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5 11:12:26T大

葡萄酒的評分

隨著葡萄酒的流行,近幾年幾本葡萄酒的專業雜誌銷售量也越來越大,閱讀葡萄酒雜誌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嗜好收集而已,還涵蓋了飲食、健康與投資等等領域。不過根據統計,葡萄酒雜誌的閱讀者,對於內容中最感興趣的部份,一面倒的還是葡萄酒評分的部份。如果一本葡萄酒雜誌裡面只有豐富的知識介紹而沒有許多酒款的評分,那銷路都越來越差;反之,如果只有評分而其他內容都乏善可陳的葡萄酒雜誌,卻反而可以生存。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分數,其實不難了解,因為他們都需要一份買酒的參考,以免買到了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東西;而照著分數買酒,絕對比去讀一大堆葡萄酒書籍、研究一堆酒莊產區介紹要輕鬆的多,因此幾本評分稍具公信力的葡萄酒雜誌,例如Wine Spectator、Wine Advocate、Decanter等等,提供分數已經變成了它們的主要存在價值,知識的部份反而成了配角。

一般而言目前大約有三種評分方式,第一種是五星制,第二種是20分制,第三種是100分制。

五顆星制
Christie’s拍賣公司主管拍賣葡萄酒的 Michael Broadbent、以及英國最著名的葡萄酒專業雜誌Decanter(在台灣也有發行中譯版,稱為品醇客),都是使用一顆星到五顆星來替葡萄酒打分數,星星越多,評價越高。不過有些評分系統的級距單位為半顆星,有些則為一顆星。

20分制
波爾多專書「Grands Vins」與勃根地頂級酒專書「Cote d’Or」的作者 Clive Coates,是使用20分制的代表人物;最爛的分數是10分,最高的分數是20分,級距為0.5分。

100分制
這是最容易讓人了解、也是目前最盛行的葡萄酒評分方式,包括全世界銷售量最大的葡萄酒專業雜誌Wine Spectator、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Wine Advocate(by Rober Parker),都是採用此一方式;基本分為50分,最高分為100分,級距為1分。

提到這些評分系統,其實說來話長,長話又很難短說,我下一次再就這個題目單獨寫一篇來說明。

至於評分的部份,雖然有各種系統,但結論不外乎把葡萄酒彼此評比,給予各支葡萄酒一個分數,而且每個專業評分者都儘量以「客觀」為訴求,也都宣稱自己已以「客觀」為標準,但我個人認為:「客觀」的標準實在很難完全「客觀」!以Wine Spectator為例,負責評分的各個編輯固然也都是葡萄酒圈子裡有頭有臉的人物,但不管怎麼客觀,給葡萄酒打分數這件事,始終有二個難以克服的問題,一個是多少分才是極致的問題,另一個則是不同型態或品種的酒,評分標準要如何對照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列出以下一款Wine Spectator曾經評過分的酒:

Couly-Dutheil 1989 Chinon Clos de l’Echo
WS: 88分, 評分於1994/10/31
酒評內容:This is about as big as a Loire red gets. ‧‧‧

這支酒在盧瓦河紅酒中頗有名氣,我十幾年前在台北天母買過,一瓶NT$800,真的非常好喝,當時我也認為This is about as big as a Loire red gets!翻譯成中文,大意就是「此酒的品質大概已到達盧瓦河紅酒的極致程度」!既然是盧瓦河紅酒的「極致」,直接的解讀當然應該就是「盧瓦河產區100分的葡萄酒」,那麼何以只能得到WS給88分? 若是如此,表示各個地區的特色對於評分並不重要,因為「盧瓦河紅酒的極致就是88分」這句話的意義,就是葡萄酒若要得到95以上的高分,就不能做得像盧瓦河紅酒,就必須做得更加厚重複雜、濃郁紮實、果味甜美、層次多樣,而且現在好不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具備陳年發展的實力!也就是說,要符合波爾多或勃根地頂級葡萄酒的標準,才能得到95以上的高分;講得再白一點,就是如果盧瓦河紅酒如果要得到高分,那就必須做得不像盧瓦河紅酒。(趕快打住,已經越來越像繞口令了!)


問題是:盧瓦河紅酒有它自己的的terroi,它有不同於波爾多與勃根地的土壤、地形、氣候、葡萄品種,當地居民的口味習慣也不同於波爾多與勃根地;你若是跟盧瓦河當地的葡萄酒農說:「如果你們盧瓦河紅酒如果要得到高分,那就得做得不像盧瓦河紅酒。」那我猜他們八成會放狗出來咬你!


另一個問題則是不同型態或品種的酒,打分數時評分標準要如何對照?


黃酒、雪莉酒、甚至隆河頂級干白酒,都有極其特殊的香氣與口感,而且迥然不同於其他各種主流的干白酒,一般常喝主流干白酒的人,剛開始喝到黃酒,大概只有二種反應:第一種就是覺得它充滿氧化怪味,從此退避三舍且敬而遠之;第二種比較open mind的人,也還是會覺得它怪,或許會認為它是一種風格特別的酒,不過絕對不會認為它比主流干白酒要好!隆河頂級干白酒亦然,這種酒不但風味特別,而且通常分數還很高,價格也很昂貴,但它跟分數同樣很高、價格同樣很貴的勃根地頂級Chardonnay,卻根本有如蘋果與梨子,很難一起比較。但矛盾的是:打分數的最大功能,不就是提供消費者一個相互比較的參考嗎?

以大萊堡的黃酒為例,此酒堪稱是法國黃酒中的翹楚,兩岸號稱葡萄酒中文購買聖經的「稀世珍釀—世界百大葡萄酒」一書,其內容主要是取擷自三個法國葡萄酒大師所寫的法文書「酒中的黃金」,而原著中選出的世界一百支葡萄酒,其中就有這支大萊堡的黃酒。此酒如此有名,但還是得被所有的專業雜誌打分數,這點讓我覺得十分困惑;打分數時若是一堆黃酒相互評比,或許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但在風味雷同的一堆黃酒中,每個人都比較容易確定自己的喜好,也就是說分數不但比較好打,打出來的高低分也比較有意義;同樣的道理,在一堆Chardonnay干白酒中打分數,就算你不是專家,也很容易給一堆Chardonnay干白酒打出相對的高分與低分;但若是把大萊堡的黃酒放在一堆勃根地干白酒中給你打分數,你要給大萊堡的黃酒幾分呢?

事實上,我自己也曾經替一堆葡萄酒打過分數,若是要替一堆風格差異不大的葡萄酒打分數,其實並不太困難;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我曾在2004年夏天替”葡萄酒選購誌”當評審,品嚐大約六百多款葡萄酒;我個人的經驗是:在一堆風格與主題確定的葡萄酒中,不論是要依自己個人喜好、或是所謂的專家品評標準,都非常容易給這一堆酒打出相對的高分與低分;但若是不知主題,或是碰到一堆風格互異的酒,那麼分數可就難打了。


在那麼多本葡萄酒專業雜誌書籍中,幾乎所有負責打分數的專家,每一個人對葡萄酒的造詣與經驗都比你我厲害,這點我無庸置疑,我對他們也頗為尊敬,但寫到這裡,我卻覺得自己越來越矛盾了。還好我不靠給葡萄酒打分數討生活,不用追根究底的去傷腦筋,我的買酒哲學只有二點:一是「寧可錯過,不可錯買」,二是「既買之,則安之」。我買酒前固然也查分數,但一旦買了之後,一定千方百計的自己說服自己此酒有多麼的值得,努力找出這瓶酒的各種優點,讓我喝它時能爽到最高點,畢竟花的是自己口袋裡的銀子,咱們升斗小民的血汗錢,可是元元皆辛苦啊!
yvonne 2008-01-22 14:31:24

大大的文章...真是讓我嘆文觀止...努力吸收新知

版主回應
你客氣了,江山代有能人出,酒場後浪推前浪,大家多切磋切磋囉。 2008-01-27 10:45:30
T DA 2008-01-16 22:14:17

已經介紹過了,評比了約幾十款好市多的酒,請至以下網址(我的主要部落格)查詢:
http://blog.xuite.net/thomaschang/blog

ADA 2008-01-16 13:26:59

可否介紹好市多不錯的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