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2 13:45:39z

出版緣起段宏俊

出版者的願望--「自由太平洋叢書」出版後言 段宏俊

  出版事業的發達,足以反映一個社會的繁榮和安定。臺灣這幾年來,出版者從翻印西書到影印古籍,以及重印過去在大陸出版的舊書,在文物蕩然無存的今天,的確做了一些延續和保存的工作。可是,這種翻印、影印、重印的書籍,並不能表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思想,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所以我們特別出版這一套「自由太平洋叢書」。

  抗戰前後,中國出版界曾出版了許多有名的叢書,這些叢書不僅對當時中國的青年發生極大的影響,而且也揭示了當時人們的想法和看法,可惜這項工作今日在臺灣便無形的停頓了!因而文化思想的傳播,減少了蓬勃的氣象。

  今天我們出版這一套叢書的目的,就在表示我們要努力於文化知識的延續。出版人的任務,僅僅是作者與讀者間一種媒介,如果我們的做法,能獲得廣大作者和讀者支持的話,相信我們將會按照原定的計劃陸續地出版具有這一代特色的最佳作品。

選自珍帚集,蔣復璁,自由太平洋叢書19 650820



「大西洋叢書」緣起 段造時

  「大西洋」一詞,對中國來說,本是具有象徵意味的字眼。三百七十年前,利瑪竇到中國京城來傳佈西方文化,就自稱「大西洋」人。利瑪竇是近代西學東漸的開山人物,由他所引伸出的「大西洋」,自然具有他山之石和嶄新文化的意味。把這意味移做文化出版,自然是一種很好的象徵。

  從事文化出版的事業,是一種「知識的工業」,這種工業不同於其他工業,因為它所需要的知識基礎和從業信念,遠比其他工業來得廣泛,來得深遠。廣泛的知識基礎,幫助文化出版事業者出新書;深遠的從業信念,幫助文化出版事業者出「開卷有益」的書。所謂「開卷有益」的書,不一定就是一般品評的所謂好書或暢銷書,它也可能是一本不及格的書,一本壞書。但不及格的書或壞書,只要讀者會看也是「開卷有益」的,至少可由此磨練他的鑑賞能力和舉證能力。知識的得來本是累積之功,「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汪汪千頃的「大西洋」,豈不正是細流匯成的大海嗎?

選自人鑑與新官僚的嘴臉雲天出版社7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