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08:00:00Tinkle

不做只是「乖」的孩子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與侯文詠的書同名的文章<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當時我提到了:

那本書裡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乖」指的是順服。也許有人要問:這樣的乖有什麼不好?在我看來「懂得道理,不淘氣」沒什麼不好,問題出在這個孩子懂的『道理』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道理。」(http://mypaper.pchome.com.tw/tinklejam/post/1322517826)

「乖」過頭,反而近於「無知」,這也是我對於「乖」有著不太推崇的原因。而一個只是「乖」的孩子,一開始可能會稱讚他(尤其一般大人),但是說到底,他只不過是順從大人說的話而已,他會有創造力嗎?會有進步嗎?其實「順服」也好、「乖」也好,只不過是等於0,就好比一個機器人輸入指令,別人說一就是一,只是「執行」而已,並沒有加分,所以我真正推崇的不是「乖」,而是「乖巧」。

一個真正乖巧的孩子,一定是個聰明溫柔的孩子,聰明不至於無知,溫柔不至於無情,這樣的人才能對旁人(社會)有所貢獻,並能從中學習、培養,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少人會對「巧」這個字眼貼上負面標籤,會聯想到「巧言令色」、「奸詐」等等意思,其實「巧」是一種能力,依教育部國語字典解釋:巧,是指高妙、靈活、聰慧、美好,包括性靈上及技能上皆是。而「乖巧」一詞,更解釋為「聰明伶俐,討人喜歡」,和只是順從的「乖」全然不同,而其中的「討人喜歡」不是指巴結諂媚,而是致力去做「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幸福快樂的事」;如果說「乖」是指「做到」,「巧」就是把事「做好」,這是更高的一個層次,其中包含人格特質的差異、思考力、想像力、行動力等等諸多因素,以至於達成這般結果。

但是中華文化影響之下的社會,大多數的父母長輩仍注重於「乖」,也要求孩子「乖」就好了(喔~還有一味的要求成績,這也是一項歪風),那是因為本著封建(階級)社會的思想,一如古代「父母之命不可違」,但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嗎?我想很多人還是會用清楚的腦袋,理出一個客觀答案:否。既然如此,又為何會認為自己做到「乖」就好了呢?(除了媽寶們應該沒有自覺…)這難道只推給父母、社會環境灌輸洗腦我們的錯嗎?也許小時候會天真的以為這樣是對的,但如果長大後仍是如此,表示在成長之中,並沒有學到「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是自己的責任了。

雖然標題是寫:不做只是「乖」的孩子。但最終影響是什麼呢?那些只是「乖」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抱持著這項「0分」特質,他的人生與未來會如何?我想結果大家心中各自有清楚的答案了。而且縱觀社會,還真的存在不少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因為做壞事而扣分,但也沒有做出讓自己的內涵或能力加分的事,有的人會有些自覺而感到空虛、不充實,但大部分的人反而以「好人」自居,仔細想想,不做壞事=好人?這個說法…似乎有點讓人難以認同,因為那樣的人根本沒有更卓越的能力(包括性格、技能)去影響、造福他人。

文明進步的同時,我們已距離遙遠的古代數百數千年了,若你還在灌輸孩子只要「乖」就好,又或者你自己就以「乖」自豪,趁早改變吧!由「乖」進階到「乖巧」,才能為自己加分,為身邊的環境加分,創造人生的價值。

新聞台活動小天使 2015-11-07 22:24:59

恭喜您的文章登上PChome個人新聞台 FB粉絲專頁唷!!
文章將於2015年11月9日09:00 po出
歡迎前往PChome個人新聞台 FB粉絲專頁看看大家對你的留言吧^____^
https://www.facebook.com/pcmy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