴跌。
    促使美國股市暴跌的第二個技術原因是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lnsurance)。所謂投資組合保險是證券投資公司通過買賣股票期貨合同(StockFutureContract)來擔保其投資在股票價格下跌時不致虧本。股票期貨合同指的是股票買賣雙方所達成的在將來某個時日以一個固定價格交割某種股票的協議。
    當股票價格上漲時,出售期貨合同就會發生損失;當股票價格下跌時,出售期貨合同就會獲取盈利。由於股票期貨的價格變動方向恰好與股票價格變動方向相反,因此證券投資公司通過買賣期貸合同,就能使期貨的價格變動方向恰好與股票價格變動方向相反,因此證券投資公司通過買賣期貨合同,就能使期貨合同損益與股票價格昇降相互抵消,從而達到保險目的。
    投資組合保險又是如何助長股市暴跌之風呢?
    10月9日上午當股票價格猛烈下跌時,證券投資公司為了避免在將來持有股票而遭受損失,便紛紛在股票期貸市場上大量拋售股票期貨合同,致使股票期貨合同價格跌泄。股票期貨上所刮起的暴跌風反過來又加劇了股票現貨幣場的暴跌風。這種連鎖反應在股市上引起了極度的恐慌和混亂,最終導致了美國股市前所未有的大暴跌。
    美國股市暴跌的第三個技術原因是股票套利(StockArbitrage)。股票套利是指利用股票現貨與期貸之間的價差(PriceGap)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幣場上同時買賣現貨、期貨以謀取暴利的行為。股票現貸與期貨為什麼會出現價格差異呢?按照慣例,購買股票期貨只須付10%的定金。這樣,期貸投資者在期貨合同到期前便可將多余的資金(90%)投資於短期國庫券賺取額外利息收益。
    10月19日股票期貨幣場上的拋售風使得股票期貨的價格大大低於股票現貨的價格。許多套匯者見到有利可圖,便在期貨市場上大量廉價購進期貨合同,同時在現貨市場上拋售股票現貨。如前所述,證券投資公司為了避免在將來有於持有股票而遭到損失,拋售了大量的期貨合同,因此,盡管套匯者購進許多期貨,仍無法使股票期貨市場反彈。另一方面,套匯者在現貨市場上大量拋售股票現貨,卻進一步加劇了股票現貨的暴跌風。 
    3。大趨勢2003/9/512:00 

   六、8
    第四,海灣局勢緊張,美、日、歐經濟摩擦加劇,是這次股價暴跌的誘發因素。
    由於美國對伊朗用導彈襲擊在科威特海域的懸掛美國國旗的油輪一事作出反應,於10月上旬襲擊了伊朗的兩座海上平台。海灣局勢呈現新的緊張氣氛和美國的進一步卷入,也影響到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投資,而把資金轉向黃金和其他貨幣市場。
    1982年以來,在美國外貿赤字高居的同時,日本、聯邦德國的外貿順差急劇增加。1982-1986年間,美國外貿逆差額為5535億美元,而日本貿易順差為1907億美元,聯邦德國為1840億美元。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導致美、日、西歐之間的經濟矛盾加劇。
    就在美國和全球股市面臨動蕩不安,大有一触即發之勢的時候,美國為減少少貿易逆差,卻一再要求聯邦德國和日本實行經濟擴張政策,刺激消費,降低利率。
    人們對“國際經濟因已進入協調時代而可以得到推動力量”的宣傳失去信任,很快就引起了紐約市場大規模拋售股票,開始了股市暴跌的風潮。

點評:
    戰爭與和平,順差與逆差,曆來是金融市場最敏感的因素,風暴的原由。無風不起浪,無風想起浪也難。
    六、9
    為什麼會引起國際股市的連鎖反應
    這是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股市的下跌勢必會對經濟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各國尤其是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是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美國市場一蕭條,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就回滯銷,人們眼光看長遠便會發現本地的產品前景不佳,因此,紛紛拋出與美國有關的股票。這是美國股市影響各地股市的原因之一。這種原因是不太直接的。那麼,直接的原因是什麼呢?
    直接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跨國大公司的存在,那些大公司在美國有總公司和子公司,在日本有附屬企業,等等。美國股市的風暴,對那些跨國公司當然是一次打擊;打擊之下,它們就不易再運用巨額資金去支持它們在日本或其它地區的子公司的股票,那些股票難免也要跌價。
    二是跨國大金融機構如國際性投資銀行等的存在。那些金融企業持有多樣的金融資產,有美國的股票,也有其它國家的股票,也還有其它金融資產。當然,美元的金融資產在其中占很***重。如今,美國股市跨了下來,那些金融企業受了損失,為保持流動性和清償能力,會多出而少進,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上對金融資產賣多買少,從而對各地的股票市場也有向下的壓力。 
    點 評
    經濟全球化的前景不得而知,但從世界股市的每次股災或風波中,大致可以肯定,美國經濟打噴嚏,世界股市要吃葯這個規律。真的全球化了,誰能保證美國經濟能永遠繁榮下去呢。
    另外,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場股災的再次急轉直下,居然與剛上任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主席亂說話有關。
    早知如此,此人如果當時在廁所里拉肚子,沒有出席這場記者招待會,也許可以避免或推遲這次風波的出現。
    股市新箴言:要麼多上廁所,要麼切記沉默是金!

1989年10月世界股市風波
又是華爾街帶了坏頭
    87年10月股中危機兩周年的前夕,紐約股票交易所再一次掀起軒然大波:1989年10月13日星期五下午收市前一個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突然開始迅速下跌,拋售的指令蜂擁而至,以至不能按時收市,收市時,道·瓊斯指數下跌了190.58點,當日跌幅達6.91%,為1987年10月暴跌以來最大跌幅,華爾街股票總市值在半小時內跌掉了約2500億美元。被世人稱為“黑色星期五”。由於這種跌勢類似兩年前“黑色的星期一”的前-個交易日下跌108點的態勢,因而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場頓時陷入惶惶不安之中,惟恐“黑色的星期一”再次降臨。
    與1987年股市危機相同點是,16日世界各股市開市后,跌風四起,倫敦股市《金融時報》指數跌幅曾達9%,收市時雖有回昇,但全天跌幅3.16%;法蘭克福股市下跌203.56點,跌幅12.8%,創戰后最大的跌幅,瑞士、新加坡和新西蘭的跌幅都超過10%;香港為6%。
    點 評
    在時間上,需要注意三個日子:
    第一, 離開87年10月的股災只有兩周年,似乎頻率也太高了些。不論是心有余悸,還是嚴防死守,哈佛等名校出身的專家學者多如牛毛的情況下,依然無法防止股市的再次出現風波。由此可見,洋人的本事也是有限的。人定勝天,還是形勢比人強,有些時候是永遠說不清楚的。
    第二,離開美國1929年第一次股災為60年。按照氣數演變循環理論,正好是一個甲子。不管怎麼說,1929年開始銳意整頓股市,防範風險的美國,搞了60年,還是人算不如天算,對天問卦。如同一列火車始終不能可靠地運行在設計的軌道上。在股市里,也許不可能設計出這樣的軌道。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也就是這次美國的股市風波的兩年后,新中國的股市開張了。洋人的股市,還在出問題,能指望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股市能從此平穩順暢嗎!
    4。零度空間20032003/9/512:01 
    這是最好的風險課。 
    5。大趨勢2003/9/512:06 
    七、2
    垃圾債券是罪魁禍首
    正像1987年股票危機后那樣,這次人們也在尋根究底。為什麼短短的兩年,又導致了這場災難?
    事后查來查去,此次股票市場動蕩的直接因素是美國第二大航空企業聯合航空公司的舉債收購失敗,造成“垃圾債券”(JUNKBOND)市場恐慌性拋售而引發的。
    對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舉債收購已進行了較長一段時間,事情緣由洛杉礬的一家經營收購的投資公司(MARVINDAVIS)聯同英國航空公司進行舉債收購,而美聯航駕駛員工會和一批經營管理者合組新公司,全力維護不讓收購。
    在此過程中,聯合航空公司的股價持續上昇,投機者不斷入市,也刺激了紐約股票市場價格上漲。如8月初,在收購人開價之前,美聯航公司股票為200美元以下,到9月初就昇到290美元。在涉及收購的融資問題上,-般認為將尋求其它銀行的支持,或採用發行垃圾債券的方式。
    到10月13日,突然傳出收購集團無法向銀行籌借高達67。 5億美元收購資金的消息,這無疑意味著對於垃圾債券的看法尚有所保留,因而触發垃圾債券的拋售風潮,隨即波及到股票市場。

    七、3
    垃圾債券的背景
    實際上,像這類兼並收購行為失敗的事件在金融市場並不鮮見,為何這次引起軒然大波呢?其背后實際反映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貨幣供應量過緊。自1987年股市大跌以后,1987年末和1988年上半年,西方國家
    了防止經濟衰退,紛紛放松銀根,刺激經濟增長,結果普遍出現通脹。
    1988年下半年起,反通貨膨脹又成為各國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各國相繼抽緊銀根,
    提高利率,美國聯邦資金利率1989年以來一直保持在9%至10% 的較高水平,貨幣供應量M3的增長也僅為3。 3%。
    這就使得信譽等級較差的企業只好通過發行高風險垃圾債券來籌集資金。此外,這些債券也常與兼並收購活動中所收購的公司聯系在一起,借款人準備用所收購的公司資產來償還債務。
    為了吸引投資者,垃圾債券的收益超過三個月國庫券收益率達3。 5-7%,即支付利率達15%左右。這樣高的收益率企業一般很難支付。早在8月28日,美國RESORTS國際公司就宣布其不能支付9。 25億美元的債券利息而引起垃圾債券市場危機,這次股市風波可以說是垃圾債券危機的延伸和反映。

點 評:
    任何經濟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所以出現,都有其原因,背景則是最基本的原因。
    比方說,目前社會上,野雞多,貪官汙吏更多,這兩個現象似乎並不搭界,其實,兩者的背景是一致的:分配的失衡,權力的失衡。
    在農村里種田的收入,還不如到城市里當野雞,這就是分配的失衡;即使一個廁所所長,有權把公家的廁所作為私產來利用,又作小賣部,又作出租房介紹所…… 對拿不出兩毛錢的拉肚子者,絕不實行人道***!這就是權力的失衡。
    推而廣之,還需要一一道來嗎!
    回過頭來再說這次股災成因的背景。簡單地說,制約證券市場的因素看來很多,但歸根結底,最厲害的因素就是銀根的制約。
    格林斯潘所以能夠從雷根總統任內,一直到目前的小布什任內,坐穩聯邦儲備局局長的位置,無非是善於對銀根的一松一緊,利率的一昇一降。他當然不會針對某只垃圾債券,但某些垃圾債能逃脫初一,還能逃脫十五嗎!
    七、4
    2)企業借款過多,中央銀行抽緊銀根,經濟增長活動放慢,如美國1989年上半年增長3。 1%,低於1988年同期增長4。 9% 的水平,同時企業盈利下降。
    但是為了取悅於股東,防止被收購,許多企業增加借款以維持經營和保持較高的紅利水平。
    美國許多企業借款與收入的比重高達40-45%,英國也1987年的25%上昇到1988年的40%。因此企業利息支出和經營風險增大,一旦盈利水平不能滿足紅利和利息支付,也會引起股票下跌和債券市場動蕩。 
    6。大趨勢2003/9/512:08 
    七、53)銀行的風險再也無法掩蓋:
    8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放松金融管制,使銀行信貸市場競爭加劇,成本與收益額縮小,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又使銀行的貸款坏債連連,為了害怕血本虧光,又把投資重點從國際轉向國內。
    1988年,則70%的收購活動以借款支付。銀行卷入收購計划。一旦貸款出現問題,銀行資金就會出現周轉困難而引起金融體系之動蕩。銀行的資本再大,也是難以支撐下去的。 
    7。大趨勢2003/9/512:10 

   七、64)股市過熱。
    1987年股市大跌后,許多投資者對股市望而卻步,1988年股市昇幅僅為6。 4%,從1月4日的2015。 2點增至1989年1月3日的2144。 64點,大體接近於經濟活動的增長水平。
    1989年以來,由於企業活躍的收購活動的支撐,股市迅速發展,吸引大量投資、投機者入市,盡管市場利率偏高,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已上昇30。 2%,昇至10月9日的2791。 41點的曆史最高峰,超過1987年8月25日2722。 42點的高峰。這種增幅也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水平所決定的適度增幅,因此也需要一定的自我調整。 
    8。大趨勢2003/9/512:13 
    七、7孕育中的股災終於轉化為有驚無險的風波
    這次股災能夠迅速遏制,沒有成為另一個“黑色星期一”(1987),作為股災以的先兆,並以有驚無險的股市風波而告終,處了其他因素外,這里不能不提到幾個人為的作用:
    1. 中央銀行首先作好充分的準備,因為1987年股市大跌后,美國聯儲通過從銀行和證券公司買進國庫券和降低利率,放松銀根,使經濟不但未出現衰退,其發展反而比預料強勁得多。這次在星期五收市和星期一開市之間,各國中央銀枕戈待旦,力求採取共同步驟,穩定市場,隨時準備聯合向經濟注入資金,保證市場流動性。日本中央銀行甚至暗示某些大機構投資者不要輕舉妄動,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場恢復信心。
    2. 經過1987年股市大跌的經驗,許多投資者表現較為理智,較為相信中央銀行
    干預經濟的能力,特別是美國經濟狀況良好,盡管經濟放慢,但貿易赤字逐月
    改善,從10月份開始的1990年度預算赤字,不到其1986年2210億美元的高
    峰的一半。因而使市場人士很快冷靜下來,有的甚至等待出現進一步下跌時大
    量買進以待價而沽,因此市場很快止跌回昇。
    3. 1987年的股市大跌后,許多股市進行了一些改革,包括完善某些規章制度,改進程序交易機的使用等,例如芝加哥期貨市場在1987年后,於1988年7月引進股價劇烈波動時自動停止交易的技術。
    星期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以標準普爾500股指數為基礎的期貨合約下跌12點后,自動停止交易30分鐘,重新開始交易后,指數又繼續下跌18點再次自動停止交易至收市,從而給予市場有效的喘息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1987年出現的對股市大跌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七、8坏事轉化為好事
    這次股市跌風與1987年不同點是,盡管跌風四起,但是除少數市場外,各股市的跌幅均比1987年那次的股市危機小得多,而且這次股市風波后的反彈也很迅速,美國股市16日開市后不久就出現較強勁的反彈、收市時上昇了88。 12點,倫敦、法國、瑞士等股市也均出現當日反彈,縮小總跌幅的態勢。因此這次股市的跌風只稱為來去匆匆的一場風波而已。
    這次股市風波的影響,也有其正面的收獲:
    1)有助於美元匯價的加穩。1989年以來由於美國經濟發展較平穩,貿易逆差改善,財政赤字削減,利率較高等因素,美元匯價一直處於強勢。
    特別是5月、6月和9月美元匯率沖破七國盧浮宮會議達成的1.90馬克和140日元的上限,居高不下,使各國的聯合干預顯得無能為力。但美國唯恐通貨膨脹加劇,一直無意放松銀根。股市風波有助於促使美國政府降低利率,促使部分游資調離和美元匯率的回落。
    2)股市風波使一些沒有發展垃圾債券市場的國家,如英國,認識到這一市場是金融體系動蕩不安的重要因素。

香港股災
70年代初,香港人開始富裕,有多余錢從事股票投資,而外國游資亦看準時機,大為活躍,掀起了股市狂潮。恆生指數在1972年1月時為346點,到年底收市時為843點,1973年1月已到970點,直逼1000點大關。3月9日,指數達1774新高。

 股價急昇,每天均有新股上市,經紀行紛紛成立,股民竟多達50萬人。港督、財政司、證券交易所主席都勸諭股民審慎從事,但降溫無效。

新股上市無不搶手,不論‘蚊蠅股’或‘垃圾股’,只要上市掛牌,市價激昇四五倍至十倍八倍。普羅大眾見獵心喜,不甘后人地將儲蓄的血汗錢拿來申請新股,連小孩子的扑滿也被財迷心竅的媽媽敲破,進軍新股市場了。

經常,中環各銀行總行門前都會大排長龍,非為提款或存款,而是日晒雨淋地輪隊將新股票申請書交回銀行。最夸張者,銀行大堂不夠容納這麼多人,竟連附近的教堂都借用了。

排隊輪候當然很辛苦,便有全家總動員的,小孩子甚至不上學而替父母排隊。因為人多,遞交股票申請書和支票后,還要經過抽簽,時人稱為‘幸運輪盤’,只要摸中,必能賺錢,機會比中馬票高。可是,這時市面涌現大量假股票,銀行收縮銀根,限期回水;‘過江大鱷’又撤走游資。到了1973年3月21日,香港就爆發股市大災難,恆生指數為1386.82,暴跌了127.91。

這次的股市下潟是梯級形的,潟了20多天,到4月中才跌過1000點,7月才破500大關,令到一般‘蟹客’存有奢望,希望收復失地,結果更加損手爛腳。

許多炒家受不了股災的刺激而入住精神病院,只是10日之間,到3月底,青山醫院已告爆棚。到4月,政府當局更將本來供犯人用的小欖精神治療中心開放。

這時人人手緊,許多人要借錢,就在一片‘扑水’聲中,‘股票當鋪’應運而生,有些財務公司宣布肯撥資按股,用股票做抵押借錢給‘蟹客’們周轉。這些股票當鋪利用抵押的股票拿到市場拋售,成為大淡友,造低市價后再買回,以獲雙重利益,害得蟹客更陷苦海。

數家華資銀行經營的財務公司提倡股票按揭放款,目的是想刺激‘蟹客’借款卷土重來,幫助股市復蘇,但這談何容易。

那年的12月24日平安夜,恆指跌落400點,社會一片蕭條

股市下跌的真實原因:大擴容,高稅,見死不救      滬深股市持續下跌,按照總股本加權平均市盈率僅有16.22倍,加權平均股價4.62元,市凈率1.69倍,均創出多年來的新低。就市盈率而言已經比紐約道瓊斯的18倍低,比香港的恆指18倍低。要知道紐約的道瓊斯是30家大藍籌組成的,恆指是由33家大公司組成的,成份股的業績本來就好於整體股市。如果按照統一標準,以上證50指數和深成指的成份股作樣本,滬深兩市市盈率更低。
     即使是成熟市場,市盈率也並非全如美國股市和香港股市,同樣是成熟市場,英國金融時報指數、日經225指數和巴黎**F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約為24倍、38倍和39倍,歐洲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40倍左右,這些股市為什麼沒有出現類似我國股市的大跌行情?
     市盈率已經與國際股市接軌了,可股市卻依然難以停止下跌的步伐,可見目前股市下跌根本不是市盈率問題,我們應該反省中國股市下跌的真實原因:
  1.中國股市擴容太快。不重視回報卻一味圈錢還有大量的非流通股上市壓力。美國股市擴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時間,平均每年8只;香港股市擴容到800只股票,用了33年,平均每年24只;而中國股市擴容到800只股票時只用了8年時間,擴容到現在的1380只股票僅用了14年時間,平均每年100只。另外,香港創業板幾年時間才發行20多只股票,而中國中小企業板2個月就發行38只股票,結果暴露出諸多問題。而且除了發行新股以外,還有增發、配股、可轉債等巨額的再融資,其規模不亞於新股發行,同樣是不斷對股市資金面進行"抽血"。如果對擴容速度不加以限制的話,股市的"生態環境"必然會遭到破坏。
    在目前低迷的市場行情中,應該停止發行,這將有利於股市的穩定。例如美國股市、香港股市在熊市中就很少上新股。
    2.中國股市投資者的稅負仍然是偏高的,雙向2‰的印花稅不說,紅股紅利還要繳20%的所得稅,而同屬中國的香港股市股息紅利不繳稅,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世界主要股市早已免征印花稅。
    要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適當減輕投資者的稅負,免去紅營業稅,這些具體措施才會有利於恢復投資者信心。
 3.沒有有利的救市措施,市場信心沒法保證。縱觀國際成熟股市,普遍存在政策調控甚至救市的做法。例如:日本經濟10年來一撅不振,引領股市一路下滑,期間日本政府曾多次動用銀行資金救市,在危急時刻,日本央行從其國內銀行手中直接購買數十億美元的公司股票,直接導致日經指數大幅反彈。
  美國股市也存在救市政策,美國股市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9·11事件后進行了緊急停市,一度抵擋了股市的持續性下跌。9.11事件發生后,美國政府出台各種救市政策,並取得良好效果。美國股市9800多點時發生了"9·11"事件,市盈率高達46倍,美國政府採用組合性利好政策救市。例如鼓勵上市公司無限制回購本公司股票;號召機構以愛國之心不拋股票,而應積極借款、貸款買股票;使得華爾街股市僅僅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便快速見底回昇,以道。瓊斯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為代表的主要股票指數也很快回復至恐怖事件發生前的水平。此后,美聯儲連續11次降息,特別是"9·11"事件后連續降息,也刺激了股市,使美股比"9·11"時還上漲20%。
     香港股市救市更強有力。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猛烈沖擊香港經濟時,國際炒家狂沽期指壓低港股以圖獲取暴利,導致恆生指數急劇下跌到6000多點低位。特區政府動用巨額外匯儲備,出資1000多億元港幣設立"盈富基金"緊急救市,擊退了國際炒家,終於使香港股票市場幸免於崩盤。

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

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及其矛盾

歐洲貨幣體系於1978年12月5日歐洲理事會決定創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實質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匯率制度。它的運行機制有二個基本要素:一是貨幣藍子——歐洲貨幣單位(ECU);二是格子體系——匯率制度。歐洲貨幣單位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幣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貨幣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制度以歐洲貨幣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掛鉤,然后再通過歐洲貨幣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幣確定雙邊固定匯率。這種匯率制度被稱之為格子體系,或平價網。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著一定的矛盾。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幣的權數進行調整。雖規定每隔五年權數變動一次,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幣體系爆發危機。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后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盡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交,但由於馬克對美元匯率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帳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意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借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產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后,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德國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自動掛鉤,德國提高利率后,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到九月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匯率持續下跌。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拋售德國馬克購買芬蘭馬克,但芬蘭馬克仍不潟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布芬蘭馬克德國馬克脫鉤,自由浮動。

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的脫鉤成為這場貨幣危機的導火索

當時英法政府就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議降低利率,但德國認為芬蘭馬克脫鉤微不足道,拒絕了英法政府的建議,德國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在9月11日公開宣布,德國絕不會降低利率。貨幣市場的投機者獲得這個消息后就把投機的目標肆無忌憚地轉向不斷堅挺的德國馬克。9月12日,歐洲貨幣體系內一直是軟貨幣的意大利里拉告急,匯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中里拉對馬克匯率的最大下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銀行貼現率,從12%提高到15%,同時還向外匯市場拋售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緩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貶值,將其比價下調3.5%,而歐洲貨幣體系的另外10種貨幣將昇值3.5%,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來歐洲貨幣體系比價的第一次調整。

到了此時,德國政府才出於維持歐洲貨幣體系的運行而作出細微的讓步,於9月14日正式宣布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由8.75%降到8.25%,這是德國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德國的這一舉運受到美英法的高贊賞,但為時過晚,一場更大的風暴在英國的外匯市場上刮起。就在德國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鎊匯率一路下跌,英鎊與馬克的比價沖破了三道防線達到1英鎊等於2.78馬克。英鎊的狂跌使英國政府亂了陣腳,於16日清晨宣布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后又宣布提高3個百分點,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國近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英國作出這種反常之舉的目的是要吸引國外短期資本流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動搖,大勢已成,匯率變動趨勢就難以遏阻了。

英鎊狂跌,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

從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國央行注入上百億英鎊的資金支持英鎊,但也無濟於事。16日英鎊與馬克的比價又由前一天的1英鎊等於2.78馬克跌至1英鎊等於2.64馬克,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於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機關用盡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並降低利息率3個百分點,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個百分點,恢復到原來10%的水平。


意大利里拉在13日貶值之後,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匯市場上處於危機,馬克對里拉的比價再次超過了重新調整后的匯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價值為40萬億里拉的外匯儲備終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讓其自由浮動。

歐共體財政官員召開了長達六小時的緊急會議后宣布同意英意兩國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西班牙比賽塔貶值5%。從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時間內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只進行過一次調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內就進行了二次調整,可見這次歐洲貨幣危機的嚴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國公民投票通過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別的國家建立成一個近似歐洲合眾國的政治實體,其成員國不僅要使用同一種貨幣,而且還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馬斯特赫條約》,才使歐洲貨幣風暴暫時平息下來,英鎊、里拉趨向貶值后的均衡的狀態。

歐洲貨幣危機的教訓

這場貨幣危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僅就確保自己金融市場穩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啟示,這就是要加強國際貨幣金融政策的協調和配合。西歐金融九月風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歐共體主要工業國家貨幣金融政策的不協調。當時德國在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馬克堅挺的情形下,還偏執於本國利益,不顧英意兩國經濟一直不景氣,而為了他們本國經濟發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僅拒絕了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呼吁,反而提高利率。在芬蘭馬克被迫與德國馬克脫鉤的情況下,還意識不到維持歐洲貨幣體系運行機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絕不會降低利息率。等到外匯市場風暴驟起,才宣布將其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但這只能給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以這樣的預期,即他們認為德國過去提高利率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現在降低利率僅僅是對通貨膨脹的讓步。當然,這場危機的過錯不能全部歸罪於德國,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盡管各國間各種經濟矛盾日益加劇,但任何國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國只能在合作與協調中才能求得穩定的發展。世界正在朝著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的方向發展,這一趨勢現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所謂政策協調就是要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共同的調整,對相互間的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的干預,以達到互助互利的目的。這主要是由於各國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即一國所採取的政策往往會影響其它國家的經濟運行。由此,各國採取協調的經濟政策就會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各行其是,往往會產生不利的後果。

親歷俄羅斯金融風暴

背景新聞自今年5月中旬以來,俄羅斯銀行業的局勢很不平靜。先是幾家私人銀行被吊銷經營許可證,緊接著發生儲戶蜂擁擠兌浪潮,個別銀行因無力支付儲戶存款而被迫停業。有專家甚至非常擔心,1998年席卷俄羅斯全國的金融危機可能會再次重演。

索德商業銀行是一家總部設在莫斯科的中型私人銀行,去年的“涉黑”官司使它名聲大震:去年5月,俄羅斯最大的卡車制造企業——卡馬斯汽車制造廠的高層人物遭到綁匪的劫持。

俄羅斯警方在卡馬斯綁架案偵破過程中發現,1000萬盧布的贖金最后打入了索德商業銀行的3個賬號,該銀行某些高層人員涉嫌參與洗錢而被警方拘捕。

根據這一線索,俄羅斯中央銀行隨即對索德商業銀行的所有業務進行全面檢查。6月24日,莫斯科仲裁法院對此案做出判決:強制性取締索德商業銀行。

這個銀行的儲戶成了銀行倒閉的無辜犧牲品,無奈之下,儲戶們向莫斯科仲裁法院和俄羅斯中央銀行提出申訴,要求國家補償他們的經濟損失。當我問道:“為什麼國家應該為儲戶提供補償呢?”他們回答說:如果不滿足索德商業銀行儲戶的要求,國家就很難制止銀行系統出現的“信用危機”。

事態的進一步發展證明,這些儲戶的預測還真的得到了應驗,俄羅斯銀行領域果真出現了“信用危機”。


私人銀行遭擠兌

有消息說,在俄羅斯中央銀行的保險柜里,存著一份即將被取締的銀行黑名單。有人通過自己的可靠渠道獲知“問題銀行”的具體名字——清一色是私人銀行。一個似有似無的消息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幾何速度傳播,很快就變成了俄羅斯輿論的主導,給人的感覺就好似俄羅斯真的將要爆發金融危機。

可以想像,社會流傳的謠言對廣大儲戶造成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況且俄羅斯曆史上曾經幾次有過銀行突然倒閉、儲戶血本無歸的先例。銀行儲戶遇到這種情況,第一反應就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爭取以最快速度把自己的存款從銀行取出來。

今年6、7月間,俄羅斯很多私人銀行遇到了1998年以來的首次擠兌風潮,阿爾法銀行、莫斯科銀行和古塔銀行等銀行的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阿爾法銀行是俄羅斯最大的私人銀行,也是這次擠兌浪潮的重點進攻目標。從6月中旬開始,這家銀行利用其后盾——“阿爾法集團”的強大實力,緊急籌集10億美元的資金注入銀行周轉,才保證了銀行柜台和自動取款機里隨時都有充足的資金。

為了防止儲戶取款達到頂峰,阿爾法銀行臨時出台了一項違背常規的政策: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不僅不給利息,而且要扣掉存款的10%。這個方法果然奏效,很多儲戶因為舍不得“扣本丟利”而放棄了擠兌。

據統計,這次集中擠兌一共從俄羅斯銀行抽走資金300億—360億盧布,而且涉及到的都是私人銀行。俄羅斯第一大銀行——儲蓄銀行不僅沒有受到擠兌的威脅,而且在此期間的存款額還達到最近半年的頂峰。由此看來,俄羅斯銀行業出現的信任危機主要是針對私人銀行,在多數儲戶看來,國有銀行還是可靠得多。

古塔銀行突然被賣

當然,也不是所有遭遇擠兌浪潮的銀行都能像阿爾法銀行那樣成功地應對危機,古塔銀行就被這股突如其來的颶風刮倒,最后不得不以象征性的價格轉手他人。

古塔銀行6月出現擠兌現象,但一個月內流走的資金不過11億盧布。到7月1日,該銀行賬面上還有儲戶存款54.5億盧布,如果以這個數額核算,古塔銀行處在俄羅斯最大的30家銀行之列。但是,沒過一個星期,這家銀行卻自行宣布“停擺”,這多少讓外界感到有些意外。最近3年一直監控古塔銀行收支平衡的“RUS-RADING”公司的高級分析師謝爾蓋·圖賓認為,不能把古塔銀行關門完全歸結為儲戶擠兌,這里面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古塔銀行7月6日宣布關門停業,俄羅斯中央銀行行長謝爾蓋·伊格納季耶夫第二天早晨就在國家杜馬宣布了俄羅斯國有的外貿銀行收購古塔銀行的方案,而作為當事人之一的外貿銀行總裁安德列·科斯金此時還在歐洲休假。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在俄羅斯1300多家銀行中排行第22位的古塔銀行的85%股份,竟然只賣了100萬盧布,這點錢在莫斯科恐怕連個一室一廳的住宅都買不下來,這筆交易額的象征性由此顯而易見。

我找到古塔銀行董事長亞曆山大·彼得羅夫,試圖追問出這筆交易的內幕,但亞曆山大·彼得羅夫拒絕透露任何資訊。他說交易雙方有協議,任何一方都不能對外透露這筆交易的細節。

種種跡象表明,外貿銀行收購古塔銀行不是乘人之危,也不是吃了一塊肥肉,這筆交易從實質上說應該屬於臨危受命。俄羅斯中央銀行在這筆交易結束之后,馬上宣布將總額7億美元的一筆款項按LIBOR利率在外貿銀行存一年,而且還保留了延長一年的活口。這實際上就是俄羅斯中央銀行對外貿銀行的經濟補償。

銀行業是否有危機

俄羅斯銀行業今年春夏之交出現的問題到底屬於什麼性質,俄羅斯民眾的看法並不一樣。全俄民意調查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30%的民眾認為這只是涉及部分銀行的金融危機,26%的民眾認為俄羅斯銀行業沒有發生任何危機,37%的民眾聲稱不了解內情,很難對此問題做出定性,只有7%的民眾認為俄羅斯出現了金融危機。

俄羅斯財政部長庫德林7月底就對此銀行系統出現的問題發表評論。他說:“俄羅斯的金融體系運轉正常”。俄羅斯官方機構——儲戶存款保險署副署長安德列·梅利尼科夫也堅持同樣的觀點。按照他的理論,“只有5%以上的儲戶無法從銀行提取自己存款的時候,才能說銀行系統出現了危機。”但俄羅斯總統經濟顧問安德列·伊拉里奧諾夫卻認為:“這次危機完全可以避免,因為俄羅斯的宏觀經濟狀況良好。7月危機和其他經濟危機一樣,都是當局行為不當造成的結果,俄金融監管機構應負有主要責任。在俄羅斯當前的經濟狀況下,制造金融危機都是很困難的,可中央銀行的行為還是導致了危機的發生。”俄羅斯最大的私人銀行——阿爾法銀行副總裁亞曆山大·加芬說:“儲戶遇到銀行出現風吹草動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把錢拿回家,我們對這種心理很理解。我不認為儲戶對銀行的信任很快就能恢復。”亞曆山大·加芬推斷,俄羅斯銀行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有人背后操縱的結果,這次危機是“別人贈給我們的禮物”,有人借此機會足足地撈了一把。

莫斯科卡耐基金會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克謝尼亞·尤達耶娃的觀點最悲觀。她認為俄羅斯民眾對銀行系統缺乏基本信任。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類似的危機將會無休止地重復下去。

國有銀行危機中受益

無論把這次銀行風波定性為危機,還是一次不傷筋骨的震蕩,其中存在的一個客觀現實誰都無法否認:遭遇儲戶擠兌浪潮的銀行清一色都是私人銀行,它們的資金流失總額達到360億盧布,但俄羅斯國有銀行卻沒有受到絲毫損失,俄羅斯銀行界的龍頭老大——儲蓄銀行不但沒有遇到儲戶擠兌現象,而且在此期間還取得了103億盧布的個人存款增幅。

 國家杜馬議員弗拉基米爾·雷日科夫在接受《環球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私人銀行出現支付危機,就等於為國有銀行做了一次活廣告,國有銀行將會越來越火,私人銀行的處境將會越來越難。

俄羅斯的銀行有1300多家,但實力最強的仍然是國有銀行或者國家控股銀行。儲蓄銀行是國有銀行當之無愧的大哥大——一個銀行就吸收了俄羅斯全國60%的私人存款,存款總額高達1萬億盧布。

儲蓄銀行的前身是蘇聯中央銀行所有的儲蓄銀行,其規模之大遠非國內任何一家銀行能比。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中央銀行全面接管了儲蓄銀行。其他商業銀行之所以無法和儲蓄銀行平等競爭,還因為儲蓄銀行擁有一個特殊武器:個人儲戶在儲蓄銀行的存款擁有百分之百的保障,一旦這個銀行出現問題,國家將代替銀行向儲戶支付存款。

俄羅斯其他商業銀行,尤其是眾多私人銀行對儲蓄銀行所占據的特殊壟斷地位非常不滿,認為這是俄羅斯金融系統無法和世界接軌的嚴重障礙。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也意識到,銀行之間的不平等待遇不利於俄羅斯金融領域的健康發展。

今年8月初,俄國家杜馬通過一項新的法律,取消了儲蓄銀行享受多年的優待政策,它的個人儲戶10月份以后到儲蓄銀行存款,將不再享受從前的絕對安全保障。但即便是這樣,俄羅斯的老百姓還是非常信任儲蓄銀行等國有銀行。

自由金融體系的代價

在俄羅斯,注冊銀行不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當個銀行家也不太難,因為銀行的最低注冊資本只有120萬美元,更何況俄羅斯的銀行注冊本身就有漏洞,拆東墻補西墻是蒙混過關者慣用的手段,據說在俄羅斯現存的1322家銀行中,就有400多家銀行的注冊資金資本不足120萬美元。

有些俄羅斯企業為了資金周轉的方便,同時也不想讓肥水流入外人田,干脆就自己成立一個銀行,這類銀行的服務對象很窄,很多時候只有銀行所有者一個客戶,銀行的生死存亡因此也就系在它背后的企業身上。

俄羅斯銀行之間相互借貸非常普遍,在排名前100個銀行中,這種信貸關係特征尤為突出。外人很難想像得到,看似相互獨立的很多銀行原來都有借貸關係,一旦危機來臨,無關的銀行也會因接待關係而受到間接的影響。反過來,不少銀行一旦預感到風聲不對,就會提前從合作銀行那里將資金撤走。據說古塔銀行瀕臨倒閉就有這個因素。

“UnitedFinancialGroup”莫斯科分析師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夫指出,俄羅斯銀行界早有窮富之分,這次銀行危機開始以后,“窮銀行”和“富銀行”之間鴻溝愈加擴大。“富銀行”只和自己的同類伙伴合作,“窮銀行”要想和“富銀行”合作,只能忍氣吞聲接受不平等條件。這種交易本身就意味著很大的風險,而且風險不僅針對“窮銀行”而且也是針對“富銀行”。出了問題,“富銀行”也要受到牽連。

俄官方應對得力

俄羅斯國內外的多數專家認為,俄中央銀行等部門在危機出現以后採取了積極有效的對策,央行、政府和議會一改相互推委的傳統做法,在危機時刻相互配合,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俄中央銀行幾天之內促成瀕臨倒閉的古塔銀行與外貿銀行之間的股權轉讓交易,由此避免了一場嚴重的銀行支付危機。

7月底,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針對金融領域出現的問題,緊急通過了《私人存款保險法》和《信貸機構破產法》等法律修正案,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一個星期以后就批準了這兩個法律修正案。此間專家認為,有了這兩個法律,俄羅斯銀行儲戶利益的保險系數將有很大增加。

去年年底,俄羅斯就做出了成立存款保險署的決定,這是一個非商業性的國家保險公司,具體負責對俄羅斯所有商業銀行里的私人存款保險。《私人存款保險法》修正案規定,所有經營個人存款的銀行必須通過存款保險署為儲戶存款投保,一旦某個銀行破產,存款保險署將向儲戶支付最高限額10萬盧布的補償金。由於存款保險署成立不久,目前還只有儲蓄銀行等少數銀行辦了儲戶保險業務,大多數銀行暫時還沒有加入保險系統。

據存款保險署副署長安德列·梅利尼科夫介紹,在新的《私人存款保險法》生效以后的過渡期內,不管存款銀行是否參加這個保險體系,俄羅斯境內所有商業銀行的存款客戶都能享受這個保障。據俄羅斯中央銀行統計,按照各個銀行內的個人存款數額計算,國家需要準備250億盧布的補償預備金。目前,在俄羅斯1183個經營個人存款業務的銀行中,已有1140個銀行表示參加保險系統。今后,商業銀行如果不參加保險系統,中央銀行將取消該銀行吸收個人儲蓄業務的資格。

俄聯邦委員會金融市場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瓦西里耶夫指出,修改《信貸機構破產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銀行破產預警措施,保護銀行破產情況下的儲戶利益。這項法律明確規定,銀行法人和所有者在銀行遇到破產威脅時必須向中央銀行通報重大資產交易情況;中央銀行有權要求銀行召開非常董事會,對可能發生的破產做出預報;中央銀行有權向銀行派出全權代表,參加銀行的日常管理工作,在銀行出現困境的早期,直接與銀行的所有者進行溝通,並對銀行的行為實施動態監督。

盡管俄中央銀行最近幾個月頻頻受到一些銀行界人士的責難,但它沒有因此停止對俄羅斯銀行的清理和整頓,對那些違法操作和不符合基本要求的銀行一律吊銷營業執照。

自今年1月以來,俄羅斯中央銀行已經吊銷了8個銀行的經營執照,僅7月這一個月,就關閉了4個銀行。據俄羅斯中央銀行提供的資訊,這4個銀行被吊銷執照並非牽扯什麼刑事官司,而是銀行本身已經不能滿足信貸者的基本要求。

1944-1997年全球金融大戰歷史

1.1944年4月4日  凱因斯主持布行頓森林會議,44國同意使用固定匯率,36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美元釘住黃金,其他43國貨幣釘住美元,所有匯率不準自由浮動,開端固定匯率時代。

2.1949己丑年4月23日麥克阿瑟將軍定日圓對美元匯率為360:1的比率鎖定美元。

3.1950年代:日本戰後復甦期。

4.1960年:日本經濟奇跡開端,開端美日貿易摩擦。

5.1965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要求美元貶值。

6.1969年:尼克森總統上任。

7.1969年8月:德國對美國貿易順差過大,德國馬克宣布昇值,但日本拒絕日圓昇值,法國龐畢杜總統宣布法國法郎貶值。

8.1971年:美國交還琉球給日本,順便夾帶包含東海油源的釣魚台,代價是日圓必須昇值,日本獲取琉球之後,拒絕日圓昇值。

9.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在二次大戰終戰紀念日宣布對日本採取震撼手段,宣布對日本進口所有貨物附加的增加10%特別稅,同時宣布停止36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

10.  1971年12月18日:日本屈服,宣布日圓昇值16.88%,日圓昇值到1:306,美國重新開放美元兌換黃金,但是改為38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德國馬克昇值13.6%。

11.  1972年:因為美元發行量太大,所有人都質疑美元的價值,民眾蜂擁以美元現鈔換回黃金,FED的黃金準備全部被提領完,美國再度關閉兌換黃金視窗,美國爆發金融危機。

12.  1973癸丑年:所有主要國家大多宣布匯率自由浮動,退出固定匯率時代,開端浮動匯率時代。

13.  1973年2月:全球主要國家聯合強迫日本匯率自由浮動到1:260。

14.  1973年3月:田中角榮宣布重塑日本行島計畫,進行大規模公共建設計畫與子彈行車計畫。

15.  1973癸丑年10月:阿拉伯國家宣布停止輸出石油六星期,然后將石油價格調高四倍,日圓貶值到1:280。

16.  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宣布石價格再調高二倍,日圓貶值到1:300。

17.  1974年1月4日:日本政府宣布死守日圓1:300的匯率,金檢人員全面接管所有金融機構,防止任何人賣出日圓。

18.  1974年~1978年:日本貿易盈餘210億美元,美國貿易赤字高達850億美元。

19.  1976年:卡特總統上台,要求日本放棄外匯干預,日圓昇值到1:176,也就是圖上1978年日圓匯率的最低值。

20.  1978年11月:美元貶值,爆發金融風暴,卡特將美元利率調高到21%,並要求日本瑞士德國共同搶救美元。

21.  1978年12月:伊朗危機,中東動亂,石油價格再漲三倍,日圓貶值到250。

22.  1980年:日本本土流出230億美元資金,之後每年增加一倍。

23.  1981年7月29日:雷根政府宣布大規模減稅,美國赤字1500億美元。

 24.  1986年:日本本土流出1300億美元資金,美國赤字2200億美元。

25.  1980~1985工齡金大規模流出日本本土使日圓貶值,流出日本本土的資金大規模進入美國本土支持美國負債,使美元昇值到1:250。

26.  1984年:過高的美元和過低的日圓造成美國出口困難,失業率上昇,美國境內失業勞工爆發大規模的示威活動,示威民眾包圍白宮和國會山莊,要求政府干預日圓。

27.  1985乙丑年9月23日:五大工業國簽定廣場協議,共同集資200億美元干預匯市,將日圓匯率昇值到200,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匯干預行動。

28.  1985年9月25日:東京匯市開盤,投機客和日本央爆發激烈對沖交易,成交量刷新歷史紀錄,短短六周內,美國印出一百億美元鈔票,迫使美元貶值。

29.  1985年12月:投機客慘敗,五大工業國央行成功聯手把美元貶值到1:200。

30.  1986年12月:美國赤字高達220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印出2200億美元的美鈔和債券,資金大規模策離美國,美元跌到1:149。

31.  1987年2月20日:五大工業國央行再度於法國羅浮宮簽定羅浮宮協議,共同宣布五大工業國央行將共同防守美元1:140關卡。

32.  1987年3月:五大工業國央行慘敗,1:140關卡失守,美元跌到1:120,國際熱錢爭先恐後全面退出美國,FED主席請辭。

33.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華爾街大崩盤。

34.  1987年10月20日:東京股市全部跌停版,香港股市宣布無限期休市,等待政府命令。

35.  1987年10月21日:日本大藏省下令四大券商六大保險組成救援小組進場護盤,拉抬道·瓊斯指數上漲一百點,退出崩盤。

36.  1989年:當年日本對美順差高達960億,日本銀行業退出聯合航空融資案,市場誤認為日資將退出華爾街而引發小型崩盤。

37.  1989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日本央行總裁三重野康宣布調高利率到2.5%,同時宣布要戳破泡沫。

38.  1990年1月:三重野康宣布調高利率之後,東京股市自三萬九千點下跌到三萬七千點。

39.  1990年2月:東京股市自三萬七千點下跌到三萬四千點,三重野康宣布跌幅沒有達到央行目標。

40.  1990年3月20日:三重野康再次調高利率,並且在一次宣布要戳破泡沫,東京股市應聲跌破三萬點,下跌到二萬九千點,東京股市三個月內大跌九千點。

41.  1990年8月30日:三重野康第三度調高利率到達6%,東京股市應聲下跌三千點下跌到二萬六千點。

42.  1990年9月:日本爆發第一件金融醜聞,日本大財閥住友會社旗下的伊藤曼銀行周轉不靈,9月20日,大藏省下令住友會社撥款二千億日圓救援伊藤曼銀行,伊藤曼銀行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銀行,爆發周轉不靈事件,震驚全日本與國際金融界。

43.  1990年10月:日本第二大地方信用協作社-千葉信用協作社宣布倒閉,另外太平洋銀行與其他十一家小型銀行同時發生擠兌,大藏省下令千葉銀行救援千葉信用協作社,由大藏省指定十四家大銀行組成救援小組救援其他十一家小型銀行,東京股市當月份狂跌五千點到二萬點上方。

44.  1990年10月:日本金融界第二次爆發醜聞,日本商譽最佳的大銀行-住友銀行爆發主管違規挪用公款二億日圓炒作股票,大藏省下令解除住友銀行董事長磯田一郎職務,磯田一郎是當時是家喻戶曉的銀行界英雄。

45.1997丁丑年:亞洲金融風暴...

800年市場和交易技術的歷史

13世紀初,意大利數學家費波納奇提出神奇數列。

14世紀,倫巴第商人對貨幣的兌換,標志著倫敦外匯市場產生。 

16世紀,日本出現最早的期貨市場雛形。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其於1606年印制的股票是目前發現的最早。

1611年,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第一座證券交易所。

17世紀下半葉,日本的大米市場發展起來。 

1710年,日本大阪堂島大米會所開始交易大米的倉庫收據(即大米倉單)。日本這一時期的遠期稻米市場上誕生了蜡燭圖的價格記錄和分析方法。 

1790年,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成立。

1792年,紐約證券交易所誕生,紐約的證券交易進入了集中交易的時代。 

19世紀30年代,電報發明,幫助開創了現代股票市場,促進金融市場和企業全球化。

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正式成立,期貨交易邁入有組織的時代。

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準化,推出第一批標準期貨合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19世紀80年代,美國出現有記載的傳統技術分析方法,但使用並不普遍。

1882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促進了投資者的加入,增加了期貨市場的流動性。

1891年,明尼亞波里谷物交易所成立結算所,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產生,期貨市場完整地建立了起來。

1896年,查爾斯·道創立的股票市場平均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問世。 

1900至1902年間,美國《華爾街日報》登載關於股票漲跌的系列文章,促進技術分析方法流行。

1902年12月查爾斯·道逝世,次年《投機初步》出版,道氏理論正式定名。

1908年,江恩攜自創的市場趨勢預測方法進入華爾街,逐步確立預測和交易大師的地位。

1922年,威廉·漢密爾頓出版《股市晴雨表》,對道氏理論加以歸納整理。

1929年,美國股災前《華爾街日報》以道氏理論為基礎提出的預測正確地指出“空頭市場”的時代來臨。道氏理論名噪一時,在30年代達到巔峰。

1932年,羅泊特·雷出版《道氏理論》,對道氏理論進一步提煉。

1934年,本杰明·格拉罕的《證券分析》出版,基本分析方法開始流行。

1939年,艾略特出版《波浪理論》,在《金融世界》雜志上發表12篇文章,宣傳其理論。

1946年,艾略特出版波浪理論的集大成之作《自然法則——宇宙的奧祕》。

1949年,江恩出版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在華爾街45年》,披露其交易制勝之道。

1952年,馬可維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誕生。

20世紀50年代晚期,喬治·雷恩提出隨機指標(K%D線)分析方法。

20世紀60年代,法瑪提出效率市場假說。

 

1963年,格蘭維爾出版《股票獲利的最新技巧》,提出OBV分析方法。

1963年,洛倫玆發表關於混沌理論的開創性研究。

1963年,費根鮑姆他主編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有關人工智慧的經典性專著《電腦與思想》。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起,一些頗具前途的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相繼出現,包括類神經網絡、歸納法學習、句型識別、遺傳演算法、案例型推理和混沌理論。

1971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誕生。美國證券商協會運用專門用於股票資訊傳輸的大型電腦系統,由5000多家會員用電話線聯通了納斯達克的電腦主電腦,形成全美會員自動報價系統。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放松外匯管制,市場交易遵從浮動匯率制度,現代外匯市場形成。

20世紀70年代起,由於電腦技術進步和應用發展,需要大量計算的技術分析方法(多是振蕩指標類)大量誕生。

1972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國際貨幣市場(IMM)推出外匯期貨合約,新的期貨類別金融期貨誕生。

1974至1984年,紐約證券交易所借助資訊技術的發展,完成交易電子化的進程,把古老和現代融為了一體。電子化的手段和網絡交易的出現,讓全球的資本市場逐步形成了一個整體。

197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張利率期貨合約。

1975年以后,混沌理論得到廣泛承認。

20世紀70年代中期,期貨合約的期權交易雛形展現。

1978年,以原油期貨為代表的能源類期貨品種誕生。

1978年,王爾德出版《技術分析新概念》,提出RSI分析方法。

20世紀80年代,很多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放松了資本管制和外匯管制,跨國投資和購並日益頻繁;尤其是資訊技術迅速發展,使資本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更加自由。

20世紀80年代初,各類商業性電腦交易系統涌現。

20世紀80年代,四度空間(市場輪廓)方法面市。

1981年,法瑪提出曆時20余年的實證調查的結論,發現股價指數領先其他各項經濟活動,“這意味著市場可以對實質部門做出理性預測”。該結論推導出效率市場假說。

1982年,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交易。至此,金融期貨三大類別

美元指數與美元走勢關係

自從2001年以來,反映美元兌西方主要貨幣匯率變動的美元指數已經形成明顯的下跌趨勢。美元指數從2001年7月初的121.02下跌至2004年2月18日的最低點84.56,累計下跌幅度達到30.13%,強勢美元在事實上已不復存在。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仍然以美元定價為主,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占70%左右水平,美元匯率走向對商品交易市場、期貨市場及各國經濟利益再分配格局等均具有重要影響。我們下面將從曆次美元指數大幅波動的主導因素以及市場波動特征等角度分析判斷美元中期走向格局,並探討其對基本金屬市場的期貨價格走勢的影響。

一、美元指數大幅波動的主導因素

最近30年來,美元已經經曆了兩次危機,第一次危機爆發於1973-1976年間,危機爆發標志是美元和黃金的徹底脫鉤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第二次危機爆發於1985-1987年間,危機爆發標志是《廣場協議》的簽署和美國股市的股災。

始於2001年的這一輪美元調整,表面上看是布什政府對90年代中期后民主黨政府所奉行的“強勢美元政策”調整的結果。現任美國財政部長斯諾於去年5月17日在西方7國財政部長會議上發表的關於“強勢美元政策”的講話,被普遍視作美國推行弱勢美元政策的信號。政策改變的背后,仍然是經濟因素在起作用。按照高盛公司的預測,美國未來10年預算赤字將達到5.5萬億美元,經常項目下貿易赤字將超過GDP的5%,雙赤字局面的持續是美元政策由強轉弱的基礎。更為不利的是美元利率處於45年來的最低點,低利率與美國反恐戰爭導致國際資本流入逆轉,難以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綜合起來,雙赤字、低利率、恐怖襲擊這三大因素導致國際資本外流是此輪美元中期貶值趨勢形成的基本原因。

對照三次美元中級調整趨勢的主導因素,主要經濟增長力量發展差異所導致的國際資本流動及其引發的匯率機制變動是主要原因。每一次產業轉移與新興強勢增長區的出現,都意味貨幣利益格局的再分配,最終體現在新匯率機制的形成上。機制的改變將促使此輪調整的盡快完成。

的結構形成。

二、美元指數中期市場波動特征分析

據有關人士統計分析, 過去30年的美元市場中期波動中,美元的每一輪上漲或下跌都呈現一定的規律和周期性——平均每一輪的上漲和下跌行情大約持續5-7年。

統計來看,過去30年中,美元指數總共大約有17次顯著的逆勢回調或反彈,其中10次反彈或回調的幅度超過10%(相對於周期大勢)。上述統計分析顯示,大約每2年出現一次顯著幅度超過5%但小於10%的逆勢反彈或回調,大約每3年出現一次幅度超過10%的逆勢回調或反彈。這種波動幅度超過10%的顯著逆勢次級波動,可以粗略地看作波浪理論中的修正浪。

后面的圖表為近20年來美元指數的連續走勢圖,前一次美元中期貶值趨勢主跌段為1985-1987年,完整結束時間為1985-1992年,符合上述統計規律。強勢美元政策主導的中期上昇趨勢段為1995-2001年,兩個主昇段分別為1995-1998年段,1999-2000年段,其中的時間比例關係與費氏數列和黃金分割比例是基本吻合的。在假設美元指數運行規律依然有效的情況下,此輪美元指數貶值完整結束的時間會落在2008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應是中國經濟走向階段性高峰的標志,屆時問題會有答案出來,對美元的一個利空因素也終於釋放)。

觀察美元指數此輪中期下跌趨勢,自2002年展開的主跌段從時間和幅度上都與1985-1987年下跌段類似。今年美元指數在85一線反復受到支撐,似乎也反映了空間對稱的市場因素。按照2-3年市場出現一次顯著的逆勢修正的規律,2004年極可能出現一次幅度超過10%的逆向波動。另外,從美元指數周線圖上看,其所出現的顯著逆勢修正均圍繞55周均線展開,目前55周均線在93左右,以93-96區間的反彈高點計,可以夠得上一次顯著的逆勢修正。


以粗略的波浪走勢分析,2001年121.02展開的美元中期調整趨勢已經運行完主跌的第三段,因第三段出現延長,未來的再次回挫低點區也仍然在84-85區域。由於美元指數的80-85區域是20多年來的底部區域,一旦被擊穿將對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構成破坏性影響,所以政府聯手干預不可避免,該區域近兩年內仍然具有較強支撐作用。
 

1982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正式推出期貨合約的期權交易。

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人工智慧進入投資界。

1991年,《日本蜡燭圖技術》出版,歐美初次了解蜡燭圖。

20世紀90年代,效率市場假說理論在西方被廣泛接受;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實踐應用上難題解決,理論得以推廣。

20世紀90年代,交易者心理學(從心理吐露、閾下資訊、催眠療法到NLP教程)形成潮流。 

2000年,單隻股票期貨在美國合法誕生。

我們在關注美元是否出現預期的顯著逆勢修正行情時應注意:一是利差因素是否有改變的跡象;二是反恐安全形勢是否出現積極變化;三是雙赤字導致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否有趨好跡象;上述三因素的改變情況將決定逆勢修正行情的力度與方式。

三、美元指數與基本金屬市場中期走勢相關性分析

從30多年來CRB指數的走勢連續圖看,整個70年代的CRB指數的大牛市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美元指數第一次大貶值趨勢是密不可分的,其后CRB指數出現了長達20年之久的大調整,今年該指數成功突破1996年反彈高點,終於宣告確認2001年低點181.83的分水岭性質。

從圖表看,美元指數的第二次中期貶值趨勢,僅僅導致CRB指數出現中級反彈行情。與美元指數進行對比,CRB指數的反彈波段對應的是此次美元貶值趨勢的主跌段,在美元指數進行1989-1992年的反復盤底過程時,CRB指數也開始同步轉為調整。同樣,當美元指數從1992-1996年期間逐步轉為強勢時,CRB指數雖然也追隨其完成一波中級反彈行情,但在美元指數展開的第二波主昇行情中,美元指數又逆向進行中級調整行情。對此的理解是:1.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價格走勢在長期趨勢上與主導定價的美元指數存在負相關性;2.由於市場學習效應的存在,商品價格的中期波動趨勢與美元指數間的負相關波動只追隨主要趨勢段,並有提前逆轉傾向;3.當商品價格方向在美元指數的第一波趨勢段未能做出正常反應時,其在第二波趨勢段仍然會做出正常反應。

結合本輪自2001年底開始的商品市場中期上昇趨勢行情看,基本金屬市場完整地追隨了美元指數的中期下跌趨勢段,且由於市場在該趨勢段做出了正常反應,基本金屬市場的確存在可能提前逆轉的風險。

從黃金價格連續走勢圖來看,黃金價格走勢具有明顯的提前提示作用,這是與其作為避險投資與對沖交易工具的特性有關的。建議在我們研判基本金屬市場后期走勢時,以黃金走勢作為重要參照指標。

美元此次中期貶值趨勢從時間上看可能要持續到2008年左右,人民幣的改變將最終釋放對其的利空影響。2004-2005年內美元指數將以85一線形成幅度超過10%以上的逆勢修正行情,美元第一波主跌趨勢段已告一段落。由於CRB指數已經完全追隨此波趨勢段並做出了正常反應,基本金屬市場有提前出現階段性逆轉的風險。從需求因素看,金屬市場就此轉入下跌循環的理由並不充分,部分供求狀況轉好的大宗原料商品仍然具有繼續創出新高的動力。

台灣股市崩盤警示:新台幣昇值40%後上演大悲劇

“當新台幣昇值差不多了、股市漲得差不多了時,熱錢不再進來,把股指推高的外來資金嘎然而止,開始抽逃。”

股市泡沫的破滅使股市和樓市雙雙下跌,導致金融系統開始發生經營危機,許多貸款者相繼破產,銀行的呆賬和坏賬大幅增加

17年前,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台灣地區積累了十餘年經濟發展的成果後,作為其經濟晴雨表的股市也迎來了巔峰期。

在當時台灣當局宣布取消資本利得稅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已經歷兩輪暴跌的台灣股市迅速收復失地,股指先創出9000點的新高,再在幾天內如外界期待突破萬點大關。

1990年1月,台灣股市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創出了12495點的新紀錄。當時,市場樂觀情緒的彌漫已經無法控制,股民認為股指將很快突破15000點。

在整個島內籠罩的“全民皆股”的亢奮氣氛之下,支撐台灣股市的最後一塊骨牌卻瞬間崩然倒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隨後的海灣戰爭,終於刺破了這個超級股市泡沫。從1990年2月到10月,台灣股市由12682點狂潟到2485點。大盤在8個月內竟然跌去10000餘點,跌得只剩下“零頭”,跌幅高達80.4%。此刻,投資者才真正領悟到股災的可怕,認識到股市的巨大風險。

面對數以億萬計資本灰飛煙滅的局面,分析人士得出一個殘酷的結論:這輪股市泡沫破滅的成本最終主要由四種人承擔:投資經驗欠缺的個人投資者、挪用生產經營資金炒股的“不務正業”的機構和企業、舉債炒股的個人投資者及非理性投資者。

審視17年前這場似乎並不太久遠的股市鬧劇,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泡沫探源

台灣股市從啟動到泡沫頂點經歷了5年時間。1985年7月,台灣股市啟動於600多點,1987年10月到達4600多點。不過,受美國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股災的影響,台灣股市旋即狂跌了近3個月,一直跌到2300多點。之後行情迅速恢復,至1988年9月攀至8870點的高點。接著,受台灣金融監管當局宣布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影響,台灣股市開始了第二次暴跌,最低跌至4873點。

隨後,監管當局在投資者的巨大壓力下,宣布取消徵收資本利得稅的計劃。1989年上半年,台灣股指快速收復失地,到6月創下9000點的新高,此後的一路瘋漲、狂跌一如上述。

股市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其漲跌無疑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台灣股市此輪上漲的成因,首先是台灣地區經濟持續高增長。1951~1987年,台灣地區年均經濟增長率達9%,居全球之首,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大量出口為台灣地區賺取了巨額外匯。1988年底,台灣外匯儲備達76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是當時人均外匯儲備最高的經濟體。當時,台灣的外貿順差占了地區經濟總量的30%。

其次是新台幣的昇值預期讓境外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台灣股市。當時,美國多次以台灣當局人為操縱匯率為由,威脅使用《1974年貿易法》中的301條款,逼迫台灣當局放寬匯率管制,讓新台幣昇值以減少對美貿易順差。台灣當局屈從之後,新台幣開始大幅昇值,短短3年時間,新台幣昇值了近40%,從1美元兌40元新台幣昇至1美元兌26元新台幣,創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的紀錄。

在外匯堆積和昇值預期的合力之下,流動性過剩狀況開始凸現:對新台幣的昇值預期使得境外熱錢大量涌入島內,加上長期經濟增長累積的居民財富原先以高額儲蓄累積在銀行體系,一時大多因利率不斷走低而從銀行體系流出,一起造成了當時台灣地區過剩流動性難以消除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各種資產的價格飆昇,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

在資本市場外力的夾擊之下,內在投資渠道不暢無疑為台灣股市的火爆澆上了瘋狂之油。當股市啟動以後,在股市賺錢效應的吸引下,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熱情被喚起,開始蜂擁入市。截至1989年底,台灣地區的股民開戶數已高達500萬戶,可以說當時台灣地區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股市狂歡”。

“甚至出現了和尚、尼姑買股的盛況。”對當年19個跌停板記憶猶新的台灣元福證券公司駐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說,“可見當時台灣股市火爆到什麼程度,就像現在大陸有媒體報道小學生炒股一樣。”

泡沫破滅

泡沫在破滅前總是耀眼奪目的,台灣股市泡沫也是如此。由於股民的每只股票都可以擁有一個帳戶,當時在台灣,被帳戶管理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證券公司都紛紛把保管業務外包給台灣證券集中保管公司,“而此時股市的風險也在集中,尤其是台灣地區的融資融券業務和T+2的交易制度讓信用乘數的風險放大,這讓本已風險居高不下的台灣股市雪上加霜。”一位台灣地區資本界人士分析說,“就像當年荷蘭的鬱金香神話一樣。”

在龐大的內外資金包抄下,台灣股市的籌碼顯得供不應求,一些股票股價一飛沖天,出現了2000多元新台幣/股的股票。同時,物價也開始飆昇,一時間上演了一場“雞犬昇天”的資本鬧劇。

“當新台幣昇值差不多了、股市漲得差不多了時,熱錢不再進來,把股指推高的外來資金戛然而止,開始抽逃。”台灣地區“立委”、著名財政問題專家劉憶如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

泡沫破滅之後,連鎖反應開始出現,首當其沖的是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新台幣持續昇值使台灣地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削弱;同時,經濟泡沫時期,島內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大幅攀昇,使台灣地區的傳統產業企業大量倒閉或大規模外移,傳統產業迅速衰退,引發了產業空洞化趨勢;此外,股市的劇烈震盪對金融系統影響甚巨。股市泡沫的破滅使股市和樓市雙雙下跌,導致金融系統開始發生經營危機,許多貸款者相繼破產,造成銀行的呆帳和壞帳大幅增加。

“本來是快樂的成長,結果變成了痛苦的布防。股市火爆讓很多企業不做主業,而去做股票了。”劉憶如說。

破滅啟示

股市有暴漲必有暴跌,這是資本市場的潛在規律,但關鍵是股市什麼時候會暴跌?或者說股市什麼時候開始具有暴跌的可能?

一般來說,股市進入泡沫階段後,隨時都有暴跌的可能。目前,國際上診斷股市泡沫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分別是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法、市盈率法、美聯儲模型法(FedModel)和托賓Q法。

國外期貨市場操縱的案例分析及經驗借鑒

期貨市場操縱是指操縱者利用資金、資訊等方面的優勢影響交易品種的價格,使其朝著某種有利的方向偏離並從中牟利的行為。操縱行為嚴重地破坏了市場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的執行,侵害了一般投資者的利益,阻礙了市場的穩定有序的運行,因此,它一直是期貨市場監管機構嚴厲打擊的不良行為之一。本文通過國外期貨市場幾個典型操縱案例的分析,總結歸納成熟市場的經驗教訓,以期為國內期貨市場的監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一、國外期貨市場操縱事件的回顧與分析

  西方發達國家期貨市場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曆史,有著成熟的監管體系,但期貨操縱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期貨市場發展早期“世紀逼倉者”哈欽森對小麥期貨的成功逼倉,1971年Cargill公司被訴操縱1963年5月的玉米期貨合約,1979——1980年美國亨特兄弟操縱白銀期貨案,1991——1996年日本住友公司操縱LME銅期貨案等等。

  1期貨市場發展早期的逼倉事件

  期貨市場的操縱行為主要表現為逼倉,逼倉一般出現在可交割的現貨量不大的情況下。此時,逼倉者是市場中的買方,它既擁有大量的現貨部位又擁有大量的期貨部位。這樣,可以使沒有現貨的空方或賣方在進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較高價格平掉自己的部位,因此,期貨價格一般會偏離現貨價格較遠。

  19世紀是商品期貨操縱者的黃金時期,那時,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規則非常自由,沒有對持倉量進行限制,董事會也沒有對投機者進行有力的監督。因此,曆史記載的操縱事件只是發生在大巨頭中間的爭奪,基本上交易所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制止逼倉的企圖。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一直缺乏關於那個時代大戶活動的細節、價格波動及其它市場活動的詳細記錄,也沒有與現貨供給、需求相關的記載,更不會有監管者對操縱行為進行控制的記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段時期發生的逼倉及操縱事件,無論成功與否,對后來制訂監管立法的過程非常重要。仔細分析19世紀發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縱事件,我們從中可以發現最初監管立法的思想來源,分析這些案例可以為交易所應對這類逼倉及操縱行為提供立法支持。可以這樣說,這段時期的操縱事件,在多頭與空頭的力量博弈下,推動了期貨監管立法的產生及隨之而來的法規調整。

  (1)1866年本杰明·P·哈欽森對芝加哥小麥期貨市場的操縱。

  本杰明·P·哈欽森是第一個企圖操縱期貨市場的人,他的目標是對1866年8月的玉米期貨市場進行逼倉。得益於每周農作物產量的預測,1866年5月和6月,他在谷物類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積累了大量的多頭倉位。此時,據說小麥的購入成本是0.88美元/蒲式耳。到了8月份,受伊利諾斯州、愛荷華州及毗鄰芝加哥的其它州的每周作物報告影響,小麥價格迅速上揚。8月4日,小麥合約報價0.90——0.92美元/蒲式耳。8月18日,哈欽森的交割要求使小麥的價格上漲到1.85——1.87美元/蒲式耳,空頭損失慘重。

  這起逼倉事件和隨后發生的其它逼倉事件,促使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決定禁止這種行為。他們第一次給逼倉下了定義,認為逼倉是這樣一種行為:“訂立購買商品的合約,然后採取手段使賣方不能履行合約,從而向賣方逼取錢財”。他們認為,這種交易是不正當的、帶有欺詐性的,並且宣布:任何參與這種行為的CBOT會員將會被開除。但是,這個聲明對於隨后的一些投機者的行為沒有起到任何威懾作用。在利益的驅使下,盡管有些逼倉行為沒有成功,投機者還是想方設法地實現他們操縱市場的企圖。

  (2)1872年約翰·里昂對芝加哥小麥期貨的失敗逼倉。

  1871年10月6日,一場舉世震驚的大火,“芝加哥大火”摧毀了芝加哥城的大半個城市。芝加哥17個CBOT認可的交割倉庫中有6個被燒毀,大大地減少了芝加哥的小麥庫存。小麥庫存從800萬蒲式耳減少到550萬蒲式耳。在此情況下,主要的小麥商約翰·里昂感覺到這是一次很好的逼倉機會。一次,他和一名谷物交易商休·馬赫以及CBOT的另一名中間商F·J·戴蒙德結成聯盟。

  1872年春天,這群投機者開始買進小麥的現貨和期貨。整個春季,小麥的價格持續上漲。到了7月初,8月合約已經賣到每蒲式耳1.16——1.18美元;7月底,價格上漲到1.35美元/蒲式耳。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谷物大量地涌入芝加哥。7月初,每天運進14000蒲式耳。到了8月的第一個星期,每天運進27000蒲式耳。8月5日,芝加哥又發生了一次大火,燒毀了剩余的一個交割倉庫——“愛荷華倉庫”,進而使芝加哥的小麥庫存再次減少了30萬蒲式耳。此外,政府公布的關於坏天氣的報告也助長了謠言。報告說:新作物將會成熟得很晚,趕不上8月份合約的交割。所有這些消息都意味著市場上存在超買的壓力,導致了8月10日的合約價格達到了1.50美元/蒲式耳,15日價格又昇至1.61美元/蒲式耳。此時,操縱行為也達到了頂點。

  芝加哥市場上如此高的價格促使農場主們加快收割。據稱,他們通過鐵路運來一種手提燈,使農場在晚上也能進行收割。同時,交易商也通過鐵路向芝加哥運進了大量的小麥。在8月份的第二個星期,每天運到芝加哥75000蒲式耳的小麥,到了19日,就是令人大為震驚的每天172000蒲式耳。而在8月下旬,每天運進芝加哥的小麥達到175000——200000蒲式耳。同時,這段時期正常的交易渠道也顛倒了。通常情況下,小麥從芝加哥裝船途經布法羅運往西海岸城市。算上運輸成本的話,布法羅的小麥價格應該高於芝加哥。但是在1872年8月,芝加哥的小麥價格太高了,以致貨主把小麥從布法羅運回到芝加哥賣給里昂都是明智之舉。

  事實上,里昂為了使他的逼倉成功,必須把價格保持在一個高水平,因此,也不得不大量買進不斷運進的芝加哥小麥。但是,持續運進的芝加哥小麥數量大大超過了他的預期和他的承受能力。他不得不向當地銀行借更多的錢。然而,芝加哥銀行不願意再借給他額外的錢了。此外,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倉庫也開始投入使用。據估計,倉儲量增加到1000萬蒲式耳,比1871年大火之前還要多出200萬蒲式耳,這些都耗盡了里昂的財力。直到星期一的下午,8月19日,里昂還在持續地買進小麥。但是當他得知銀行不再支持他時,他停止了,小麥的價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隔天,里昂逼倉失敗的消息使小麥價格又狂跌了17美分。里昂徹底崩盤了,他已經沒有能力償還債務了。F·J·戴蒙德也撕毀了他們的協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這起逼倉的企圖以失敗告終,投機者們高估了自己控制現貨市場的實力,在持續增長的現貨供應量面前敗下陣了。顯然,投機者是想利用芝加哥交割數量短缺的時機,但是他們想要實現自己的目的是不容易的:他們不僅要逼空芝加哥的可交割貨源,而且還要吸納芝加哥西部的小麥供應。他們做不到這一點,所做的努力最終失敗了。

  (3)1888年本杰明·P·哈欽森對芝加哥小麥期貨的成功逼倉。

  在一次次的成功逼倉后,本杰明·P·哈欽森成為19世紀“逼倉時代”的象征,並受到其它投機者的尊敬。人們給他起了個昵稱,叫作“老哈欽”。1888年春天,他開始買進小麥現貨和9月份交割的期貨合約。據估計,他的平均購入成本在每蒲式耳0.87——0.88美元。老哈欽控制了芝加哥小麥儲存量的絕大部分,那時,芝加哥小麥的倉儲量大約在1500萬蒲式耳。“老哈欽”的買盤被一群專業交易商接下了。這些交易商每個作物年的年初賣空,希望在收割季節的價格下降會讓他們的空頭平倉獲利。這樣一來,9月小麥期貨市場很快變成了“老哈欽”和空頭們的“多空戰場”。

  直到8月份,小麥的價格還在0.90美元/蒲式耳左右平穩運行。但是,一場嚴重霜凍的報告傳到了芝加哥市場——這場霜凍摧毀了西北部地區的大部分收成。此時,歐洲作物的短缺大概有14000萬蒲式耳之多,同時,對“老哈欽”擁有小麥的大量需求也導致價格的持續上漲。9月22日,價格突破了1美元的重要心理支撐點。然而,空方還在持續地賣空,希望哈欽森沒有能力吸收小麥供應量的持續增加而撤退,最終讓價格跌下去。但是,“老哈欽”不停地買進小麥及合約。

  9月27日(9月合約到期的前三天),9月期貨合約開盤1.05美元,當天很快漲到1.28美元。一些小空頭很恐慌,他們乞求“老哈欽”賣給他們一些合約。“老哈欽”對市場的影響力達到了最大,他決定以1.25美元的價格賣給空頭們12.5萬蒲式耳小麥。當時,他有能力給期貨合約制定任何價格。9月28日,他把合約價格定在1.50美元,但是最大的多頭拒絕交割。轉天(最后一個交易日),他把價格定在2.00美元,並成為交割價。估計“老哈欽”接受了100萬蒲式耳的小麥交割,還有100萬蒲式耳的交割違約。除去平均的買入成本,“老哈欽”在這場“戰斗”中凈賺150萬美元。

  顯然,“老哈欽”預測到小麥的短缺,並從中獲利。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麥庫存很少,並長期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麥庫存,足以從空頭那里搾取價格在1.00美元/蒲式耳以上的壟斷收入。芝加哥小麥的價格在幾天內被嚴重扭曲,逼倉成功了,空方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損失慘重。

  (4)1909年詹姆斯·A·帕滕被指控操縱小麥市場。

  曆史上的詹姆斯·A·帕滕作為一名商人和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經常被稱為“小麥之王”。在詹姆斯·E·波義耳1929年寫的《芝加哥交易所興衰史》中曾這樣評價過詹姆斯·A·帕滕:“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芝加哥最值得稱贊的、最成功的商人之一。”雖然屢次有人指責他對1909年5月的小麥期貨市場進行逼倉,但事實並非如此。

  帕滕從1907年7月開始積累小麥,在作物連續短缺、出口需求很大的條件下保持多頭部位。小麥現貨的價格從1908年7月的0.85——0.90美元/蒲式耳上昇到1909年5月初的1.44美元/蒲式耳,5月25日為1.50美元/蒲式耳。6月1日,現貨價格為1.55美元/蒲式耳,在6月中旬,上昇到1.55——1.60美元/蒲式耳的範圍。這時,有人指責帕滕操縱了5月的玉米期貨,理由是交割前帕滕控制了過多的小麥現貨並造成價格的持續上漲。帕滕的回答是,雖然他持有大量的小麥現貨,但是小麥價格的上昇與他無關,較高的價格是由基本的供求力量決定的。

  現在看來,帕滕並沒有進行逼倉的行為。主要的理由是,6月期貨合約的價格高於5月期貨的價格,而且1909年確實是歐洲作物短缺的一年,美國的作物價格因此也大大提高。對於帕滕而言,他只是利用可得的資訊提前積累了大量的現貨,最關鍵的是,價格的扭曲與他無關。

  從這些早期期貨市場操縱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當時所謂的操縱就是大巨頭之間的多空爭奪,爭奪的成敗主要取決於對交易產品基本面的了解和擁有足夠多的資金。隨著時間的推移,期貨交易市場不斷規範,交易產品價格扭曲的頻率在降低,逼倉成功的次數在下降,交易所對操縱行為的控制和監管也不斷加強。為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制止操縱行為的立法也出台了。

  2《商品交易法》出台后法院提起訴訟的市場操縱案例

  1922年的《谷物期貨法》是第一部對期貨市場的操縱現象進行約束的監管立法。1936年,美國以《商品交易法》取代了《谷物期貨法》,由政府直接對壟斷行為加以監管,將操縱商品期貨市場價格的行為定性為刑事犯罪,並規定上訴法院有權對有嫌疑的操縱者提起訴訟。同時,該法律還規定了一個投機者可以持有的最高期貨合約數量及期貨代理商資金與客戶資金必須分別保管。這些規定有效地限制了市場操縱的發生。

  (1)1947年Great Western Food Dis abutors 公司操縱雞蛋期貨事件。

  1953年,Great Western Food Dis abutors 公司被控操縱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1947年12月的雞蛋期貨合約。美國上訴法院指出,1947年12月芝加哥雞蛋期貨合約交易結束前可供交割的冷藏雞蛋的價格不正常地高於新鮮雞蛋的價格,而且,12月期貨合約的價格也遠高於1948年1月的期貨合約價格。

  12月15日,Great Western占有59.6%的空盤量,22日,占有76.2%的空盤量,交易結束時,占用73.9%的空盤量。在芝加哥的冷藏雞蛋現貨市場上,12月17日,Great Western持有37.6%的可供交割現貨;在交易結束的最后三天內, Great Western持有44%——51%的可供交割現貨。交易結束前的這些市場份額,大約60%——75%的空盤量以及45%——50%的可供交割現貨量,足以證明Great Western公司的市場操縱行為。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起對市場操縱行為的成功訴訟中,法院並不是根據被告Great Western公司在交易結束前幾周內的交易記錄得到證據的。而且,Great Western公司也沒有作出任何異常的舉動來增加它的市場份額,它只是在11月中旬建立了多方的倉位並持有到交易結束。法院找到的有利證據是Great Western公司一個雇員的證詞。他供認:他的計划和行動是造成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合約之間價差的主要原因,通過他的行動使12月份合約的價格大幅上昇並最終幫助Great Western公司能夠以4.5——50美分的差額清倉。

由此可見,多種因素導致了Great Western操縱市場企圖的暴露。如:具有操縱12月雞蛋期貨價格的明顯企圖,12月期貨合約價格的異常高昇,在現貨和期貨市場的大額持有量等。所有這些因素都可以被稱之為“逼倉”的主要特征。

  (2)1952年G.H.Miller &Co.公司操縱雞蛋期貨事件。

  1958年美國上訴法院起訴G.H.Miller公司,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操縱1952年12月的雞蛋期貨合約。由於這一起訴訟的原因及判定結果與Great Western公司的案件非常相似,法院沒有很明確地討論如何界定和度量人為操縱價格的因素,只是僅僅簡單地討論了如何界定可供交割量。

  在判定結果中,法院強調了如下因素:G.H.Miller公司在交易結束的前三天內持有大量的多頭倉位並占有大量的現貨(大約77%以上的空盤量及22%以上的可供交割現貨量)。在交易結束的前三天每天的12月合約價格都漲停,空方不得不轉而到新鮮雞蛋市場及外地市場上尋找貨源以完成他們的交割義務。

  總的來說,這次操縱雞蛋期貨價格的事件與Great Western公司的操縱案非常相似。區別在於,從被告的交易記錄和價格證據中只能看出G.H.Miller公司操縱市場的企圖,而沒有發現非常明確的證據。這就說明了,在按照《商品交易法》進行的案例訴訟中,法院有權判斷是否存在操縱的企圖,並對企圖操縱市場的行為進行懲罰。這就可以使操縱行為在產生嚴重的危害性之前得到制止。

  (3)1963年Cargill公司操縱玉米市場事件。

  1971年美國上訴法院起訴Cargill公司操縱1963年5月的玉米期貨合約。Cargill公司被控,其通過控制交易結束前近2/3的多方合約及大部分的實物交割物來操縱玉米期貨市場。

  1963年3月,Cargill公司作為套期保值者在市場上賣出超過800萬蒲式耳的空頭合約。在4月15日,Cargill公司把持有的空頭合約進行平倉,建立了一個多方的投機倉位,並於5月15日達到200萬蒲式耳的持倉限額。在5月20日,Cargill公司在高價位平倉。但是,在最后一個交易日——5月21日開始交易時它仍然持有24%的空盤量(189萬蒲式耳)。從21日交易開始到上午11:00,期貨價格下跌了。在這段時間內,Cargill公司通過購買另外10萬蒲式耳的期貨來增加它的持倉量。交易在12:00結束,大約在11:45時,Cargill公司提交了一系列的限價賣出委托指令,最終使期貨價格由11:02的2.15美元/蒲式耳漲至2.29美元/蒲式耳。在交易接近結束時,Cargill公司持有近62%的空盤量,在交易最終結束時,還有36.5萬蒲式耳的未平倉合約在手上。最后,由CBOT出面以2.28美元/蒲式耳的價格賣了大量倉單給空方,空方才將合約進行了交割。

  通過調查,法院認定Cargill公司能夠得到關於可供交割實物量的內部資訊,並利用該資訊對空方進行逼倉。原因在於,就在Cargill公司買入大量的多頭合約之前,1963年4月12日美國農業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芝加哥儲存有大約280.4萬蒲式耳的可供交割玉米。此時,Cargill公司擁有242.1萬蒲式耳的玉米,或者說有85%左右的玉米由它控制。這樣,法院認定,Cargill公司利用自己事先得到的資訊建立了一個主導性的多頭倉位,明知道會對空方造成逼倉並進行了這項活動。

  3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成立后處理的市場操縱事件

  1974年,美國國會頒布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法》,創立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此法給予CFTC相當大的權力監管期貨交易和交易所的業務活動,阻止期貨市場上操縱現象的發生。委員會如果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操縱或企圖操縱期貨市場價格,就可以對該人提起訴訟,並陳述這方面的指控。

  (1)1979年美國亨特兄弟操縱白銀期貨事件。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白銀價格在2美元/盎司附近徘徊。由於白銀是電子工業和光學工業的重要原料,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倆圖謀從操縱白銀的期貨價格中獲利。具體過程見圖1。

  圖1  亨特兄弟與1973——1980年的白銀市場

  白銀價格從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開始啟動和攀昇。此時,亨特兄弟已經持有3500萬盎司的白銀合約。不到兩個月,價格漲到6.70美元。但當時墨西哥政府囤積了5000萬盎司的白銀,購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墨政府決定立即以每盎司6.70美元的價格獲利。墨西哥人沖垮了市場,銀價跌回4美元左右。

  此后的四年間,亨特兄弟積極地買入白銀,到1979年,亨特兄弟通過不同公司,伙同沙特阿拉伯皇室以及大陸、陽光等大的白銀經紀商,擁有和控制著數億盎司的白銀。當他們開始行動時,白銀價格正停留在6美元/盎司附近。之后,他們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以每盎司6——7美元的價格大量收購白銀。年底,他們已控制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存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69%的存銀,擁有1.2億盎司的現貨和0.5億盎司的期貨。在他們的控制下,白銀價格不斷上昇,到1980年1月17日,銀價已漲至每盎司48.7美元。1月21日,銀價已漲至有史以來的最高價,每盎司50.35美元,比一年前上漲了8倍多。這種瘋狂的投機活動,造成白銀的市場供求狀況與生產和消費實際脫節,市場價格嚴重地偏離其價值。

  就在亨特兄弟瘋狂採購白銀的過程中,每張合約保證金只需要1000美元。一張合約代表著5000盎司白銀。在2美元/盎司時,1000美元合10%;而價格漲到49美元/盎司時就顯出少得可憐了。所以,交易所決定提高交易保證金。交易所理事會鑒於形勢嚴峻,開始緩慢推行交易規則的改變,但最終把保證金提高到6000美元。后來,索性出台了“只許平倉”的規則。新合約不能成交,交易池中的交易只能是平去已持有的舊頭寸。

  最后,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在CFTC的督促下,對1979——1980年的白銀期貨市場採取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證金、實施持倉限制和只許平倉交易等。其結果是降低空盤量和強迫逼倉者不是退出市場就是持倉進入現貨市場,當然,由於占用了大量保證金,持倉成本會很高。當白銀市場的高潮在1980年1月17日來臨之時,意圖操縱期貨價格的亨特兄弟無法追加保證金,在1980年3月27日接盤失敗。

  價格下跌時,索還貸款的要求降臨在亨特兄弟面前。他們借貸來買進白銀,再用白銀抵押來貸更多款項。現在他們的抵押品的價值日益縮水,銀行要求更多的抵押品。3月25日,紐約投資商Bache向亨特兄弟追索1.35億美元,但是他們無力償還。於是Bache公司指示賣出亨特兄弟抵押的白銀以滿足自己的要求。白銀傾潟到市場上,價格崩潰了。

亨特兄弟持有數千張合約的多頭頭寸。單單為了清償債務,他們就要拋出850萬盎司白銀,外加原油、汽油等財產,總價值接近4億美元。亨特兄弟去華盛頓求晤政府官員,試圖爭取財政部貸款給他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此時,亨特兄弟手里還有6300萬盎司白銀,如果一下子拋出,市場就會徹底崩潰。另外,美國的一些主要銀行,如果得不到財政部的幫助來償還貸款,也要面臨破產的危險。在權衡利弊之后,聯邦政府最終破天荒地撥出1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來拯救亨特家族及整個市場。

  從亨特兄弟操縱白銀市場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當期貨交易所一旦發現有操縱市場行為的企圖,就一定要及時採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制止操縱危機的大面積爆發。同時,作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監管機構在解決由操縱引發的風險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監管者在面對由於操縱風險而造成市場機制失靈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力拿出最終解決危機的方案,以維護整個金融市場的安全與穩定。

  (2)弗玆公司(Ferruzzi)操縱大豆期貨的事件。

  1989年,弗玆公司被CBOT發現有逼倉的企圖,並上報給CFTC。CFTC的最終調查顯示,截止到1989年7月10日,Ferruzzi公司當時建立的大豆多頭頭寸已經達到了2200萬蒲式耳。這個頭寸數量達到了投機交易頭寸限額的七倍,而且這個數字也超過了其他任何市場參與者限倉頭寸的五倍,該公司的頭寸已經占到了7月合約空盤量的53%。美國期貨市場的持倉當時是不公開發布的,發現這一企圖后,CFTC向公眾批露弗玆公司持有的期貨頭寸超過當時市場總持倉量的85%。

  之后,CBOT採取了三個措施來防止風險的進一步擴大:一是停止弗玆公司進行新的交易;二是要求從7月12日開盤交易開始,任何擁有1989年7月大豆合約凈多頭部位或者凈空頭部位超過300萬蒲式耳的個人或者法人戶必須削減頭寸,並且在隨后的每個交易日以至少20%的份額遞減。三是提高弗玆公司持有頭寸的保證金。經過了超跌階段,市場價位隨后反彈。

  能夠有效地制止這起逼倉案件,主要是因為美國期貨市場的監管者——CFTC對期貨價格真實有效性的高度重視。CFTC設有經濟分析部和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許多經濟學家每天密切關注、跟蹤所有上市商品的現貨市場情況以及期貨市場價格的形成過程,發現可疑跡象,及時通過執行大戶報告制度等調查、了解市場交易情況,通過同相關現貨市場的供需和價格等情況進行比較研究,確認期貨價格是否同現貨價格嚴重背離、是否存在市場操縱,嚴格防範和打擊市場操縱的行為。

  從Ferruzzi事件中可以看出:第一,當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所採取的措施是相當必要的,這意味著逼倉事件可以得到避免。第二,市場監管者在密切注視期貨市場價格異動、防止風險擴大化方面採取的監控措施對於防範和打擊期貨市場的操縱行為極為重要。市場監控的首要任務是識別市場操縱威脅和採取預防性措施。對於活躍的期貨合約和期權合約,監察人員每天都需要監視大戶的交易活動、重要的價格關係和相關供需因素,以此來評估潛在的市場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的手段予以解決。

  (3)1991——1996年濱中泰男操縱期銅事件。

  “住友銅事件”的發生,是作為首席交易員的濱中泰男刻意對抗市場的供求狀況和蓄意操縱市場的行為所致的。此次事件全面爆發於1996年6月,整個事件持續了近10年。早在1991年,濱中泰男在LME銅市場上就有偽造交易記錄、操縱市場價格的跡象,但是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直到1994年和1995年,由於控制了許多交割倉庫的庫存,導致LME銅價從最初的1600美元/噸單邊上揚,最達到3082美元/噸的高位。到1995年下半年,隨著銅產量的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賣空者加入到拋售者的行列,但是,濱中泰男繼續投入幾十億多頭頭寸。終於,在1995年10、11月份,有人已經意識到期銅各月合約之間價差的不合理狀態,要求展開詳細調查。在對每個客戶在各個合約上所持有的頭寸,及交易所倉庫中倉單的所有權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LME專門成立了一個專業人士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就如何處理進行了探討。

  此時,銅價的反常波動引起了英美兩國證券期貨監管部門的共同關注,濱中泰男企圖操縱市場的行為也逐漸敗露。監管部門的追查以及交易大幅虧損的雙重壓力,使濱中泰男難以承受。1996年5月,倫敦銅價已經跌至每噸2500美元以下,有關濱中泰男將被迫辭職的謠言也四處流傳。在這些傳聞的刺激下,大量恐慌性拋盤使得隨后幾周內銅價重挫25%左右。

  1996年6月5日,濱中泰男未經授權參與期銅交易的丑聞在紐約逐漸公開。1996年6月24日,住友商社宣布巨額虧損19億美元並解雇濱中泰男之后,銅價更是由24小時之前的每噸2165美元跌至兩年來的最低點每噸1860美元,狂跌之勢令人瞠目結舌。事件發生后,按照當時的價格計算,住友商社的虧損額約在19億美元左右,但是,接踵而來的恐慌性拋盤打擊,更使住友商社的多頭頭寸虧損擴大至40億美元。

住友商社承認了濱中泰男的行為,但是聲稱事件是未授權的。住友商社和CFTC調解,同意停止那些違反《美國交易所法》中有關禁止操縱的行為,並為此支付1.25億美元的民事罰款和建立一個信托基金用來賠償由操縱行為給一般投資者所造成的損失。當時,對住友商社的罰款是美國政府開出的最大金額的民事罰款。在日本,濱中泰男被判偽造和欺詐罪,入獄8年。

  從“住友銅事件”中可以看出:第一,操縱事件發生的主因是住友公司內部的管理不善。在事件發生前,濱中泰男是公司期銅交易的直接管理者,所有公司的風險控制措施、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市場監控手段都以他為主制訂和監督,完全不受公司的制約。由此可見住友公司在企業管理上的漏洞。第二,LME在日常交易監管方面存在嚴重失誤。LME沒有大戶報告制度,並允許交易者用信貸而不一定是現金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交易者積累了大量的倉位也不會被公司的財務發現。因此,對於“住友銅事件”,由於LME對市場的實時監控未能有效執行,進而導致它對市場中出現的異常情況也不能進行及時的調查和處理。第三,LME在風險控制方面存在漏洞。從1991年起,LME就收到了反映濱中泰男有意操縱銅價的報告,但是由於交易所內部在管理機制,特別是市場風險監控能力上的漏洞,這些報告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1995年11月份,LME主管部門在國際粗銅協會和美國監管部門CFTC的壓力下,才開始對市場進行調查。由此看來,正是期貨交易所在監控制度上的弊端才導致整個住友銅事件引發的嚴重後果。

(4)1996年Fenchurch公司操縱美國國債票據期貨。

  Fenchurch登記作為CFTC的商品交易顧問和商品基金操作商,在美國政府證券現貨及期貨市場上從事大量的期貨交易活動。1996年7月10日,因其操縱市場及逼倉的行為,CFTC宣布已經通過一項對芝加哥的Fenchurch Capital Management公司提起行政性起訴的裁定。同時,CFTC接受Fenchurch提出的支付600000美元作為民事罰款及採取補救性措施的調解請求。

  1993年6月,Fenchurch承諾對在CBOT交易的10年期美國國債票據期貨的多頭倉位進行交割。在交割期的最后四天內及6月合約的最后一天,Fenchurch有意收集並持有了大量的6月合約的最便宜國債票據。6月合約的條款允許以一定量的最便宜國債票據進行交割,但是期貨合約的價格必須集中於最便宜國債票據交易到期前的現貨市場價值。在票據供不應求的這段時期,Fenchurch通過在回購市場上的一系列交易活動增加了它對最便宜國債票據的持倉。Fenchurch公司通過增加持倉及從市場里撤出票據使最便宜票據的供應更加緊張。因此,期貨合約的空方不能拿出足夠的票據,只能用貴的有價證券進行交割。

  CFTC的執行董事Geoffrey Aronow指出,這起發生在合約交易到期后的操縱及逼倉行為,在空方準備對期貨合約進行交割時加劇了市場的集中。CFTC的處罰處理了這些操縱及逼倉的行為。這種操縱能夠也確實不恰當地影響了交易到期前的合約價值。

  Aronow也贊揚了SEC、CBOT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在這次行動上的共同努力,說:“通過這次共同合作,監管者們能夠有效地讓市場參與者知道,我們將會行動起來確保市場免受違法勢力的侵害”。

  在CFTC的裁定結果中,Fenchurch被控操縱其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持有的美國國債期貨合約。CFTC認定Fenchurch通過對最便宜的債券進行逼倉達到操縱期貨價格的目的,違反了《商品交易所法》。同時,Fenchurch也打算對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指控進行調解。Fenchurch的600000美元民事罰款將用來完成對SEC的支付義務。另外,CBT也會採取相關的行動。

  除了進行罰款之外,CFTC還要求Fenchurch停止一切違反《商品交易所法》第6條(c)款及第9條(a)(2)款的行為。如果在合約的最后一個交易日,Fenchurch的持倉部位達到或超過5000手,CFTC要求Fenchurch向它的經濟分析部提供更加詳細的報告:即需要報告在兩年時間內,從Fenchurch從事國債證券期貨合約開始直到進入國債證券期貨合約交割月的最后一個交割日,Fenchurch在所有市場上,每天持有的最便宜國債票據的總多頭倉位。

  同時,CFTC要求Fenchurch檢查公司內部的政策和程序:一是確定公司是否設計合理的政策,用來確保能夠有效監管、阻止、查明、懲戒及糾正那些違反《美國商品交易所法》的行為;二是假如必要,改正一些程序和政策;三是向執行部提交一份有關檢查結果的報告。

  CFTC還要求Fenchurch公司內部所有負責交易和監管的職員簽署一份報告,確認他們已經閱讀和了解了委員會的這份裁定。

  二、國外監管者應對期貨市場操縱風險的經驗借鑒

  從以上國外期貨市場操縱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市場操縱是各國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市場上市品種少、交易規模小、期貨風險管理與控制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也曾經出現過一些市場操縱事件,如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風波等。這一系列事件,一方面充分暴露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新興市場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說明了我國期貨市場的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亟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如何在現有的市場及法規環境下,借鑒國外監管者對市場操縱的管理經驗,加強期貨市場制度建設,防範和打擊市場操縱行為,是我國目前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1三個轉變:期貨市場操縱的範圍、方法及對市場的影響程度的轉變

  期貨市場操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市場發展的初期。操縱的範圍逐漸從早期的僅僅對商品期貨的操縱擴展到目前對金融期貨品種及OTC市場的操縱。操縱的方法也從早期的占有現貨市場的商品供應,囤積居奇,在期貨市場通過影響價格獲取利潤,轉變到利用期貨市場上的資訊來攫取超額利潤。但是,近幾十年來,市場操縱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操縱對市場和投資者的影響也越來越輕。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各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成熟有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市場法規建設及監管環境的日益完善。

  (1)操縱範圍的轉變:從對現貨的操縱轉向對金融期貨及OTC市場的操縱。

  從國外操縱期貨市場事件來看,在需求持續增長、現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擁有大量現貨就意味著擁有期貨合約的絕對控制權。在早期期貨市場上,需要用實物進行交割的期貨合約最易受到操縱。與單個或相關群體的持倉相比,當可供交割的商品很少時,隨著合約到期,受合約交割時間限制,交割難度和成本增大,很容易產生操縱。所以,當時的價格操縱者多是控制了可用於交割的現貨供給,在期貨合約交割月人為地拉高結算價格,逼迫合約的賣方要麼以高價認賠平倉出局,要麼以高價買入現貨進行交割,甚至因無法交出實物而受到違約罰款,這樣多頭頭寸持有者即可從中牟取暴利。美國亨特兄弟操縱白銀的事件也證明了控制小品種期貨合約的有效手段就是控制大量現貨。

  但是,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在金融期貨市場及OTC市場也會出現操縱事件。在CFTC的裁定結果中,Fenchurch被控操縱其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持有的美國國債期貨合約。CFTC認定Fenchurch通過對最便宜的債券進行逼倉達到操縱期貨價格的目的,違反了《美國商品交易所法》。同時,OTC市場也是風險較大的市場。在“住友銅事件”發生之后,CFTC的后續調查指出,濱中泰男不僅利用銅現貨市場和LME實現他操縱價格的目的,還利用OTC來完成他的操縱計划,都是為了獲得資金和掩蓋自己交易中的投機本質。

  總的來說,國外期貨市場操縱轉向金融期貨品種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國外發達國家現貨市場的發展越來越規範,現貨品種的質量標準設計科學,運輸及交割條件便利,使得發達國家的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越來越成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因此,市場操縱者想要操縱這樣規範的現貨市場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其二,投機者也會操縱金融期貨市場中可控的部分標的物。雖然與實物商品期貨相比,用金融工具進行交割的期貨合約不容易發生因被逼倉而產生市場價格操縱。但這一結論是以下述前提為基礎的:金融工具的現貨市場深度較大,流動性更好,透明度更高,比實物商品市場更容易進行套利交易。雖然如此,某些具體問題不屬於此,尤其是當上述前提不存在時。同樣,在金融工具的現貨市場上,價格失常也意味著企圖操縱市場的跡象產生。而且,某種程度上,市場參與者持有超過其作為管理金融風險的手段,或進行超過能力的交割,或控制結算價格,也都是操縱市場的標志。例如,當某一個金融期貨合約的可供交割量有限,或只能用可供交割金融工具的很小部分進行交割時,前述實物商品期貨可能產生的所有問題都會發生。正如Fenchurch公司通過最便宜的債券進行逼倉,實現其操縱國債期貨合約、攫取非法利潤的目的。

與國外成熟期貨市場相比,我國期貨市場在發展的初期階段,交割環節存在一定的壁壘,這種情況割裂了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有機聯系,使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規避風險的基本功能的充分發揮受到影響。因此,風險事件頻發,“多逼空”等惡性操縱市場的事件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期貨市場品種結構比較單一,金融期貨尚未推出。市場風險管理系統和國外基於豐富的期貨、期權乃至其它金融衍生品體系的風險管理系統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對市場監管者而言,目前的主要任務還需要解決現貨市場流通環境差、交割成本高等問題。現貨市場發展完全規範了,期貨市場的操縱現象就會自然地減少了。

  (2)操縱方式的轉變:由基於交易的操縱轉向為利用資訊操縱市場。

  基於交易的操縱是指交易者利用自己龐大的資金量操縱價格,對價格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在期貨市場上,資訊的壟斷必將產生壟斷的利潤。實踐證明,特殊資訊資源的壟斷,即期貨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也是在期市中獲取暴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期貨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集中了大量的資金、商品和資訊。但是,如果這些要素流動發生阻塞或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期貨市場就存在被操縱的可能。因此,資訊的提前獲取及壟斷會導致操縱,內幕交易問題一直是國外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新消息或政策沒有公布之前,某些投機者採取不當手段獲得資訊並提前交易,能夠操縱市場進而獲取暴利。

  在Cargill公司操縱玉米期貨事件中,通過調查,美國上訴巡回法院認定Cargill公司能夠得到關於可供交割實物量的內部資訊,並利用該資訊對空方進行逼倉。原因在於,就在美國農業部公布芝加哥的可供交割玉米量之前,Cargill公司已經獲得這些資料並買入了大量的多頭合約,占已公布資料的85%左右,或者說已有大量玉米由它控制。這也是指控Cargill公司利用提前非法獲取的資訊,搶得先機,操縱玉米市場並對空方進行逼倉的有利證據。

  另一方面,操縱者利用虛假資訊進行市場操縱。受利益的驅動,期貨市場中不乏想要牟取暴利的投機者。他們採取散布謠言、聯手做市、虛假交易、買賣雙方聯手違約等不法手段企圖壟斷價格和操縱市場,這些虛假、誤導性的資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期貨價格。操縱者正是借助散布和制造這些不實資訊來吸引公眾對某種即將被操縱的期貨合約產生興趣並跟進,最終實現其操縱市場的目的。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監管制度的逐漸規範化以及監管手段的更加科學化,利用資訊進行操縱的現象會逐漸弱化。過去那種通過操縱壟斷資訊獲取暴利的投機機構將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甚至法律風險。可以說,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的穩步規範發展,市場中的資訊透明度也將日趨增強。

  (3)操縱影響程度的轉變:對市場及參與者的影響越來越輕。

  期貨市場有兩個基本功能,即價格發現功能和規避風險功能。在以往期貨市場上的操縱事件中,操縱行為都使期貨合約的交易條件發生了改變。期貨交易條件的改變使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嚴重背離,削弱了期貨交易的套期保值功能。同時,操縱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期貨市場上多空雙方在合約供求之間的競爭,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背離使期貨市場發出的價格信號失去了準確性,從而使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被削弱。在亨特兄弟操縱白銀期貨的例子中,亨特兄弟瘋狂的投機活動,造成白銀的市場供求狀況與生產和消費實際脫節,市場價格嚴重地偏離其價值,最終導致白銀市場在操縱力量的作用下幾乎崩潰,主要的借貸銀行也瀕臨破產。

  但是,近期以來,期貨市場上的操縱事件呈現減少的趨勢,而且市場操縱的影響也越來越輕。主要的原因在於:其一,隨著各國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監管者監督得力,市場自發的價格糾錯機制運行日趨良好。因此,當前的市場操縱事件的影響時間短,對價格發現功能的影響有限。其二,隨著期貨市場的成熟發展,市場上投資品種的不斷創新分散了投資者和市場的資金流向,在單一品種上的操縱對市場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小。最后,因為市場操縱通常發生在合約到期前的一兩天,而且隨著資訊現代化的發展,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不斷增多。所以,人們一般不會把生產決策建立在這一兩天的期貨價格水平上,價格扭曲(人為價格)持續時間很短,進而操縱事件對市場參與者的影響程度也越來越小。

  2兩個完善:交易所及經紀公司自身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有助於遏制市場操縱

  從前述期貨市場操縱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市場操縱的案件是個別投機商和公司的投機行為引發的,並對市場的正常運行造成極大的破坏。當價格波動劇烈的時候,經常能夠聽到“價格被操縱了,應實施監管加以阻止”,或是“操縱者應當被更嚴厲地懲罰”這樣的呼聲。但是實際上,在操縱期貨市場案件中,相對於客戶或經紀公司而言,經紀公司或交易所的過錯要嚴重的多。

  在一些操縱期貨市場事件中,經紀公司或交易所通過給予客戶或經紀公司巨額透支,應強行平倉而不平倉以及其他違法、違規操作,支持、配合、縱容操縱期貨市場行為;交易所甚至以種種理由為借口,濫用緊急措施或臨時措施,調整漲跌停板幅度、提高保證金比例、限制出入金、限期平倉或強行平倉,以支持多頭或空頭操縱市場。事實上,沒有經紀公司或交易所的支持、配合、縱容,客戶或經紀公司不可能據以實施后續一系列操縱市場行為;沒有交易所的政策性支持、默許,市場操縱難以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1)交易所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有助於防範操縱風險。

  交易所的監管條例、措施是實施風險控制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決定因素。影響交易所防範操縱風險的關鍵因素是交易所自身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即交易所能不能有效、及時地執行有關監管措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從“住友銅事件”中可以看出,正是LME不完善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助長了風險的發生。從1991年起,LME就收到反映濱中泰男有意操縱銅價的消息,但是由於交易所內部在管理機制,特別是市場風險監控能力上的漏洞,這些消息很久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1995年11月份,LME主管部門在國際粗銅協會和美國監管部門CFTC的壓力下,才開始對市場進行調查。由此看來,正是交易所在風險內控制度上的不足才導致整個“住友銅事件”的嚴重後果。而且,類似的發生在LME的風險事件還有,1985年錫市場違約事件以及1993年一名交易商胡安·巴勃羅·達維拉進行未授權交易,使智利的國有銅公司科德爾公司損失近2億美元事件等。

(2)期貨經紀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有助於控制操縱風險。

  另一方面,“住友銅事件”的發生也是住友公司內部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在事件發生前,濱中泰男是公司期銅交易的直接管理者,所有公司的風險控制措施、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市場監控手段都以他為主,完全不受公司的監督管理。住友商社存在的問題說明了一點:必須有足夠嚴格的內部管理,才能使經理及公司不被任何一位交易商的花言巧語所蒙騙。

  經紀公司是聯系交易所和客戶之間的橋梁,是增加市場流動性和覆蓋面的不可缺少的中介。經紀公司控制風險的好坏會直接關係到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穩定性和規範性。利奧·梅拉梅德也曾經發表過對金融機構包括經紀公司風險管理的看法:“金融機構缺乏內部管理只會自食惡果。”因此,期貨經紀公司自身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有助於防範市場操縱風險。

  總之,由國外期貨市場操縱的案例思考我國期貨市場建立至今所發生的操縱事件,基本上都是經紀公司、交易所縱容或配合其客戶、會員超資金實力操盤的結果。為了生存,經紀公司之間存在激烈競爭,在交易量滑坡的情況下,爭奪客戶更加激烈。有些經紀公司和代理機構採取多種手段爭搶客戶或誘導客戶交易,有些嚴重忽視風險控制,留下很大隱患。若經紀公司或交易所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合法合規進行操作,必會使市場操縱者難以得逞。

  因此,針對我國期貨市場的現狀,為嚴肅整頓各類參與主體在期貨市場中不負責任的操作,應當在此類操縱案件的處理中,充分考慮操縱市場案件中的重大過錯責任追究,促使各參與主體依法操作,合規經營,並最終維護期貨交易市場有序、穩定的發展。只有加重經紀公司或交易所在這種違法行為中的責任,由經紀公司或交易所承擔這種違法操作所致損失的責任,並收繳因此類違法操作所獲得的利益,才能有效地遏制期貨市場操縱事件的發生。

  3一個重心:把對異常情況的監控作為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曆史上應對期貨市場操縱事件的成功經驗表明,市場監管者以對市場異常現象的監控為工作重心,提昇市場監管的效率,是有效防範與遏止期貨價格操縱行為的根本途徑。

  (1)異常現象監控。

  從國外操縱市場案件中可以看出,在境外期貨交易過程中,通常有交易監控體系對期貨交易進行監控。該體系記錄了所有期貨交易情況,一旦出現期貨交易量過大、過小或者期貨價格波動異常,監控體系將報警,有關監控人員就針對此問題進行調查。例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建立的市場監察程序,能夠在法律規定的權限內監管交易活動,保證期貨和期權市場經濟功能得以實現。這一監察程序包括:發現和防止市場操縱及濫用、保證委員會掌握重大市場資訊、強制代理商和交易所執行投機持倉限制、確保按照委員會的要求進行報告。CFTC建立了以大量的期貨、現貨曆史資料為基礎的風險評價體系,大量工作人員每天對所有期貨合約的交易情況包括價格變動、成交與持倉狀況以及交易者行為等進行監控,大量收集同期貨商品相關的現貨市場有關價格、供求、進出口等各種資訊,對各個合約的市場風險進行科學評估。鑒於交易者可能通過多家期貨商或多個賬戶進行交易以達到控制市場目的,因此,CFTC在日常收集資訊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相關的賬戶,若CFTC發現各賬戶之間可能具有關係時,即要求交易者每日依規申報其持倉變化情況。

  (2)異常現象調查。

  當監控體系報告異常情況時,有關調查人員就要對異常現象進行調查。這種調查通常是由專門機構進行的,美國CFTC的監管部在檢查和監控過程中,將交易者的現貨部位與其期貨、期權持倉進行比較。當確定交易者違反持倉限制規定后,即依情節輕重,發出警告、停止或中止交易的命令。對於應進行清算的持倉,查核其是否移轉持倉而加以規避。這樣就能把違規行為和市場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因此,從近年來期貨操縱事件的處理方法來看,各國監管者已經把對市場異常狀況的監控作為期貨市場監管工作的中心,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市場監控體系,對市場異常現象進行及時的監控與調查。如應該明確對異常現象作一個界定,以使實際操作中能有一個確定的依據。正是通過這個監管中心的確立,將市場操縱風險的苗頭扼殺在所有這些調查和監控工作中,才能夠保證期貨市場中交易的正常進行,保證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和規避風險功能的順利實現。

  4有力武器:完善的期貨交易規則是控制市場操縱風險的有力武器

  在發達國家對期貨市場進行三線監管的模式下,期貨交易所的第一線監管是期貨市場風險管理的靈魂。而交易所日常的自我管理及風險控制主要通過章程、規則和辦法來進行。比如CBOT的規則多達3314條,看似繁瑣卻能夠有效控制期貨市場風險,維系著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住友銅事件”發生之后,一位紐約商業交易所的官員批評了倫敦金屬交易所過於溫和的監管方式及松散的規則:“LME制訂的相關規則是非常疏忽及松散的,不像紐約商品交易所及紐約商業交易所那樣能夠保證市場的透明性。”市場的不透明及監督無力,就導致了“住友銅事件”的發生。美國《商品交易法》第3條,也闡述了應把制定市場操縱的規則作為《商品交易法》的中心問題加以對待的必要性。因此,對於期貨市場的監管者來說,制定完善的期貨交易規則有助於控制期貨市場的操縱風險。

  首先,完善的期貨保證金制度,是期貨交易所控制風險的最有效的手段。操縱市場者主要是憑借其資金優勢來大量建倉,影響價格。從亨特兄弟操縱白銀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當發現市場上有人試圖操縱市場時,期貨交易所應該適當對多空雙方或某一方提高保證金,提高其交易成本,使操縱市場者知難而返。對進入交割月份的合約,為防止逼倉,可實行分階段逐步提高保證金的辦法,保證實物交割的順利進行。

  其次,嚴格執行限倉制度和大戶報告制度。由前述期貨市場的各種操縱案例可以看出,不論是採取何種操縱方法,操縱者均需持有大量現貨或期貨倉位,才有可能達成操縱的目的。因此,為防範市場操縱行為,各國的期貨交易所在交易制度中普遍運用了持倉量限制制度和大戶報告制度。交易所應規定客戶最大允許持倉量,尤其對交割月前一個月份和進入交割月的合約,應根據不同品種實行分段限制持倉量制度,防止多空對峙、大戶操縱的風險。此外,當期貨合約價格與現貨價格、一個合約價格與其他合約價格發生較大背離時,應採取增加保證金的方式。同時,交易所加強大戶報告制度,當持倉數量達到規定比例時,必須主動及時向交易所報告,通過這個制度,交易所能夠監控市場動向和大戶行為。當期貨交易發生異常變化,如價格異常變動,交易量、持倉量異常擴大時,通過大戶報告對大戶進行稽查,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

最後,嚴格執行交割制度。期貨交易所合理地確定期貨商品的交割等級,有利於進行實物交割的交易者在現貨市場很容易找到符合期貨交割標準的商品。在交割制度的設計上,應該保證只要商品符合交割標準就可以交割的原則,不能以任何理由限制實物交割並應盡可能降低交割成本,簡化交割程序,使實物交割簡單易行,從而減少大戶逼倉的可能性。

  5堅強後盾:政府對市場突發事件的處理與支持是化解市場操縱危機的堅強后盾

  發生操縱事件后,一旦引爆期貨市場風險,交易所可根據交易規則中異常情況處理的方法採取暫停交易、限期平倉、提高保證金、調整漲跌停板等一系列緊急措施,控制風險。但是,在市場面臨無法抵御的重大風險時,政府適時適度干預也是必要的。例如,在亨特兄弟操縱白銀市場時,要不是美國聯邦政府最終撥出1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來拯救亨特家族及整個市場,美國期貨市場肯定會崩潰。

  因此,交易所在發現操縱市場的企圖時,一定要及時採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制止危機的大面積爆發。同時,作為市場規則的制定者與監督者,政府在解決由操縱引發的風險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政府在面對操縱風險造成的市場失靈時,應該根據自己的實力拿出最終的解決方案,維護整個金融市場的安全與穩定。政府的適度干預主要包括市場指導、政策支持、修改法規和出資救市等。政府監管期貨市場的手段也有待改變,逐步從以行政監管市場為主過渡到以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監管市場為主。

  6國際合作:監管者之間的合作有助於制止操縱事件的發生

  在“住友銅事件”中,濱中泰男設法逃避了倫敦及OTC市場的監管,因為這些市場的透明度低於受監管的美國交易所。另外,他也通過在不同市場間的交易,讓那些對交易行為有監督權的權威機構得不到他在市場上交易行為的詳細記錄。經過對這個案件的處理,美、日、英三國市場的監管者認識到國際間正是因為現今關於市場監管的共識尚未達成,獲取和共享商品交易資訊的機制也不夠完善才助長了“住友銅事件”的發生,並對三國市場造成的嚴重影響。

  關於“住友銅事件”,CFTC主席Born指出,即使訴訟是必要的,“住友銅事件”也使監管者們了解到資訊共享對市場監管的重要作用。必要的資訊能夠使特定市場參與者的情況與市場狀況息息相關。1996年11月,美國、日本、英國監管者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期貨市場監管者會議,決定開始制訂新的國際市場資訊共享協議。會議決定簽署《關於商品期貨市場監管的倫敦公報》。監管者們也達成了關於監管的共識:良好的合約設計、有效的市場監管及大戶持倉報告制度的設計都有利於制止期貨市場操縱事件的發生,進而有利於各國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Fenchurch操縱事件發生后,CFTC、SEC、CBT及紐約聯邦貯備銀行對Fenchurch公司採取聯合行動。CFTC的執行董事Geoffrey Aronow贊揚了大家在這次行動上的共同努力,說:“通過這次共同合作,我們(監管者們)能夠有效地讓市場參與者知道我們將會行動起來確保市場免受違法勢力的侵害。”通過這次聯合行動,CFTC向各國監管者表明,市場監控並不是CFTC的專權。委員會可以聯合受到影響的交易所共同監控,在實施適當和正確的監管措施時,可以共享相關的監控資訊,共同監控潛在問題。如有必要,還可以與大經紀人、大交易者進行口頭聯系。這些聯系的目的可以是:詢問問題、證實報告持倉、提示經紀人和交易者注意管理層對交易情況的關注,或警告他們要進行負責的交易。委員會和交易所的這種“呼吁”,對於解決潛在問題十分有效。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期貨交易規範化、交易品種金融化、運行系統現代化、投資參與國際化,是世界期貨市場發展新階段的主要標志。如何在日益一體化的世界期貨市場中,防範跨越國界的期貨操縱事件,是擺在各國期貨市場監管者面前的共同難題。通過“住友銅事件”和Fenchurch事件可以看出,各國監管者之間的合作與資訊共享有助於防範操縱事件的發生。因此,在完善本國期貨市場監管體系的同時,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讓操縱者無機可乘,是對本國期貨市場監管工作的有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