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恥」課綱談文白之爭背後含義~續篇
上篇針對「無恥課綱」事件作探討與分析,原以為這事應該不久便落幕(畢竟沒幾年就吵一次,真的有些無奈與厭煩),沒想到可以鬧這麼久,還愈鬧愈大(估計是選舉快到了吧)!
在這段期間,除了新聞、臉書等平台媒體上時不時洗個版,也發現真的不少人枉費為高學歷,不是只因為他們支持或反對,而是他們講的理由和引據十分可笑且不正確,大多斷章取義或硬拗個道理(其實是歪理),卻要別人接受,不接受的就被他們謾罵、抹黑、羞辱,這是什麼民主素養?
「文化是沒有色彩的。」這句是在我大學時聽到的一句話,出身於文化本科的我,自然認同且力行,也因此我看到好多人帶著各種色彩,道出不客觀也不明理的胡言亂語,不只談文白之爭,還衍生出一些相關議題。
就我自己與他人對談的言語中,察覺到:我們都從國中開始接觸文言文,但有的人終其一生,無所收穫;無所收穫也沒關係,至少像我,就算數理不好、英文不好,我也從來不覺得學數理無用、學英文無用,更沒想到要廢除數理、英文。因為我始終保持客觀,而那些動不動說「無用」、說「要廢」的人,不僅顯示出自己讀不懂其價值,更是蠻橫無理,不僅智商不足(也許其他方面智商高,但就文言文方面就不好說)也沒情商,哪知出征文言文之後,又會去破壞、擾亂什麼社會價值呢?
以下給大家看看我回應那些人的言論:
1.文言文=知識的傲慢?
呂捷除了說文言文是故意讓人看不懂,說是「知識的傲慢」之外,還有一段話流傳於媒體網路上:「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你如數家珍;七八十年前的事,你卻一無所悉。一千公里外的過去,你如喪考妣;養育你的土地,你視而不見……」
如果如他所言,是那般偏頗、差異甚大,自然不可,但有些人偏偏扯什麼存廢問題,那不也是偏頗嗎?
如果上述那兩段話,將前後主詞調換,也是不OK的吧!說到底,就是「平衡」二字。古今要平衡、遠近要平衡、中外要平衡……但現今很多人都沒有把持這原則,雙標者最是讓我鄙視。
再者,對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如數家珍也沒什麼錯,台灣歷史就這麼短,也不見得每個人都那麼喜歡,像三國這麼多人喜歡,連外國人也風靡,難道這有錯嗎?
對一千公里外的地域如喪考妣也沒什麼錯,不然那些漂洋過海來台定居的外國人,甚至如終生奉獻的神父修女諸如此類者,他們愛台灣人甚至多於自己國內的人,這有錯嗎?也沒錯吧!
所以重點是在於「七八十年前的事卻一無所悉」以及「對養育自己的土地視而不見」,那麼應該去強化這兩個重點,而不是打擊另一個無辜事物。就好比一個人數學不好,不就應該去加強數學就好了嗎?卻反過來講英文不好,把英文廢掉不用學,他就更有時間去學數學了,這是在幹嘛?
題外話: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也列入教育部選文之中,所以她也是呂捷所說的「知識的傲慢」?
2.自稱深讀文言文者,卻摒棄文言文為「無用之物」
(取自當事者臉書 )
這我讀了產生兩個不解:
一、為何讀古文=背誦?如果今天規定要背新詩等白話文,那大家又作何感想呢?若是因為要背誦而厭惡,就要廢文言文,那我也討厭背英文單字、英文課文、數學公式、元素表…那是不是這些也要廢一廢?套一句有人說過的:「最應該要砍的是數學,至少一半以上的內容,一般大眾可能一生用不到一次。」
二、「別指望我們的孩子們,能夠在文言文的故紙堆中,找到能夠因應他們未來世界的隻字片語。」
「讓他們平白浪費時間在『無三小祿用』的古文字中,只會增加他們被「人工智能」淘汰的危險!」
比起這兩段話所言,我倒有另一番想法:我們之所以能夠不被人工智能淘汰,就是因為我們有夠精煉的文字底蘊以及具有深度人文思想,我們比AI更懂人性/人心,所以我永遠不怕被AI取代,因為AI寫不出也解不出同我那樣甚至比我更好的程度(或許有一天會到達那樣程度,但也是需要不少時間的)。
老實說,我不熟這人是誰,但泡在文言文醬缸裡的人,不見得懂或發揮文言文的美感與智慧;就如在廟裡長年修行,也不是人人都能懂得佛法精髓以及具有渡化自己和他人的胸懷與能力。
3.捍衛保有文言文是開倒車?
(取自當事者臉書)
這言論和上一位是同一個人,他說:「區桂芝不知是『史盲』還是選擇性『失憶』?難道不知道,早在清末民初,中國就在梁啟超的倡議下,展開了「去文言文」的白話文運動。
民國建立後,在胡適之、蔡元培、陳獨秀等人的推動下,不但形成了波濤洶湧的『新文學運動』。同時也挑起了當時全中國範圍內的『文白之戰』。
換言之,類似區桂芝的議論,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討論過了!
區桂芝顯然也不知道,一百年前的中華民國教育部 ,早就在1920年1月發出通告,要求國民學校文言教科書分期作廢,最後截止日期為1922年末,以後的教科書一律改用語體文(白話文)。
換言之,區桂芝根本就是一個開歷史倒車的『老古董』嘛!」
我要說的是,他所說的「一百年前的中華民國教育部 ,早就在1920年1月發出通告,要求國民學校文言教科書分期作廢,最後截止日期為1922年末,以後的教科書一律改用語體文(白話文)」,其實現在還是一樣呀!因為那個時代的「國民學校」指的就是小學,小學的確都是白話文(除了簡單唐詩之外),我們小學時也都是讀白話文,直到國中才開始接觸文言文。
所以,又何來開倒車之說?
再者,其後又拿黃仁勳與蘇姿豐沒讀過「文言文」,也能成為業界大人物一說,這也很奇怪,那如果有個大人物沒學過英文/程式語言,又或者他理科很差,所以我們也不該強迫每個人修習英文/程式語言/理科,英文/程式語言/理科也該廢了。
原文:「台灣與世界早已同步邁進了顧炎武無以理解的AI世代。更令台灣人驕傲的是,AI世代的世界級領袖人物:黃仁勳與蘇姿豐也都是我們的台灣人。
而且,他們兩位不但沒讀過『文言文』,甚至連中文都不識之無。顯然他們的成就,根本與中國無關。換言之,就算他們的教育完全『去中國化』,也絲毫不影響他們在AI世代的引領風騷。
黃仁勳與蘇姿豐的故事,更間接說明了:文言文沒那麼值得我們浪費心思去討論。」
4.文言文是火星文?
(新聞:許詠翔觀點:文言文就是古代的火星文 )
「書寫工具落後」是因,但後面造出來的果是成就了精煉的文字,這反而是更上一層的,不懂為何會跳出火星文的結論,怪哉。若照他那樣說,成語也是火星文?
對此我也引用一篇對應: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可見胡適所謂的白話文,也要有內容、信達雅、有條理;何況這篇征討文言文的『檄文』,根本是用文言文寫的。
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引用新聞:從白話文到語言癌 教育有必要返古
5.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思想都沒有邏輯、論述、因果?
有些人的心態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還不算少見,但居然有人認為「中國沒月亮」,就太扯了!
臉書上有個人說提到「台灣的國民教育最缺西方哲學,這是訓練邏輯,教人正確思考判斷的學問」,這段話我很是認同,但後來他又扯到「哲學一詞源自西方,東方(中國)並無哲學」,我不禁滿頭問號。
我回應:「同意哲學很缺乏,但不限於西方,東方哲學也是需要的,撇除後來被一些腐儒弄臭弄歪的畸型封閉思想,其實東方(尤其中國)哲學也沒有多差。我以前求學時期很討厭儒家和孔子(皆僅限於國文課居多,歷史課著墨較少),但後來從哲學的角度重新學習後才覺得沒那麼糟,其實有些還滿有道理的,只是後人讀歪了,或是因自身利益而扭曲了(想想一些宗教不也是這樣嗎)。
哲學=生活的道理,學哲學是讓自己更能好好的生活著,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是盛世或亂世,都能讓自己心靈趨於平靜。可惜台灣教育不重視這一塊,所以一堆人看精神科,學生也要去做心理輔導,人心浮動不定,又能創造出什麼好的社會環境呢?國家又能有什麼進步呢?」
原本只是想說明一下、分享自己的意見而已,結果他老兄又開始:「嚴謹來說,哲學一詞是【和製漢語】,就是日本人所翻譯自西方的詞,中國的思想不能為稱為哲學……(詳情請看下圖)」
我又只好回應:「哲學一詞的確源於西方,但若是以『生活的方法/道理』來說,不能說東方沒有。」接著引用了一篇文章作為佐證,提及「『哲學』這概念源於西方,是不是一個否定中國有哲學的理由呢?不一定,因為就算人沒有某東西的概念,不等於那東西不存在,例如古人沒有「細菌」的概念,不能推論出古代沒有細菌。孔子不自覺自己是哲學家,不自覺自己做的是哲學,不代表我們不可以反過頭來說孔子是哲學家……即使我們容許把西方元素加進『哲學』的定義中也好,他完全忽略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被稱為哲學家的人所展現的特性。我們真正要問的是這些特性和孔子、孟子的有什麼分別。換言之,這個歷史論證要成立,不能停留在字源研究,反而無可避免地要回去探討西方哲學和中國思想有什麼具體異同。」
我最後總結:我們也不能說西方人才有生活的方法,那中國幾千年來沒人好好生活過?(生活不單指物質)不懂生活的方法?答案顯而易見。
但那位又不甘心扯別的(不甘心是我自己解讀出來的,但他的語氣真的很像惱羞啊……):「好,就算中國也有哲學,中、西方哲學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的思想沒有交代為什麼這麼主張、理由為何,沒有理由,只是因為孔子是聖人、至聖,凡是他說了就算,不必交代理由、論述。而西方哲學會有論述、邏輯、因果關係……(以上省略,請看圖片)」
我又是滿頭問號,不住回道:「…不是很懂,為什麼你會認為中國哲學沒有論述、邏輯、因果關係?是不是和後期的腐儒出於利益薰心而強制禮教有關?當然也有後期的人自己亂翻譯(這也是我以前討厭孔子的原因之一),例如《論語》第一篇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堆亂翻的人(有的甚至是老師喔,現在就算GOOGLE搜尋看到的也是一堆這樣講的)講什麼要一直溫習,根本不是溫習好嗎?溫習會很開心才有鬼(大家讀書到都煩了),這就是不符實際的穿鑿附會,所以大家都以為孔子在講幹話,但其實不然。況且光是孔子就有不少論述,也有邏輯和談論人事物的因果。其他人也有不少。(也許有,但並沒有到『完全』沒有)」
如果去問問真正有讀、且讀懂中國思想史的人,一定不會說出「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思想沒有邏輯、論述、因果」這種話,最好兩三千年來都沒有啦!怎麼可能!我只能說,他可能認為「中國沒月亮」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就如同以上這些人有我不認同的地方,相信也有人會不認同我,就主觀來說沒有對錯,但在客觀來說,一定有理站得住腳。若只是講自己想講的,而缺乏客觀情理與論述、引證,自然禁不起他人質疑與詢問。
最後,我再度重申:文白不用爭,因為那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就那些老拿「白話文運動」來說的人,他們真的懂當初胡適等人要「反文言文」是在反什麼嗎?他們是在反陋習,胡適提出八項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這些就算不是文言文、是發生在白話文也是很母湯,所以就算是白話文,有這些毛病也是廢文!光是第一點「言之有物」,現在人都講白話文,有多少人真正言之有物?至於「不摹仿古人」這一點,我覺得要界定「摹仿」與「引用」的差異,引用古人之例並非不好,但不能沒有自己的主張想法。再來第三點「須講求文法」,這就更可悲,因為很多人無論說話或寫文,文法都很亂很通順(常改別人文章,特有感觸)……。所以說,光是前三點就有這些問題了,那還能說白話文就是好、就是無敵嗎?當然不是!語文是工具,用不好,不能光檢討語文,使用的人有沒有熟練、用不用得正確等等,這些也都要考量進去。
所以那些一味將文言文說得一文不值的人,真的很難讓我信服,也很難不懷疑他們是帶有顏色看待這件事的。
上一篇:從「無恥」課綱談文白之爭背後含義
下一篇:年度推薦書《你好,我是接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