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5 20:51:09四野

王尔德童话中的悲剧审美

悲剧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人生中最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不幸。作为美学对象的悲剧,必须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传统童话的悲剧,就有这样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之美。即使是悲剧,格调也总是弱化的、淡淡的,像安徒生笔下的幻化成泡漠消失的小美人鱼。
然而,读王尔德的童话,我们更多体会到的却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样的悲剧色彩。孩子气的故事里强调的是人生的价值,是毁灭。具有震撼力。

王尔德童话中的悲剧核心是死亡。
当生命开始之时,我们便一步步走向死亡,天地万物间最公平的最终归宿。生命教育最大的课题莫过学习如何面对死亡。传统儿童文学通常不将这股悲剧发生在儿童身上,更莫论死亡在儿童之间能产生什么样的美感。是王尔德打破了死亡、儿童与文学之间的禁忌,活生生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造就出一种属于儿童文学的死亡美感。
心灵的死亡
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王尔德童话贯穿着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公主的生日》里,小矮人跳着舞唱着欢乐的歌谣,企盼公主的爱情,但当他看到镜子里自己丑陋的形象,他不再能唱歌跳舞。他心碎了。
心,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是一个悲剧,无论是象征的心还是真实的心,展现出来的情操都是凄美而悲惨。人的转变需要经过历练,良善的心在考验的淬炼下支撑人格的完美。但在现实的对比之下,心的考验最后往往是面临残酷的死亡。
为了助人死于严冬的燕子,行善后快乐王子丑陋的塑像,他们终于像垃圾一样被倾倒了。铸造场的监工说“这破裂的铅心在镕炉里融化不了,我们得把它丢弃。”上帝却吩咐天使:“把城里最珍贵的两件东西拿过来。”天使取来铅制的心和死去的鸟。
尼采在《尼采美学文选》里提到:“基督教一开始就彻彻底底透视生命,对于生命的憎恶与厌倦,只是这种情绪伪装、隐藏、掩饰在一种对‘彼岸的’或‘更美好’的生活信仰之下罢了。”所谓快乐是意味着对人世的仇恨,对彼岸的向往。死亡不是可怕的事,心的历程是追求彼岸寻求快乐的过程。从单纯的快乐转向意识到现实残酷的忧伤,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对冷漠现实的充分体会,在童话中化作只求活着时要让生命能够缤纷灿烂的童话主角。心灵的死亡提示着现实生活中心灵的绽放,作为童话读者的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无知的死亡
《狱中记》:“能通过悲哀和痛苦的方式,实现自己美的概念是人的艺术天性。一种思想只有等到它成为一种具体的形式,并成为一种形象时才有价值。”——王尔德。童话结局安排的死亡,呈现生命的艺术价值,认为是美感的最高成就。令人感到讽刺在于背后隐藏的意义却是呈现惊人的荒谬。主角最后获至美丽的死亡,死亡前认为作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牺牲,但在别人的眼里却是毫无意义的结果。
《夜莺与玫瑰》里,夜莺以为自己找到一位忠于爱情的人了,牠愿意为懂得爱情的人牺牲,用最鲜红的血染红一朵玫瑰,让学生拿给心仪的女孩。讽刺的是红玫瑰根本与女孩的衣服不搭配,便被学生丢弃在街上。“爱情真是太无聊了!”学生说着走开了:“它还没有逻辑的一半有用,因为它证明不了什么?却总给人们灌输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诱导人们相信那些不真实的东西。说实在的,爱情太不实际了,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讲究实际是最重要的,我还是回到哲学里,去研究形而上学吧!”夜莺胸口的血,换来鲜红美丽的红玫瑰,红玫瑰代表爱情,可笑的是一切的付出,只不过是“自作多情”的荒谬。
现实生活中充斥着这样的悲剧。友情或是爱情,你以为自己付出了许多却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学业或是事业,辛勤经营却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和回报。所谓一切努力到头来都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作多情”,别人口中的一些谈资笑料而已。无知的死亡蕴涵着王尔德对生命价值的否定,构成了童话中少有的的悲剧审美。

总结
死亡是悲剧的艺术,也是生命的艺术。王尔德在童话的悲剧审美是基于死亡的讨论。其中除了面对死亡的态度之外,也潜藏了面对人心的种种与面对生命的种种。生命教育应是适度给予儿童碰触的话题。死亡的美感,来自于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生命过程的把握。心灵的死亡也好,无知的死亡也好,童话悲剧都只有一个主旨:不管是生是死,无论在怎样的生活环境,珍惜生活才是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