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2 01:16:50Kouji

口語的書寫──談赫拉巴爾的《巴比代爾》

之前看到許多人推薦《過於喧囂的孤獨》,開始注意到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習慣上,當要開始閱讀或研究某位作家時,都會從他(她)的早期作品依序讀起,總覺得這樣才能比較有系統的了解,於是,在搜尋之後,找到了赫拉巴爾的第二部出版的小說集──《巴比代爾》。

 

所謂的「巴比代爾」(Pábitel),書前的〈赫拉巴爾和他的作品〉以及〈後記〉中都有提到,這是個由作者自創的字,它用來「概括他小說中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物形象」,這類人物以一種「靈感的鑽石孔眼」看世界、看生命,然後通過不斷地說,說給別人聽也說給自己聽,將生活中的種種艱苦、不幸,說得「誇張、戲謔、怪誕和幻想」,這樣的滔滔不絕,並不是茶餘飯後的自我消遣或聊以自慰,而是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態度,所以,「巴比代爾」同時也用來表達「某種語言、某種行為、某種精神、某種特定環境中的奇特產物、某種捷克式或布拉格式的幽默」。

 

對這樣人物的描寫,只有透過口語的書寫,而非書面的書寫才能產生(因為內容的重量,沒有相應的形式是無法承載的),而這正是赫拉巴爾的文字特色(與魅力)所在。(詳細的部分可參閱〈赫拉巴爾和他的作品〉的說明)

 

既然是口語的書寫,而且是一種內化的生活態度,在脫離了捷克口語的語境時,在閱讀上一開始就會產生很大的隔閡,會困惑於故事中許多人物為什麼一直說些無關的話語,而這些話卻佔了整篇小說極重的比例;但是隨著與書中各篇小說中的人物不斷遭遇,慢慢地終於就能感受到那股力量──在社會的底層生活的沉重與對生命黑色喜劇般的幽默。

 

口語的書寫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都曾出現,在台灣,隨著鄉土文學的興起,也出現過許多這類小說,也都因語言的親近性獲得相當的歡迎與成就;但由於口語所具有的地域性、特殊性,要在不同語言的讀者之間產生共鳴,反而會成為一種障礙,也許這可以說明,同樣是捷克作家,為何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會較赫拉巴爾為大眾所熟知。

 

其次,並不是只靠方言、口語就能成就一部好的口語書寫作品,也就是說,只靠一些口語或是粗話是不足以稱之為口語書寫作品的,其背後若缺乏一種人道關懷、社會注視,不過就是一些掛著「鄉土」的旗號,行剝削之實的自欺欺人之作。

 

《巴比代爾》的口語書寫,雖然有閱讀習慣上的挑戰,但是,細細回想,竟有一塊「悲憫」的石頭卡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