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5-04 02:53:08帶著語言障礙在飛

渡邊一夫生誕百年,重讀大師作品

(道草2001年9月27日新聞)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適逢法國文學學者渡邊一夫生誕一百周年。渡邊一夫生於一九○一年,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畢業後即致力法國文學的譯介和研究,他在東京大學擔任教職期間作育英才無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便是他的學生之一。

除了法國文學的專門研究之外,渡邊一夫在日本最受矚目的文學成就在於他的散文作品。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年代裡,渡邊正在法國留學,他在這段期間發表的散文中,從一個在外地的日本人的眼光審視日本國內熾熱的愛國情緒,勇敢地指出國際輿論同情的對象其實是中國而非日本。

一九三三年日本政府為動員全民參加戰事而發起「日本精神總動員」,宣傳「一個大和魂」的時候,渡邊在散文集『留法雜記』中寫道:「一個人的膚色、國籍等,並不足以作為理解此人先驗的憑據...最可怕的是,住在祖國的人民因為接觸的都是自己的同胞,便容易對不同種族的外國人有偏見,甚至把偏見當常識。這樣的常識往往成為錯誤的根源」,意有所指的批判日本政府在國內宣傳的集體主義。

即使是在戰時言論受到嚴格箝制的情況下,渡邊一夫仍舊堅持從人道關懷的角度去批判時局,無怪乎大江健三郎譽之為「日本現代的人道主義者」。戰後,日本憲法在美國的主導下對國內軍備加以重重限制,然而隨著一九四八年朝鮮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自由主義陣營的危機意識愈高,日本國內也出現回復自衛權的聲浪,軍備限制的方針復因韓戰的需要受到動搖。渡邊一夫於戰後發表的『關於寬容』及『關於瘋狂』等散文集,是針對這樣的社會態勢而提出的思考。

「『寬容』為了保衛自己,是否應該對『不寬容』採取不寬容的手段?」(『關於寬容』)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駐日本的麥克阿瑟將軍在元旦講話中表示日本應該重新武裝之後,渡邊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自由主義社會所標榜的相對主義基本上是普遍的寬容,然而當這樣的價值受到實際威脅的時候,「寬容」是否應當為了保衛自己而對「不寬容」的勢力施加制裁?

渡邊一夫留下了難解的提問。見諸歷史,日本沖繩在韓戰後成為美軍長久駐紮的基地之一,日美安保條約之後,日本更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協防伙伴,昔日「不寬容」的軍國主義國家,今日是「寬容」的自由世界與「不寬容」的共產勢力邊際線上的碉堡,戰敗的經驗、兵燹的記憶,並未使世人學習到更多的寬容。

「不寬容」需要被隔絕,冷戰以來的世界軍事體制佈局這麼告訴我們。九一一恐怖事件以後,美國帶領絕大多數盟國誓言報復「不寬容」的宗教激進份子,又顯示「不寬容」需要被打擊。半個世紀前,渡邊以羅馬帝國鎮壓基督徒的歷史為例寫道:「(不寬容的對待)讓對方有機會自比為殉道者,結果乃是提供了對方最危險、也最強大的武器」,站在今日的時點重讀這一段話,是否能為世人帶來一劑定神醒腦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