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4 08:00:00Tinkle

七夕不是情人節,別再送花和巧克力了

 

今天是七夕,其發源於西周甚至更早以前,至西漢時期已普及,鼎盛於宋代。雖然因牛郎織女的故事而被後世定義為「情人節」,但現代送花和巧克力等禮物,是受到西洋情人節的影響,照理說這些並不會在七夕出現。

其實中國七夕並非情人節,自然也沒有男女相互送禮的習俗,嚴格來說比較像是日本的女兒節。七夕最大的活動是「乞巧」,這是屬於女性的活動,女性會製作巧果(將糖放入鍋中融化,加入麵粉、芝麻等材料攪拌均勻後,放涼並壓模後,再油炸至金黃)及女紅刺繡、中國結、剪紙等祭拜織女,祈求針線工夫精進,心靈手巧。而未婚少女祈求牛郎織女保佑嫁個如意郎君,已婚少婦祈求早生貴子,中年婦女祈求家庭平安。

有些地方的年輕女性會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這是因為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湖南、江浙一帶有此記載,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髮。」浙江農村也有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另外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在七月七日陽光強烈之時曝曬衣物棉被或是書,可避免蟲蛀。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在台灣,比較特別的是拜床母,一般是在床上或床邊擺設麻油雞、油飯、七張刈金和婆姐衣等物品來祭拜。還有七娘媽的習俗,這和古代醫學不發達、嬰孩夭折率高有關,發展出將小孩給七娘媽作「契子」,成為神明的乾兒子/乾女兒,以保孩子平安長大,之後也須還願。這些都和育兒有關。

 

以前讀書人也會在七夕時拜「魁星爺」,魁星爺掌管文運,傳說七月七日是其生日,所以文人會在七夕晚上設「魁星宴」。台灣早期公、私塾學生也會在七夕以羊首(以羊有角為解)及紅蟳(蟳形像元)等豐盛物品祭拜魁星,象徵「解元」(鄉試第一名),並設下酒宴,請戲班演出酬神,其稱為「魁星會」。後來演變成一般家庭若有考生,會準備毛筆、糕點、粽子、包子等祭品,以求「高中」、「包中」。

從以上習俗來看,七夕真的和情人沒什麼關係,但現在女性生活中,也和針線女紅關連不大,這樣的習俗也因此被淡忘。參考鄰近的日本、韓國七夕活動,日本仍保留「祈願」的元素,但不限於女性,而是一般的全民許願;韓國則是吃美食(秋天本是美食的季節)。

那麼,如果情人間真的想在佳節表達愛意該怎麼做呢?如果想送禮又能送些什麼?個人覺得只要情人之間彼此接受,也不要被西洋情人節影響(花和巧克力真的不見得必要,除非你的另一半很喜歡),用適合的方式,「兩人」一同慶祝,互表心意或許願,藉由互動更瞭解彼此,讓感情加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