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人生的質與量
說到「儲蓄」,很多人都會想到「財富」,而且應該都以「存下人生第一桶金」為目標,但是一看到身邊的情況和資源,搖頭嘆息的人卻多過於思考如何努力向前衝的人,他們的能力有不一樣嗎?即使背景相似,但能夠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人,只有我們自己。
既然大家都很關心經濟問題,年輕人心中那「萬惡的22K魔咒」,不只是拿來唾棄的,反過來想:我有什麼能耐打破這個界限?「22K魔咒」真的綁死職場新鮮人了嗎?但即使中了22K魔咒也不見得就陷入暗無天日的深淵之中,我們能為自己撥雲見日,享受陽光的洗禮嗎?
先前有位朋友問已有7年工作資歷的我怎麼有辦法50萬拿出給家人急用,而且自己仍可維持生活水平。我寫了一套算式給他看:
2.2-1=1.2,1.2*12=14.4,14.4*7=100.8
看出來了嗎?不要說50萬,工作7年,只要中途沒有重大傷病事故或意外使工作停擺,照理說可存到100萬。
以22K來說,月支出控制在1萬以內,把手機費、治裝費、吃喝玩樂費精簡(這三類是人們最會「多花錢」的,其實真的沒那麼必要),1萬絕對可以辦到,因為它占了近一半的薪資,如果花費超過一半薪資還要談「存錢」,那真的太超過囉!
這時有朋友抗議了:如果在外租房子,尤其像台北那麼貴,22K怎麼存到12K?
我只能說,這是利益衡量問題,有人大老遠跑到外地租屋,卻領22K嗎?我想機率是非常少的,因為捨近求遠,一定是有能彌補的利益,如果還是22K,講實際點,就直接在家附近的便利商店打工算了(109*8*26=22,672)。
有些年輕人會陷於「高薪」迷思之中,導致眼高手低,反而賺不了錢也累積不了工作資歷,在此告訴大家: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何種行業,只要習慣不改,高薪也會變月光族!
以我自身經驗來說,當我剛踏入職場時,領的雖是2.7K,但是在花費頗高的台北市租屋,我的收支分配是:5500付房租,伙食費150*30=4500,備用臨時支出2000(如交通費、手機費、醫藥費),所以每月可存1.5K,一年就存下18萬。
看起來我有2.7K好像可以過得寬裕一點,但多出來的0.5K,我仍然把它存下來,並沒有「賺多花多」,永遠只花必要的錢,這樣薪水增值才有價值,而不是有多的就浪費掉。
以下提醒大家一些重要觀念與實踐方法:
1.節省不必要開銷
很多人會猶豫:到底要先「開源」還是先「節流」?以我的經驗來看,一定是「節流」優先!因為「由奢入儉難」,先養成節儉的能力,否則開再多的源,也會如流水,存不了半毛錢。最好攤算自己的收支明細表,看看一個月中,自己把錢花在哪裡,哪些又是自己後悔或覺得是浪費、不必要的支出,釐清後就把那些項目列入「拒絕往來」名單,下個月絕不重蹈覆轍。
2.強制儲蓄機制
節省支出後,錢是省下來了,但有些人很奇怪,好像錢放在身上會咬他,讓他渾身不舒服;有的人把錢存到銀行、郵局戶頭,還是忍不住把它提領出來,如果有上述症狀的人,建議你購買儲蓄型保險或基金等投資商品,每月固定自動扣款,就算自己想去領錢也領嘸錢,但切記分配好比例,要留一些生活費及可運用之急用資金,生活才過得下去。
3.善用生活資源
有人會問:做到這樣,生活還有品質嗎?其實是可以的。至少該吃的要吃,該用的還是得用,只是方法轉變一下而已。例如:可搜尋一些免費的活動,一樣可以看電影、運動、聽演講,或是到圖書館,一樣可以打發時間又吸取新知。另外多走路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不但健身又省錢。外食族若不嫌麻煩,偶爾自己下廚,或是零食少吃一點、飲料少喝一點,這些都不是必要支出,而且傷身又會變胖,一項項慢慢做到,錢真的可以省下不少,又能自己掌握健康,一舉兩得。
4.不進步就是後退
這樣省錢要省一輩子,說實在也挺難的,所以最終還是要講到「開源」。一個人絕不會領一輩子的22K,從工作中汲取經驗,要化為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增值」,有的人會考取證照,有的人會去上課進修,我們可以在工作上永保新鮮感,讓自己不至於疲乏,但是心態和經驗上絕不能一直當新鮮人,時時想著:不進步就是後退。因為陸陸續續會有更多的新鮮人,他們會慢慢變成資深工作人,如果我們不進步,就會造成「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局面。以此心態不斷前進,想必會早日擺脫22K的日子,可運用及節省的資金就更多了。
5.有效運用錢滾錢
存錢並非只是把錢放在帳戶裡,有了一些「基金」,可以拿去投資。用錢滾錢,方法不只一種,但切記兩個原則:一是不要貪,二是量力而為。這兩者看似簡單,其實很多人會不小心「忘記」,明明過得不奢侈,卻讓自己生活變得很辛苦。雖說投資方式很多種,但所有投資還是以「長期」為主,短期收益畢竟風險較大。也有人會想到「創業」,我要說創業的風險更大,除非成本極低,評估後覺得「失敗了也不會對原本生活影響太大」,否則不要貿然行動。
總歸一句:一個人能賺多少、花多少、存多少,一切是自己。金錢雖非萬能,但沒有它生活萬萬不能,錢要賺,也要顧;錢要花,也要存,這樣生活品質才能細水長流,讓自己安心無虞,也能及時幫助身邊的人。
但是,「人生」可不只有安頓經濟環境而已,剛剛我所說的要點,全都和人生一切相關,舉凡親情、愛情、友情、家庭、學業、事業、甚至自己的健康,無論走到哪一階段,是為人子女或父母、是大主管還是小員工、是年輕人或老人家……這都是人生應有的永久態度。
人生要多采多姿,是該多嘗試,但非只「量」的累積,「質」也同樣需要重視,就好像一個人談了二十幾場戀愛,每次都隨隨便便、草率收場,又或者是去過三十幾個國家,每次都走馬看花,這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一切決定與行動,最終還是得回到這些原則上:
1.自律克己:這是讓自己拋棄「懶惰、放縱」的方法,也是讓自己沒辦法為失敗找藉口的方法,先有這樣的心態,就不會一直想「為什麼別人都可以那麼好,我沒有」而心生羨慕或嫉妒,那並不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唯有自制力和意志力,才會促使一個人進步、成長。
2.能屈能伸:無論起跑點是22K或是出身在沒有很好的環境,我覺得輸在起跑點並不代表全部,能持續跑到終點才是運動家精神,一如前述所說:高薪也會變月光族。也就是常說的「富不過三代」,可能第二代就家業狂敗如山倒,還不見得有東山再起的勇氣。我們都是人生跑道上的跑者,要棄權或加速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在不好的環境,我能做;在好的環境,我更能做。這樣的話,人生永遠只有加分,還能不進步嗎?
3.追求內在遠大於外在:人很難抗拒外在誘惑,這是人性,但是當我們的目光愈長遠,就能看見眼前之物以外的重點。古今中外皆證明,能夠留存下來的,往往是內在精神,外在事物通常灰飛煙滅,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今天我們可以穿一件漂亮衣服讓自己變漂亮而受稱讚,但是明天換另一件衣服,價值就消失了;如果今天讀的是一本好書,裡面的好觀念被我們吸收進來了,整個人變得成熟精進,並不會在第二天一睡醒就消失,魅力仍然存在,這就是它珍貴的地方。
4.中庸之道:收支要平衡,人生也要平衡,中庸之道不是要我們當平庸的人,而是取一個平衡點,凡事過猶不及都不好,過度的揮霍、過度的貧乏,都會使我們的人生失衡而不健全。
5.付出與回饋:無論失或得,總會在人生中有所影響,可能讓我們更好,也可能更不好,但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呢?只要有所學習,一切就值得了,而且最值得感恩的是,我們並沒有因為一次失誤就Game over,有多少人因為失去性命,什麼理想、什麼抱負,全都沒了,而我們還有再來一次的機會,多半是身邊有貴人相助,所以不要再感嘆自己沒貴人了,如果真的都沒貴人,可能現在我們都不會在這裡了。所以付出與回饋是每個人必然要做的,無論大成功或小成就,只要有一點點能力,都可以變成像當初幫助我們的力量,改變別人。
時間會不斷流逝,但人生的質與量不見得會成正比,只有真心踏出那一步,才會開始累積,如果有想法,千萬不要拖拖拉拉,因為人生時光的沙漏,不知何時會流盡,及時行樂,才看得見自己的腳印留在哪裡。
即使2013完盡,我們依然可以看見新的一年希望在哪裡,準備好儲存了嗎?願2014年,人人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