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21:16:41Tellme

靜思妙蓮華 化城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十一)

正法,沒有多少法,做人的規則、人倫的道德。

祥和的世界,人與人之間,互相非常的殷實對待,就沒有無明煩惱來計較,自然社會就是不治而安,人民就能互相和樂,這就是人間的淨土。

凡夫一失念,就變成了無明。

善,得善果;惡,受惡報。

求法,就是深心求法,所求的法就是善法。

一切的善法,需要直入心來,所以「直心正念」,將善法直心正念,回歸到如來真如本性,這就是求菩提的心,就是求這條路的心。

要如何才能到達真如本性,直心正念,必定這條路,菩提道的覺性,要很用心,身體力行。

佛說法,沒有分什麼大小乘,只是小根機的人,佛陀應根機而說法,同樣的教育,只是根機不同,大根機的人,所領悟的法,自然就是大法。

就像大樹,雨水落下來,大樹吸收的水分也就是大量,若是小草,水分吸收就很少,同樣是水分,卻是不同的接受。

二○一三年,八九月間,菲律賓一連串的大災難。九月是在三寶顏的人禍大動亂,這種人心不調,人禍一衝突,放火燒掉了整個鄉鎮,受難者有一二萬戶,這是很大,人禍災難。從小鎮一直到市中心,反抗軍與警察互相對立,每天每天都聽到炮彈聲,造成一二萬戶無家可歸,這樣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

這波還未盡,同樣在菲律賓,保和島那個地方,一個地震,本來的建築就簡陋了,也有很多教堂很有歷史,三四百年、百多年的教堂,應聲而倒,這是在十月間所發生。接下來十一月間,發生了海燕颱風,將萊特省獨魯萬市、奧莫克,還有很多的鄉鎮,整個這樣完全,如猛獸撕破整張紙,或者是整個東西,都這樣整個撕破了,那是多麼悽慘啊!這是二○一三年,連續菲律賓的大災難。

這三個大災難,慈濟人都是這樣投入。在炮火中,三寶顏的楊居士他們也是帶領著志工,要如何幫助那些房子被火燒掉、集中在收容所的地方,白天還是同樣槍彈炮火,他們要如何去供應給這些,在人禍中受災難的人。那段時間,店面都沒人敢開,也有的人賣吃的東西,就趕快供應給慈濟。慈濟人同樣也集中,一些志工來整理這些吃的東西,要打包的打包,要分類的分類,晚上就趕緊將這些東西趕快送,那是,外面是這樣炮火隆隆,要避開炮彈,能將這些東西送到那些災民,沒得吃的,能得到生活上的,解開他們的困難。

這是一個多月的時間,不斷這樣在付出;這是當地的志工,若不是菩薩,哪有可能這樣做呢?同在這片土地上,這片土地上,人心不調,受這樣的災難,平安的人就要趕快走入,已經受災難人的人群中去付出,這是三寶顏。

佛心為己心,就能暢談一乘實相的道理,人人時時多用心。

慈濟的委員、慈誠,有時候要去接近一個個案,就要用很久的時間,跟他陪伴有感情,他才願意接受志工,志工說的話才願意聽。個案的家裡很骯髒,才願意讓志工為他清掃,願意讓志工為他安排一個,很乾淨、能生活的地方。

世間的菩薩,要去接近苦難的眾生,因為苦難的眾生,觀念、思想都偏差了,人間的菩薩,也要運用這樣善巧方便,去慢慢接近他,漸漸去幫助他,讓他能得到最後很安穩、有所依靠,生活沒有煩惱,不必怕,有人來陪伴。這種「漸以方便教大法」,這是人間常常看到,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接近苦難人。

佛陀對待我們眾生,眾生芸芸,那種思想、觀念偏差,要面對這麼多,如何讓人人了解這樣的法,讓人人將心,法接入心,還要慢慢培養他的習慣,就是這樣做,法這樣入,法這樣行,一直到起心動念、開口動舌,已經都習慣了,回歸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真實相看得很清楚。能夠這樣,這就是佛陀要來擦眾聲的心鏡,啟發眾生這念大圓鏡智,大圓鏡的智慧能明朗出來,所以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希望人人回歸本性,有壞的習氣,與怪獸一樣的習氣,要趕快改,改回來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趕緊修,修回來與佛同等的佛性。若能這樣這個人間才有救,要不然災難偏多。

「上士」,那就是有智慧、利根機的人。若是聽法,聽了之後,起歡喜心,拳拳服膺;佛法無上難遭遇,這是,了解很珍貴,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微妙法。

中根中機的人,這樣叫做「中士」。中根中機,他聽經聞法,聽的時候歡喜,了解了,但是很快就忘記了;或者是聽起來好像聽懂,「我聽懂了」,但是又好像聽不懂,聽懂的人歡喜,但是很快就忘記了,這就是中根中機的人;法雖然聽進去,卻是不會放在心裡,一半一半,歡喜聽,聽很感動,但是就是不會放在心裡,與日常生活好像沒關係,這就是中根機的人。

「下士」就是根機下劣的人,「聞道一笑而已」。「這些人只是常常說這樣的話,這些人那麼認真在聽,這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一笑置之。

善的人,善法接受,身體力行;不定性的人,善惡不分,善惡不定,看到人善,隨人善,聽到惡,隨人惡。這是無始以來,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

修行的過程中,對任何一個人,都要尊重,要敬重,人人都是有未來成佛的可能。

一位年輕的比丘在外面托缽時,看到一個女孩子很漂亮,那個緣這樣深深地緣入,這位年輕比丘的內心,這樣不斷糾纏,自己的內心一直糾纏。那個女孩子的美貌,這個色一直在心裡,色中起欲,念念不忘,這種的迷惑在色裡。

生病了,他的同修者,就是僧團裡看到,只是為了這件事,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無法吃、不能睡,大家輪流去輔導他。但是怎麼輔導,他就這樣說:「你們說的道理,我都知道,不過我就是心一直纏,無法解開啊!到底為什麼呢?這麼美,這若是在我的懷抱裡,不知要多好啊!」這些同修,同修行者沒辦法,向佛請教:「怎麼辦呢?他已經心病這麼重了。」佛陀就說:「你叫他來,我會滿足他的願。」

年輕比丘很高興,就趕緊來到佛的面前,佛陀說:「大家跟我出來,來滿足這位年輕比丘的心願。」很高興,但是這些同修者心就有疑了:「修行不是要清淨嗎?這位年輕的比丘,心的染著這麼重,佛陀為什麼要滿他的心願?」所以大家也好奇了,就這樣隨佛去。

到了那個女孩子的家。為什麼這個家庭,怎麼在辦喪事呢?是什麼事啊?原來是這位女孩子,在幾天前忽然間往生了。現在她家的父母說:「我們捨不得啊!捨不得把她送去火化,還在家裡。」佛陀就將他帶著,說:「我去看看她。」比丘進去了,佛與修行者還沒到,就聞到很臭的味道,走近這個屍體前面,整個都腫脹起來了,而且也流出屍水了,所以很臭,面目都整個腫脹了,很嚇人的一個身體。

佛陀就向這位比丘,年輕的比丘說:「來,你靠近過來。」「我不要,我不敢。」「你不是很喜歡嗎?」趕緊向佛懺悔:「佛陀啊,我一時的迷惑,被這個色迷了,忘記佛陀所教我們的觀身不淨。我了解了,佛啊,我懺悔了。」

佛陀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導弟子。迷惑到底要如何解?在環境中身體力行!

日常生活能執、所執,凡夫差不多,都是「能」、「所」。

我是能執,這個東西是我所執著,這叫做「能」、「所」,我能看,那個東西是「相」,是我所看的,所以我有能看的功能,它有相,是我所看的東西,有這個「能」、「所」,當中就會起執著。

若沒辦法離開能、所執,「能執」、「所執」,就無法朗然體會;能夠了解能,所執這些法,若能了解,才能得到寂然界,才有辦法證得寂然界。

凡夫受無明將覆蔽,不得自由,所以好好用心,用在「能執」、「所執」。外面的境界,在眼、耳、鼻、舌、身,去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加上了意,意根與法塵,這樣就是叫做「十二入」。世間一切法則都是無常,若能體會,即是「空」,了解「空」的道理,自然就能「得證寂然界」,心境常常很寂然、很清淨,如那面鏡子一樣。

「寂」,是止的意思,靜止。

寂是「止」,說是「觀」,就是能觀照。水若是會動,人在那裡,看不到人(影);但是水若靜,探頭看水,水中有人(影)。心若一直動,境界不清楚;心若靜止下來,自然所觀照的就很清楚,所以叫做「止觀」。

由不得自己的苦,是來自於過去這個種子的因,現在所得的果。那顆種子的因成就外緣,外緣的力量來引起內心的這念,內心這念一起,就用力去成就外面的緣,這是互相吸引。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信根要深,要很深、很堅固,這是修行者不可缺少。

釋迦牟尼佛,在〈化城喻品〉這一品,完全在回顧過去的恆修憶持,記憶又再回顧過去塵點劫,無始中的無始,以前的事情。

時時堅持,信願行、聞思修,要有戒、定、慧,這樣力持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多用心。

修行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修行,一種是出家修行。在家,家庭因緣未了,但是能信、能解;聽,聽進去了,也能了解了,在家開始發心,同樣造福人群,等待來生的因緣成熟,轉入修行。

法,是這麼簡單,在事相中就能夠體會道理,卻是這道理的深奧。學法,信根要深,才能體解諦理。(2022.03.01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