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2 12:43:40庸謙

道德經講義 玄德章第十

     玄德章第十

  恭聞人之有身,卽如身之有國也,身之有氣,卽如國之有民也,此國之中,君臣、父子、夫婦、陰陽,無所不具;但修道之人,若能身安氣順,而身中之國土自寧,若能無欲無為,而身中之萬民自靜。經所講抱一專氣之句,正是身安氣順之旨。滌除玄覺之句,卽是清靜國土之義。無為之句,卽是不以私欲亂民之義。無知之句,卽是含光厚德,與萬民渾同不異之義。此中之密旨,用之於身,可以修身,用之於家,可以齊家,用之於國,可以治國;倘若不然,少有利欲懥忿之私,少有妄動妄為之病,則身不能修,家不能齊,國不能治矣·故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譬如三茅真君云:「靈臺湛湛似氷壺,只許元神裏面居,若向此中留一物,豈能證道合虛清。」如此行之,則身中之國土,自然清靜矣。

  此章經旨,總是指心明道,引證修身治國之大義。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身受魂魄,如車載物,物必隨之而行也。營魄者,身中之魂魄也;人有三魂七魄,若能致養安靜,則魂在於肝,魄在於肝,生身之道立矣,我身中有真土,能培之於木,藏之於金,息之於火,止之於水,攢五行,合四象,皆是真土之玅用也。若能神不外遊,意不散亂,精神魂魄,自然會合一處,不相離判矣,故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真土者,我之意也,意屬於土,故曰真土,此真土之玅,是謂五行之祖,太丹之基,人能以神合氣,以氣合精,真息綿綿,四象五行,不致散亂,不求抱一,而魂魄自然抱一矣。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未歲之赤子,元氣未散,乾體未破,百無一知,正是氣專之妙;百無一能,正是致和之妙。因專氣致柔所以無欲無知,無思無慮,神氣故能抱一,魂魄故能相隨。吾見今之內煉者,雖歛藏神氣,不過除其妄想,調其呼吸而已,神不能入氣,氣不能歸神,真息不相依,故不能抱一,專氣致柔,如嬰兒有自然之妙,是故太上發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句。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者,灑滌也。除者,除去也。玄覽者,多見多聞,博古通今。疵者,病也。吾見今之學者,亦有博古今,通事物,廣搜往事,射獵簡編,要不過耳目見識之學,非真知真見,此等修行,欲至無疵之地,不亦難乎,故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二句。細想真知真見者,出於形器之外,不在見聞之中,故所見者至廣,所知者極大,一切玄覽之經書,雖是聖人之心印,未得道時,不過借此為渡水之舟筏而已,既得道後,玄覽之法塵,若不滌除而去,則心迹不忘,亦不能入於寂然不動地位,所以人不可認蹄作兔,執筌為魚,當了一切法塵,當去一切玄覽,譬如病愈藥止,更無瑕疵之病,有害於我者。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此二句乃是以無為之道,明愛民治國之義,當順其自然,因其固有,不必有所作為也,若以有為愛民,其愛必不能周徧,以有為治國,其治必不能均平。惟聖人以不言之教,行於天下,以無為之道,化於百姓,是故天下百姓,日受其愛而不知,日安其治而不覺,不知不覺者,蓋以聖人之道德,天下本不可知之,本不可見之也,所以無為而民自化,無事而民自富,無欲向民自朴,故曰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蓋是此義。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二字,指人心也。人心為一身總持之主,是以謂天門。開闔二字,卽是陰陽動靜。雌之一字,卽是安靜柔弱。人心之竅,果能出入動靜,以安靜柔弱之道,應酬於一切事務,時候當動,無心以自動,時候當靜,無心以自靜,是以知天門之開闔,皆是自然之妙。所以聖人內照圓明,事物之來,順理而應,不使陰勝于陽,不致情害于性,不令物欲遷移,所以性全而心不亂,氣役而志不迷,此是聖人天門開闔,為雌之妙也。但人心出入無時,動靜不一,事物交接,私欲卽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之妄,隨感而發,修道之人,全在此處,分的明白,不使私欲之陰情,勝之於我,方可謂之天門開闔,能為雌乎,二句之義。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明者,心之內光慧照,謂之明。白者,心之本體素存,謂之白。蓋以虛能生明,靜能生白,虛靜明白者,方可謂明白四達也。四達者,通達無礙之義。無知,卽是不有情識,湛然純一之妙。人心之本體,原自虛明,本來潔白,只因物欲閉塞,有所窒礙,不能明白;推聖人虛靜圓明,不以聰明為用,無見無聞,無為無欲,自有一段空明境界,感之則通,叩之則應,雖所知無窮,則又終日如愚,無知而無不知,無不知却是無知,故曰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二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生者,育也。畜者,養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聖人以道德五常,慈養萬民。天地之雕刻眾形,長養萬物,本未曾有心施化,私物而施化,萬物賴之以生以育,皆是天地之有而不有也;聖人體天地父母之心,而教養百姓,興利以遂民生,未嘗以興利之功自有,立教以復民性,未嘗以復性之功自有,因物付物,隨所施無不出於自然,亦如天地之無心而施化,無為而布德,故曰生之育之,生而不有,蓋是此義。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聖人心同天地,物我兩忘,與天下之民,相忘於道德之中,共入於無為之化,以人治人,又安有為而自持者。聖人儀表萬民,首出庶物,可謂天下之長矣,然道同天地,恩如父母,與天下相忘于自然,相處于無事,無彼此之分,無上下之異,有何主宰之心乎,故曰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蓋是此義。

  是謂玄德。

  玄德者,天德也,天之德玄玄莫測,故曰玄德。細想聖人道同于天,德齊化育,恩霑萬彙,其幽深而不可測者,萬民不能見,其廣被而不可窮者,萬民莫能多,故其德玄玄,與天無二,是謂玄德,蓋是此義。

  此章經旨,首句言抱一者,卽是抱元守一之道也。人能抱元守一則營魄自然,載而不離矣,既載而不離,我之真炁,必專於一,既專於一,其氣必致於柔和,氣既柔和,故與嬰兒可比也,既與嬰兒可比,則德性渾全,至淳至善,無欲無為,則與道無二矣。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道德經講義龍淵子 宋常星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曾文成 2013-07-14 10:40:37

滌除玄覽
玄覽指第一章觀有,觀無,同謂之玄,玄覽,玄觀也!觀道之玄妙!
而滌除,白話為去除。
滌除玄覽,白話為去掉對道的觀察,第一 章的觀察對象為天地,去掉對天地的觀察是為什麼?對天地的觀察是因為不知道!而不知天地之道的觀察主體是人,觀察由外而內,由外之安頓,而轉內心之平歇。
然而,內心能平歇嗎?此為呼應下一句:能無疵乎?
觀察天地之道,而不知滌除內心之疵,謂之有疵,非為無疵!
蓋有欲行道,無欲而見道。
有無俱不計,道意即現前,現前非常道。了知老子意,此道非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