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氣 談養身,就不能不談「氣」,不能不瞭解「氣」,如果能瞭解「氣」,效果就會更好,事半而功倍。打拳、靜坐、氣功、內功、吐納、太極周天導引也都離不開「氣」。但「氣」是什麼?現代醫學,截至目前為止,仍無法證明它的存在。不過,我國傳統醫學倒是非常重視。 「氣」,無所不在。天廬願就我國傳統醫學的角度與諸位同道先進一起來探討。 我們身上的「氣」,基本上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先天的,一種是後天的。先天的「氣」根在腎臟,後天的「氣」則源於脾胃。 先天的「氣」,稟受於先天,又稱為「原氣」,賴後天營養而不斷滋生,乃先天之精所化。「原氣」源於腎臟、於丹田(下氣海),藉三焦之道通達全身,推動五臟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之活動,為人身生化動力之源。 後天的「氣」,生於脾胃,乃水穀之氣。【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其清者為營,行於脈中;濁者為衛,行於脈外,而周於身】。即飲食入胃之後,其所化生之氣有二種,一種是營氣,另一種是衛氣,營氣柔順,衛氣慓悍。 營氣:源於脾胃,出於中焦,化生血液,以營養周身。内則營養五臟六腑,外則潤澤筋骨皮毛。
衛氣:生於水穀,亦源於脾胃,但出於上焦。其性慓悍滑利,善於游走竄透,故不受脈道之約束而行於脈外;其在內則熏於肓膜,散於胸腹,濡養五臟六腑;在外則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溫養肌肉皮膚,具有保衛肌表,抗拒外邪之功能。
註:我國傳統醫學,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份,胸口以上稱為上焦(心肺之部);肚臍以上、胸口以下為中焦(脾胃之部);肚臍以下則稱為下焦(肝腎之部)。上焦、中焦、下焦統稱為三焦。
人身營衛之氣,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亦二十五周。
● 行於陽:即行於體表手足三陽經脈。
● 行於陰:則從足少陰經注於腎,而後至心→肺→肝→脾→復返於腎,即行於内、行於五臟。
另外,還有一種氣叫做「宗氣」,「宗氣」是結合大氣(我們平常吸入的大自然之氣)和飲食水穀所化生之營衛之氣而成,積於胸中者。主呼吸而行經隧。其上者走於息道(呼吸之道),其下則注於氣街。故宗氣上出於喉嚨而行呼吸,下貫心脈以行血氣、下注於氣街,經氣街下注於足。
「宗氣」,留於氣海,氣海乃「氣」積聚之處。又是一身之氣之運動流行之出發點。「氣」自氣海而歸於氣海。
人之「宗氣」,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氣。
此外,我們經常可以聴到的另一種「氣」,就是「真氣」。原氣(即先天之氣)和宗氣(即大氣、大自然之氣+後天之氣即脾胃、水穀之氣)二者之結合稱為真氣。 後天之氣,藏於胸中上氣海(膻中);先天之氣,則藏於下氣海(下丹田)。
人身「氣」的運行,共分三隧。也就是說,在我們身上運行的氣,總而言之,基本上,可分做三條通道。即專精的「營氣」、「營衛」俱行、以及單獨的「衛氣」等三條運行的通道,以滋養吾身:
● 專精的營氣:營氣者,飲食入胃,泌其津液,化以為血,循行12經脈,起於手太陰肺經,次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肺經。
● 單獨的衛氣:衛氣慓悍,行於體表而周於身,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以免身體受到外邪的侵侮。一日晝行陽25周,夜行陰亦25周。
● 營衛俱行 :行走28脈,日循行50周,濡養全身。毎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肺經。
註:十二經脈配十二時辰,一個時辰二個小時。寅時(即早上3點到5點)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上表依次行走,前後十二時辰即24小時,走完十二經脈後,復於次日寅時,會於手太陰肺經,如此,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循環不已。
「氣」,無所不在!「氣」旺,則免疫能力、抵抗能力都强,病邪不易入侵;「氣」弱,則百病叢生。要練「氣」,就要懂得如何「運氣」、如何「引導氣」。要「引導氣」,就必須認識「氣」、知道「氣」行走的路線、行走的軌跡,然後才可將之收為己用、随自己之意而無所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