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08:00:00Tinkle

推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80年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發生在韓國南部的光州及全羅南道,是一次由當地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當時掌握軍權的陸軍中將全斗煥下令武力鎮壓這次運動,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的死傷。而在韓國歷史上,光州及所在的全羅南道是一處被摒除在開發地區之外,並一直受到歧視的貧困地區,但也是民主、思想開放進步人士的孕育地。

【事件背景】
光州事件的來由大致上來說,就是1979年時,長期實行獨裁統治多年的總統朴正熙遭到暗殺,第二天政府開始實施戒嚴,以免北韓趁機入侵,然而不久,身兼國軍保安司令部司令、戒嚴司令部聯合搜查本部長的陸軍少將全斗煥趁著這個混亂時期發動政變,取得最高的軍權。工人、學生發起示威遊行,要求撤銷戒嚴令及恢復國家的民主制度。

次年,全斗煥又宣布全國擴大戒嚴,包括禁止了所有的政治活動、國會活動、對國家元首的批判,拘捕了金大中(出身於全羅南道的政治人士,亦為當地代表)和金泳三等反對黨政治人物,大學勒令停課。而光州仍然有大規模的示威行動,全斗煥派軍隊以暴力鎮壓,造成數百人死亡、幾千人受傷。奇怪的是,明明有20萬以上市民參加抗爭,幾百輛公共汽車、計程車帶頭衝破軍隊的防線。與此同時,電臺一直沒有報導「光州事件」,市民對此十分憤怒,到光州MBC縱火。



第二天,光州市和外部的鐵路,公路和通信線路被切斷,全斗煥用實彈武力鎮壓,造成眾多傷亡,甚至市民躺在路上阻擋坦克(很像天安門事件),但坦克接壓過他們,仍然照樣進城,最後搜索全城,幾千名市民被逮捕、扣押。更過分的是,全斗煥在鎮壓「光州事件」後成為總統,一直企圖掩飾「光州事件」的真相,事件被定性為「金大中等親共主義者主導的內亂陰謀事件」,禁止一切對「光州事件」的輿論及出版物。而2016年他所出版的《全斗煥回憶錄》,裡面宣稱:「在光州,除了生命受到威脅之外,戒嚴軍絕對沒有把槍口指向平民過」、「我覺得事件有北韓特種部隊滲透起事的跡象」、「受到北韓煽動的暴民無法溝通,為了保護民眾的軍隊才會自衛反擊。」等爭議性字眼,顯示全斗煥本人從頭到尾始終完全不承認自己下令軍隊鎮壓示威群眾,該回憶錄出版後,也很快地引起受難者團體與遺族強烈怒吼不滿。

【事後發酵】
光州事件的最大意義,就是促成全民為民主和平而團結一致。一開始,學生們以和平的方式爭取民主,但當老人家看到手無寸鐵的學生被殘酷打死,或中學生看到自己的兄姊被槍殺,都陸續參加示威要求民主和自由。可是這些認同民主和平理念的市民,後來卻全部被政府列為「暴徒」、「內亂陰謀者」,而被強迫沉默。自從光州事件後,每當總統或官僚從漢城到光州訪問時,死難者家屬都被監視及軟禁在家中,而每次示威及抗議行動中,均有民主人士被毆打鎮壓。後來死傷者家屬和受傷者組成了幾個團體,試圖舉行悼念會,漸漸形成一起要求「查明真相」、「處罰負責人」、「賠償受害者」的共識。



而大學生在揭露政府企圖掩飾「光州事件」及查明真相的過程中,一直擔當重要的角色。韓國人民一直把美國當作友邦,但其實全斗煥光是調軍隊到光州就等於變相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默許。因為,根據1950年代簽訂的韓美同盟,大韓民國國軍的指揮權在駐韓美軍手中,可笑的是,事後美國官方卻說「不知情」(有人會相信嗎?),而在「光州事件」期間,美國海軍珊瑚海號航母駛到光州近海時,光州市民還滿心歡喜,以為美國會幫助他們,豈料此航空母艦並無任何動作。大學生們為了揭露此事,曾於1980年及1982年兩度往美國駐韓文化院縱火,此事對於改變韓國人對美國的印象,逐漸轉為反美情緒,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甚至一些學生更為了要求懲辦屠殺元兇而自焚。

直到1987年,很多市民和社會運動人士連續幾個月不斷的示威及遊行,要求直選總統。在此民主氣氛下,政府人員也開始打破禁忌,提出「光州抗爭」的問題,而有關書刊亦開始出版(但仍視同非法)。1999年,光州事件的被害人,封為「國家有功者」,給予有關抗爭者醫療保險。次年,抗爭期間被解僱的教師(約200多名)和教授(約10多名)向國家提出索償訴訟,結果勝訴。

【電影賞析】
先撇開政治不說,電影中最感人的地方,其實是在結尾,記者本人的影像出現時,以及他說的話,真的讓人很感動。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即使事隔多年,甚至成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他還是惦記著:有個人與他出生入死,讓他把事件真相公諸於世,還光榮獲獎,這份喜悅,相信是很想與那位計程車司機分享的。如果電影早一點拍出來,或許那個記者就會得知那個韓國計程車司機早已在光州事件的四年後去世,而不會持續三十多年來一直苦苦找尋而找不到,可惜是現實中的記者已經在去年過世了……



而整體來看,雖然我不喜歡那個主角的表現(真正的司機本人不是那種類型的人,也不是單親爸爸,也沒有搶別人生意,那個記者是在飯店本來就預約好的客人),但我對歷史事件滿有興趣的,而且最讓我喜歡的角色是那個光州的計程車司機大哥,一整個感覺就是老好人,真的幫了主角和記者很多忙,最後和所有計程車兄弟一起壯烈犧牲(應該沒有死,但一定會被抓)。全片笑中帶淚,雖然走詼諧路線,但事件就是這麼悲慘,就是有這麼多人犧牲,所以那些鏡頭和畫面也避無可避,但這種中和起來的表現手法,我覺得力道剛好,可以讓人理解當事人的無奈與恐懼,但不至於過於悲傷。



【省思台灣】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公布的統計資料,這部電影成為韓影史上最高首映觀影人數之電影,亦成為韓國史上第三部在上映後五日內達到400萬觀影人次的電影,可見這個以平民角度(而且是非當地的平民)的取材及拍攝手法呈現出來的光州事件,獲得民眾認同,也讓新一代的韓國人民,瞭解過去的歷史。我們雖然不是韓國人,但世界各地、古今中外,均發生為自由民主而戰的事件,但礙於政治因素,很多事件真相並沒有被公布,社會大眾也被蒙蔽,只是少數人去挖掘真相,甚至受到迫害。

很多人忘了台灣也有戒嚴時期(1949~1987),長達近40年,這部電影剛好給一些不懂得學運重要性的盲從成年人一個看懂的機會(雖然太陽花學運後來扭曲了,但我本身還是肯定學運的精神及重要性),這部《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據說連中國都不敢上映(怕聯想到六四天安門事件吧),但卻擋不住中國民眾的關注和討論,因為只要是人,必定渴望自由民主,這是無庸置疑的。



再說到台灣,由於台灣的民主來得太容易,與其他國家相較,除了二二八事件發生在台灣,像六四事件等一些為自由而抗爭之事,或是更久以前的革命、推翻暴政等事,我們只能在歷史書和電視電影中看到,無法親身感受,所以大多數的台灣人已習慣的舒適圈,因為沒有付出什麼就得到了安逸,這樣得來容易,也就不會想要奮發或改進,自然受人擺布,再爛的政府也能上台,再差勁的官員也能逍遙法外。

對於社會不公,一般人只敢小小抱怨、沒事嘴個兩句,不然就是擁抱小確幸(我看起來卻是一點也不幸,因為我最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們是這樣,那又能怎麼樣呢」、「沒辦法呀」、「這樣就好」…聽到這些話真的火大!),這樣就滿足了,因此造就極為嚴重的奴性而不自知,反倒指責想要追尋公平正義、美好自由的人,真是太奇怪了!難怪現今國民素質沒有進步反倒退步了,台灣人該覺醒了吧!一個人懦弱與無知會斷送自己的人生,而一個民族的懦弱與無知會斷送整個國家的未來。我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又能留給後代子孫什麼樣的環境?當我們想清楚了,就勇敢的去做,因為所有的美好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夠實現的。

附註:
與現實對照(真相是後來計程車司機的兒子出來說明的)~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7個電影和現實事件不同的地方 | 影評 | 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wkD5Jjv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