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不是無情物,化作工具更有幫助
自始至終,我還是覺得「分數」很重要---我說的「重要」不是指分數的高低,而是說它是一種方便我們辨認的指標。
很多人會被分數綁住,變得一昧追求數字,這是沒有搞懂讀書考試意義的人才會有的煩惱。像我知道讀書是為了自己,也不會和別人比(但還是會參考別人的得分指數),雖然讀書很辛苦,但也不會想歪到哪裡去,因此,我認為學習心態要正比較重要,分數反而只是一種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形式,而非禁術。
然而,我覺得現在教改有些走火入魔,把分數妖魔化了!很多人覺得分數把學生變成考試機器,而對分數十分反感,便把打分數的機制從校園中剔除,這未免矯枉過正了些!其實不是因為「分數」,而是因為錯誤的評分方式,讓人迷失了。如何打分數?分數代表什麼?這才是重點!
首先,制定打分數標準以及打分數的人很重要,他們必須瞭解自己在做什麼,以及做這件事的意義。分數從來不是分數,想想我們在玩遊戲,不也是用分數來評斷自己的等級程度嗎?但是我們玩得很開心(當然失敗也有懊惱,不過這些都正常,可以促進我們持續思考改進),那麼為什麼換成學科考試就不行?
我自己在教育裡頭學習及體會到的心得是:分數是個好工具,我們不該把它看得狹隘。每個人的分數的功用,最終都是回到自己身上,如果不瞭解它的意義,自然也發掘不到它的價值,而變成一具枷鎖,讓自己被困住了。
來說說對我分數的看法以及它的功用。「分數」對我來說,真的很有用!除了讓我瞭解自己的程度,也讓我瞭解別人的程度,那我就會知道誰的強項是什麼科目,我有問題或需要幫助時可以找誰,又或者誰對什麼科目有興趣,我們志趣相投可以聊一聊…以上只是最表面的功用,還有更多更有幫助的地方,因人而異,所以我並不覺得少了分數會比較好。
但也有人說,那排行總不需要了吧!排行這件事呢…其實我也覺得可有可無,但既然可有可無,那它存在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需要改變的是,不要只在智育項目上排行,如果把體育、音樂、美術…等等非主流項目也加入排行,變成一種綜合評量,一方面更清楚學生的各項發展,對於全能及全差的學生都要特別關注,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全能學生也會有問題,可能因為都很好、都同一水平,而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長項),這才能發揮數據的效果。
不過,排行可以排行,要不要揭露又是另一回事,可以用於教師自用,不見得要讓學生知道,又或者把分級改變,分成普通、優秀兩大部分就好(把特別優秀的10%學生提出來即可,其餘學生不用特別提能力排行),這樣也可讓他們成為該科目的模範,既可以讓孩子得到成就感、榮譽感,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將他們當作該科目的學習對象。
教改以來一直失敗的地方,就是把最初最重要的地方漏失了,近來我總有這種感觸,那些設計教改的人,有把教師、家長放進去考慮嗎?誠如我前述所說的,「如何打分數」、「分數代表什麼」這兩個問題,應該讓教師和家長先瞭解,執行之後才能以正確的觀念與心態看待孩子的分數。不然,孩子考差了,家長一樣在計較那一分兩分,教學端這邊才怎麼推還是沒用,因為孩子回家就是被緊抓著分數唸呀!
我們教作文也會打分數,但我會同時告訴孩子每個分數的意義,讓他們瞭解得到這個分數代表他們處於什麼狀況、需要再加強什麼,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許。他們就會減少失落與迷茫,也才能在進步一分時真正的為自己開心(因為他知道自己進步到什麼程度了),否則學生對數字是無感的,只是追求表面的數字增長罷了。
雖然現行許多學校的做法及政府的政策令人不安甚至反感,但我們可以自己先擺正心態,或許目前的評分標準不見得公平公正,但只要自己程度夠好,無論用什麼方式評斷也不會太差。我的建議是,先把分數對自己的意義搞清楚,無論是老師、學生或家長,有正確的共識之後,才能針對情況去商討、去改善,而不是政府學校一直改、家長學生一直罵,這樣永遠都改不好的。
上一篇:做一個有溫度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