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淨空老和尚開示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淨空老和尚開示
【持戒為學佛之基始,有止、作二類。止持即諸惡莫作,作持即眾善奉行。戒殺多治瞋,戒盜多治貪,戒淫多治貪、痴,戒妄語亦多治貪、痴,戒酒則治貪、瞋、痴三毒是也。最初持戒,重在事實不犯。若為菩薩,則動念即犯。】
我們繼續解釋經文,「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前面給諸位報告過,布施涵蓋一切法,所以它的意思有無限的深廣。布施有三類,前面說過,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而持戒實在是學佛的基礎,這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今人學佛比古人多,今人學佛的機緣也比古人要來得方便,為什麼成就不如古人?實在就是現代人對於戒律疏忽了。
本經世尊發起,是從持戒發起的,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都是持戒。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不從戒行上認真去做,佛法再好的理論也都落空了。這就是為什麼世尊在此地,特別強調要行於布施。諸位聽這個話,要知道裡頭的含義,不是只有布施,六度都要行不能住。住就是不行,不行是不可以的;一定要行,要做布施,要持戒、要 忍辱、要精進、要禪定,統統都要認真的去做。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也犯了一般知識分子的通病。知識分子對於佛學很羨慕,佛法的理論說得很高,說得很圓,研究讀誦都非常有興趣,可是對於戒律就疏忽,認為時代不同,何必還要守那些戒條?尤其是讀書的人,稍稍涉獵到一點現代科學,他一定會想到,釋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人,三千年前訂下來的那些戒律,現在怎麼適用?國家的法律,連憲法過個幾年都要修訂一次,佛的戒律三千年都沒有修訂過,這個怎麼好用?
同時又會連想到他是印度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意識形態不相同,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樣,那些戒條現在怎麼能行得通?自自然然對戒律就不感興趣,通病!善知識、老師,真正好老師也曉得,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想法、看法、做法,清楚得很。反正這些事情勸你也沒用處,你也不會接受,說多了你還厭煩,還起反感,乾脆不說了,真不說那也對不起學生。
我最初學佛的三年,親近章嘉大師,我每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大概有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這三年當中,他老人家有的時候,輕描淡寫、不經意的會說一句:戒律很重要!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想一想我跟他三年,學了些什麼東西,這一句話的印象最深,因為至少聽了差不多有三、四十遍都不止,每一次他也不囉嗦,就是這麼一句戒律很重要。
第一次講的時候,講得比較詳細,他說戒律,他用一個比喻說:譬如我們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坐火車先要買火車票,持戒就像你手上拿著這一張車票,你拿著車票才能上車,中途還要拿著,車上還要查票的,決定不能丟掉,到站之後還要收回;戒律就像這樣的,自始至終。這就說明持戒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因此,我們對於戒律才重新去肯定,重新去認識。實在講大小乘經上,世尊都說過,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我們要求的是定慧,戒行是定慧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定慧決定不能成就的,這也就說明現代人學佛,何以不如古人,原因在此地。
戒律有止、作兩種方式:「止」是禁止,決定不能做的,做了就破戒;第二種是「作持」,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有止、作二持。這個地方所舉的例子都是止持,像五戒、十戒都是屬於止持,決定要禁止的。它的精神我們要記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止是諸惡莫作,行是眾善奉行。凡是有利益於眾生的,那就一定要做,不做那就犯戒,這在大小乘戒律裡面都有例子。我們今天讀戒本,戒本上只是舉例而已。戒條是不是有修正的必要?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除了根本戒之外,那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那個不需要修訂。譬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超越時空,三千年以前這樣做正確的,三千年以後的今天還是不能改變,這叫根本大戒。
除根本大戒之外,戒律當中多分都是生活的規範,生活規範當然因時因地就不一樣了。所以戒律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唐朝時候百丈大師;我們曉得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叢林,印度沒有,叢林就相當於佛教大學,正式辦大學、辦學校,學校當然有學校的制度,有學校的規矩;百丈大師制定清規。
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本土化,依照我們自己國家人民生活的狀況,取法佛教的精神,也就是把戒條條文重新修訂,這稱之為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現代化。我們講現代、本土,都是唐朝那個時候,唐朝到今天有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在中國幾乎每一個省市、每一個叢林,都有它自己的清規。
這些清規都是依照百丈大師的本子做根本,他那個是母法、是根本法,依照那個斟酌情形來修訂,必須叫它適合於此地此時大眾在一起薰修。所以每一個寺廟,都有它寺廟的規矩,都有它的常住公約,這個就對了,這就正確了。此地舉幾個例子,我們一定要從例子裡面去反省、去思惟,了解它的用意,而後曉得我們在生活當中,應該要怎樣去做。
戒殺,佛為什麼制定這條戒?當然制定這條戒的因緣很多,諸位看《沙彌律儀增註》就知道,《沙彌律儀增註》寫得很詳細。但是它的重點是對治瞋恚的,也就是前面講,凡夫病根是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不除,就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迴,不出輪迴非常之苦!戒殺對治瞋恚,培養慈悲心,目的在此地。
戒盜是對治慳貪,特別對治貪欲。戒淫,裡面有貪又有愚痴,是對治這個。換句話說,佛這五條根本戒就是五帖藥,治我們三毒煩惱的。戒妄語,妄語也是有貪、痴。戒酒,那是貪瞋痴三毒統統都有。可見得每一條戒它有它的對象。
最初持戒,我們學佛入門著重在事實上不犯,也就是在事上持,這是屬於小乘戒。小乘戒論事不論心,結罪完全從事上來判斷。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薩他是論心不論事,大乘菩薩持戒在起心動念之間,他看到一個眾生不喜歡要殺他,動個念頭要殺他,沒有殺,但是他破戒了。小乘人,小乘阿羅漢發個狠心要殺他,但沒有殺不破戒,他論事。像現在法律上判刑一樣,它論事的,它不論心,心裡頭怎麼想沒有罪;大乘菩薩起心動念就結罪。
由此可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好持,大乘比小乘高,從持戒也能夠看得出來。至於作持裡面,也非常非常之多。譬如佛教給我們要修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你要真做,你不做就犯了;教你布施,不肯布施,你就犯戒了。這是一定要曉得的,為什麼?對自己、對眾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12
🔺學習更多《金剛經的智言慧語》: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
恭錄自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