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0 15:28:36重度書迷劇迷影迷
推薦電影《年少時代》:人生,由無數個當下所形成
每次看這位導演的電影都深深的感受到人生是由無數個當下所形成這個理念,雖然這部電影以主角男孩梅森作為視角,可惜我看的都是他的母親,因為梅森實在太「視角」化了,他的情緒不像姐姐珊曼莎一樣外露,珊曼莎反而讓我覺得她果然是個孩子啊!梅森只有被強迫剪了頭髮那段比較有情緒,大多時候他只是睜著眼睛靜靜的看著:媽媽與教授的互動,媽媽與學生的互動,爸爸與保齡球館小姐的互動,甚至霸凌他的同學的行為……就像《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愛在午夜希臘時》(2013)那樣,這部電影沒有什麼驚人的故事曲折,主要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中讓觀眾看到人生。梅森媽媽再嫁的教授酗酒狀況慢慢的失控,再嫁的學生由充滿理想的年輕人轉變成沒有生活重心的感化所警衛,對照著兼顧努力完成自己學業以及家長責任的梅森媽媽,還可以再比較一下梅森爸爸,他不壞,只是太輕鬆過日,雖然慢了些,他也逐漸體會到責任。玩著鏡頭的梅森,也許正是導演的化身,先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著這世界,接著再用鏡頭擷取觀察這世界的影像,發現就連成人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
儘管電影拍了十二年,但是每一幕仍然非常連續,電影的開始,男孩梅森躺在草地上天真的看著藍天,從與媽媽的對話讓觀眾知道6歲的他想法天馬行空,他想著大黃蜂的由來,他想用削鉛筆機把石頭削尖作箭頭。睡前媽媽為他和姐姐念了哈利波特的故事,他們安心的睡去,可是當姐姐睡得很熟的時候,他卻被爭執聲吵醒,躲在門後聽著母親和男友的爭執,梅森慢慢發現了自己以外的世界了。看著梅森親手抹去身高的紀錄痕跡,想回到打保齡球有護欄的小時候,可惜成長是沒有回頭路的,正如媽媽逃離家暴老公時所說的一句話:「別回頭看!」他像所有的小孩一樣,試著在他眼中無法理解的大人言行中找到蛛絲馬跡來理解這世界。
梅森在不同的父親中追尋著「男人」的形象,高爾夫球、橄欖球、相機、散彈槍、露營,他在這些活動中成長,也在暗房中與老師的一席話以及打工餐廳老闆與他的一席話中成長,最後在失戀中成長。電影的最後,他重遊小時去過的大班山,對著新認識的妮可,不像八年級時與女孩對話的被動,也不再像對初戀女友的滔滔不絕,而是問了一連串的問題,讓彼此心靈以相同的步調慢慢交會。
梅森在不同的父親中追尋著「男人」的形象,高爾夫球、橄欖球、相機、散彈槍、露營,他在這些活動中成長,也在暗房中與老師的一席話以及打工餐廳老闆與他的一席話中成長,最後在失戀中成長。電影的最後,他重遊小時去過的大班山,對著新認識的妮可,不像八年級時與女孩對話的被動,也不再像對初戀女友的滔滔不絕,而是問了一連串的問題,讓彼此心靈以相同的步調慢慢交會。
而梅森媽媽的角色深深引起我的共鳴,正如梅森爸爸自己說的,高中生的男女朋友要有相同步調的可能性太低了,其實不只是高中生,成人的梅森媽媽認真的生活態度也沒辦法與她的男友同調,每個「丈夫」的表現都讓她失望,願意養家的男人中,高收入的丈夫卻酗酒、低收入的丈夫沒有生活目標。電影結束時,媽媽的感慨實在讓我心痛,捧在手心上的小孩長大後迫不及待的展翅飛翔,沒有依戀、揮揮衣袖不想帶走任何包袱,卻想著有個不花心思維護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想著有人等候的家,卻不問等候的人是否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