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節日看出國家民族之文化
節日是為豐富生命、創造共同記憶的儀式,有增進感情、溝通與達成共識的作用。但現今談到節日,就想到放假,各過各的,甚至在家裡大睡特睡,荒廢一整天,有何意義?但也這和國家有無重視有關,在教育上也有關係,所以先前當我發現身邊不少人不知道3/29青年節是為了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而且遺忘的人不乏老中青三代,真的太誇張了!(所以不是我們年輕一代忘本什麼的,老一輩的人很愛這樣說我們…),不過…這不是國小就教過嗎?我真的很驚訝(因為連我媽都知道)。
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就算不深入日常生活,從節日就足以看得出來,不過像西方國家或西化國家的節日,一大半與宗教有關(例如聖誕節、復活節等等),這先撇除不說,我們先來談目前台灣的節日。
首先,政府的態度很重要,除了上述說的青年節之外,今年的兒童節與清明節合併(所以當天是帶兒童去掃墓?這樣父母就不必費心思了,一個活動搞定兩個節日),之前也有和婦女節合併過,其實這對三者(祖先、兒童、婦女)都不尊重,一如哪有人的生日會想和別人一起合併過呢?如果這一天已訂定為清明節,那麼重點在於慎終追遠,祖先最大,如果再把兒童或是其他併入,當天主角會是誰呀?想想,如果把所有節日混在一起,例如春節和情人節和父親節、母親節混在一起,然後說反正是一家人呀,都是團聚的日子嘛!我想大家應該會瘋了吧!因為意義被模糊了、不精準了,這樣意義就無法彰顯,也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
對照鄰近的日本,日本對兒童的重視遠大於台灣與中國,日本兒童節分為女兒節(3/3)、男兒節(5/5)、七五三節(11/15),年滿20歲還有成人日(1月第2個星期一),他們會祝賀年滿20歲的年輕人結束受雙親和周圍大人的保護,正式自立,而且會由地方政府和公共團體舉辦演講會和宴會,並贈送紀念品,以此激勵和祝福年輕人。有的還會到神社,在水池用冰水淋浴,據說,這樣不但能淨化心靈,還能帶來整年的好運。所以呢,光從節日就看出來了,他們重視孩子的每一階段,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是要撐起國家的支柱。當然,不是說台灣不重視,而是「沒那麼重視」。
再說到婦女節,像是南非婦女節(8/9)-每年會有成千上萬的女性朋友盛妝、或著民族服裝,一起手舉旗幟或“尊重女性”的標語,自教堂廣場步行至總統府,還會高唱著專為遊行譜寫的歌曲《任憑風吹浪打,婦女堅如磐石》,向為南非反種族主義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廣大婦女致敬,以消除舊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視婦女的影響。相較之下,雖然也有婦女團體會出面遊行,但台灣這樣的風氣似乎不盛,甚至會被諷刺的說成「女權至上」的高傲態度。
有些看似相似的節慶習俗,但仍反映出民族的差異性,例如撒克遜人的萬聖節(10/31),其與華人的中元節、盂蘭節(農曆7月)相似,認為那時是靈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因此格外危險。但萬聖節是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而打扮成特殊模樣,但中元節、盂蘭節卻是給予亡靈安撫,兩者之差異在於此,這也看得出民族性的不同。
而日本有盂蘭盆節(7月中旬),和盂蘭節有些不同,它比較偏向清明節,是慎終追遠的祭祖之日。另外,日本的驅鬼節(2月上旬)意義也不太一樣了,在日語裡,「大豆(まめ)」的發音和「消滅惡魔」的「魔滅(まめ)」同音,其實,驅鬼招福源自古老中國的「追儺」儀式。《論語》對此也有記載,到了唐朝,成了朝廷舉辦的新年活動---追儺大典。
然而,一樣是祈求好運,保加利亞的三月節,相傳是9世紀時,保加利亞國王克魯姆外出打仗,在一個三月的夜晚,他妹妹做了個噩夢,之後寫信囑咐哥哥多保重。她將信以白色絲線紮在鴿子腿上,祝哥哥平安。不料鴿子中途受傷,鮮血染紅了絲線的一端。看到妹妹寄來的紅白兩色的絲線,克魯姆感動萬分。他將絲線繫在胸前,英勇殺敵,平安凱旋。紅白絲線成了國王的護身符,「三月花」由此流傳開來。「三月花」也被稱為「三月結」,一般是用紅白兩色絲線紮成的小娃娃,但有的是用絲線編成的手鐲,有的上邊還套上一個小環,用以避邪。有的還加入了幾根其他顏色的絲線,用不同的顏色寄託不同的心願。保加利亞人認為將「三月花」戴在手腕上、佩在胸前或是掛在樹上可以帶來好運,並讓人遠離疾病的困擾。
再來談談青年節,其實各國大多都有紀念革命烈士的節日,但不太像我們將青年與烈士劃上等號,例如突尼西亞有青年節(3/21),也有烈士節(4/9),其為突尼西亞全國法定假日,除了舉行隆重的官方紀念儀式,國家領導人在這裡向犧牲的烈士致敬之外,一些市民還會自發在首都市中心舉行集會遊行,紀念為爭取國家獨立而獻身的先輩。
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則是在各時區下午3時整的時候,靜默1分鐘,寄託哀思。英國也有陣亡將士紀念日(11/11),每年,11月會有許多英國人佩戴紙或塑料做的小紅花,越接近11月11日,佩戴小紅花的人就越多。到了11月11日上午11時,全國民眾自願默哀2分鐘。大街上,人們正走著,突然停下腳步,一個個低頭,手搭胸前。與此同時,在蘇格蘭首府、威爾斯首府、北愛爾蘭首府,都布滿同樣的紅花。電視播音員、主持人均佩戴這種花,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或在國內接待來賓,也都戴著這種小紅花。
而亞洲地區,像緬甸的烈士節(7/19),是為了緬懷「緬甸獨立之父」昂山將軍而設立,其為緬甸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深受緬甸人民的愛戴和敬仰。
這些和青年都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這也反映出,台灣對青年也不太重視(對兒童也是…那到底重視什麼?),所以現今台灣青年生活的幸福指數也不高……。
不過也有一些沒什麼意義的活動,例如西班牙的奔牛節,它對西班牙人來說,是用來展示智慧、膽識、技巧和意志的機會,讓男人們證實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幾百年來,凡是不敢參與奔牛的男人在西班牙是被人瞧不起的,而最終的勝利者則會被當作英雄一樣受到敬仰和崇拜。不過近年來引起動保團體的抗議(說實在這種節日真的沒必要)。
與之相較,一樣的證實勇敢智慧,其他國家也有不同的做法,例如印尼的尼阿斯島特殊的跳石文化,必須要跳過高約2公尺的石頭金字塔,奮勇跳過石塔的同時,也證明自己成為一個英勇的大人。
還有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的伊萬庫帕拉節(7/7),年輕人會圍繞篝火,年輕人會跳火堆證明自己大膽勇敢,而情侶們則手拉手跳火堆考驗對彼此的愛,跳得越高就越幸福。
以上所舉例的節日,雖然只是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一角,但其實就已看出一些端倪了。但我們除了瞭解國家的問題所在,最重要的還是要清楚知道,人生中自己到底在乎什麼,我們重視什麼,就是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當我們愈來愈不想過節(當然太商業化或意義消失的節日,不必特別過也沒關係),是不是也代表人與人的連結愈來愈淡薄,現代人的人際關係的確大有問題,愈來愈多人不知該與人如何相處,甚至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即使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習性,但最終仍取決於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我們的人生都必須自己決定。
我是覺得台灣的青年節跟台灣人民關係不深,所以沒有什麼共鳴,至少72烈士的後人或旁系後人都沒有在台灣,加上沒放假就真的沒什麼人會去在意。
而且過去理工掛帥,賺錢至上的社會風氣,讓本應繼續深耕的文化迅速消失在台灣社會。
就連四大節慶都只剩下消費活動了
失去人文,生活就如機器:拍照、上傳、打卡、按讚…照著一套sop走,但又不知意義為何。不是節日的問題,是現在人不重視人文,才是根本所在,但泰半的人卻覺得「節日很無聊」,其實無聊的是人心。 2017-06-24 08: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