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特派員帶您了解淡水知名古蹟 紅毛城
紅毛城是國家的一級古蹟,也是淡水歷史文化的表徵,更可視為見證台灣三百餘年滄桑的縮影。
十七世紀是歐洲六強逐鹿亞洲的時代。以菲律賓群島為基地的西班牙人,為了和葡萄牙、英國和荷蘭競爭中國和日本的貿易,於1626年佔領基隆,與分佔台南安平的荷蘭人南北對峙。為有效經略台北並加強對中、日的貿易往來,荷蘭遂在1629年秋天率艦入駐淡水,並在當時奎柔山的前緣築城鎮守。選擇此處是由於其可俯控淡水河口和附近海面,自古以來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城名取為「聖多明哥城」,並與稱為「聖薩爾多城」的基隆城,互為犄角,自此開始殖民北台灣。西人將淡水作為統治淡水河的中樞,1632年西人進駐台北盆地,降服沿河諸「番社」,闢淡水至基隆之陸路(約今陽金公路),或航由基隆河通往基隆,並也擴及勢力至新竹一帶。而天主教神也父也隨行到此宣教,建教堂教化番民。1936年淡水土著不堪西人壓迫,遂群起搗毀淡水城、殺駐兵、焚教堂。之後,雖西人平亂並重新築城,但不久荷蘭人北上,於1642年乘西人有事於呂宋,而攻佔基隆,並「不戰而下淡水之城」。
荷蘭人於1644年春天,由台南運來建材和匠人,重新築城,至1644年底完工,城名「安東尼堡」。由於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 「紅夷」,此城因而被民間稱為「紅毛城」迄今。荷蘭人經略淡水,乃希望以此港為中 、日貿易之中途站,而對水、陸的開闢,均是為便利硫磺、鹿皮及土產貨物的運銷,惟守軍與土著常發生衝突成效不大。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之荷蘭人,淡水之荷蘭人見大勢已去遂而撤走。後來,鄭氏因防清軍乘虛攻其北疆,曾命左武衛何祐駐防淡水,重修紅毛城。鄭氏降清以後,紅毛城則任其圮廢。清初葉,由於北台私墾者眾多,帶來了撫番、治安和海防的需要,1724年淡水廳同知王汧重修此城,增設城牆和城門以強化防務。但由於防守形勢的改變,紅毛城漸漸失去防衛機能,年久無用而成廢墟。直到天津條約後,淡水依約成為通商港口,英國人在1867年租得 此「荷蘭舊城堡」為領事館,以年白銀十兩為租金與清廷簽下永久租約,同時以一佰五十兩大肆整修。
荷人建此城堡時,採用雙穹窿井字型交錯的結構,底層南北向雙弧,上層東西向,上下交丁錯疊,牆後1.9公尺,內磚外石極為牢固 。英國人在屋頂加雉堞、角樓。在南牆增加露台和其上的雉堞、槍眼 。建材均來自福建 。此外,也在西邊建房舍作為廚房、衛生間和放封院。並搬來廢棄的古砲台佈置庭園。更將城堡外表塗為紅色。至此,此荷蘭古堡已成英式城砦。英人使用時樓上作為辦公室,有領事辦公室、會計室、秘書室和簽證室,底樓則為地牢,以執行條約中「領事 裁判權」之用(日治後作為員工宿舍)。目前尚遺有不少珍貴遺跡。日本領台後英領事館曾向日本重提租約,於1912年獲同意,1941 年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人接收紅毛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翌年三月,英人重新復館直民國六十一年,中英斷交而撤館,由英國託澳大利亞大使館代為管理,後澳國再與我國斷交,再託美國大使館代為管理,中,民間一直要求並籲政府拿出魄力要回「紅毛城」,直到 1980年經外交部的奔走和教會的斡旋,方於六月三十日上午交回台灣,再此整修後供國人參觀。
回顧紅毛城三百六十餘年的滄桑,說明了歷史更替之劇烈與無情,也訴說淡水港的興衰,每個淡水人都應當以擁有這個古蹟為榮,也以認識它、瞭解它為責任。
引用http://www.cpmah.org.tw/2003/c92c003/www/index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