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 21:21:10Tellme

靜思妙蓮華 安樂行品 讀書心得筆記(八)

忍,有生忍、法忍這二忍。生忍就是「忍諸有情」,就是要忍,忍耐一切眾生,堪得忍這些剛強難調伏的眾生。

慈悲就具足了這個忍,要忍耐這些眾生剛強難調伏,叫做「生忍」,面對著眾生,眾生所造作的一切。

「法忍」。法,那就是「忍受寒熱、風雨,飢渴、老病,自然非情禍害」,這就是要堪得忍耐。

既要成佛,有使命感,乘著這些法,就是要來淨化人間,就是開、示、悟、入。

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圓寂了,法身還在人間,法身就是要「開、示」眾生,法就是要傳,眾生才能夠接受,才能夠了解。

菩薩所以成為菩薩,就是為眾生。

修行這條路不是獨善其身,必定要自學利人;自己要身體力行,也就是要去利益他人,這叫做菩薩。菩薩身體力行,這叫做「自覺」。

菩提,就是覺悟的道路。覺是「正覺」──正確的方向,覺悟的道路,所以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圓通無壅,沒有障礙,沒有停滯的地方。

在人群中才會有很多,很多煩惱、無明,讓修行者看透徹清楚。做為一個旁觀者,不是造業者,是旁觀者,能夠很清楚,這件事情不能造,一造,就是像這樣的苦,全都了解眾生的苦因根源,是如何來的。

「覺」,覺就是「能覺法性之智慧」。菩薩就是這樣,不只是走路,還能夠體會心路的風光。

世間一切的眾生,受到種種一切的苦惱,都不離開憂愁或者是擔心。

「魔」,梵語叫做魔羅,意思就是「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

法,佛陀說法,雖然已經是得大自在,為眾生說法,天地宇宙萬物真理佛陀瞭如指掌,與宇宙同體,對眾生說法還是很自在,不過還是要有忍辱。

佛陀是這樣,長年累月,生生世世,塵點劫來都是這樣,不能沒有忍的心念,因為他要耐心面對天下眾生,眾生剛強難調伏。

為世間人說法,要耐心,不是一種的法,大家都聽得懂,就要隨機逗教,適應他們的根機,開方便法,這樣殷殷善誘。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付出去了,這是眾生是菩薩真實的道場,歷練出心得回收回來,就是「大法寶藏」。

在凡夫地,「持正法行者,稱為賢」。凡夫修行,開始要從用善念、修善法,尤其是念要正、行要端,端正行為,就是修心的開頭。這是從凡夫地,開始修持正法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持正法行」,若能夠這樣就稱為「賢」。

修「四法」,身、口、意,誓願,接觸到佛陀的「開、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已經「悟入佛知見道」。

佛陀為眾生也耐心、愛心,對眾生還是要信心,所以還是發願,生生世世不斷發願。這願力,有心、有願,就有力,所以信心、毅力、勇氣。佛陀就是這樣,隨著眾生來來回回,才說「如來」,如來就是乘如是法,乘如是緣,這樣而來人間,所以叫做如來;乘如是法、如是因、如是緣而來人間,出現在世間。

不斷身體力行,修「六度萬行」的因,累積起來就是到結果,那就是「成等正覺,故名為如來」。這就是如來,乘如是法,這個因,這樣一直不斷,生生世世走過來的果報,那就是「成等正覺」。

十信覺滅相者,謂菩薩修行,證此信位,則能覺了心中念念滅相分齊。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這叫做「十信位」。

入人群,就是結好緣,就是造福,福慧雙修,是《法華經》全部的意思。

《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法華經》是解釋《無量義經》所有裡面的道理。

〈安樂行品〉,將近圓滿之時,應該要回憶,《無量義經》,那就是《法華經》的精髓。佛陀就將《無量義經》,這樣完全講出來,從他的心中所懷藏的這些道理,四十二年間,一直從「苦、集、滅、道」,「四諦法」,佛陀開始第一次說,那就已經開始,隱藏著這樣的道理存在。

佛陀講《法華經》之前,先講《無量義經》。

佛陀說法,最期待眾生能夠接近佛法,能夠用心聽法,法聽入心,也能夠起正信的心。

法是很微細,甚深微妙法是很微細,日常生活,有很多粗重的煩惱,佛法是甚深微妙,這個「甚深微妙」若能夠體會,入在生活中,自然那個粗重煩惱就化解掉了,這就是〈安樂行品〉,所在教育所以要用法。

四安樂行,行在日常生活,就是身、口、意、誓願安樂行。

凡夫多數都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無不都是在造口業。修行,口就是要度人、要說好話、要讀誦經典等等,全都是為己、為人。要好好用的「口的四大」。

要修得「四安樂行」──身、口、意、弘誓願。這是真實人生的生活的修行,所修的是要腳踏實地!

佛陀說法教化,如車輪在旋轉,就是將它稱為「轉法輪」,將它譬喻,它輪子一轉,就會碾破了種種的煩惱,使「凡成聖」。

佛陀是應世人間,來人間施教;人間施教,為了要教法普遍,他就要把這個法,從在一個起點,一生無量,一個道理,就要用很多很多的方法,來譬喻言辭。

道理一理若通,萬理就徹,偏偏眾生煩惱無明,那個結千千萬萬結,佛陀就要用一個道理,用千千萬萬的方式,不厭其煩來教化。

雖然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這就是要修行,要如何將惡轉為善?要如何行菩薩道很安樂,不離開「四修」、「四法」、「三軌」。(2022.04.10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