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無其相。然後學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確的下手處|淨空老和尚開示
https://www.facebook.com/amtbtw/videos/947166055726312/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無其相。然後學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確的下手處|淨空老和尚開示
【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無其相。然後學人才不致於 偏空偏有,才有正確的下手處。】
這一段我們要細細的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經大主意,就是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這是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六度就是菩薩生活的原則,菩薩生活的要領,我們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捨,我們從早到晚都在捨,不僅僅是捨財。財裡面有外財、有內財。外財,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我們的體力、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智慧,用它來幫助別人、服務別人,這都在布施。
家庭主婦早晨起來,整理家裡環境,燒個早飯,供養一家人,諸位想想,這是內財布施。她要想工作怎麼做,飯怎麼燒,菜怎麼去炒,怎樣適合大家口味,這個用智慧、用思考,動手去做是勞力,這些都屬於內財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體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實在講都在行菩薩道,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很冤枉。我們看到佛跟菩薩在行布施,我們天天在幹,不曉得那是布施,不知道那是波羅蜜,這是佛講迷惑顛倒。
實在講,凡夫跟佛菩薩用心不一樣,在事相上來講毫無差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不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嗎?著衣持缽,著衣持缽就是穿衣吃飯;我們哪一個人早晨起來不穿衣、不吃飯?這麼平常!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在日用平常當中全都表現出來了。
凡夫之不能成就,用心上錯誤,我們講觀念上的錯誤;凡夫起心動念為自己,佛菩薩起心動念為眾生,就這點不一樣。我們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凡成聖,轉凡夫這一變就是佛、就是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是正確的。說實在話,你要說不為眾生,那是假的;你說為自己,自己在哪裡?找不到,沒有自己,只有眾生。所以佛菩薩他們做的,是正確的、對的;我們全都錯了,錯用了心。
哪一個人每天不是付出?你以為你還有賺得的,沒那回事情,那是妄想。《金剛經》後半部講得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試問問,你要想能夠得到的,你用什麼得到?三心都不可得,能得的沒有了、空了。你所得的這些諸法,包括佛法,佛在此地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內三心不可得,外諸法不可得,你得個什麼?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參透事實真相,才會點頭,佛講得對,萬法皆空。
萬法皆空,你是不是就消極了?消極不行,消極是錯誤的,消極著空了。應該怎麼做?積極。積極的目的何在?求證性,禪宗講的求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求理一心不亂,這就對了,這才是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實了。我為什麼要證實它?那太重要了。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環境,這個關係多密切。證實了、清楚了、明白了,這個時候就叫你做佛,叫你做菩薩,換個名稱。你不清楚、不明白的時候,就叫你做凡夫。佛天天這麼做,凡夫也是天天這麼做,所以從事相上,你要辨別佛跟凡夫很難辨別,如果從用心上來講,那就非常明顯,很容易辨別。
諸佛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這個經一開頭,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要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那是佛、那是菩薩。好樣子,空有兩邊都不住,所以你做起來不辛苦,會做得很開心、很愉快、很快樂,樣樣事情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金剛般若。般若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再繁忙的工作,再繁瑣的工作,你做起來輕鬆愉快,這個關鍵是在念頭如何轉過來。
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有許多工作對修行上有妨礙,這個觀念錯了。愈是工作辛苦,愈是工作繁雜,愈需要金剛般若;把你那個繁雜變成容易了,把你那個辛勞變成快樂了;否則的話,《金剛經》有什麼用處?它沒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要懂這個道理。人沒有私心了,心地就清淨光明,他生智慧。有私心、有欲望,心性被污染了,不但不生智慧,生煩惱!煩惱是什麼?嚴重的貪瞋痴慢,生這個東西,那個日子當然苦,當然不好過。
學佛同修,特別是此地講的發大心的,發大心的人,個人就要像佛菩薩一樣,一切人中好樣子。一切人中什麼樣的好樣子?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那個心多自在,充滿了智慧德能。所有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如法,像六個綱領裡面,布施,能捨,很歡喜的為大眾服務,內財、外財統統都捨。
守法、守規矩,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地區,一定遵守這個地區的法令規章,遵守這個地區風俗習慣,跟這個地區的人歡歡喜喜的相處,這就是持戒波羅蜜。忍辱,這個忍辱是無論做什麼工作很有耐心;忍是忍耐,很有耐心、很細心、很謹慎的去做。精進是求進步,絕對不會說是我的工作到這個地方,我就很滿足、很滿意了,不是的;天天在求改進,天天在求進步。禪定就是剛才講的,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般若是充滿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樣子!
一個學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裡面做好榜樣,起帶頭作用;全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薩之家。你自己學佛,你一定度眾生先度哪裡?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薩。你工作,無論在政府機關,或者是私人機關,不管你是作老闆、是作夥計,你要擺出菩薩。菩薩度眾生,近的這是緣,先度。你要能夠影響這個團體,這個團體在所有團體裡面是好樣子,菩薩的團體。
佛法對我們這個世間,你就曉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無比殊勝的利益。這叫發大心,這叫修大行。可千萬不要以為說,眾生難度,我好心,他不聽話;眾生難度就不度了,你看看,你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關不能通過了,就退轉了,就消失掉了,你說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這個我們要承認的,他難度是什麼?他迷惑顛倒,壞習氣太多太重,我們要明白、要諒解,要慢慢來。
古時候,當然那個時候環境比我們好得太多了,堯舜,舜王的時候。舜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們自己家鄉地區,看到一群人捕魚,捕魚人裡面有年輕的、有年老的,那個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的人佔去了,老人沒有法子,鬥不過這些年輕人,也不願意跟他爭執,就到比較遠的、魚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魚。
舜就聰明,舜看到這個樣子,每天他也去捕魚,他去捕魚怎麼樣?實際上他目的不是捕魚,他要去感化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年輕人當然裡頭也有幾個好的,少數,會讓老人,他看到這個情形就讚歎;有些人不讓的,橫行霸道的,他不說,一句話都不說,我們講是隱惡揚善,他用這個辦法。
用了一年多,那些頑固不靈的人都被他感化了,把那個魚多的地方,年輕人都讓出來,都讓老人去,年輕人到別的地方去了,一年的時間感化了。可見得人不是不能感化的,只要假以時間,以真誠心,沒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你說不能感化,你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的智慧不夠、耐心不夠、方法不夠巧妙,所以人家不能回頭。
不要說人,蚊蟲跳蚤都會被感化。你們念《印光法師傳記》,你就看到,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後,蚊蟲跳蚤這些東西不干擾他,這個地方明明很多,老和尚一住,他們這些都搬家、都搬走了;你去找,一個都找不到。別人去住,有;他老人家去住,就沒有。
德行感化牠,老和尚一生遇到這些蚊蟲跳蚤,他不傷害牠,也不把牠趕走;看到這個東西,生慚愧心,我的德行不夠,所以牠還來擾亂我。自己老實念佛,修清淨心、修德、修慈悲心;果然沒錯,到七十歲以後,他的德行可以感化這些動物了;這些小動物只看到老和尚來了,牠們乖乖的都搬家了。連蚊蟲跳蚤都能感動,哪有人不能感動的道理?所以不能感動,實實在在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個是對的,絕對正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以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沒有不受感動的。方法,這就講要用智慧了。以真誠慈悲,以善巧方便,打他、罵他也都是好事,目的是叫他覺悟,目的是叫他回頭。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應當要學習。佛法,我們講弘法利生;弘法,絕對不是說多蓋幾個廟就能弘法利生。現在這個世間廟不少,為什麼起不了作用?這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自己去檢點。廟蓋得很多,經印了不少,我們也不斷在講,沒人做,那個有什麼用處?講也沒用處,空談。要做到,真正做到。
大家為什麼不肯做?不相信,對於佛法認識不夠徹底、不夠明瞭。真的徹底明瞭相信,你會去做;到做了之後,你就會欲罷不能,這是真的。為什麼?真快樂、真幸福!果報實在不可思議,他怎麼不幹?你沒有幹的時候,佛法好的味道沒有嘗到,不知道。一聽說,搖頭。就好像我們從外面來的人,聽說東南亞的水果之王,榴槤,從來沒吃過,聞到那個味道好難聞,都害怕;你們嘗到味道、吃到了,欲罷不能,就這個道理。我們對佛法沒嘗到味道,嘗到味道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跟這個相比,這個真的帶給我們一生圓滿的快樂幸福。
所以佛法要做,不必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一開頭就做出來給我們看,一句話也沒說,被須菩提尊者看出門道了;須菩提也不簡單,別人看不出來,他能看得出來。為什麼?因為他也做了。不做你不曉得,佛法要行,不能住;不可以住,要行。所以要知道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都在修布施。實在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做得很圓滿,都認真在做。幫助人解決困難,是無畏布施;教給人技術能力,法布施。我們只有做得多、做得少、做得大、做得小而已,都是天天在做。
現在要緊的就是把念頭轉過來,我不為自己做,我為眾生做;學菩薩、行菩薩道,從自己本身做起,再擴大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逐漸逐漸向外擴展。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沒有做不到的,沒有感化不到的。這個心量一定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有這麼大的心量,你做這些事情就沒有煩惱了。心量小的時候,他裡頭有得失,才會生煩惱;心如太虛、量周沙界,決定不生煩惱。
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對於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甚至於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心無其相」,這樣的生活空有兩邊都不住。經上所講的「行於布施」,那個布施是涵蓋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們的生活、個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團體的生活,都包括在「行於布施」這一句之中,都在這一句裡面。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19集
🔺學習更多《金剛經的智言慧語》: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
恭錄自 淨空老法師專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