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08:00:00Tinkle

沒有「夢」,至少要有「想」



「夢想」這個詞,常見卻又往往令人感到遙不可及,因為它太廣大、太遙遠,就如天際銀河,很漂亮,但很虛無縹緲,不過對一些日日以行動實踐的人來說,夢想就是他的生活,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熟稔而平實的存在。會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應該是前因後果不同的關係。

到底是先有「夢」還是先有「想」,沒有一定標準答案,但如果是先有「夢」才去「想」,一開始會覺得這個夢好大啊,得慢慢想辦法一步步去達成;若是先有「想」才有「夢」的話,就會從一開始的小小想法,那些蛛絲馬跡,一條一條梳理、收攏,然後愈做愈大,實現了「夢」,有一種聚沙成塔的感覺,似乎就不太難了。而上述兩種說法都沒有錯,而世上兩種人都有,不過比起「夢」,「想」似乎比較貼近我們生活,也感覺比較簡單。



小時候談起夢想,老實說我沒有概念,而且也很疑惑為什麼要有夢想,光是過好每一天,就足以耗費我大半氣力(沒資源的孩子的確是如此,所以有人說「童年是有錢人才有的奢侈品」),但我也不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我很認真的想好未來的方向,讓自己有能力往前進,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我覺得這樣也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了。因此我覺得「夢」在一開始不太重要,畢竟「夢」如果無法實踐,也是徒留遺憾,不如先弄懂自己想要什麼,以此為方向比較實際,所以我比較重視「想」。

但如果有夢,也是挺好的,只是我比較求實際,畢竟沒有太多時間空間讓我去做「夢」,我只能一步一腳印的去想去完成,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而我在問學生關於「夢想」的問題時,孩子答不出來也很正常,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可是我不容許沒有「想」---如果以前沒想過,沒關係,現在開始認真想,若是連想都沒想,表示沒有認真生活,這是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所不能犯的大忌!


「想」這個字很有趣,我們可以把它拆成「木」、「目」、「心」來看:當我們用眼睛仔細觀察(從樹根到樹梢)各個細節,然後把它放在心裡,它會發酵、會起變化,我們會無限延伸、無限想望,這才叫做「好好的想」。而一個認真想的人,才能談得上積極生活。



以前的我,可以無時無刻的想,但現在的孩子,我們給他們想的機會,好像愈來愈少,除了無數3C產品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在強調快速的時代,無論大人小孩都被時間推著走,鮮少停留佇足,沉澱自我,因此對自我覺察、生活環境的意識愈來愈薄弱。如果一個人總是「急急急」、「快快快」、「趕趕趕」的過生活,那麼他的心裡也不會留下太多東西,而連「想」的材料都沒有的人,又如何擁有夢?終究只會成了一個不斷前進、卻又不知前進的意義價值的機器。

在談夢想之前,我們應學會生活----像人一樣的生活,而非機器,唯有好好生活,體會到箇中滋味,才會有所感想,讓自己有機會圓一個夢。
GOO 2020-08-12 18:24:40

很讚的分享~~!

http://eet.cc/index.php/vod/detail/id/64436.html

hamertw 2019-12-14 17:51:45

來過!http://www.hamer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