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6 09:42:27期指贏家

股海救生衣:技術指標

股海救生衣:技術指標

技術指標不是萬能的,但它是股海中的救生衣……

1。不要試圖去猜大盤是否見頂,況且即使大盤見頂你手中的股票仍在補漲中,你也要賣掉嗎?讓均線來幫我們判斷(30/60都行),你手中的股票也是一樣。跌破就賣掉,漲上就買回。
2
。不要試圖去找一根萬能線來幫助我們做出買賣的決策,因為多次的買賣是主力所希望的,但我們自己不能亂,買賣要有依據。即使事後證明是無效的買賣,只要當時有依據就行了,過分事後自責只會使自己以後的行動猶豫不決,正中主力圈套。
3
。對不同的股票不要有相同的預期,因為我們用同一種指標來偵測不同的股票,盈利效果肯定不一樣,出現買賣信號就行動,不要與以前比較,否則會搞亂我們的操作思路,使我們懷疑自己的指標是否正確。
4周線比日線準確,日線的波動是主力使得詭計,迷戀日線說明你是菜鳥。注定你要失敗。月線的使用者是大智若愚的高手。
5。相信技術指標比相信股價更重要。眼前一目了然的東西往往具有欺騙性,內在美才是你一生的追求,外表美只是水中月鏡中花。
6。永遠不要忘了突破後面緊跟著的是壓回,即使有個別例外。個性和共性別搞混了。壓回吸納永遠是制勝的法寶。壓回後的圖形有人認為要大跌有人認為剛起步,這就是菜鳥和大俠的區別。

把握巨幅波動行情的四大要點

 

近期國際國內期貨市場受諸多因素影響,多品種合約價格走出暴漲暴跌行情,由此,許多投資者經歷了賺大錢或者虧大錢的欣喜或痛苦的體驗,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也許,這正是期貨市場的魅力所在!面對如此激烈的盤面,投資者應如何參與這個市場呢?筆者認為,投資者一定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首先是做熟不做生,即投資者對自身參與的期貨品種要有相當的了解,了解它的基本面、技術面、生產周期、價格波動周期和特徵,等等。期市如戰場,投資者如士兵,平時多流汗,戰時就會少流血,只有對行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才可以增加投資成功的概率。期貨市場是一個投機市場,但並不等同於投機取巧的市場,很多人參與期貨交易都是報著投機取巧、憑運氣的心態,把交易的成功與否完全歸結於上天,從不反省自己是否付出了努力,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因此,如果對期貨市場沒有足夠的敬畏之心,自然就不能深入鑚研,失敗也就早已注定。

 

  其次是積累經驗和具備好的心態。經驗和心態在期貨交易勝負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經驗和知識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知識可以傳授,可以學習,經驗則是自己的感覺體會,需要慢慢積累。在缺乏經驗的初期,投資者可以進行嘗試性的交易,此時要盡量遠離市場熱點,盡量規避風險,把風險降低到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可以嘗試性地捕捉熱點,在成功與失敗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總結經險、提煉經驗。這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的過程。

 

  心態即自我承受能力。心態的好壞與資金是否雄厚沒有太大關係。心態好的人不會因為失敗而影響自己的信心,不會因為價格的變化而擾亂自身的思維和判斷;心態好的人知道什麼時候沖鋒,什麼時候隱退;心態好的人從不盲目自信。而心態不好的人有時候過於自信,過於盲從,喜歡孤注一擲,容易被周圍的人和事所左右。

 

  再次是做好資金管理。如果說前面所述是模糊化、無法定量的,那麼資金管理則是細致化、定量化的。有人這樣描述資金管理的重要性:相同的行情、相同的資金、相同的操作,而如果採用不同的資金管理方式,結果則完全不同。良好的資金管理是期貨交易成功的保障,是參與極端行情的資本。在期貨交易中,很多人的資金使用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基本是根據行情的變化臨時做出判斷,沒有經過明確的計算。事實上,資金管理與市場的波動幅度,進場、止損、盈利點位,倉位有著嚴密的數學關係,需要在交易前認真計算。

 

       最後是要有正確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投資者對待期貨市場的態度往往注定著期貨交易的成功和失敗。期貨交易中偶然的一次盈利和虧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獲得長久穩定的收益。不能追求一夜暴富,過分的追求最終帶來的一定是巨幅的虧損。有時候要學會放棄,放棄也是一種成功、一次獲得。不要因為與行情擦肩而過而悔恨,不要因為幸運獲得而沾沾自喜。這就是投資者對待期貨的正確態度。

 

 

股票知識:談停利(The Fallacy of Locking in Gains)

 

為什麼要停利?基本理由是這樣的:

 

股票、股市、或是其他市場,它會上漲,也會下跌。

假如你在上升的這段沒有賣出,一直持有的話,那麼你的獲利會在下跌那段招致侵蝕,甚至成為負數。

 

所以,上漲的時候要賣出。問題是,什麼時候賣呢?

 

所以有人提出了停利的概念,漲某某%就應該賣掉了。

 

這個概念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在反轉下跌前賣出的可能,或是賺到了大部分的上漲波段後出場。

 

但你可曾想過這個概念的另一面是,你可能錯失了大部份的上漲,以及你要繳更多的交易費用。

 

你覺得市場或某支股票,在你停利後繼續漲翻天,讓你看得牙癢癢的,或是在你停利後不久,就開始反轉下跌,讓你自以為操作的很漂亮,跟你設不設停利有關係嗎?

 

一點關係都沒有!

 

既然不知道它會帶來較好或較差的結果,那設停利要做什麼?

 

很多贊同停利的人,常自比為”不貪心”的投資人。

 

這讓我想起兩個畫面。

 

有個國小學童,明天要去郊遊了,他很期待。可是天氣預報說明天鋒面過境,恐怕不很樂觀。於是這個小朋友今天表現特別乖,不偷吃糖、準時上床,做個乖小孩,希望天公疼惜他,賞他一個好天氣。

 

遠古原始部落,乾旱連年。在例行祭典中的活人獻祭,巫師決定要犧牲多一倍的人,以祈求上天憐憫。

 

設停利,你很乖,不貪心,所以市場會憐憫你?這叫作紀律,這可稱邏輯?

 

明天的天氣,今年的雨量,和這位小朋友乖不乖,獻祭的人夠不夠多,有關係嗎?

 

市場或是某支證券的走勢,和投資它的人設不設停利有關係嗎?

 

有人說,就是因為不知道市場走勢才要設停利。這是邏輯顛倒。停利,只有在你知道未來走勢時才有用。假如你不知道未來走勢,停利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因為你不知道它會帶來比較好或比較差的結果。

 

該貪的時候不夠貪,上漲因停利參與得不夠,又躲不掉下跌,以不斷的停利,參與了各種下跌,加上頻繁進出,使得交易成本高漲,造成整體相當難看的投資報酬,然後再回頭檢討自己的”投資紀律”與”策略”,卻不想想這些”紀律”,到底有沒有道理。這就是太多投資人的行為模式。

 

設停利,譬如20%,你賺20%的錢就永遠離開市場,去花用、去定存了,那麼這20%的確是落袋了。假如你還要投入市場,停利之後,你就面臨看著剛剛停利離開的市場或證券,繼續上漲的窘境,或是在下一次投入時,一樣面臨虧損的可能,就像你繼續停留在原來的市場或證券一樣,風險不會消失。

 

有人說,在這支證券或這個市場停利後,錢就要出發前往下一個會賺錢的市場和證券?你可以這麼想,試圖這樣做。但容我提醒,適時的在不同的市場與證券間轉換的能力,從來沒有在那個人類身上出現過。

 

當我們看蜘蛛人時,知道飛天遁地的能力是虛幻假想,但卻有許許多多的投資人,相信適時進出市場與證券的的可能。休閒娛樂理性化,現實生活科幻化,也算是種多采多姿的生活嗎?

 

停利還有衍伸變種。為了怕因停利,錯失大段上漲的狀況,所以有人提出移動停利停損法。它通常是像這樣運作的:

 

一開始投入時,停利設15%,停損5%。真的漲15%之後,先不要停利出場,再以這個點成立一個新原點,再漲15%就再看看,跌5%就停損。聽起來真有道理,你不會因停利遇到下圖這種狀況,市場一反轉,還可保有獲利。

 

回到一個簡單的問題,移動停利停損會比單純停利好嗎?

 

譬如,某證券真的漲15%了。這時你就停利賣掉,會比執行移動停利停損差嗎?

 

答案是不一定。假如它再繼續漲上去,那麼一賺到15%就出場,的確比不上移動策略。假如漲到15%後,再漲了一些些,然後就開始下跌,觸碰到移動策略的停損點,那麼是單純一賺到15%就出場比較好。

 

市場或證券到底會怎麼走,跟你設單純停利,或移動策略有關係嗎?

 

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為你不知道市場或證券走勢,所以就沒辦法知道移動策略會不會比單純一次停利好。那麼,你用這個不知道會比較好還是比較差的策略要做什麼?

 

有人喜歡引用歷史故事來強調停利的重要。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日本。

 

日經指數在198912月站上38957點的歷史高峰後,到今天,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停利支持者會說,你看,假如你在上升段買進,而不知停利,到今天都還沒回本,你的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可以等待,你損失了多少機會成本。

 

這種思維,是投機專用。投資人,根本不這麼想。

 

首先,這種就叫可怕?日本股市至少還在。歷史上多的是整個消失掉的資本市場。投資人可曾注意過,因為戰爭、共產主義、錯誤政策,全部蒸發的私人資本。布達佩斯和開羅交易所,在20世紀初,是世界排名前幾的證券交易所,現在排名第幾?過去的悲劇,最好未來不會重演。一個重挫,但還存在的市場,在歷史上,實在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少見,才會多怪。

 

再來,日本這種嚇人的說法,說得好像錢都全在日本,買進都剛好買在那左半邊陡峭的上升段。其實會做這種事的,就是投機者。他們會找尋最看好的區域,(譬如80年代的日本,現在的新興市場),以大筆的資金部位投入,期待大撈一票。然後就在右半邊的險降坡,摔得鼻青臉腫。於是腫著一張臉,拿他們悲慘的經驗,來訓示他人。其實,投機者就待在投機者的圈子吧。最該被這種經驗訓示的,就是投機者自己。

 

投資人,因為承認自己沒辦法事先挑出那國股市表現最佳,那國市場會衰敗滅亡,所以採取廣泛分散的全球投資策略。就算其中一個市場整個消失掉,會有影響,但不重大。

 

投資人,因為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買進的最佳時機,所以採取長期,緩慢投入的策略,買進的成本必是平均,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再陡峭的上升下落曲線,必有一條緩和多的平均線。

 

投資人著眼於持有經濟體的一小塊,投機者注重價格的起伏。學投資,不一定要學到投機策略去,然後自以為在投資。

 

James P. O'ShaugnnessyWhat Works on Wall Street

書中引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兩個受試者AB,分別被要求分辨細胞樣本,決定細胞是否處在健康狀態。他們都是非生物科學本行,實驗一開始的時候,解說員都教予AB兩人一套簡單而有效,可以判斷細胞健康與否的原則,然後就請他們開始上場判斷。

 

這時,差異來了。在A回答後,解說員會給予正確答案。B在回答後,解說員則給予不正確的答案。很自然的,一段時間之後,A的答題有很高的準確度,B則非常不準。

 

這時,細胞判斷暫停,解說員讓AB兩人碰面,互相跟對方解釋自己的判斷原則。

 

A的原則很簡單,就像他們當初學的,沒太大的分別。B的分辨方法則繁瑣細致,看起來從當初的簡單原則,做了很大的變化。

 

討論後,AB兩人再回去開始判斷細胞樣本。A因為對B的方法印象太深、覺得太妙了,於是開始使用繁瑣的方法判別細胞樣本,準確率開始下降。

 

實驗的重點是,人天生喜歡繁複的方法,會被繁複的方法吸引,以為複雜的方法,就是比較好的方法,即使它沒用,即使它從沒被證明過有用。這就是人的本性。

 

每個投資人都是人。問題是,你是發明繁瑣方法的B,還是會因本能去相信繁瑣方法的A。還是知道了這個實驗結果後,懂得以理智約束本能,詳細思考可行性的第三種人?

 

操作,往往不如不操作。

股票知識:論停損(The Fallacy of Selling at a Loss)

 

停損之所以為那麼多人所推崇,在於它給投資人(或是投機人)一種對自己投資有所控制的感覺。下跌10%就賣出,損害不再擴大。Good Job!

 

問題是,啟動停損動作的下跌10%是誰決定的?是投資人,你所能掌握的嗎?不,下跌10%是市場決定的,是成千上萬買賣這張證券,參與這個市場的投資人所共同決定的。

 

人說,市場常是不理性的。對好消息,高興過頭。壞消息,則悲傷過度。就像一個精神疾病患者,情緒常在兩個極端漂蕩。葛拉漢用市場先生來比喻,並說投資人應利用市場先生。當他把所有東西的價格都標得太低時,找他買東西。而停損的人,就是在東西價格變低時,把東西全都賣回給市場先生。奇怪,這是在比誰的精神疾病比較厲害嗎?精神疾病愈厲害,投資也就愈行嗎?

 

你去執行停損,下跌到某某%就賣出,你就是木偶,Puppet。拿著細線,牽著你的手按下賣出鍵的人,就是市場先生。

 

很多奉行停損哲學的人,可能還熟讀價值投資理論,並以葛拉漢傳人自居,豈會不知Mr. Market的比喻。其實,都是從書中擷取自己看的順眼的資料罷了。

 

執行停損,賣掉手中的持股,代表的是你買進過,你曾覺得這是個值得買進的標地。

 

有天,你在櫥窗中看到一顆鑽石,耀眼奪目,你覺得很心動,但要價20萬,讓你買不下手。

 

過了一個禮拜,你走過同一條街道,這家珠寶店開始特價活動,原本要價20萬的鑽石,現在只要15萬,少了25%,你會覺得怎樣?

 

在金融市場,原本值得買的東西,假如價格下跌,就該賣掉了,而不是買更多。這就是停損的哲學。

 

追根究底,成因在於心態。會執行停損的人,他們不是擁有證券,而是在租借證券。證券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張紙,一張價格可能漲也可能跌的紙,而不代表持有企業的一小部分。假如這張紙在市場上變得不值錢了,他們就開始擔心沒有人要來接手了,所以要快快轉手出去。這種心態,可稱作投資嗎?以為自己能抓高低點,以為別人都會笨笨的以高價從你手中買走那張紙,出低價賣紙給你的人,其實就是市場上最天真的傻子。

 

有種推崇停損的說法是這樣的:我設-10%為停損點,所以我的資金損失永遠不會超過10%。這也算是種心理帳吧。

 

這次虧10%退出,你的錢就永遠離開市場,去定存了嗎?假如是的話,那麼的確10%的停損,會讓你資金損失永遠不超過10%。假如你的錢還要投入市場,請問,虧損逃離出來的錢,在下一筆就會賺嗎?還是你一樣面臨-10%的可能。-10%連續三次,你離-30%也沒多遠了。停損,損失只在你腦中停住,只在這次停住。可惜的是,你的金錢只要在市場內,就面臨不斷損失的可能。

 

還有種可愛的說法是這樣的。停利設20%,停損設10%。這樣賺錢的機會比較大,只要看對一次就可以抵銷兩次看錯。呵,真是如此的話。停利設30%,停損設5%,會不會賺錢的機會更大?看對一次可以抵銷看錯六次。還是停利設20%,停損設2%,比較會賺?

 

事實是,這些數字不論你怎麼設,和你看對看錯的機率,一點關係也沒有。

 

設定這些條件的人常說,因為會看錯,所以停損控制了損害的範圍。可惜的是,停損只能控制單次損害的範圍,它不能防止你一直看錯。你只要多看錯幾次,多執行幾次-10%停損,你的資金一樣是遭受到負幾十%的重大打擊。

 

當然了,這些”投資人”會說,我那有那麼笨,當然是看對的時候比較多。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看對的時候比較多,不然怎麼會有Overconfidence這個詞。可是為什麼市場上就是有人買到地雷股、買到虧錢,為什麼會有有一半的人,報酬率連市場平均都不到,他們都比較笨嗎?我想,許多人對這題的答案,很可能也是Yes。等到自己落到平均之下時,再答一次看看吧。

 

不是承擔風險就應有報酬。報酬只對應於正確的風險。假如有風險就有報酬,你去拉斯維加斯,豪邁的把100萬的籌碼一次放到桌上。請問這樣的風險,你應該獲得怎樣的報酬?答案是,只要你玩得夠多夠久,這100萬就會轉到莊家手上。你只會得到豪賭的快感。

 

許多人在金融市場內追逐相同的感覺。

 

資金重壓個股、不夠刺激,還有權證可玩。這些人以為自己承擔了巨幅波動的風險,就應有對應的報酬。那他真應該去拉斯維加斯玩一把。假如輸錢,還可以大聲嚷嚷:”這家店怎麼那麼黑?

 

事實上,金融市場中可藉由分散而解除的風險,都是不會獲得報酬的風險。很多投資人承擔這種風險,為的不是金錢,而是期待時的腎上腺素,和賭對後的腦內啡。賭與毒,真是哥倆好。為了避免在名叫交易所的賭場內太快輸光身家,無法繼續享樂,所以停損成為必需,於是歌頌停損,倡導停損,奉行停損。

 

停損是投機策略,不是投資策略。

 

漫天的胡說八道,人人都是可以指點別人的投資大師,造成今天市面上許許多多似是而非的理論。

 

投資人,你是金融市場裡的Puppet還是Master?還是自以為是Masterpup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