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9 02:38:12theatrenia

Do we need drama/theatre education?[1]

我們需要戲劇教育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戲劇教育?

日前在網路上讀到了一篇「藝術教育救國論」。標題聳動,作者舉了許多西方國家例子,尤其指出藝術教育與國家發展、產業競爭力間的關聯。從過去讀教育學程,到這學期的drama curriculum,各家理論中不斷在相互辯證的,繞不出教育的本質與軸心。過往教育以學科本位、教師為軸的系統,到近代以學生為重心並模糊學科界線的改變,每個教育理論家都在心中各自有一份關於教育及社會的理想藍圖。但不可忽視的是,無論這些不同的聲音如何呼喊,方向如何迥異,執行上似乎都抵不過往現實社會靠攏的傾向。教育其實是政治性的,作為國家培育下一代的工具,即便是邊緣化大聲疾呼的藝術教育需求論,似乎還是得強調與「現實產業」相關的利益,才容易被停下來注目。(或許正因為其被邊緣化的特質,以至於不得不以此證明其「存在的重要性」?)

然而,教育的目地到底是什麼?

到底是培養各個迥異深具個人特色的獨特個體,還是製造能夠符合社會機器運作的精準螺絲釘?我們能在這之中找到平衡點嗎?歐美曾風行的人本主義教育,重視個人的特質教學,後來被批判為造成學生能力衰弱、國家競爭力下滑的教育缺失,而重新調整往菁英學科教育的方向修正,卻也未必尋得了正解。教育問題像是動態平衡,不斷地因時代及社會變遷擺動,不同文化背景的落差,顯見我們並不能單純地移植西方經驗,這從台灣教改的問題中就可以窺出端倪。當然,教育政策的擬定,除了理論外,更牽扯到了政治力的影響。而什麼文化被教,什麼藝術被選擇進入教育體系,同時也反應了主流的、中產階級以上的價值,或甚至是國家機器操作的手段,文化可以成為一種隱性的階級壓迫與切割。這些,也變成必須考量在內的種種因素。

文化,廣義來說是社會的核心價值,什麼文化被選擇在學校中被呈現,也就意味著什麼樣的核心價值是我們希望學生擁有的。但是,當這樣的核心價值被建立時,是否也同樣建立起了階級性地區別,所謂大眾文化(如流行樂、漫畫)及精緻文化(如古典樂)這樣的區分,是否也粗糙地硬生生切割了藝術的本質?Bourdieu曾提到,「品味」其實並非「天生自然」的,我們對美學或藝術的認知與評斷,往往並非「純粹」的美感經驗,這之中包含了隱性的社會階層架構,文化,或藝術,成了一種社會身份的標籤。有趣的是,當時代在轉變,舊有的「不入流」或許成了當代的「時尚」,爵士樂,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教育作為傳遞文化的工具與手段,到底是要提供架構,還是引發破壞?到底是要塑造符合「核心價值」的國民?還是要培養深具批判與質疑精神的「革命份子」?

教育常常被視為增加國家競爭力的手段,藝術教育,既然進入了體制裡,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必須與其相關,就連純藝術,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再也「純粹」不起來,怎麼證明自己的「用處」,變成必要課題。所以,我們思索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將藝術產業化,或,將「純藝術」「高尚化」成為一種社會階級的標籤與象徵。戲劇身為藝術形式的一支,在這股浪潮下,似乎也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戲劇的本質及歷史定位而言,無論在東西方都未曾被視為「純藝術」的表現型式,它向來是有「目的性」的。或許作為娛樂,或許作為控制與壓迫的手段,也或許被視為是社會改革的發聲。事實上,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戲劇向來是「不入流」的娛樂活動,而難被視為「藝術」,直到西方世界大加讚賞並受其影響後,我們才回過頭來接受「劇場藝術」這樣的認知。戲劇要進入教育體系,顯然得先向眾人宣示其必要性,而這必要性,似乎不可避免地得建立在「能帶來什麼樣的實際利益」如此的現實考量下,才易於被接受。

然而,我們為什麼需要戲劇進入教育體制?這戲劇的定義又是什麼?包含劇場嗎?我們怎麼定義劇場?我們為什麼需要戲劇/劇場?

(待續)
--
延伸閱讀:
藝術教育救國論 http://my.nthu.edu.tw/~cfge/paper/002.htm
Cheap Reliable Essay writing UK 2019-05-02 14:15:57

AS content specialist I will review with saying that It does not really matter what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t in the theater productions studying Drama and Performing Arts brings about creative side of the intellect, it is also quite helpful in providing an ideal balance in student's study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