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21:35:34Tellme

靜思妙蓮華 授學無學人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學、無學,以斷妄惑是謂之有學。究竟妄惑盡,無更可修學者謂無學。」

小乘之學與無學,是前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這就稱為有學;羅漢就是無學。大乘之學無學,是以菩薩十地為有學,佛果名為無學。

學,就是要斷,斷妄惑。妄,就是虛妄,惑就是無明,日常生活中,時時就是認妄為真,世間很多的道理,沒有去透徹瞭解,就只是用五根,緣著外面的五塵境。

修行也是一樣,從生死、因緣、人間疾苦,到底是如何來的?尤其是生死,生生世世、累生累劫,很遠、很長的道理,它的因緣,過去的宿命,現在的生命,未來的依正(報),到底要如何能去體會呢?不知所來,也不知何去,這就是人生還在妄惑之中。

如何來生,如何來死,生死要如何能自在,這就是要進行、要了解、要學的,這全都叫做有學。

「小乘之學與無學」,就是「前三果」,前的三果,小乘有四果,前的三果,初果叫做須陀洹,第二就是斯陀含,第三叫做阿那含。

進入初學,初學就是須陀洹,叫做初果。初果,初學,在「苦集滅道」。二果就是斯陀含,二果將「四諦法」了解,開始滅掉煩惱,開始要進入透徹、滅除無明,全部都要完全清淨這念心,進入阿那含,就是第三果。三果,在這「滅」與「道」,已經有心得了,這叫做三果。

三果全都體會了,就入阿羅漢,阿羅漢果,那就是四果羅漢,道理了解,不只是「四諦法」清楚,「十二因緣法」也透徹了解,很多的道理,這已經是四果羅漢,這叫做無學。

「大乘之學無學」,就是「以菩薩之十地為學」。

初地就是歡喜地。這過去「十地」解釋過了,用很歡喜的心,很甘願的心,願意入人群中,因為接受了這樣的法,透徹了解了,體會佛陀的心意,很甘願、歡喜,對自己有信心,能信心無漏,戒定慧無漏,自己很有信心,在人群中,絕對不會去受眾生污染,因為法入心很自在,時時都是聞、思、修,時時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菩薩十地」,十地過程中,,還在學,發心發願,願意入人群去,對自己有信心,雖然是還在學地,但是對自己有信心,這就是發大乘心,在學地的菩薩,這叫做有學菩薩。

菩薩有「新發意菩薩」,我們現在新發意菩薩,這叫做大乘有學。所以,再者「佛果名為無學」。若能夠不斷進步,十地,這樣步步一直進修上去,到了學全都很清楚,自然就是到無學。

「跡門」的意思,「佛陀最初成道以來」,從他覺悟了,覺悟之後這樣的一輩子,這叫做跡門(從木本垂跡)。

走過的路,一生一世都有他的足跡,這樣說過的、做過的、教過的等等,過去生一直說到今生此世,又再度眾生,種種的因緣,「皆是從本垂跡」。

佛法有小乘學與無學,有大乘學與無學。

小乘學者就是獨善其善,道理也是究竟了解了,證四果位,那就是無學,已經該學的全都學了。

大乘,就是發大心、立大願,開始就要用心追求大乘教理,除了小乘教法了解,進入大乘法,還是要不斷上求下化,道理是學不完的,但是小乘的教法全都了解,過去的人生因緣,現在的人生依正報,未來的人生,這小乘的教法裡已經了解。

阿難,出生時就是佛陀成佛那個時間,就是阿難出生的時刻。

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白飯王就是淨飯王的弟弟,也是悉達多的叔叔。阿難與釋迦佛是堂兄弟。

提婆達多,就是阿難的親大哥,他們這樣,但是,阿難出生的時間,是佛陀覺悟之時,所以佛陀的堂弟,也是十大弟子之一,這是阿難。

阿難出生就是來傳法在人間,這是因緣奇妙。

有學,就是初淺入佛門,才發心入佛門來,了解的還沒有很多,或者是所懂的很粗淺,根機較鈍劣,儘管他根機較鈍劣,很粗淺,同樣在有學中也要修,所要修的是正道,觀念要正確。

佛陀給八正道、七菩提分,都是入佛門要修的法。

一切若正,是非若清楚,不會惹來新的煩惱入心,過去的錯誤,要懂得懺悔去除,這修行很重要的。

過去的錯誤要時時反省,要時時懺悔,懺悔即清淨。新的煩惱,道理懂了,新的煩惱不會再來惹心,懂得預防,叫做防非、止惡,這是修學正道法,不會再惹來無明煩惱。

眾生還在有學地裡面,所以要「悟真理斷塵垢」。

佛陀的遺教,《佛遺教經》,作佛的弟子,那一念心一定要守持好,生活的規則,戒、定、慧一定要守好,這是佛陀臨終以前所遺教。

阿難在外面哭,阿那律陀趕緊來安慰阿難:「時間很逼切,阿難趕緊,趕緊去請教佛,到底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未來,法要如何傳?僧團要如何能延續下去,請佛陀要開示,未來這些僧團,要依靠什麼來修行,要趕緊請教佛。」阿難覺醒:「是啊,我應該有責任,我應該要趕緊去請教佛陀。」

在很短暫的時間,趕緊平靜了自己的心,到佛前去向佛陀請教:「佛啊,佛為我們大家,講將近五十年的說法,未來這個法是要如何流傳下去,讓人能相信?」佛陀交代,經典前用「如是我聞」,佛陀若是還在世時,大家是依佛為師,佛陀教育我們的,我們就是這樣依佛教來生活。佛陀若入滅之後,這些僧團要依靠什麼來生活呢?「以戒為師」,佛陀這樣交代。

修行最重要就要上軌道,要守戒律,所以要以戒為師。

唯有戒,戒法才能保護我們的慧命,所以,一定,我們人人要以戒為師。

阿難又問:「佛陀,佛陀在世時,僧團中就有很多不守規戒,不受教的比丘,像六群比丘這一類的人,要如何降伏他們,要如何讓他在僧團中呢?」佛陀嘆一口氣:「大家慈悲,用心勸誡,能勸誡教育,成就他的慧命,若是勸不來,不守戒,那就默擯。」

佛陀的慈悲,到了這時候,也沒說要將他驅出僧團去。

阿難一百二十歲,有一天,阿難在路上走的時候,聽到一位年輕比丘,口中這樣唸,唸著一句偈,這樣說:「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阿難聽到了,不對,這已經是偏差了,阿難趕緊將這位年輕的比丘,叫過來,說:「我必須糾正你,應該這句偈要說的就是,『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瞭解之。』應該是這樣,不是說『不見水潦鶴』,應該要說『不解生滅法』,應該是這樣。

所以,阿難是一百二十歲才入滅。阿難二十歲開始,到將近五十歲,佛陀入滅,阿難為佛陀傳法,到一百二十歲!

阿難在佛滅度後,由阿難親口「如是我聞」來結集經典。

聽法,聽,要入於心,要好好思惟,叫做聞思。將佛法化為慧命,成就智慧。

阿難到了一百二十歲了,所聽到的,年輕的比丘所在誦的那個偈文,明明是錯誤的,毫釐的錯誤,一點點的錯誤,但是那個法偏差很遠,為他更他,但是年輕比丘的師父不承認,還是說:「是阿難老了,記憶差了,智慧退了,不必聽阿難的話。」

阿難也知道了,年紀很大了,一百二十歲了,過去僧團中的同修者,一一入滅了,就如一座叢林,所有的樹木能夠遮風,這些樹木能保護大地,但是樹一棵一棵倒了、沒有了,單獨一棵的孤樹,對大地、對遮風的功能,也已經很微弱了。

阿難這樣想,覺得;我再住世下有何用呢?所以他決定取入滅。

學佛,就是要了解,要透徹清楚,「了知真諦如實道」。道理我們應該要透徹,回歸真如道來,真如的道理。真正的慧命,就是智慧。

阿難與羅睺羅兩個人來到佛的面前,向佛討授記。

羅睺羅,也能叫做「羅云」,翻譯它的意思叫做「覆障」,是佛陀的孩子。

羅睺羅在佛教的僧團中是修忍辱行,所以「密行」,他默默地修,他有忍辱的功夫。羅睺羅是佛僧團中第一個沙彌。

修學佛法要時時善修,還要好好學,思惟,思惟修,思惟修就是心定、心專,心正定向,這就是思惟修。

「四弘誓願」就是佛的本願,也是佛的總願,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可以有別願,但一定要有總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種即是諸善法之根源」。佛就是覺,覺的名稱叫做佛,覺悟的人,覺悟的法就是佛的種子,人人本具!

阿難是佛的侍者,羅睺羅是佛的兒子,應該得佛授記、成佛有份,應該是這樣。

佛法流入阿難心,阿難就是佛法中的寶藏,佛所說的法,都藏在阿難的心腦裡,所以他是侍者,也是佛法的寶藏者。

羅睺羅是佛之子,這在俗親中是很密切的親人,阿難是持佛法藏,在佛法中來說是很重要的人,是僧團中殊勝,最重親的兩個人。佛的智慧,每一場的講法,法會中,每一句話是阿難記得最清楚,也最了解。

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2022.03.12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