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言辭來自於你的想法
古語云:「智者先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意思是說,聰明的人會先想好了要怎麼說才說,愚蠢的人往往說完話再去想自己為什麼說錯了(因為常引人誤解或生氣而禍從口出)。但,真的是這樣嗎?有時候即使先想好了再去說,也可能會說錯或是說出令人反感的話,原因在於: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柴契爾夫人說過:「注意你的想法,因為想法會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言辭會成為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習慣;注意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會成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你的命運。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由此可知,一個人的想法,與說話、行為、習慣、性格、人生…層層相關、環環相扣,但我們卻鮮少去注意到自己的說話,更不用說有多少人會去檢視自己的想法了。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不喜歡說話隨便的人,從上述所言已得出答案。
有些人會說:「我很不會說話。」不會說話≠老實(老實的人也不一定不會說話),也不是什麼優點,為何會放任自己如此?很大的原因在於「不用心」(直白一點的說,就是「活得很隨便」)。
「會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舌燦蓮花,也不是咬文嚼字,而是用真切適當的句子去表達你的想法。有些人把話說出來後,才又補一句:「我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說的話不是你要表達的意思,那幹嘛那樣說?若是偶然的誤會,也不會常發生;若常發生,可能就是自己的表達方式有問題---但更有可能的是,從源頭的「想法」就有問題了。
若仔細觀察,對自己的說話不留意的人,通常做事不會做得好,在待人處事上也不會多好,長期下來,勢必影響人生。
雖然每個人本來想法就不同,說的話也不盡相同,但若常常惹怒他人或造成別人反感,這會讓自己無法和別人溝通下去,就該檢視自己的言辭了。不過在與人說話的當下,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因此鮮少注意到自己的言辭及思想,建議可以將自己對別人說的話錄下來,自己再聽一次,通常仔細聽就會發現,有一些自己聽來都覺得奇怪的地方,甚至有的人會疑惑:「當時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的話往往說得太快,即使當下有動腦筋,也是想得飛快(比如急著想反駁他人或是講述自己的感想);如果你再細想一遍還是一樣,就該檢視一下自己為何那樣想,需更深入去瞭解自己的心理活動及思路。
一般的無心快語或許只要些微的矯正及訓練即可,但如果察覺到自己的言辭是不適當的,甚至是危險的、令人不舒服的,就檢視一下自己的三觀,畢竟你的想法如何成形,只有自己知道,且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密切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可以透過說話認識一個人,光是說話,就能掌握到其七分性格與內涵了,所以在修正言辭的當下,往往也需要一併修正想法。就如《大學》所說的先「誠意」、「正心」,才能開始修身,而言辭亦是修身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