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0 11:19:53terese
捨得。“捨”,就是“得”。
小溪滋潤了野花,野花讓小溪更出色。
"非暴力溝通" 的創始人盧森堡博士相信,為別人創造幸福是每個人的天性。(與中國人說的“助人為快樂之本”不謀而合。) 當我們真心誠意地幫助別人時,我們想要“豐富他人生命的願望”就得到了滿足,我們的行為是出於由衷的喜悅,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受者也沒有心裡負擔,施者與受者同時得到益處。而且施者會因為自己行為的價值而更加欣賞自己。
這些理論,在我與孫子女相處時,以及觀察他們與父母的互動時得到印證。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養育他們,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陪他們玩兒童的遊戲,但是我們彼此都充滿了歡喜,甚至感激 孩子豐富了我們的生命。兩代間愛的交流,真是世上最美的畫面之一。
在我們有能力時,把這種愛擴大,去關心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人,那時,他們的快樂會成為我們的快樂,他們的成功會成為我們的成功。如果他們謝謝我們,我們甚至會說:是我該謝謝你呢,你使我的生命更有意義。
這就是德蕾莎修女所說的:我們應該感謝窮人,因為他們是我們與天主間的橋樑,引我們到天主那裡去。
如果我們自己是在病痛、困苦中,也不要礙於面子或自尊,拒絕別人的施予,剝奪了他們得到助人之樂的機會。接受就是謙虛,就是我們能夠給予對方的最好的禮物。這種謙虛之樂,正是有錢人最大的損失。他們是很難有機會得到的。
下一篇:“非暴力溝通”就是表達真情
施比受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