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17:56:30Kouji

浴火重生鳳凰的復仇──關於Sylvia Plath〈拉撒路夫人〉的劄記之一

1962年秋天,是Sylvia Plath創作力最強的一段時期:她帶著兩個年幼的子女住在Devon郡的鄉間,寫作的時間只有每天早晨在孩子起床之前的4點到8點這段時間,而這段期間創作的詩歌,幾乎都是她最有名的詩作(後集結成《Ariel》於1965年出版)。幾個月之後──1963年2月11日──她就在這個房子裡開瓦斯自殺了。她的好友Al Alvarez說,Plath的自殺是一個「未曾得到回應的求救」(unanswered cry for help)。

Sylvia Plath 10歲時曾在游泳時差點溺斃,1953年(21歲)的夏天曾經吞食過量的安眠藥企圖自殺被救,這兩段經歷在〈Lady Lazarus〉裡都曾被提及:

The first time it happened I was ten.
It was an accident.
 
The second time I meant
To last it out and not come back at all.
I rocked shut

As a seashell.
They had to call and call
And pick the worms off me like sticky pearls.

這幾節詩講的是:第一次經歷死亡是在10歲的時候,那是一場意外,而第二次的死亡經歷就是有意為之的了,而且是要將這次的死亡堅持下去並且不打算回來,詩句背後堅決的「意向」、「意欲」是很重要的,於是才會有接下來如貝蚌一樣地將自己緊密關起來的兩句,而這兩句又是最後這一句的意象的基礎:他們邊呼叫(名字)邊將如同挑出緊黏在貝殼裡面的珍珠那樣地將蛆蟲從我的身上挑起。

這首詩寫於1962年10月23~29日,不到4個月的時間,Sylvia Plath便自殺身亡了。10歲的溺水,21歲的自殺未遂,以及30歲的自殺成功,每10年,死神總是召喚著她,對此,她心知肚明:

what a trash
To annihilate each decade.

從what a trash這句話可以感受到Sylvia Plath的自貶、自厭,依此或許可以推測,這首詩與其說是她的預言,不如說更可能是她對自殺的「預示」。而這一次的自殺,因為一張紙條而成為一個無解的公案:「打電話給Dr. Horder。(電話號碼)」──Sylvia Plath是決意要死,抑或是(基於前兩次未死的經歷,以及這首詩中不無驕傲地提到的:I am only thirty./ And like the cat I have nine times to die)再一次挑戰死神、期待獲救?

這首詩的最後一節詩文也許也可以作為Sylvia Plath「預示」自殺的線索:

Out of the ash
I rise with my red hair
And I eat men like air.

這個鮮明而又駭人的意象承接自Lady Lazarus被火化之後所剩之物:

Ash, ash --
You poke and stir.
Flesh, bone, there is nothing there--

骨灰裡,「除了肉與骨頭之外,別無他物。

1962年12月,Sylvia Plath在接受BBC訪談時,曾對這首詩中講話的女人做了這樣的說明:

講話者是一個在死後復活後能擁有巨大而可怕天賦的女人,但唯一的問題是,她必須先死去。她就是鳳凰,是你會想要成為的、有著自由意志論心靈的鳳凰。她同時也只是一個善良的、樸實的、非常靈巧機智的女人。

撇開這段話裡的「女性主義」意涵不談,它(以及這首詩)直接聯繫了Sylvia Plath作為一個詩人卻困在為人妻、為人母的家庭日常瑣事困境之中的心境;再加上丈夫的不忠與拋妻棄子,她獨力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她的壓力以及心中的苦悶、痛苦與憤恨可想而知,以致於以咒語般的韻律發出Beware Beware這樣的警告:她將從灰燼中復活,披著紅髮,像吃空氣一樣吃人(men)。在這裡,Sylvia Plath用的不是通常代表「人」的man這個字,而是特指「男人」的men,這一對Herr Doktor、Herr Enemy、Herr God、Herr Lucifer(醫生先生、敵人先生、上帝先生與魔鬼先生)的憤恨躍然紙上。

也許,正是這樣憤恨不平的心境長期占據著Sylvia Plath的腦海中,再加上自童年即有的精神方面的問題(一般認為是躁狂憂鬱症,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這一次,她決心死去,然後依著「鳳凰浴火重生」的信念再次復活,對這些男性對手展開復仇。


附註:Sylvia Plath〈Lady Lazarus〉靈感來源:
2.Beware. Beware.: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Kubla K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