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日記 20230611_樂齡生活 台灣長照發展的優勢與憂慮
最近我考了一張新的證照,是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由金融研訓院搭配信託2.0的推廣而設的。從字面上就知道是專門為高齡客戶所設計,規定必須上滿9個系列共72小時的課程,除非是已取得信託或投信投顧執照可以抵扣2個系列,否則完整課程是無法缺課的,等上完這些課程後才能參與考試,截至6月共舉辦4屆的訓練與測驗,參與的學員不限金融業,還包括高齡服務的專門人員、長照人員,簡言之,就是把有服務老人的相關長照、金融產業都納入此一訓練課程當中。
9個系列課程,包括對高齡者的基本認知(從生理到心理)、高齡者相關法規介紹(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病人自主權利法)、民法相關規範(繼承、遺囑、監護)、信託重要法規/課稅規定及信託實務(預開型安養信託、保險信託)、高齡金融相關商品(不動產信託、留房養老信託、保險商品)、防範金融剝削等多個面向。從以上課程的規劃,就知道內容很扎實,主要是配合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預計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就會達到20%門檻,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台灣也早在2017年實施長照2.0,所以整個台灣人口越來越偏向高齡退休後的人口分布,必須提早規畫對社會或個人與家庭帶來的衝擊。
在我修課的過程中,發現長照的分工從第一線的居服員、督導、照管專員、個管師到照管中心分層負責,它們角色對每個需要服務的家庭來說非常重要,現在大家都知道打1966長照專線,台灣有幸已經建立長照服務體系,當然有利也有弊,以目前長照2.0大多數資源投入在失能、失智、臥床的老人身上,倘若長照資源能夠提前部署在健康或亞健康的老人身上,減少資源的低效率配比,以及延長台灣老人健康餘命,這是我在長照2.0看到尚待努力的空間。
最近我也到新北市的瑞芳實地走訪,想要了解長照落實在鄰里間的情況。確實這些長照資源有效舒緩家庭的負擔,但是偏鄉的資源依舊匱乏,這是都市與偏鄉的差距,就以居服員來說,服務都市老人與偏鄉每位老人的收入是一樣的,但偏鄉的交通時間長、服務環境較差,都影響到居服員投入偏鄉的意願,所以歸根究柢,齊頭式的平等變成是制度上的剝削。同樣的,儘管現在投入長照的民間機構越來越多,但需求增加的速度更快,加上政府對補助金額設的天花板限制,意謂差異化服務是沒有差異化價格的,都導致這個產業缺乏競爭的誘因,就無法驅逐劣幣或是吸引更優質的業者進來…
這是一條與時間賽跑的道路,政府理當做得更多,但是資源的有限,我認為政府應該思考制度的放寬,甩開政府大鍋炒的心態,更願意分層分群的現實需求,導引與鼓勵民間經營的模式來讓長照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當長照、金融或是更多銀髮經濟整合,台灣的老人可以安居樂活,產業可以升級並輸出技術經驗到其他國家,這才是我們最期待的台灣長照產業發展,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