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6 17:24:30Kouji

《聽風的歌》

村上在回答《文學界》雜誌的訪談時提到這部小說「採取的是比較輕的文章」,以中譯本的篇幅來說,小說正文共154頁,卻分為40章來敘述發生於19天裡的故事,最短的章只有一行(第2章),最長的也只有12頁(第9章),其形式之「輕」薄由此可以看出。

 

相對於形式上的輕薄,村上早期小說中的人物就顯得相當沉重,每個主要人物似乎都背負著不為外人道的沉重過去,加起來,整部小說便散發出一股凝重哀愁的氛圍,而以「輕」的形式承載「重」的情節,這樣的氛圍就更顯沉重了。

 

用「輕」的形式來承載「重」的故事,在內容上便不太可能探討太多的問題與得到太多的說明與解釋,因此,敘述者告訴我們的,就僅僅是發生在那個暑假中19天的事情,如果不把可視為續集的《1973年的彈珠玩具》考慮進來,整部小說只有敘述、只有提問,但沒有解釋,當然也就沒有答案;換句話說,敘述者沒有說的比說的還多。作為第一部小說,這時的村上可說是還沒有真正開始他所謂「挖井」、「剝洋蔥」的工程。

 

儘管「自我挖井」尚未真正開始,但貫穿村上所有小說中的對「存在」(Existence)的思索與虛無態度,以及對歷史(無論是大歷史還是個人歷史)的反思已經出現;只是,不同於Milan Kundera,村上早期小說中的提問經常更像是自言自語,即使是透過不同人物來表達,也僅僅是個提問;村上並未給出這些(自我)追問的辯證性與弔詭性,這固然與每位小說家寫作與關注、思索的主題不同,但《聽風的歌》本身形式上的「輕」應該也是原因之一(這個「輕」應該是因為受到徵文字數限制的結果)。

 

今天看《聽風的歌》的形式也許已不算太特殊,終究後現在主義文體的多變已經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了,現代人也早已習以為常;但這部小說寫作於1978年,從村上回答《文學界》雜誌的內容可以看出,這在當時的日本一定是相當大膽的創新,而當時的台灣還處在「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鄉土文學論戰」之中呢,由此歷史背景便能看出村上作為一個作家,何以能夠成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