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9 08:00:00Tinkle
從小就該開始學理財
理財,是一種「資產管理及分配」的觀念與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其實所謂「資產」不只限於有形的金錢或不動產等等,還包括時間、健康、體能、人際……。然而一般人對於抽象事物較難理解,所以從小應該生活中的有形物品開始著手----也就是說,如果連有形資產都不會理的人,大概對自己的時間管理及健康、人際上的管理應該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它們的共通點,就是都需要「清晰有條理的邏輯」、「嚴格的自制力」以及「強大的意志力」,沒有這三種能力,恐怕很多事情都無法做好,包括家庭上、職場上等等各種人生大小事。
我們來談談「理財」這件事,很多人都聽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但現實生活中仍有許多人不懂得理財,或不想去理財,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抱持著「等我有錢之後再(學)理財」這種想法,其實這是錯的----不是你有錢才理財,而是有理財才會有錢。
同理,小時候的金錢觀大多得自於父母長輩,如果自家長輩本身不在乎理財、或不懂得理財,孩子承襲的可能性很高,除非孩子自身有自覺或悟性極高,不過在找方法之前,一定要先有觀念,也就是先有目標(方向),再去找路走。
孩子到底懂不懂得「金錢」是什麼?許多年幼懵懂的孩子可能以為錢會自動從銀行帳戶生出來,或者根本不知道錢從哪裡來,然而孩子不懂、不知道,那是父母沒在教。
以我自己來說,小時候爸媽也沒特別教,但幼稚園時(大概4、5歲吧)開始工作幫忙賺錢,才慢慢建立「要工作才能賺錢」的概念,但這裡說的工作真的就是工作(做手工、理電線,封膠帶、貼芯片…等等),不是做家事之類的事。
我不贊同讓孩子做家事拿零用錢,因為「家事」是本來就該做的事,做本來就該做的事是本分,是不該拿報酬的,難道小孩有乖乖去上學也要每天拿錢(薪水)嗎?這樣不是很奇怪嗎?所以孩子再小也不至於不懂,而是看父母怎麼引導怎麼教。
而擅於理財的猶太人三歲時就開始被教導「什麼是金錢」、「金錢的用處」、「如何賺取金錢」等等觀念,我覺得這年紀的孩子開始建立「物品」、「所有物」等概念,也會自己去買東西(如果家長有在教的話),這時教剛剛好,有些人覺得是不是等上小學再教,告訴你,太慢了!沒有正確觀念卻有行為能力的人是可怕的(7歲上小學已經從“無行為能力人”進階到“限制行為能力人”),想想之前有新聞報導一些孩子拿錢亂花去買遊戲點數、買玩具之類的,那就是沒有及時建立好理財觀念,奇怪的是那些父母居然怪東怪西還怪到店員身上(無語了… )。
永遠不要嫌孩子太小,否則就會嫌教得太晚而後悔莫及。然而「教導」並非完全干涉,很多父母會說「(例如壓歲錢)我幫你保管」,其實是錯的,應該與孩子一同討論怎麼看待這筆錢、打算怎麼用、為什麼選擇這樣用、選擇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在孩子說的同時,一面引導他正確觀念,並尊重孩子選擇,而不是講了一大堆之後,最後還是照著父母的意思做,孩子就會覺得「那你幹嘛要我講這麼多」。而在孩子選擇並執行後,父母也要事後引導檢視,並和孩子討論這樣做好嗎、下一次想怎麼做比較好…之類的延伸話題。
老實說,就台灣的父母來看,父母參與孩子生活學習的部分,其實很少,甚至把學習都外包了,不只學校、補習班、才藝班,連親情培養與相處都外包,家庭功能一旦喪失,「家」對孩子來說只是徒具空殼,沒有情感,所以有的父母會罵孩子「把家當旅館」,事實上就是如此,因為旅館和家最大的差異,就是「親情」,但沒有這個羈絆,家就和旅館無異了。
老實說,就台灣的父母來看,父母參與孩子生活學習的部分,其實很少,甚至把學習都外包了,不只學校、補習班、才藝班,連親情培養與相處都外包,家庭功能一旦喪失,「家」對孩子來說只是徒具空殼,沒有情感,所以有的父母會罵孩子「把家當旅館」,事實上就是如此,因為旅館和家最大的差異,就是「親情」,但沒有這個羈絆,家就和旅館無異了。
當父母的眼光必須放遠,要給孩子一時的物質供給,還是要給孩子可以用一輩子的禮物?什麼是能夠留下來的永恆價值?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既然知道,就及時去做吧!不要錯過了才後悔。
上一篇:推電影:完美搭檔
下一篇:為什麼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