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13:21:05普普

古砲台巡禮:四腳亭砲台(原名:深澳坑砲台)


一、創建年代:光緒年間(日據時期)大約西元 1901 至 1924 年間完成。


二、興建歷史背景及沿革:

日據時代為新式砲台之一,光復後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荒廢。日本人從基隆登陸的原因有:

第一點:基隆砲台攻擊範圍較單純(多為對外砲台)。

第二點<地理因素>:台灣東部峭壁多,船舶不易停靠,南部則水土不服的情況會更嚴重、西部則水過於淺不易停船、北部的基隆為天然港口喔,吃水深,可駛入大船,所以日本人選擇北部!

第三點<經濟>:基隆深澳坑煤產豐富等可為日本賺進很多錢,且又在天然港口運輸方便的很,深澳坑因經濟而崛起,對日本也越來越重要,想當年,清朝曾輸在此地,日本人不禁開始冒冷汗,於是就開始建深澳坑砲台。1901 年徵收土地興築,1904 有初步規模。


三、建築風格、特色:

由於是日本人整修,故風格為日本式砲台,深澳坑砲台鎮守範圍為基隆山、瑞芳、四腳亭一帶的基隆河谷,屬於內陸砲台。地勢隱密,出入不太方便。

特別之處:一般遺址中的營舍大多由頁岩築砌而成,深澳坑遺址的洞窟營舍為水泥所砌成,因長時間的關係,水泥中的碳酸鈣和地下水融合,從細縫中滴落形成鐘乳石、由於深澳坑砲台屬於內陸砲台,故所用的砲也會不太一樣,有兩種一種是山砲另一種是小型榴彈。而彈藥庫石牆約一公尺,且配合鐵水泥砌成,入門處有著橫向檔牆,可避免流彈或火星波及等危險。而廁所為日式圓頂蒙古包的形狀,槓子寮砲台的廁所跟這款式差不多。


《補充說明》

第一點:有一排洞窟式的兵房,共有五座,可見阿兵哥應該很多。營房後為砲台區,共有四座,其中兩座位於兵房上的至高點,包括指揮所、機槍堡、彈藥庫,這兩座炮的子牆約有 1.5 m,牆上有儲彈孔,高度不大,研判射程短,另兩座於兵房後方,地勢較低,砲台為方型平台,有斜坡可以運送砲車,砲的子牆並不高,研判當時所配置的武器,可能為機動性較高的山砲!營房分為兩種一種是上面所提的洞窟式,另一種是一般式,一般式材料為石材所做,砲座子牆不如其他砲來的精細,形勢較簡單。

第二點:內陸砲台:從地理位置來看,瑞芳、四腳亭等鎮守位置較內陸,故稱內陸砲台。

 

四腳亭砲台,形制保存得相當完整,面積雖不及劉銘傳修建的九個砲台那麼廣闊,但分上下兩層的石結構,相當具有質感;同時,掩蔽部為拱券結構,拱券頂上設有排氣陶管,相當精緻。此外,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共同使用空間是磚木構造,看起來,也不單調。重要的是,照明、通訊、彈庫、兵舍、觀測所、儲水池及衛生設施都很齊備,甚至聯外交通設施都很完善。相較於清式砲台,顯得進步多了。牆壁上攀爬著蔓藤,石階旁披覆著青草,既有靭性,又富生命力量,似乎還想堅持它原有的任務。可惜,它始終沒有禦敵的機會,甚至連給後人感覺戰爭殘酷的氣氛也不曾有過。






































































 

歡迎蒞臨首頁:http://mypaper.pchome.com.tw/tiger_wpm

 

相機:Fuji FinePix HS20 EXR。

閃光燈:Metz 54 MZ-4。

 

記錄:Tiger Wu

E-mail:tiger_wpm@pchome.com.tw



參考資料>>>

關塞雄峙 四腳亭砲台: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nlo1/2/6.htm

瑞芳四腳亭砲台 - 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http://www.wretch.cc/blog/doublefish2/943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