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孩子態度不好之前,要先懂「責任」是「態度」養成的基礎
「你這是什麼態度?」
這句話常在長輩老師口中出現,雖然這句話並不好(因為說了等於沒說),但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態度很重要,所謂「態度」,到底是怎麼養成的?
即使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的心態可能會不同,也許是受到價值觀、立場等影響,但基本上,一個人的心態是嚴謹、認真,或是不在乎、無所謂,和他有沒有意識到及面對「責任」有關。
有位老師分享:
曾有學生一副無所謂的告訴他:「我考不好也沒關係啊!我爸媽又不會罵我!」
他反問學生:「那你有真的學會了嗎?你有認真努力盡力了嗎?」
學生說沒有,因為一切都無所謂。
所以他覺得,對於孩子不要求分數,但要要求態度,這是不一樣的。
這段話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我想說的是:因為要求態度,所以要求分數,這兩者是並行的。
一個人不可能在不痛不癢的情況下,懂得「要負起責任」這件事,一定得對他有所影響,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才能發揮效用。如果要求孩子態度對學習認真以待,卻又「功無賞、過無罰」(這裡不單指物質),換成是你自己,你會很認真嗎?我相信還是有自動自發的人,但這真的是極少數,因此「責任」的重要性必須先讓孩子意識到,他們才會去履行。
我同意「父母的態度影響孩子很大」這個論點,但孩子本身也要有做學生以及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自覺」。這教育有關係,但也和天性有關係。
如同那位老師所敘述的學生一樣,我的成長經驗也是如此:我考不好,我爸媽也不會罵我打我或任何處罰;相對的,考好了,我爸媽也不會稱讚我。我們家不注重教育,完全的放牛吃草,父母更不會告訴我要負責任的態度之類的話(他們忙工作都來不及了,哪有空理你這麼多)。但也因為這樣,我讀書完全是為自己而讀的,也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這一點,我是我家最用功的孩子,即使我並沒有「很愛」讀書,但還是努力。這種態度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手足之中做事最用心的也是我。
態度一旦建立而成,無論學習或生活上,都會是一致的。如果有孩子在讀書上很努力,但做人做事的態度卻很敷衍散漫,這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假用功,也就是他只是想求得成績,並沒有真正的養成正確態度。
有時我會很好奇,為什麼一樣的教育,卻會造就不一樣想法,養出不一樣的孩子?所以「天性」是很重要的關鍵,也就是父母教育佔一半、孩子自己本身心性佔一半,一個成年人若不好,自己要負一半責任,不能完全怪父母。
同理,用在老師身上也一樣,我一直很不認同「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我自己後來也當老師,所以更確定這句話是錯的)。人生下來,難道對自己沒有責任嗎?不要說小孩子懂什麼、不需要負責任什麼的,在孩子懂事開始(約七歲上小學的年紀),就該明白「責任」,我自己也是這樣的。當然一開始一定做不好,沒辦法真正負起責任,但會意識到「責任」這件事,然後在各種經驗中去累積能力,才能將負責履行完成。
一個人不曾面對責任及學會擔負責任,態度就不可能會好到哪裡去,所以家長老師們,在怪孩子態度不好之前,應先檢討自己有沒有讓孩子去面對、承擔責任過----而這件事,是家長老師的責任!
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說的「七歲」是個極限,也就是七歲孩子若還不知「責任」為何物,那就糟了。而有先見之明的家長,老早在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教導了,所以孩子態度不好,是家長沒教;等到孩子七歲進入小學,老師只能「幫忙」教,最根本還是回到家庭(孩子是住在家裡不是學校)。不過,若孩子成年後,和社會其他人接觸後,仍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去改善,那就是他自己的問題了。有句話說:「你若教不好孩子,社會會幫你教孩子。」前面不讓孩子吃苦,後面有更多的苦頭等著孩子,身為家長的你,還能不在孩子七歲前養成他良好的態度嗎?
上一篇:推影視:黑喵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