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21:34:30Tellme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五)

佛,諸佛菩薩的心境是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斷學。

《無量義經》說,「微渧先墮,以淹欲塵。」人人的心真的不調和,乾旱了,沒水,無明風一吹,風沙就「蓬蓬颺」了。

修行,無不都是,在身、口、意,行在人與人之間。

身行要清淨,時時可以造福田,要從自己的內心開始,「意三」,那就是貪、瞋、癡。

「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人的品格,需要平時的修養,平時的修養是身心,志德合一。

道行端正才能夠入人群,將佛陀的教法在人群中,去度化眾生。

佛陀來人間,已經具足了這些德行,所以人間教育眾生。所以佛陀稱為,四生之父、人天導師。

菩薩在人間行六度。六度,能夠度凡夫到彼岸去,又能從彼岸,安全回歸到凡夫的此岸。

心靈財富用不盡,身外的財物總是有限有量,還是「五家共有」。

大家庭只有一個門,唯一門,就是表示一乘、一門。

要脫離三界火宅,也只有一個門而已。這是表示大乘的法性,大乘法,唯有一乘的教門,才有辦法讓人人安全離開火宅。

火宅就如,眾生所有煩惱累積的地方,唯一乘佛道,利濟眾生。

奈何眾生機鈍障深根機太鈍劣了,煩惱很重,佛陀先以種種法門來引導,引導人人純真的覺性,用真諦道理,只有一乘而已。

眾生的心本來是清淨無污染,就是因為外面互相污染,惹起了人人產生煩惱,煩惱不斷薰習,變成了這種習氣。

佛陀用一個譬喻,就如芭蕉,香蕉。

想取香蕉樹的中心,一層一層剝,每一層都是一層皮,還是再剝開、剝開,剝到後來,裡面根本就無一物,香蕉樹就是這樣。

本來無明是無實性,這個無明到最後,就是「空」的,沒有了。

「真空」就是法的性,無為法,無為法是「真空」。

心,若能夠寬大,心包太虛,就能夠「善解法通達」。

心要如何去面對,能夠常常保持著,對人、事、物,那分的善解?如何來鍛鍊?鍛鍊,那就是要用感恩心。

日常生活中對人,第一要感恩,有感恩心,才能夠包容,有了包容,才能夠善解。所以要善解,善解、感恩。

「若以無明煩惱故,名為火宅」。眾生若在那個無明中,眾生的心就如火宅。假如能接受佛的教法,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逍遙自在,在這個人間度眾生不會受人群污染。

這種真空,這樣顧好自己的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二德乘,二德,智慧、慈悲,全都要具足。這就是真空第一義妙諦,就是一乘法,真空妙有。

大宅,有大長者,「長者耆德」。

「地水火風四大為墻」,這就譬喻是世界。世界就是以這個「四大」,「四大」譬喻牆,牆又譬喻世界。世界就是需要地、水、火、風,所有人、動物、植物等等會合,就是因為有土地、有水,所以土地與水,也需要太陽,也需要空氣,所以地、水、火、風四大,就是這大片牆的支援,很和諧,成為一個世界。

人間的常識,叫做功能;佛法,那叫做良能,是智慧,智慧的良能,那就是利己、利人,對自己能夠淨化自己的心、增長自己的智慧;而若是對他人,可以運用我們的悲心,入人群中去為人群付出,這都叫做智慧,所以,它在佛來說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是「悲智雙運福無量」。

「三界火宅無明為因」。這個無明,明明知道苦,苦、集,這麼多的煩惱,就是因為無明開始。

三毒,貪、瞋、癡。這三毒是從一念心起,所以這個三毒一起,如熱火猛焰一樣,焚燒內外。所以常常一句話說:「無明火,燒掉了功德林。」

貪、瞋、癡,去取、去行欲,這個欲念不盡,財、色、名、食等等,造就了三界火宅。

天下三界如一大宅,天地之間,這個器世界那就是無常,它的無常是四大假合,當然,有假合的形象,就有離開的時候。

「四大」,就像人體也是一樣,假合的身體,卻是在這個世間遷變、生滅,包括人的身體,包括器世間一切的物質,沒有一項是常住,包括山河陸海,也無法常住。

人生,癡,無明的源頭就是癡;貪、瞋、癡三項,叫做無明。

無明如火,火若一燒,就整個都是煙霧瀰漫,所以這個「癡」,也是因為我們無明火起。

癡,就是無明一起,癡暗惛迷就起了。

三界之內如火宅,這個三界之內如火宅,人人的煩惱都是火種,每一個人心中的煩惱,煩惱就有火,所以每一個凡夫的心中,都有一個導火,引導那個火起的火種在。

獨覺,知道一切都是這念心,所以因為這樣,他覺悟了,所以這種「常樂寂靜」,就很歡喜自己獨修了。

無明一起,那就會燒掉諸善念。這種「無明火燒諸善念」,這是現在的人間,這眾生的共業,所以造成了「五濁八苦無邊際」。

學佛要用心,心裡的火宅,無明不斷復起,若這樣,我們所造作的都是惡的業,善念由這個惡念消滅掉。惡念來自無明,無明會像火種一樣,這個火種若起,就燒掉了善念。

凡夫對這些境界無法體會,只是執著在「四倒」──無常以為常、無樂以為樂、無我以為有我、不淨以為淨,四種顛倒。

長者(佛陀),大火宅裡面的長者,感覺到大火已經從四面起了,所以驚怖。

大宅裡面的孩子,戀著嬉戲,明明火就燒起來,這些孩子還在那裡玩,「苦來逼身,不知遠離遭火燒灼之苦」,因此從內心生起了大悲念。

如來悲智,明鑑眾生被五濁、八苦所迫逼,就像火在燒,還同樣戀著不離。

人,凡夫心,一切的欲都不願意捨,權、名、地位等等,都不願意捨,所以會造成人與人之間,沒辦法合和,造成周圍等等的不安。

陶醉在權、名當中,所以,這種心的戀慕、執著種種貪婪的境界,猶如身陷火宅不肯捨離。

離開三界火宅,這道門,那就是智慧門。

要開啟心門接受大法,不要讓煩惱那麼的多,煩惱比法還大,當然法就無法入心;煩惱若大,心門就小。

所以要將煩惱打開,不要阻礙心門,心門才有辦法將法接納進來。

學佛必定要法入心,時時多用心。(2022.01.21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